一、烯效唑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传广[1](2021)在《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适应现代化烤烟育苗的新要求,解决烤烟漂浮育苗过程中苗细、苗弱问题,本试验以NC102为试验材料,在营养液中设置不同浓度的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缩节胺、烯效唑、28-高芸苔素内酯),并对不同处理下烤烟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筛选出利于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最适浓度,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烤烟幼苗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在浓度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烤烟幼苗生长方面的最适浓度有所差异,其中缩节胺在0.2mg/L时表现最佳,烯效唑在0.1mg/L时表现最佳,28-高芸苔素内酯的最适浓度为0.05mg/L。在最适浓度下,烤烟幼苗整体素质优于其他浓度处理。(2)在生长特性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均能调控烤烟幼苗的株高与茎粗,有效增加烤烟幼苗生物量的积累,提高烤烟幼苗的壮苗指数。综合来看,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效果最好,该处理下烤烟幼苗的壮苗指数与CK相比提高了74.40%,根系干鲜重的提升了47.20%、47.62%,优于最适浓度下的烯效唑与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但对株高的抑制效果略低于0.1mg/L的烯效唑处理,对于茎粗及地上部干、鲜重的提升效果略低于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3)在根系发育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对于烤烟幼苗各项根系指标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0.1mg/L的烯效唑在促进烤烟幼苗根系伸长方面效果较好,与CK相比提高了26.93%;在提高根系表面积及体积方面,则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表现较好;0.2mg/L的缩节胺在提高根尖数目、根系平均直径以及根系活力方面效果尤为突出,与CK相比分别提高了42.09%,41.21%,40.86%。(4)在光合特性方面,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适宜浓度下能够有效提高烤烟幼苗叶片中的SPAD值,增加气孔导度,从而使烤烟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显着提升。在提高植物叶片气孔导度方面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效果最好;在提高烤烟幼苗光合速率方面,28-高芸苔素内酯(0.05mg/L)>烯效唑(0.1mg/L)>缩节胺(0.2mg/L)。综合其他指标来看,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的整体表现最好,但过高浓度的28-高芸苔素内酯会对烤烟幼苗生长产生抑制效果。(5)在生理特性方面,本次研究发现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在适宜浓度条件下对于弱光胁迫条件下烤烟幼苗根系及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同时有效缓解了弱光胁迫下丙二醛的积累。在根系生理特性方面,0.2mg/L的缩节胺对于烤烟幼苗根系内部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相比分别提高了45.91%,62.26%;0.05mg/L高芸苔素内酯对于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提高了28.78%;在减少根系内部丙二醛含量方面以缩节胺效果最佳,比CK降低了35.93%;在提高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以0.1mg/L的烯效唑处理表现较好,与CK相比增幅达15.58%,略高于0.2mg/L的缩节胺处理。总体来看,以0.2mg/L的缩节胺在促进烤烟幼苗根系生理特性方面表现较好。在叶片生理活性方面,0.2mg/L的缩节胺处理对烤烟幼苗叶片内部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提升效果最佳,比CK相比分别提高了47.96%;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对于根系过氧化物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提升最大,比CK提高了55.17%、32.78%;在减少叶片内部丙二醛含量方面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效果最佳,比CK提高了44.45%;在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方面以0.2mg/L的缩节胺处理表现较好,与CK相比增幅达15.16%,略高于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处理。综合来看,在促进叶部生理特性方面以0.05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表现最好,但0.4mg/L的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的烤烟幼苗的生长产生了抑制效果。
魏世林[2](2021)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文中指出乙烯利、矮壮素和烯效唑是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应用的3种常见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调控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河北农业大学培育的高粱品种‘农大红1号’为试验材料,以3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ETH)、矮壮素(CCC)、烯效唑(Uniconazole)分别采用3个浓度梯度在高粱拔节期均匀喷施,对照组用等量清水处理。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类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和产量性状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喷施浓度。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高粱株高降低(各处理株高分别较对照降低:乙烯利:10.7%、11.7%、17.5%;矮壮素:6.1%、8.3%、11.5;烯效唑:39.9%、44.7%、52.7%)、节间长度缩短、茎粗增加、抗折力增加,有效提高了高粱抗倒伏能力。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缩短叶片长度提高高粱抗倒伏能力。烯效唑对高粱茎秆和叶片影响显着高于乙烯利和矮壮素,乙烯利与矮壮素之间差异不显着。2.各处理叶面积、SPAD、Ci、Tr、Gs和Pn在不同生长时期均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增加增加。Ci随生长发育进程先上升后下降,在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下降。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低浓度下对Gs影响依次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且差异显着。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Pn影响依次为:烯效唑>乙烯利>矮壮素(C3浓度下高粱Pn分别较对照增加:烯效唑:44.2%;乙烯利:22.9%;矮壮素:19.3%。),烯效唑与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显着,乙烯利与矮壮素差异不显着。3.不同生长时期高粱SOD、POD、CAT活性、SP和SS含量均高于对照,MDA含量较对照降低。SOD和POD活性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呈下降趋势,于喇叭口期至灌浆期上升。CAT活性随着生长发育进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于开花期达到最高,之后活性下降。SP含量于拔节期至开花期呈上升趋势,之后下降。3种植物生长调节对高粱抗逆性影响表现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4.研究发现,各处理高粱GA和IAA含量较对照降低,ZT和ABA含量较对照增加。随处理浓度增加GA和IAA含量下降,ZT和IAA含量上升。GA含量随生长发育进程下降。ZT和IAA含量在拔节期至喇叭口期上升,之后下降。ABA含量在拔节期至灌浆期呈上升的趋势。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内源激素含量影响表现为:烯效唑>矮壮素>乙烯利,烯效唑与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显着,乙烯利与矮壮素差异不显着。5.试验对高粱产量指标分析后发现,高粱穗粒重除乙烯利在Cl浓度下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外均显着高于对照(穗粒重分别较对照增加:烯效唑:27.9%;矮壮素:11.3%;乙烯利:9.0%),且随处理浓度上升而增加。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千粒重除矮壮素在C3浓度下显着高于对照外,均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后高粱穗粒数显着高于对照,且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在不同浓度处理下,各处理穗粒数分别较对照增加:乙烯利:7.2%、13.5%、19.2%;矮壮素:10.2%、10.2%;18.6%;烯效唑:22.7%;28.8%;36.0%。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调节高粱产量系数,提高高粱产量。6.试验对高粱籽粒品质进行测量后发现,各处理高粱籽粒蛋白质、单宁、总酚和总黄酮含量较对照增加,且随处理浓度增加上升。淀粉和脂肪含量较对照下降,且随着处理浓度上升含量下降。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调节高粱营养物质积累,改善籽粒品质。7.研究认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调节主要通过影响内源激素含量实现的:(1)株高与G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AB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与ZT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节间长度与GA和IA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ABA和ZT含量呈显着负相关。茎粗与IAA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降低高粱GA和IAA含量,增加ABA和ZT含量,使株高降低,茎粗增加,茎秆抗折力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强。(2)高粱光合指标与ABA和ZT含量呈正相关,与GA和IAA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提高高粱ZT和ABA含量来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指数,提高高粱光合能力,促进光合产物积累。(3)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调节剂物质含量与ABA和ZT含量呈正相关,与GA和IAA含量呈负相关。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提高高粱ZT和ABA含量,降低GA和IAA含量,促进高粱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性调节剂物质含量增加,使MDA含量降低,提高高粱抗逆能力。综合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烯效唑对高粱影响显着大于矮壮素和乙烯利,乙烯利和矮壮素差异不显着。烯效唑浓度在1110mg/L-1665mg/L时能够显着降低高粱株高,有效提高抗倒伏能力,同时显着提高高粱产量,且对高粱生育期影响较小,能够适时收获。
张锐[3](2020)在《大豆植株节间生长规律受遮光和GA3调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豆(Glycine max L.)为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是食用植物油和优质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豆的消费迅速增加,产需矛盾突出,急需提升大豆供给水平。单产低严重限制大豆高效生产的发展。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但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倒伏的风险增大。大豆节长和节粗与倒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受遮阴和激素调控。为此,开展大豆植株节间伸长规律受遮光和GA3调控效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生产意义。本试验于2016-2019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实验基地进行,选用黑农48(高秆品种)和合农60(矮秆品种)两个供试大豆品种,通过对节长和节粗的测量以及细胞变化特征的观察,明确了节间伸长增粗规律;采用自然光照(NL)、遮生长点(SAM)、茎节遮光(CAF)、整株遮光(PSN)4个处理对节间伸长增粗规律进行验证,并对茎秆内部解剖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同时对茎秆纤维组成、调节激素和赤霉素相关酶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测定,分析了遮光效应;对茎秆、叶片、根部外施GA3,解析其对节间伸长和GA3含量的调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大豆节伸长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层次关系。当大豆主茎节数(N)大于3节时,第N节开始伸长,(N-1)节伸长最快,(N-2)节伸长减慢,(N-3)节停止伸长,但节粗呈持续增加并不随着节伸长的停止而停止。遮光处理只影响节长和节粗,并未改变节的伸长增粗模式,遮光处理后节长的大小顺序:整株遮光>茎节遮光>遮生长点>自然光照;节粗的大小顺序:自然光照>遮生长点>茎节遮光>整株遮光,节粗/节长的大小顺序:自然光照>遮生长点>茎节遮光>整株遮光。(2)在大豆节间伸长的开始阶段,髓细胞横向和纵向拉伸,细胞体积增大,节长和节粗迅速增加;随后髓细胞和初生木质部的增加使得节粗继续增加;在节间停止伸长后次生木质部面积的增大是大豆节间持续增粗的主要原因,此时髓细胞面积被压缩。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木质部面积减小,皮层逐渐变得紧实并且厚度变窄,髓细胞纵向拉伸程度变大,排列整齐而紧密,木质部与髓面积之比减小。与此同时,茎秆皮层细胞叶绿体中淀粉粒减小,嗜锇颗粒数量增加。(3)遮光处理对茎秆中碳水化合物含量产生显着影响,随着遮光程度的增加,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蔗糖、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降低。茎秆内源赤霉素(GA3)和水杨酸(SA)含量增加,脱落酸(ABA)含量减少。外施赤霉素(GA3)对生长点去除后植株节间伸长具有促进作用,表明调控节间伸长的GA3主要来源于生长点合成;遮光处理会导致赤霉素代谢关键酶基因Gm GA3ox6、Gm GA20ox1-D和Gm GA2ox4转录水平上调。(4)茎秆外涂赤霉素(GA3)对节长和GA3含量产生显着影响。主要表现为节的不同生长时期对外源赤霉素(GA3)的敏感度不同,伸长越旺盛的节间受到赤霉素(GA3)的影响越大,对只有少量伸长和已经停止伸长的节间没有影响;茎秆外涂赤霉素(GA3)后茎秆GA3含量增加。(5)叶片外涂赤霉素(GA3)对节长和GA3含量产生显着影响。剪除叶片会减弱相邻上部节间的伸长能力,越幼嫩的节,受到的影响越大,对已经停止伸长的节间没有影响;剪除叶片外施赤霉素(GA3)和叶片外涂赤霉素(GA3)对正在伸长的节间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对停止伸长的节间没有影响;叶片外涂赤霉素(GA3)后茎秆中GA3含量增加,叶片中GA3含量降低;叶片外涂赤霉素(GA3)对节长和GA3含量的影响小于茎秆外涂赤霉素(GA3)的影响。(6)根施赤霉素(GA3)对节长和GA3含量产生显着影响。对根部外施赤霉素(GA3)会增加正在伸长节间的节长,但对于缺少生长点和叶片的植株节间伸长没有影响,说明叶片对于根部吸收外源赤霉素(GA3)向上运输至关重要;根茎同时外施赤霉素(GA3)对成熟节间没有影响;除此之外,根施赤霉素(GA3)会增加茎秆中GA3含量。(7)外涂烯效唑对节间伸长的作用效果与赤霉素(GA3)相反,越幼嫩的节间受到烯效唑的影响越大,节长越短;茎秆外涂烯效唑和赤霉素(GA3)可以相互打破对节间伸长的抑制和促进作用。
王祯仪[4](2020)在《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文中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全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植被建设是遏制土地荒漠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可用水资源短缺是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的限制性因子。为了提高荒漠地区植被建设的林草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解决沙区植被建设和可用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本文通过影响植株内源激素,增加灌丛根茎比,减弱植被蒸腾损失,促进地上部分的保水力,实现人工调控荒漠灌丛构型,改变植物空间形态,从根本上提高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率,进而提高沙区植被盖度和防风固沙效果。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药液浓度、施药频次及作用时间展开全面研究,通过测定大白刺的形态、生理生化、营养物质、根系及残留等指标,培育出矮壮、分蘖多、根系发达的植株,并筛选出改善大白刺构型的最佳施用方法,这不仅为降低施用量和提高药剂的利用效率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抗逆苗木的定向培育提供技术支撑。为了继续探明人工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固沙机制和抗风蚀效应,基于室内风洞模拟,对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后大白刺的防风固沙效果展开研究,为干旱区风沙危害防治和防风固沙林设计提供参考,并为人工调控大白刺理想构型标准参数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以下为主要研究结论:(1)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仅能够降低植株的株高、冠长、叶长、叶宽、地上鲜重及干重,而且能促进基径、冠幅、叶片数、叶厚、根长、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系分支强度、根尖数、根鲜重及干重。但是高施药频次(4次)会使促进作用减弱。低于0.1mm径级的根系对该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反应最强烈。交叉数的变化幅度较分叉数相对平缓。通过利用隶属函数法和TOPSIS法对不同施药频次间植物生长状况的综合评判结果中得知,当施药频次为一次或两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施药;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施用较低浓度300mg/L施药。(2)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理生化特性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会减弱其促进作用,且各试验小区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除了试验一区蒸腾速率外)。当施药频次仅为1次时,蒸腾速率的最佳施药浓度为900mg/L,但是其它生理生化指标的处理浓度都不宜超过750mg/L。7月和8月的植物光合特性指标均高于9月,且8月的光合特性指标均达到峰值。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当施药频次为1次时,宜采用较高浓度750mg/L;当施药频次为2次或3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施药浓度;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3)除试验四区外,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其它试验小区内的植物全氮、全磷及全钾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施药频次间的养分回收效率表明,该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各养分回收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施药浓度的上升,养分回收效率会出现一定的负值,且高施药频次(4次)会降低植物养分的回收效率,同时各试验小区对照组的养分回收效率均为负值。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对于植物养分而言,当施药频次为1次或2次时,宜选用600mg/L的浓度处理;当施药频次为3次时,宜选用较高浓度750mg/L处理;当施药频次为4次时,宜采用较低浓度450mg/L处理。(4)植物中的残留浓度(量)远高于土壤,且施药浓度与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呈正比关系,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浓度越高。随着施用时间的增加,各试验小区内土壤和植物中残留浓度逐渐下降,且原始附着量与施药浓度呈正比,即施药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原始残留浓度(原始附着量)就越高。高施药频次和高浓度条件下植物生长调节剂被完全降解的时间会滞后。由此证明该上述施用方法(高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可行性和安全性。(5)纺锤形大白刺对风速的减弱效果最佳,且行距越大其效果越稳定,而半球形和扫帚形的作用效果相差不多。大白刺对风速的有效减弱高度在0.2cm~14cm内,且对风速的有效减弱距离主要集中在第一排前侧0.5H至最后一排后侧-0.5H处。不同大白刺构型对风速的减弱强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风速和行距对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影响较小。不同集沙仪高度下各大白刺构型的粒级百分含量主要集中在粒径为500μm~250μm范围内的中砂,其次是250μm~100μm粒径范围内的细砂,黏粒含量最少。各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随着风速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不同风速下17.5cm ×17.5cm行距内纺锤形大白刺和17.5cm × 26.25cm行距内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最好。8m/s风速下扫帚形大白刺的阻沙效果优于纺锤形和半球形;而12m/s和16m/s风速下17.5cm×35cm行距内不同大白刺构型间阻沙效果差异较小。
王新欣[5](2020)在《烯效唑对始花期大豆低温胁迫的调控效应》文中研究表明低温胁迫是造成大豆减产的主要逆境因素之一,为明确始花期低温胁迫对大豆的影响以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盆栽场及其温室进行试验,以2个大豆品种合丰50和垦丰16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种植方式研究烯效唑对低温胁迫(15℃)下始花期大豆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碳代谢相关指标、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渗透调节物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作用。主要试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始花期进行低温胁迫使两个品种大豆叶片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等光合参数显着降低,其中,两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在低温胁迫第4 d与各自对照相比分别下降26.39%和20.12%;叶片内淀粉和蔗糖含量逐渐降低,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逐渐升高,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逐渐降低,相较于只进行低温处理而言,低温胁迫前喷施S3307处理可使上述光合参数、淀粉和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升高,使转化酶(AI、NI)活性降低,但仍显着高于对照。2.始花期进行低温胁迫使两个品种大豆叶片的O2-·产生速率、H2O2含量、MDA含量显着升高,增强SOD、POD、APX、GR活性,降低CAT活性,提高抗坏血酸(AsA、DHA)含量、谷胱甘肽(GSH、GSSG)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相较于只进行低温处理而言,低温胁迫前喷施S3307处理可降低大豆叶片活性氧含量和MDA含量,进一步提高保护酶活性、抗坏血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使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但仍显着高于对照。3.始花期低温胁迫显着降低了两个品种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低温处理时间越长,产量降低幅度越大,喷施S3307可降低低温胁迫下两个品种的减产幅度。在低温处理的4 d内,合丰50和垦丰16的产量与各自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13.17%、21.16%、22.73%、29.90%和11.47%、18.57%、21.51%、26.34%,叶面喷施S3307处理的产量相比低温处理分别提升5.90%、8.40%、11.84%、16.30%和8.95%、6.39%、8.85%、16.09%。综上所述,叶面喷施S3307可缓解R1期低温胁迫对大豆的影响,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抗坏血酸含量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少活性氧(ROS)和丙二醛含量,维持ROS代谢平衡,减轻低温胁迫对大豆叶片细胞膜质过氧化的伤害作用;通过提高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能力,降低转化酶活性,增强合成酶活性,提高蔗糖和淀粉含量,从而降低低温胁迫下大豆的减产幅度。由此可知,低温处理前喷施S3307可缓解低温胁迫对大豆造成的损伤,增强低温胁迫下大豆的耐性。
周行[6](2020)在《绿豆响应烯效唑的根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上生长和产量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于2016年在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以抗旱绿豆吉绿7号和非抗旱绿豆公绿2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平分层和垂直分段两种不同装置,于V3期叶面喷施烯效唑(30 mg·L-1),在V6、R2、R4、R5和R6期取样,分析烯效唑对绿豆光合作用、地上形态指标、根系时间分布(V6、R2、R4、R5和R6期)、根系空间分布(水平05、510、1015、1520和2025 cm土层;垂直020、2040、4060、6080、80100、100120和120140 cm土层)、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探究烯效唑对绿豆根系关键时间和空间节点上的调控效应,为绿豆高产栽培和培育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结果如下:1.V6R6期,绿豆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总根体积呈单峰曲线分布,最大值出现在R4或R5期,垂直装置中的根系形态指标比水平装置中的根系形态指标提前达到峰值。水平方向上,绿豆根系于V6期生长至2025 cm土层;垂直方向上,绿豆根系于V6期生长至6080 cm土层、于R2期生长至80100 cm土层、于R4期生长至100120 cm土层、于R5期生长至120140 cm土层。2.叶面喷施烯效唑提高绿豆叶片V6、R2、R5和R6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V6期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V6和R5期叶片气孔导度、提高R5和R6期叶片蒸腾速率及V6期叶片SPAD值。3.V3期叶喷烯效唑抑制R2和R4期的绿豆株高、增加V6、R2和R4期茎粗、提高R4期叶片干物质重。4.V3期叶面喷施烯效唑可以有效降低绿豆单荚粒数、增加百粒重、提高单株产量。5.绿豆根系在R5期水平1015 cm和垂直2040 cm土层内的干重密度与单株产量呈显着正相关;同时,烯效唑可以有效提高绿豆R5期水平1015 cm和垂直2040 cm土层内的根干重密度。6.绿豆茎粗和叶片干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R4期的叶片SPAD值与产量呈显着正相关;绿豆总根长、总根体积、根平均直径和总根干重均与R6期茎粗呈正相关;绿豆总根长、根平均直径和总根干重均与R4期SPAD值呈正相关。综上所述,V3期叶面喷施烯效唑可以优化绿豆地上部植株形态、增强叶片光合作用、调节根系时空分布特征、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增加单株产量。
杨坤[7](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关系,本试验于2019年在和平牧场实验园区进行,采用大田栽培方式,以公矮5号和红谷09-1两个谷子品种为试验材料,随机区组设计,在拔节初期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胺鲜酯(DTA-6)、赤霉素(GA)和褪黑素(Mt)四种生长调节剂,分别设置4个浓度梯度,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农艺性状、光合特性、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为谷子的农业生产施用调节剂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3307处理对公矮5号和红谷09-1植株株高都有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强,S75处理表现较明显;DTA-6和Mt对谷子株高均有促进作用,且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在D60处理和M100处理时最大;GA对谷子株高的促进作用表现为,公矮5号促进最显着的是G20处理,红谷09-1促进效果最好的是G30处理。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节间长的影响同株高变化规律一致,整体表现为S3307抑制节间长,GA、Mt和DTA-6促进节间长。S3307、DTA-6、GA和Mt对两个谷子品种植株的茎粗都有促进作用,随着S3307、DTA-6和Mt浓度增加茎粗增加,最高值分别是S75、D60和M100和G20处理。2.S3307、DTA-6、GA和Mt对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细胞间CO2浓度都有促进作用,公矮5号促进作用最大的分别是S75、D30、G10和M50处理,红谷09-1促进作用最大的分别是S50、D30、G10和M50处理。3.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的谷子均有效增加了SOD、POD和CAT活性,其中公矮5号品种SOD促进作用最显着的是S25、D30、G10和M10处理;POD促进作用最显着的处理是S50、D60、G30和M50处理;CAT促进作用最显着的是S25、D30、G10和M100处理。红谷09-1的SOD促进作用最显着的分别是S25、D30、G30和M100处理;对POD促进作用最显着的处理是S75、D30、G20和M10处理;对CAT促进作用最显着的处理分别是S50、D30、G30和M10处理。两品种受调节剂的影响可溶性蛋白均高于CK,四种调节剂中促进效果最好的是DTA-6。4.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处理的谷子产量表现各不相同。对于公矮5号,在S25处理时穗粗、单穗重、单穗粒重显着高于CK处理,S75处理时比CK增产15.6%;D60处理的产量极显着高于CK,比CK增产20.73%;G10处理时比CK增产10.4%;M100处理时比CK增产6.39%。对于红谷09-1,S3307处理的单穗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在S75处理时比CK增产25.7%;DTA-6对单穗粒重影响最大的是D60,D30处理时比CK增产27%;G20处理的千粒重且极显着高于对照处理,G30比CK增产20.19%;Mt处理的红谷09-1,对谷子穗长、穗粗影响不大,M100处理时,比CK增产17.38%。5.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DTA-6对谷子的促进增产作用较大,特别是在30mg/L的浓度时,增产效果最明显。公矮5号的产量与单穗粒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气孔导度呈显着正相关;红谷09-1的产量与穗粗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与SOD2和SOD3呈显着正相关。
张佳鹏[8](2020)在《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紫穗槐幼苗表型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不同浓度多效唑、烯效唑及二者的复合药剂对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植株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一年生紫穗槐幼苗施用5种浓度的多效唑(0mg/L、200 mg/L、300 mg/L、400 mg/L、500 mg/L)、烯效唑(0mg/L、100mg/L、200mg/L、300mg/L、400mg/L)及多效唑和烯效唑的复合药剂(S1+D2、S1+D3、S2+D2和S2+D3,分别表示烯效唑100mg/L与多效唑200mg/L混合、烯效唑100mg/L与多效唑300mg/L混合、烯效唑200mg/L与多效唑200mg/L混合、烯效唑200mg/L与多效唑300mg/L混合)处理,得出多效唑、烯效唑及复合药剂调节植株表型性状的最佳药剂处理浓度及最佳药剂组合,以期为紫穗槐在毛乌素沙地更广泛地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多效唑抑制紫穗槐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但促进了幼苗细、中根的生长,进而使得植株生物量积累。具体结果如下:多效唑对紫穗槐幼苗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冠幅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随处理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强;在300mg/L处理浓度下植株基径、分枝数、分枝基径、分枝角度、植株总鲜重、干重、根冠比均达到最大值;植株细根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在400mg/L处理浓度下达到最大值,300mg/L处理浓度对中根各指标的促进效果最好。由主成分分析判断得出:多效唑调控植株生长指标的最适浓度分别为300mg/L,其次为200mg/L。(2)烯效唑抑制紫穗槐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但促进了幼苗细、中根的生长。具体结果如下:经烯效唑处理,植株株高、叶长、叶宽、叶面积抑制作用明显;随处理浓度增加,抑制作用越强,各处理浓度的植株冠幅显着低于CK(P<0.05),随处理浓度增加,冠幅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00mg/L促进效果最好。200mg/L、300mg/L处理浓度对植株基径、分枝基径、分枝数、分枝角度及细、中根各指标的促进效果最好。植株总鲜重和干重随处理浓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主成分分析判断得出:烯效唑调控植株生长指标的最适浓度为200mg/L,其次为100mg/L。(3)烯效唑、多效唑复合药剂处理与两种单剂处理结果相似,均能抑制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促进植株细、中根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与两种单剂最佳施用浓度效果对比可知:在S2+D2处理下,植株株高、叶长最低,而对基径、分枝基径、分枝数、根长、根表面积、总鲜重和干重促进效果最好;在S2+D3处理下,叶宽、叶面积最低,而分枝角度、根系体积最大;由主成分分析判断得出:调控植株生长指标药效最佳的组合为S2+D2。
张丽霞[9](2020)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PGR)是根据植物激素的结构、功能和作用原理,经人工提取、合成的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化学物质。现已广泛应用于中药材生产中,它在促进中药材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中药材不同于一般作物,决定PGR能否在中药材中推广使用的重要前提是评价其对中药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有无负面影响。已有研究表明,“壮根灵”类PGR或含PGR的农肥在中药材生产中的盲目使用,导致一些中药材的质量明显下降,同时造成对中药材和栽培环境的双重残留危害,给人类健康带来安全隐患。基于此,本研究在开展道地药材PGR应用情况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中药材中多种PGR残留联合检测技术,并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进行了 PGR残留检测分析;筛选生产中PGR使用最普遍的大宗道地药材麦冬和三七,开展了多效唑(Paclobutrazol,PP333)和芸苔素内酯(Brassinolide,BR)对两种药材质量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为PGR在中药材中的科学使用、中药材中PGR限量标准的制订、中药材使用PGR的风险评估和监管,以及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限制使用PGR的法规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成果如下:1.通过实地调研摸清了 9种道地药材PGR的应用现状。调查发现,根茎类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PGR或含PGR的农肥。通过对四川、云南、山西、甘肃、河南、宁夏、广西等7个道地产区包括12个县市9种道地药材的实地调查,发现麦冬、三七、当归、党参、地黄、黄芪等根茎类药材中普遍使用PGR,如麦冬栽培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达15年以上,三七栽培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也达15年之久等。特别是“壮根灵”一类的PGR或含PGR的农肥在根茎类药材中应用更是广泛。“壮根灵”类药剂在生产中多以农肥形式登记,基本不标示有效成分。显着的增产效果使该类药剂备受种植户青睐,但“以肥代药”的不规范问题又给种植户带来潜在风险,使中药材的质量和安全得不到保障。PGR或含PGR农肥的盲目使用已导致原本道地药材的质量含义失去了意义。2.建立了基于HPLC-MS/MS法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的多残留联合检测技术。通过对34种480批次常用中药材的检测,发现中药材中PGR残留普遍。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灵敏、高通量的可同时测定中药材中23种PGR和12种农药的多残留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简化的一步萃取法和稀释预处理,基于HPLC-MS/MS法进行测定。将其应用到从全国11个中药材市场和5个道地产区收集的34种480批次中药材样品中的PGR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所有中药材中均检测出多种PGR,尤其是麦冬、三七、党参、当归、地黄、白术、川芎、西洋参等根茎类药材检出PGR种类较多(7~10种)。480批次中药材中共检出14种PGR,其中5-硝基愈创木酚钠(73.75%)、4-硝基苯酚钠(53.12%)、矮壮素(40%)和烯效唑(39.58%)等PGR检出率较高。麦冬药材中检出PGR种类最多,达10种,其中多效唑的检出率为100%,且大部分样品中残留量较高。此外,对中药材栽培中普遍使用的14种农用化学品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登记为农肥的样品中均检出多种PGR。以上结果表明,中药材生产中普遍应用PGR。3.首次发现使用芸苔素内酯会改变三七药材中多种皂苷成分如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Rd、Re、Rg1含量的比值。三七栽培过程中普遍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进三七提苗快速生长。通过研究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发现适宜浓度的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发育、成活率和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有效成分调控方面,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皂苷R1含量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而对其它4种皂苷成分影响不显着。中药的功效是多种有效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喷施芸苔素内酯后三七多种有效成分含量比值发生了变化,这对三七的质量和药效是否会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基于此,在三七生产中喷施芸苔素内酯的科学性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4.首次发现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会发生显着变化。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等麦冬皂苷的含量。麦冬栽培过程中普遍大量喷施多效唑,以促进麦冬药材增产。系统研究评价了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中4种麦冬皂苷、5种黄酮等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会显着降低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Ra和Ophiopojaponin C及麦冬黄烷酮C的含量,特别是对麦冬皂苷D影响最大,其含量降低50.92%~79.09%。进一步采用UPLC-ESI/Q-TOF-MS/MS代谢组学方法对不同来源麦冬样品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多效唑后麦冬药材中25种皂苷和黄酮类代谢物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有8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17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比对照降低,包括麦冬皂苷D、麦冬皂苷D’和麦冬皂苷C等多种麦冬皂苷,进一步证实了使用多效唑会影响麦冬皂苷含量积累。多效唑残留分析结果表明,麦冬样本、土壤样本和水样中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多效唑残留,且部分麦冬药材中的残留超过了GB2763-2019规定的食品中最大残留限量2倍以上。综上,多效唑对麦冬药材有效成分的负调控可能影响药效,且多效唑残留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建议麦冬生产中限用多效唑。
孙宏琳[10](2019)在《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小麦种子成苗的差异探讨》文中提出采用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小麦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对小麦成苗有着不同的影响。为了明确其具体影响,本文选择不同浓度的4种烯效唑,分别为0mg/L、15mg/L、30mg/L、45mg/L,对小麦进行浸种处理,观察小麦的幼苗以及生理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小麦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但会促进小麦根系的生长;小麦幼苗的叶绿素以及脯氨酸含量得到了提升,但丙二醛的含量被降低,植物的抗逆性获得了提升。这些影响对小麦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浸种操作中要注意对烯效唑的浓度进行控制,使用浓度为15mg/L的烯效唑对小麦进行浸种,小麦幼苗的生长效果最好。
二、烯效唑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烯效唑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烤烟育苗现状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发展历程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分类 |
1.2.4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现状 |
1.2.5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研究 |
1.2.6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根系发育的影响研究 |
1.2.7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光合系统的影响研究 |
1.2.8 三种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抗逆性的影响研究 |
1.3 烟草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概述 |
1.4 本课题选题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试验方法 |
2.4.1 生长指标测定 |
2.4.2 光合参数测定 |
2.4.3 根系参数测定 |
2.4.4 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测定 |
2.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
3.1.2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3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
3.1.4 缩节胺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5 缩节胺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影响 |
3.2.1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
3.2.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3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
3.2.4 烯效唑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5 烯效唑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物量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
3.3.2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根系形态结构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3.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光合系统的影响 |
3.3.4 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3.3.5 28-高芸苔素内酯对弱光胁迫下烤烟幼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缩节胺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2 烯效唑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 28-高芸苔素内酯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所用缩略词与中文对照(按照英文字母顺序排列)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 |
1.2.1 乙烯利 |
1.2.2 矮壮素 |
1.2.3 烯效唑 |
1.3 植物生长调节对植物生长和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株型的影响 |
1.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开花期的影响 |
1.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物光合的影响 |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1.3.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1.3.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产量的影响 |
1.3.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籽粒品质的影响 |
1.3.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抗氧化物质含量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栽培管理 |
2.2.2 农艺性状调查 |
2.2.3 光合指标测定 |
2.2.4 生理生化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
3.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光合的影响 |
3.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1.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MDA含量的影响 |
3.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渗透性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光合指标与抗氧化酶活性、渗透性调节物质和内源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
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叶片的影响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开花期的影响 |
3.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高的影响 |
3.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
3.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株型的影响 |
3.2.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性状的影响 |
3.2.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
3.2.8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9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高粱株型和穗粒数与内源激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
3.2.10 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下抗倒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与抗折力相关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
3.5 抗倒伏指标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理生化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光合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产量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籽粒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附件 |
(3)大豆植株节间生长规律受遮光和GA3调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作物茎秆特征与倒伏关系 |
1.2.2 作物茎秆及节间生长发育特性 |
1.2.3 光环境对作物形态和茎秆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4 激素对作物茎秆伸长生长的作用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方法 |
2.1 大豆节间伸长增粗规律及遮光效应试验 |
2.1.1 大豆节间伸长增粗规律试验 |
2.1.2 大豆茎叶同伸规律试验 |
2.1.3 遮光对大豆节间伸长增粗和解剖结构影响试验 |
2.1.4 外源激素对大豆节间伸长影响试验 |
2.2 大豆节间生长解剖结构试验 |
2.2.1 大豆节间伸长动态观察试验 |
2.2.2 大豆节间细胞变化观察试验 |
2.3 赤霉素(GA_3)对大豆节间伸长调控试验 |
2.3.1 大豆节间伸长对茎秆涂赤霉素(GA_3)响应效果试验 |
2.3.2 大豆节间伸长对叶片涂赤霉素(GA_3)响应效果试验 |
2.3.3 大豆节间伸长对根施赤霉素(GA_3)响应效果试验 |
2.3.4 赤霉素(GA_3)和烯效唑相互抑制和打破试验 |
2.4 遮光对编码赤霉素代谢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测定试验 |
2.4.1 试验设计 |
2.4.2 取样方法 |
2.4.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5 分析软件 |
3 结果分析 |
3.1 大豆节间伸长及增粗规律 |
3.1.1 大豆节间伸长规律 |
3.1.2 大豆节间增粗规律 |
3.1.3 大豆叶片与节间同伸规律 |
3.2 大豆植株节间解剖结构变化 |
3.2.1 大豆节间伸长过程中表皮细胞变化 |
3.2.2 大豆节间伸长过程中皮层细胞变化 |
3.2.3 大豆节间伸长过程中木质部细胞变化 |
3.2.4 大豆节间伸长过程中髓细胞变化 |
3.3 遮光对大豆节间伸长增粗的影响 |
3.3.1 遮光对节间伸长规律影响 |
3.3.2 遮光对节间增粗规律影响 |
3.3.3 遮光对节粗/节长比值的影响 |
3.4 遮光对大豆茎秆纤维组成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4.1 遮光对大豆茎秆纤维组成的影响 |
3.4.2 遮光对大豆茎秆内源激素含量影响 |
3.4.3 遮光对编码赤霉素代谢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影响 |
3.5 遮光对茎秆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 |
3.5.1 遮光对茎秆解剖结构影响 |
3.5.2 遮光茎秆皮层叶绿体超微结构变化 |
3.6 赤霉素对大豆节间伸长的调控效应 |
3.6.1 大豆茎秆外涂赤霉素(GA_3)节长变化 |
3.6.2 大豆叶片外施赤霉素(GA_3)节长变化 |
3.6.3 大豆根施赤霉素(GA_3)节长变化 |
3.6.4 赤霉素(GA_3)和烯效唑相互抑制和打破 |
4 讨论 |
4.1 大豆植株节间伸长规律 |
4.2 大豆茎秆生长外部形态及细胞变化过程 |
4.3 大豆植株光敏部位及调节作用 |
4.4 大豆植株节间伸长的激素调节 |
4.5 外源赤霉素对节间伸长的调节作用 |
4.6 大豆茎秆内源赤霉素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基因的功能 |
5 结论 |
6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常见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机理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方法 |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施用效果 |
1.2.4 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
1.2.5 有关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科学问题和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气候特征 |
2.3 植被特征 |
2.4 水文状况 |
2.5 地貌特征 |
2.6 土壤类型 |
3 材料与方法 |
3.1 供试材料 |
3.2 试验设计 |
3.3 测定方法 |
3.3.1 植物生长指标的测定 |
3.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 |
3.3.3 植物养分含量的测定 |
3.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和植物中的残留测定 |
3.3.5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防风固沙效果的风洞模拟 |
3.3.6 土壤粒度参数的测定 |
3.4 数据处理 |
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指标的影响 |
4.1 对植株枝系特征的影响 |
4.1.1 对植株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4.1.2 对植株分枝特征的影响 |
4.2 对植株根系形态的影响 |
4.2.1 对植株部分根系指标的影响 |
4.2.2 对植株根系分支强度的影响 |
4.2.3 对植株根尖数的影响 |
4.3 对植株叶片特征的影响 |
4.4 对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4.4.1 对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4.4.2 对植株鲜干比的影响 |
4.4.3 对植株根冠比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指标的综合评判 |
4.5.1 植物生长指标的典型相关分析 |
4.5.2 植物生长指标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4.5.3 植物生长指标TOPSIS法判读 |
4.6 小结 |
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5.1 对植物光合指标的影响 |
5.1.1 同一时间内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 |
5.1.2 不同时间内光合指标变化的趋势比较 |
5.1.3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多重比较 |
5.1.4 不同施药频次间光合特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5.2 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5.2.1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趋势 |
5.2.2 植物应激性指标的变化趋势 |
5.2.3 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 |
5.2.4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多重比较 |
5.2.5 不同施药频次间生理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5.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综合评判 |
5.3.1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典型相关分析 |
5.3.2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5.3.3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TOPSIS法判读 |
5.3.4 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主成分分析 |
5.4 小结 |
6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1 植物养分对不同施药频次和浓度的响应特征 |
6.1.1 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1.2 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1.3 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2 不同施用时间对植物养分的影响 |
6.2.1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氮的影响 |
6.2.2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磷的影响 |
6.2.3 施药当月和两个月后对植物全钾的影响 |
6.3 植物养分回收效率 |
6.4 植物养分的隶属函数法判定 |
6.5 小结 |
7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特征 |
7.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浓度 |
7.1.1 土壤中残留浓度分析 |
7.1.2 植物中残留浓度分析 |
7.2 不同时间内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动态特征 |
7.2.1 土壤中残留动态特征 |
7.2.2 植物中残留动态特征 |
7.3 小结 |
8 调控后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防风固沙效果 |
8.1 大白刺构型对气流场的影响 |
8.1.1 半球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2 扫帚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1.3 纺锤形大白刺的气流场分布特征 |
8.2 大白刺构型对过境风速的影响 |
8.3 大白刺构型的风速降低率 |
8.4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和集沙量 |
8.4.1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度参数特征 |
8.4.2 不同大白刺构型的集沙量分布 |
8.5 大白刺构型的集沙粒径组成 |
8.6 大白刺构型的分形维数特征 |
8.7 小结 |
9 讨论与结论 |
9.1 讨论 |
9.1.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9.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叶片衰老的延缓作用 |
9.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土壤中的降解和吸附性 |
9.1.4 植物生长调节剂最佳施用方法与同类研究的对比 |
9.1.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沙旱生灌木构型的影响 |
9.1.6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水分利用的关系 |
9.1.7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其环境适应性 |
9.1.8 沙旱生灌木构型与工程治沙 |
9.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烯效唑对始花期大豆低温胁迫的调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低温胁迫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1.2.2 低温胁迫对作物碳代谢的影响 |
1.2.3 低温胁迫对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 |
1.2.4 低温胁迫对作物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1.2.5 低温胁迫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1.2.6 逆境胁迫下烯效唑对作物的调控效应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植物生长调节剂 |
2.1.3 试验地基本情况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测定 |
2.3.2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3.3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2.3.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活性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调控效应 |
3.1.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
3.1.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活性氧清除系统的调控效应 |
3.2.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系统的影响 |
3.3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光合生理的调控效应 |
3.3.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3.3.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3.3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4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3.5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胞间二氧化碳的影响 |
3.4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碳代谢的调控效应 |
3.4.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蔗糖含量的影响 |
3.4.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淀粉含量的影响 |
3.4.3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转化酶(AI、NI)活性的影响 |
3.4.4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影响 |
3.4.5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
3.5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控效应 |
3.5.1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产量的影响 |
3.5.2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单株荚数的影响 |
3.5.3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单株粒数的影响 |
3.5.4 烯效唑对低温胁迫下始花期大豆百粒重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低温胁迫对作物光合生理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2 低温胁迫对作物活性氧清除系统系统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3 低温胁迫对作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4.4 低温胁迫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及烯效唑的调控效应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绿豆响应烯效唑的根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上生长和产量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烯效唑对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作物根系时空分布特征 |
1.2.3 烯效唑对作物地上部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4 烯效唑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5 烯效唑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品种 |
2.1.2 供试药剂 |
2.1.3 试验地点 |
2.2 试验设计 |
2.3 取样方法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地上部分形态指标测定 |
2.4.2 光合作用测定 |
2.4.3 叶绿素含量(SPAD)的测定 |
2.4.4 根系形态指标的测定 |
2.5 田间管理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烯效唑对绿豆根系时间分布的影响 |
3.1.1 烯效唑对绿豆总根长时间分布的影响 |
3.1.2 烯效唑对绿豆总根表面积时间分布的影响 |
3.1.3 烯效唑对绿豆总根体积时间分布的影响 |
3.1.4 烯效唑对绿豆根平均直径时间分布的影响 |
3.1.5 烯效唑对绿豆总根干重时间分布的影响 |
3.2 烯效唑对绿豆根系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 |
3.2.1 烯效唑对绿豆根长密度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 |
3.2.2 烯效唑对绿豆根表面积密度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 |
3.2.3 烯效唑对绿豆根体积密度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 |
3.2.4 烯效唑对绿豆根平均直径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 |
3.2.5 烯效唑对绿豆根干重密度水平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 烯效唑对绿豆根系垂直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1 烯效唑对绿豆根长密度垂直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2 烯效唑对绿豆根表面积密度垂直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3 烯效唑对绿豆根体积密度垂直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4 烯效唑对绿豆根平均直径垂直空间分布的影响 |
3.3.5 烯效唑对绿豆根干重密度垂直空间分布的影响 |
3.4 烯效唑对绿豆地上部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1 烯效唑对绿豆植株株高的影响 |
3.4.2 烯效唑对绿豆植株茎粗的影响 |
3.4.3 烯效唑对绿豆茎干重的影响 |
3.4.4 烯效唑对绿豆叶片干重的影响 |
3.4.5 烯效唑对绿豆叶柄干重的影响 |
3.5 烯效唑对绿豆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3.5.1 烯效唑对绿豆叶片SPAD值的影响 |
3.5.2 烯效唑对绿豆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5.3 烯效唑对绿豆叶片胞间CO2 浓度的影响 |
3.5.4 烯效唑对绿豆叶片气孔导度的影响 |
3.5.5 烯效唑对绿豆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3.6 烯效唑对绿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的影响 |
3.7 绿豆根系与产量的相关性 |
3.7.1 绿豆根系在时间分布上与产量的相关性 |
3.7.2 绿豆根系在空间分布上与产量的相关性 |
3.8 绿豆地上部形态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 |
3.9 绿豆叶片光合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 |
3.10 绿豆根系与地上部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
3.10.1 绿豆根系在时间分布上与地上部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
3.10.2 绿豆根系在空间分布上与地上部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
3.11 绿豆根系与光合指标的相关性 |
3.11.1 绿豆根系在时间分布上与光合指标的相关性 |
3.11.2 绿豆根系在空间分布上与光合指标的相关性 |
4 讨论 |
4.1 烯效唑对绿豆根系的调控 |
4.2 烯效唑对绿豆光合作用的调控 |
4.3 烯效唑对绿豆产量的调控 |
4.4 根系与产量的相关性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试验研究目的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指标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株高的影响 |
3.1.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株节间长的影响 |
3.1.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茎粗的影响 |
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气孔导度的影响 |
3.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细胞间CO2 的影响 |
3.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蒸腾速率的影响 |
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叶片保护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SOD的影响 |
3.3.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POD活性的影响 |
3.3.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CAT的影响 |
3.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的影响 |
3.4.1 S3307 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的影响 |
3.4.2 DTA-6 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的影响 |
3.4.3 GA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的影响 |
3.4.4 Mt对不同谷子品种产量的影响 |
3.5 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3.5.1 不同谷子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 |
3.5.2 不同谷子品种光合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 |
3.5.3 不同谷子品种保护性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光合特性的影响 |
4.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4.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紫穗槐幼苗表型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类型和功能 |
1.2.3 植物地上构型特征的研究 |
1.2.4 植物根系构型的研究 |
1.2.5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构型特征的研究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供试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技术路线 |
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紫穗槐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 多效唑对紫穗槐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3.1.1 多效唑对紫穗槐幼苗地上部分的影响 |
3.1.2 多效唑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3.1.3 多效唑对生物量的影响 |
3.1.4 综合评价 |
3.1.5 多效唑对紫穗槐幼苗生长特征影响小结 |
3.2 烯效唑对紫穗槐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
3.2.1 烯效唑对紫穗槐幼苗地上部分的影响 |
3.2.2 烯效唑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3.2.3 烯效唑对生物量的影响 |
3.2.4 综合评价 |
3.2.5 烯效唑对紫穗槐幼苗生长特征影响小结 |
4 复合药剂对紫穗槐幼苗生长的影响 |
4.1 复合药剂对紫穗槐幼苗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4.2 复合剂对紫穗槐幼苗根系的影响 |
4.3 复合剂对紫穗槐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4.4 综合评价 |
4.5 复合剂对紫穗槐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小结 |
5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紫穗槐地上部分形态的影响 |
5.1.2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紫穗槐根系形态的影响 |
5.1.3 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紫穗槐生物量的影响 |
5.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
1.1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质量及安全性影响 |
1.4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技术 |
1.5 展望 |
2 芸苔素内酯应用研究概况 |
2.1 芸苔素内酯概述 |
2.2 芸苔素内酯的应用 |
2.3 芸苔素内酯的安全性评价 |
2.4 展望 |
3 多效唑应用研究概况 |
3.1 多效唑概述 |
3.2 多效唑的应用 |
3.3 多效唑的安全性评价 |
3.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道地药材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调查 |
1 调查产地及药材品种 |
2 调查方法 |
2.1 药材种植地调查 |
2.2 农药销售店调查 |
2.3 相关人员调查 |
3 调查结果 |
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调查 |
3.2 道地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情况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常用中药材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残留检测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 色谱条件的优化 |
3.3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4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5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测定 |
2.3 皂苷含量测定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农艺性状的影响 |
3.2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
3.3 芸苔素内酯对三七药材皂苷成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质量的影响 |
第一节 多效唑的残留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4 样品测定 |
5 讨论 |
第二节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指标测定 |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多效唑对麦冬株高性状的影响 |
3.2 多效唑对麦冬块根性状的影响 |
3.3 多效唑对麦冬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三节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皂苷和黄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方法学验证 |
3 实验结果 |
3.1 LC-MS/MS条件的优化 |
3.2 提取条件的优化 |
3.3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4 样品测定 |
4 讨论 |
第四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代谢物影响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供试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LC-MS/MS分析条件 |
2.4 非靶向代谢组数据处理 |
2.5 代谢物定性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麦冬代谢图谱的建立 |
3.2 代谢组学数据评估 |
3.3 麦冬药材代谢物的鉴定 |
3.4 鉴定过程及裂解途径的推测 |
3.5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代谢物差异分析 |
4 讨论 |
本章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表S1 道地药材栽培中PGR应用调查 |
表S2 480批中药材样品PGR和农药残留测定结果 |
表S3 中药材PGR残留分析方法学实验数据 |
表S4 不同来源麦冬药材样品中代谢物的峰面积 |
作者简历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小麦种子成苗的差异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实验方法 |
1.2 测定的方法 |
1.2.1 形态指标 |
1.2.2 生理指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烯效唑溶液对小麦形态指标的影响 |
2.1.1 苗高和根系 |
2.1.2 干重和根冠比 |
2.2 不同浓度烯效唑溶液对小麦生理指标的影响 |
2.2.1 根系活力 |
2.2.2 叶绿素的含量 |
2.2.3 脯氨酸的含量 |
2.2.4 丙二醛的含量 |
3 结论 |
四、烯效唑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烤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D]. 李传广.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高粱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节剂筛选[D]. 魏世林. 河北农业大学, 2021(05)
- [3]大豆植株节间生长规律受遮光和GA3调控的研究[D]. 张锐.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人工调控大白刺构型及其防风固沙效果研究[D]. 王祯仪.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5]烯效唑对始花期大豆低温胁迫的调控效应[D]. 王新欣.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6]绿豆响应烯效唑的根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地上生长和产量的关系[D]. 周行.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7]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谷子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D]. 杨坤.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0)
- [8]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紫穗槐幼苗表型特征的影响[D]. 张佳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9]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中药材中的残留检测及对麦冬、三七质量的影响研究[D]. 张丽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不同浓度的烯效唑对小麦种子成苗的差异探讨[J]. 孙宏琳.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