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免疫微生态营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肠内营养,微生态免疫营养,急性脑梗死,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免疫微生态营养论文文献综述
陈艳,郑峥,程琼,李永坤,林帆[1](2019)在《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免疫营养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免疫营养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6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9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并梗死侧颈动脉狭窄≥50%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研究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免疫营养支持。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免疫相关指标(CD3~+、CD4~+、CD8~+、CD4~+/CD8~+)、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清ALB、TP、PA及CD3~+、CD4~+、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血清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及研究组(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免疫营养,可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维持免疫功能,并可促进神经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谢洁,郑峰,叶宏伟,许春阳,李明华[2](2019)在《微生态免疫营养剂对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生态免疫营养剂用于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60例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微生态免疫营养剂,连续治疗2周。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治疗1周、2周后炎症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检出和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CRP、PCT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功能指标CD_3~+、CD_4~+、CD_4~+/CD_8~+、IgG、IgM、IgA水平均升高,CD_8~+水平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出数高于对照组,葡萄球菌检出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肠内营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微生态免疫营养剂,有利于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调节其肠道菌群,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治疗期间一系列胃肠道不良情况发生,治疗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陈倩,张丽贤,王丽华,刘继攀,陈玉梅[3](2018)在《微生态免疫营养剂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微生态免疫营养剂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疗效。方法腹泻型IBS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单药口服,试验组加服微生态免疫营养剂,疗程均为4周。治疗效果使用肠易激严重程度评分系统(IBSSS)及《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进行评估。结果基线时两组IBSSS各项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IBSSS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IBSSS评分降低更为显着,差异有显着性(P<0.05);以《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评估两组治疗方案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差异无显着性(χ~2=2.174;P=0.140);试验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微生态免疫营养剂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生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李锦春,钱传云,蔡乙明,崔若玫[4](2018)在《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细菌移位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细菌移位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该院收治的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照组患者仅接受肠内营养,持续2周。入院时及治疗2周后,采用流式细胞微球列阵(CBA)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清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内毒素、D-乳酸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比值高于对照组,CD8+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可缓解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抑制肠道菌群移位,提升机体免疫力,提高近期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8年06期)
杨国林,赵登秋[5](2018)在《微生态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微生态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0例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治疗组给予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肠道菌群、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肠杆菌比值(B/E)均较同组术前降低(P<0.05),大肠杆菌、肠球菌较术前升高(P<0.05),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IgG、IgM和IgA均较同组术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同组术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为23.2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应用微生态肠内营养有助于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提高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期刊2018年02期)
胡玲,章莉[6](2018)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与肠内增强免疫营养在治疗重症肺炎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重症肺炎疗效、大便菌群变化情况、营养状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12月,呼吸内科收治重症肺炎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A、B组各入组48例,分别给予A组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B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同期因胃肠动力紊乱或胃肠道不耐受肠内营养的对象40例,纳入对照组。对比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疗效(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肺部感染评分CPIS)、大便菌群检查(大便菌群失调发生率)、营养状况指标(前清蛋白PAB、转铁蛋白TRF),预后(术后并发症与死亡)。观察叁组在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第1周、第2周,组内对比叁组CRP、D-二聚体、FIB、肺部感染评分CPIS水平低于干预前,组间对比A组第1、2周CRP、D-二聚体、FIB、肺部感染评分CPIS低于对照组、B组,B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A组、B组第1-2周PAB高于对照组,两组第1周TRF高于对照组,A组第2周PAB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发病7-10天后,大便菌群涂片检查,A组菌群失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两周后,A组、B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严重并发症合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叁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1例死亡。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增进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更有助于控制病情,改善营养状态,还可减少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临床肺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范勇,石磊,晏殊,雍伟[7](2018)在《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胃癌术后患者中早期应用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05/2017-05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行胃癌根治术的150例患者,根据手术后营养支持方案的不同分为给予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支持的观察组(65例),和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支持的对照组(85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数目、细胞因子CD4+、细胞因子CD8+、CD4+/C D8+比值等免疫指标、术后感染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在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在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 G)、Ig M、CD4+、CD8+、CD4+/CD8+比值等免疫指标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后1 wk,观察组患者的Ig G、Ig M、免疫细胞数目、CD4、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7.82±1.91 vs 13.19±3.31、1.22±0.58 vs 2.68±0.56、36.09±8.21 vs 43.56±10.36、1.09±0.06vs 1.85±0.41),观察组患者的CD8+明显低于对照组(30.31±5.21 vs 21.85±6.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着高于观察组(30.59%vs 12.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术后患者中早期应用免疫微生态肠内营养的营养支持方案,能够显着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减少术后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郑洋[8](2018)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全身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全身炎性反应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48 h之内重症急性胰腺炎全身炎性反应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PN组28例和EIN组29例。PN组采用肠外营养,EIN组采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观察2组患者营养干预状况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PN组TNF-α、内毒素、IL-6、IL-Iβ、IL-10、单核细胞NF-KB活性等指标与EIN组比较差异显着(P<0.01)。结论将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全身炎性反应患者,可将毒素血症有效减轻,将NF-k B活性显着降低,利于对抗炎反应的平衡加以维持,实现对病情以及预后的改善。(本文来源于《临床合理用药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章莉[9](2017)在《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联合低氮肠外营养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免疫、炎症及机体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早期肠内免疫营养联合低氮肠外营养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免疫、炎症及机体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重症胰腺炎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早期常规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观察组给予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和低氮肠外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及2周后免疫、炎症,对比2周后预后指标,观察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外周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水平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及2周后,组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IL-6、IL-2、CRP水平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联合低氮肠外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有助于改善免疫、控制炎症,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医药》期刊2017年06期)
谢小华,章莉[10](2017)在《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分析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疗效、大便菌群变化情况、预后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宣化县人民医院收治的SAP患者96例,随机分为EE组(给予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和IE组(给予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每组48例,并选择同期单纯因严重腹胀无法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SAP患者24例,设为对照组。对比叁组患者干预前以及干预后1周、2周时疗效指标(血清白蛋白、淀粉酶AMS、白细胞计数)、营养状况指标(前白蛋白PAB、转铁蛋白TRF)、发病7~10 d后大便菌群变化情况(菌群失调发生率),2周后观察并分析各组肠内营养治疗中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干预治疗后第1、2周组内对比叁组血清白蛋白、淀粉酶、白细胞水平低于干预前,EE组白细胞计数、AMS恢复时间低于IE组,两组低于对照组,其中第1周时EE、IE组白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E、IE组干预后1~2周的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IE组干预后1~2周的TR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1周时的TRF均高于对照组(P<0.05)。(3)干预7~10 d后,EE组大便菌群涂片检查菌群失调发生率低于IE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5、5.679,P=0.021、0.017)。(4)EE、IE组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严重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严重并发症合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12.255、10.867,P=0.000、0.001),叁组均未见死亡与不良反应。结论对SAP患者建议早期实施合理的肠内营养治疗,特别是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治疗,有助于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期刊2017年04期)
免疫微生态营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微生态免疫营养剂用于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60例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80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微生态免疫营养剂,连续治疗2周。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治疗1周、2周后炎症指标、免疫功能指标、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葡萄球菌)检出和胃肠道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指标CRP、PCT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功能指标CD_3~+、CD_4~+、CD_4~+/CD_8~+、IgG、IgM、IgA水平均升高,CD_8~+水平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检出数高于对照组,葡萄球菌检出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肠内营养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微生态免疫营养剂,有利于减轻患者全身炎症反应,调节其肠道菌群,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治疗期间一系列胃肠道不良情况发生,治疗安全有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免疫微生态营养论文参考文献
[1].陈艳,郑峥,程琼,李永坤,林帆.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免疫营养在老年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2].谢洁,郑峰,叶宏伟,许春阳,李明华.微生态免疫营养剂对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患者炎症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
[3].陈倩,张丽贤,王丽华,刘继攀,陈玉梅.微生态免疫营养剂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
[4].李锦春,钱传云,蔡乙明,崔若玫.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细菌移位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8
[5].杨国林,赵登秋.微生态肠内营养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8
[6].胡玲,章莉.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与肠内增强免疫营养在治疗重症肺炎的对比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18
[7].范勇,石磊,晏殊,雍伟.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
[8].郑洋.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全身炎性反应及预后的影响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
[9].章莉.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联合低氮肠外营养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免疫、炎症及机体预后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17
[10].谢小华,章莉.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对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比较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