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昌台论文-庞艳春,罗勇,李德亮,缪娟

川西昌台论文-庞艳春,罗勇,李德亮,缪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川西昌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Halobia,化石特征,生活方式,晚叁迭世

川西昌台论文文献综述

庞艳春,罗勇,李德亮,缪娟[1](2012)在《川西昌台地区纳楞海剖面海燕蛤化石特征及生活方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昌台地区纳楞海剖面的晚叁迭世地层中存在Halobia yunnanensis-Halobia pluriradiata化石组合,化石保存较好,优势分子为Halobia yunnanensis和Halobia pluriradiata。化石主要分布于黑色钙质页岩和粉砂质板岩中,其生活环境主要为浅海下部至深海的深水环境。本区Halobia多数具有胎壳,与壳体之间的界限明显,同心纹饰发育,具有浮游异养型胎壳特征。幼年期后的Halobia整个壳体皆具壳体较薄、壳体扁平和体腔较窄的特点,壳体形态呈横卵形、纵卵形或扇形,壳体发育放射纹饰或同心纹饰,大部分Halobia壳体具有发育的前耳和后叁角区,有些化石可见明显的足丝管。多样的壳体形态表明Halobia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当海底生存条件好时,Halobia可底栖固着生活;当海底条件不利时,可营底栖游移、游泳或假漂浮的生活方式寻找食物。(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庞艳春,李德亮,马叶情,罗勇[2](2012)在《川西昌台勉戈组沉积岩系稀土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昌台地区上叁迭统勉戈组中酸性火山岩之上主要为一套灰黑色至黑色沉积岩石组合,包括板岩、页岩和泥岩等。这套岩石组合可分为两类:底部为存在热水活动参与形成的沉积岩,厚度较薄;底部之上为无热水活动参与形成的沉积岩,厚度较大。本文取样上述两类岩石测得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相似,无明显区别:两类样品稀土含量普遍偏高,与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的配分曲线呈右倾型,LREE富集,基本无Ce正/负异常,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有热水活动参与的沉积岩样品与太平洋SER地区现代海底典型热水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明显不一致;与该区域内呷村矿区的典型热水沉积岩重晶石和硅质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也不一致。但与秦岭志留系部分热水沉积岩样品和湘黔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碳质伊利石页岩样品的稀土特征一致,呈现正常碎屑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勉戈组碎屑页岩出现Eu负异常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所测样品中的热液组分含量较少甚至无。(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12年01期)

庞艳春,王新利,王晓宇[3](2010)在《Pergamidia在川西昌台纳楞海叁迭系的发现及时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Pergamidia的时代,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人认为它是诺利克期的典型化石,但也有认为其时代为卡尼克期至诺利克期,以Pergamidia为主的化石组合则出现在诺利克期。在四川西部昌台地区的纳楞海—国营种畜场剖面中,产出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包括前人发现的双壳分子组合Halobia yunnanensis-Halobia pluriradiata(Hy-Hp组合)及本次观测纳楞海剖面时采集的以Pergamidia属的分子为主的新化石组合,由Pergamidia eumenea,Pergamidia attalea,Pergamidia timorensis,Pergamidiaeumenea hoqingensis等组成。新化石组合在该剖面中的层位位于Hy-Hp组合的底部,资料证实Hy-Hp组合为卡尼克中、晚期典型化石组合。区域上的Perga-midia时代延限为卡尼克期—诺利克期,以Pergamidia属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组合面貌既可以出现于诺利克期也可出现在卡尼克期;川西昌台地区的Pergamidia在具有酸性火山活动末期的环境中聚集、繁盛,并从纳楞海开始向周围环境扩散。(本文来源于《地层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庞艳春,付修根,王新利,马叶情,李德亮[4](2008)在《川西昌台地区上叁迭统勉戈组的双壳类Pergamidia-Halobia群落特征及古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昌台地区上叁迭统勉戈组上部为一套直接覆盖在流纹质火山岩之上的板岩,该板岩富集双壳类化石。化石保存完整,以食悬浮物质的外栖足丝型双壳类动物为主,根据优势属和常见属可建立一群落,即Pergamidia-Halobia群落。以根隆剖面为例,该群落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群落中只出现了Halobia和Parapergamidia两个属,具有个体较小、数量较少的特点;第二阶段,群落中出现了12个属,以底栖双壳类Pergamidia为优势分子,Halobia仍是常见属,该时期群落具有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特点;第叁阶段,该时期群落组成分子相对第二阶段发生衰退,只剩下3个属,其中Halobia是常见属。岩石地层特征表明,该化石群落所在层位的沉积环境为火山活动末期的较深水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化石群落所在层位的岩石具有热水沉积的特点:常量元素的叁元投点落入热水区域内及其附近;锰的含量较高;微量元素Si/Ba比值均小于1;铅、锌、钡、铷等金属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地壳含量。综合分析表明,流纹质火山活动后期的热水活动是导致Pergamidia-Halobia群落发展的外界因素。(本文来源于《古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庞艳春,林丽,朱利东,王新利,马叶情[5](2006)在《川西昌台地区晚叁迭世双壳生物群的分布与火山活动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昌台地区晚叁迭世的海相火山活动频繁,每次火山活动的间歇期都沉积有一套深色岩系,主要为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和钙质板岩。这套沉积岩系产有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这套岩系底部与火山岩接触的层位,其所含的双壳类化石类别单一,个体较大,数量丰富,呈介壳形式产出,矿化明显。根据薄片鉴定结果、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认为川西昌台地区晚叁迭世生物群的分布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火山活动为海底热液的存在提供了通道,火山活动末期的热液环境参数包括还原性、高温、高金属离子浓度(金属硫化物)等。(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庞艳春[6](2006)在《川西昌台地区晚叁迭世生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古热液生物群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而成为地球科学前沿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以古生物、地层学、古生态学、生态地层学和岩石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生态学、地球化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运用对比等手段对川西昌台地区晚叁迭世的群落特征及其古环境进行研究,并以此来判断这些化石是否为地质历史期存在的古热液生物群。 研究区内的上叁迭统分为根隆组和勉戈组,各组中的化石鉴定结果和剖面资料整理结果表明,根隆组对应的地质年代为卡尼克期,勉戈组对应的地质年代为卡尼克晚期至诺利克期。 通过地层对比可知,本区上叁迭统岩性组合复杂,以火山岩为主;邻区上叁迭统以沉积岩为主。本区上叁迭统产出的化石相对于邻区上叁迭统产出的化石类别较单一:本区上叁迭统中的化石以双壳动物为主,可见遗迹化石,偶见菊石和海百合碎片;而邻区上叁迭统盛产双壳、菊石、珊瑚、腕足和大量腹足类、藻类和牙形石等。 群落特征分析表明,卡尼克时期至诺利克时期的生物群落面貌具有集中程度较高、物种单一、以食悬浮物质外栖足丝型双壳动物为主的特点,优势生物有Halobia、Pergamidia和Modiolus等。纵向上的群落对比具有突变性,横向上的群落对比在优势属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卡尼克中晚期,群落面貌以Halobia为主,代表群落为Halobia pluriradiata—Halobia aff.yunnanensis群落(群落Ⅰ)和Halobia aff.laevia—Halobia cf.ganziensis群落(群落Ⅱ);诺利克早期,群落面貌以Pergamidia和Modiolus为主,代表群落为Pergamidia cf.eumenea群落(群落Ⅲ);诺利克早期以后,群落面貌以Halobia为主,代表群落为Halobia cf.ganziensis—H.aff.parallena群落(群落Ⅳ)。根据优势属在区域上的分布差异,群落Ⅲ可细分为两个亚群落,亚群落Ⅲ—1(Pegermidia cf.eumenea—Modiolus qinghaiensis群落)和亚群落Ⅲ—2(Pergamidia cf.eumenea—Halobia superba群落)。根据优势生物的个体生态分析可知,各群落的生活环境相当于下部浅海—半深海—深海的深水海相环境中。根据群落的取代情况可将群落发展分为叁个阶段,其中群落发展的第二阶段(群落Ⅲ)水体底部环境的营养物质较第一阶段(群落Ⅰ和Ⅱ)和第叁阶段(群落Ⅳ)水体底部环境中的营养物质相对丰富。(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06-04-20)

胡世华,曾宜君,罗再文[7](1988)在《川西昌台晚叁迭世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昌台地区位于四川西部金沙江东岸的白玉县境内。这里的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变质,沉积相标志保存不好,生物的实体化石分布比较局限。因此, 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都比较困难。1986年笔者在昌台一带的晚叁迭世地层中发现了较丰富的遗迹化石。1983年四川省地矿局科研所侯立玮等在昌台北边的呷村也曾采到少数遗迹化石。由于本区劈理十分发育,因此不少遗迹化石被破坏成碎片。经鉴定,保存较好的化石有5个遗迹种(其中包括2个旧种和3个未定种),分属4个遗迹属。这些遗迹化石的发现为本区沉积环境的分析提供了较为有意义的证据,弥补了某些实体化石分布上的不足。(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地质文集》期刊1988年00期)

胡世华,曾宜君,罗再文[8](1988)在《川西昌台晚叁迭世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昌台地区位于四川西部金沙江东岸的白玉县境内。这里的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和变质,沉积相标志保存不好,生物的实体化石分布比较局限。因此, 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都比较困难。1986年笔者在昌台一带的晚叁迭世地层中发现了较丰富的遗迹化石。1983年四川省地矿局科研所侯立玮等在昌台北边的呷村也曾采到少数遗迹化石。由于本区劈理十分发育,因此不少遗迹化石被破坏成碎片。经鉴定,保存较好的化石有5个遗迹种(其中包括2个旧种和3个未定种),分属4个遗迹属。这些遗迹化石的发现为本区沉积环境的分析提供了较为有意义的证据,弥补了某些实体化石分布上的不足。(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期刊1988-06-30)

川西昌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川西昌台地区上叁迭统勉戈组中酸性火山岩之上主要为一套灰黑色至黑色沉积岩石组合,包括板岩、页岩和泥岩等。这套岩石组合可分为两类:底部为存在热水活动参与形成的沉积岩,厚度较薄;底部之上为无热水活动参与形成的沉积岩,厚度较大。本文取样上述两类岩石测得的稀土元素特征基本相似,无明显区别:两类样品稀土含量普遍偏高,与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的配分曲线呈右倾型,LREE富集,基本无Ce正/负异常,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有热水活动参与的沉积岩样品与太平洋SER地区现代海底典型热水沉积物的稀土元素特征明显不一致;与该区域内呷村矿区的典型热水沉积岩重晶石和硅质岩的稀土元素特征也不一致。但与秦岭志留系部分热水沉积岩样品和湘黔寒武系牛蹄塘组底部碳质伊利石页岩样品的稀土特征一致,呈现正常碎屑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川西勉戈组碎屑页岩出现Eu负异常特征的主要原因是所测样品中的热液组分含量较少甚至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川西昌台论文参考文献

[1].庞艳春,罗勇,李德亮,缪娟.川西昌台地区纳楞海剖面海燕蛤化石特征及生活方式分析[J].古生物学报.2012

[2].庞艳春,李德亮,马叶情,罗勇.川西昌台勉戈组沉积岩系稀土特征[J].矿物岩石.2012

[3].庞艳春,王新利,王晓宇.Pergamidia在川西昌台纳楞海叁迭系的发现及时代意义[J].地层学杂志.2010

[4].庞艳春,付修根,王新利,马叶情,李德亮.川西昌台地区上叁迭统勉戈组的双壳类Pergamidia-Halobia群落特征及古环境分析[J].古生物学报.2008

[5].庞艳春,林丽,朱利东,王新利,马叶情.川西昌台地区晚叁迭世双壳生物群的分布与火山活动的相关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6].庞艳春.川西昌台地区晚叁迭世生物群落特征及环境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6

[7].胡世华,曾宜君,罗再文.川西昌台晚叁迭世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J].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88

[8].胡世华,曾宜君,罗再文.川西昌台晚叁迭世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C].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9).1988

标签:;  ;  ;  ;  

川西昌台论文-庞艳春,罗勇,李德亮,缪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