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朱熹课程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朱熹,学以为己,理想人格,课程哲学
朱熹课程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龙兴[1](2018)在《“学以为己”:朱熹课程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课程思想史上,南宋时期着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所接续和发展的“学以为己”儒学课程思想,以及主导和参与的四书教材编制及书院学规厘定等课程与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理论资源,是我国古代课程思想宝库中的经典遗产。从现代课程论的立场来看,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在课程知识论、设计论与体验论方面都有许多精辟见解和深刻论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课程理论框架。在课程知识论方面,朱熹继承和发展儒家教育思想传统,以“仁”、“礼”、“道”为核心要素和价值取向,总结出“学以为己”课程知识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因,把以孔子的为学思想、孟子的修身文化和荀子的解蔽思想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整合为“生知”与“格物之知”,并转化为“学以为己”的课程知识类型。他不满科举制度的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和形式以及士人学子仅仅将其作为钓声名、取利禄的工具,要求士人学子学习儒家经典,在养成良好德行的基础上从事举业。在课程设计论方面,朱熹开创性地提出“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和“小立课程,大做功夫”等人性化设计原则,并据此形成了“学以为己”课程设计的认识论基础、文化逻辑和基本模式。就认识论而言,朱熹围绕人对外部世界的探究,主张“格物致知”;围绕人对内在世界的改造,主张“知行相须”;围绕人的内外世界的融合,主张“豁然贯通”。就文化逻辑而言,朱熹主张“理一分殊”是人发展的基本规则,“上学下达”是人发展的内在秩序,“气质之性”是人发展的最终表征。就基本模式而言,朱熹根据在不同学段中人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以及社会发展需要,提出并推行了以“学其事”为重点的“教事”型小学课程、以“明其理”为重点的“明理”型大学课程和以“笃行之事”为重点的“践履”型书院课程等叁大课程类型及其模式。从而,形成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学以为己”课程实施序列。在课程体验论方面,朱熹提出“须是经历过”的理论主张,强调课程体验的人性基础、文化路径和学习者形象。就人性基础而言,朱熹认为“心”是万物万理的凝结;“性”是天性人性的统一;“情”是可感可控的对象。就文化路径而言,朱熹强调通过“切己体察”、“主敬涵养”和“真知笃行”等多种途径内化、深化和外化学习,将知识经验转为实践能力,从而实现儒家“学以为己”的理想人格。朱熹“学以为己”课程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所处时代的历史烙印和局限,但它却是朱熹对当时南宋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时代困境作出的一种尝试性理智回应,引发和推动了南宋及后世学者对士人学子自我发展的深切关怀和大力支持。其所形成和带动的课程理论资源,不仅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而且对当代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变革实践仍有重要的思想启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12-01)
吴节义,余桥[2](2014)在《浅析朱熹课程思想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在其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理论思想,其课程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基础。特别是朱熹提出的教育阶段划分与相应课程内容安排思想以及教材编写思想对我国当今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期刊2014年03期)
胡媛[3](2011)在《论朱熹道德思想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是南宋时期最着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活动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于当今我国的教育也具有重大的借鉴作用。本文研究了朱熹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德育思想,并结合当今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的改革做出了比较,主要探讨了朱熹思想在当今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德育教育的影响。第一章主要研究了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于本人的实际工作指导性。第二章主要研究朱熹的道德思想,从哲学思想挖掘朱熹道德思想形成的理论根基,探寻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形成原理以及由此引发的朱熹的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探讨了朱熹教育价值、目的和方法,并梳理了教育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关系。第叁章主要从理论研究中心发展和德育改革两方面介绍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并寻找了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思想与朱熹道德思想的关系。第四章主要研究了朱熹的德育教育活动以及我国目前来由学校承载的德育教育。论文的结束语部分既强调了朱熹道德思想的精华之处,同样也肯定了朱熹的德育思想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1-11-15)
赵书超[4](2009)在《朱熹课程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重要影响的儒学教育大师。为了实现“王道”社会之理想,他一生耕耘于课程领域并展现出耀目的智慧。课程智慧是与课程理论相对的范畴,它以智慧为基本元素和特征,不仅体现在相关的课程知识中,更蕴涵于课程参与者的行动里,它是治愈课程非“人”道之病的良方。论文分为六部分。导言分析了现代课程困境:课程何以“成人”?课程何以“自处”?课程智慧回答了这些问题,并可使课程学重获生机。第一章探讨了“课程智慧”提出背景,分析、界定了课程智慧的涵义,讨论了课程智慧的思想来源,归纳了中国课程智慧的传统和特点。第二章分析了朱熹“上下贯通”的哲学体系与其“合和融通”的课程哲学。第叁章分析了朱熹课程理论体系、儒家课程开发与拓展、理学课程建构及课程研习的体验与方法,这是朱熹课程建构与开发的智慧体现。第四章分析了朱熹的课程实践活动,包括建书院办私学、课程资源拓展、会讲论辩以及践行理学的课程人生,这是朱熹课程实践的智慧表现。结论部分归纳了朱熹的课程智慧特点:朱熹课程是服务人生的,是体验与思考的融合。在他的课程学中,治学不仅是思考,更是修身;而他的课程实践,不只是“告知”,还是心灵的对话,是用自身行为对道德、人格、人性的诠释。(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11-01)
袁迎春[5](2008)在《朱熹的课程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熹的课程思想表现在:教育始终围绕着对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教学的德育原则、德育的循序渐进原则、相对自由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期刊2008年01期)
朱熹课程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朱熹在其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理论思想,其课程思想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和教育理论基础。特别是朱熹提出的教育阶段划分与相应课程内容安排思想以及教材编写思想对我国当今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朱熹课程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龙兴.“学以为己”:朱熹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吴节义,余桥.浅析朱熹课程思想及其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
[3].胡媛.论朱熹道德思想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教育[D].黑龙江大学.2011
[4].赵书超.朱熹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5].袁迎春.朱熹的课程思想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