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胁蓝尾鸲论文-李显达,陆军,郭玉民,方克艰

红胁蓝尾鸲论文-李显达,陆军,郭玉民,方克艰

导读:本文包含了红胁蓝尾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嫩江高峰,红胁蓝尾鸲,环志,迁徙

红胁蓝尾鸲论文文献综述

李显达,陆军,郭玉民,方克艰[1](2016)在《嫩江高峰林区红胁蓝尾鸲的种群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8—2015年在黑龙江省嫩江县高峰林场开展了鸟类环志研究工作,共进行鸟类环志16目46科189种283 862只,其中春季146种117 333只,秋季159种161 702只,隶属15目43科。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累计环志20 264只,其中春季环志18 040只,占春季环志数量的15.0%;秋季环志2 224只,占秋季环志数量的1.4%。春季雌性比例较小,秋季的雌性比例较春季大,远高于雄性。红胁蓝尾鸲春季最早始见于3月中旬,高峰基本集中在4月中旬,秋季最早始见于8月下旬,多数始见于9月上旬。迁徙高峰集中在9月下旬。迁徙速度平均60km!d-1。日环志量与日最高气温、日照时数、最大风速的风向等因子均呈负相关;与最大风速、平均气压、降水量、最低气压、平均风速、最低气温显着相关。高峰林区与吉林珲春、黑龙江帽儿山红胁蓝尾鸲的环志数量相比较,发现红胁蓝尾鸲呈环行路线迁徙。(本文来源于《防护林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王建维[2](2010)在《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气候变化对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迁徙规律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鸟类迁徙行为是其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迁徙过程的顺利完成不仅受自身健康水平影响,而且同时也受迁徙中途气候变化的影响。迁徙途中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当日鸟类种群的迁徙数量,而且也会影响到鸟类种群迁徙行为各阶段的时间。本文研究地为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研究资料为1998年到2009年鸟类环志信息。本文以鸟类环志为手段,以红胁蓝尾鸲为研究对象,将红胁蓝尾鸲迁徙过程中的首到日、峰值日、最终离开日与相应阶段气候变化相结合,尝试找出气候变化对红胁蓝尾鸲迁徙规律的影响。文中还对2007年秋季到2009年春季红胁蓝尾鸲日迁徙量受气候因素影响进行研究。1.春季影响红胁蓝尾鸲种群首到日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积雪厚度和4月份积温。伴随12年来积雪厚度数值的不断下降,4月份积温数值的不断上升,红胁蓝尾鸲春季首到日呈现出稳步提前的变化趋势。12年来红胁蓝尾鸲秋季首到日有明显向后推迟的变化趋势。首到日前10日积温值是影响红胁蓝尾鸲秋季首到日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可见12年来红胁蓝尾鸲秋季首到日前10日积温值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同期红胁蓝尾鸲秋季首到日存在向后推迟的趋势。2.春季影响红胁蓝尾鸲种群峰值日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积雪厚度。12来年红胁蓝尾鸲春季迁徙峰值日存在提前的变化趋势,同期积雪厚度呈现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推测造成种群峰值日提前的原因是由于积雪厚度下降导致种群迁徙提前。秋季影响红胁蓝尾鸲种群峰值日的主要气象因素为9月份的积温。11年来秋季9月份积温值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红胁蓝尾鸲种群秋季峰值日也呈现出提前的趋势,可能是伴随着9月份积温的逐渐下降,使红胁蓝尾鸲种群峰值日有所提前。3.通过对红胁蓝尾鸲种群最终离开日研究表明,春季红胁蓝尾鸲种群最终离开日呈现逐年推迟的变化趋势,影响红胁蓝尾鸲春季最终离开日的气象因素主要为日照时数和降水量。12年来春季迁徙期日照时数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年降水量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都会使红胁蓝尾鸲日能量积累的难度加大,所以种群会更晚离开研究地以满足所需的能量补充。秋季影响红胁蓝尾鸲种群峰值日的因素除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还包括10月份的平均气温。研究地10余年来秋季气温数值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对红胁蓝尾鸲种群秋季最终离开日的推迟可能起到促进作用。4.对红胁蓝尾鸲日迁徙量受气候因素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日平均气温对红胁蓝尾鸲春季迁徙期中期影响较前期和后期更明显。而在日降雨量对红胁蓝尾鸲日迁徙量影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到在有较大降雨量的日期,红胁蓝尾鸲日迁徙数量通常会出现较小值。在不同季节日平均相对湿度对红胁蓝尾鸲日迁徙数量所起到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别,在春季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会降低种群日迁徙量,在秋季其作用却不明显。日照时数的增加对红胁蓝尾鸲日迁徙量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推测可能是由于日照时数增加鸟类活动量增加造成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王勇,常家传,弗兰克.摩尔,苏立英,崔黎明[3](2006)在《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在中国东北部帽儿山地区的迁徙中途停歇生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迁徙鸣禽类的保护面对着与世界其他地区如欧洲和北美洲鸟类保护相似的挑战。迁徙鸣禽类具有复杂生活周期和很大的空间关联。迁徙过程中发生的事件对迁徙鸣禽类种群动态具有决定作用。对于鸣禽类迁徙中途停歇期的生态,比如停歇期的长短,能量的积累,生境的利用等,了解还非常有限。在中国东北部的一个鸟类迁徙停歇地对红胁蓝尾鸲(Tarsigercyanurus)的中途停歇生态包括迁徙时间、停歇时间、能量状态和性比进行了研究。2002年秋和2003年春分别捕获了1751只和684只红胁蓝尾鸲。红胁蓝尾鸲的体重在秋季迁徙时要比在春季迁徙时重。春季雌性红胁蓝尾鸲停歇时的能量状态指数最低;而秋季的红胁蓝尾鸲比春季的红胁蓝尾鸲停歇时间更长。无论季节和性别,红胁蓝尾鸲的能量状态指数和第1次捕获的时间早晚成正相关,间接证明红胁蓝尾鸲在停歇期间能够比较快地积累能量。秋季雄性红胁蓝尾鸲日体重净增率最大。估测秋季停歇期的每日能量净增能维持红胁蓝尾鸲雌性0.6h和雄性3.1h的飞行。红胁蓝尾鸲的中途停歇生态与北美和欧洲一些迁徙鸣禽类很相似。比如,春季迁徙过境的时间和脂肪积累的变化与自然选择对雄性的要求:当食物和气候适宜时尽快到达繁殖地的假设是一致的。对迁徙中途的停歇生态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和更有效地保护迁徙鸣禽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高岫,宋榆钧[4](1988)在《吉林省长白山区红胁蓝尾鸲的生态》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是古北区泰加林中的林下层食虫鸟类,在欧、亚的泰加林带分布较广。找们多年来在研究吉林省鸟类的过程中,积累了该鸟的一些生态资料。在1963—1964和1979—1980年,于长白山北坡对它的生态进行了专门的调查,1982—1983年在吉林省搞候鸟调(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期刊1988年02期)

周放[5](1988)在《红胁蓝尾鸲越冬生态习性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 cyanurus)是山林益鸟,夏季在东西伯利亚、蒙古、日本和我国东北一带繁殖,冬季在长江以南地区越冬。现将1983年12月至1984年11月在广东省鼎湖山地区所观察的红胁蓝尾鸲越冬情况简报如下。(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1988年01期)

高玮,李方满[6](1983)在《红胁蓝尾鸲繁殖生态习性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as cyanurus)是森林益鸟。本亚种在我国仅在东北区和蒙新区东部繁殖。我们于1963—1965年和1979年(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1983年03期)

红胁蓝尾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鸟类迁徙行为是其生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迁徙过程的顺利完成不仅受自身健康水平影响,而且同时也受迁徙中途气候变化的影响。迁徙途中的气候变化不仅影响当日鸟类种群的迁徙数量,而且也会影响到鸟类种群迁徙行为各阶段的时间。本文研究地为黑龙江省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研究资料为1998年到2009年鸟类环志信息。本文以鸟类环志为手段,以红胁蓝尾鸲为研究对象,将红胁蓝尾鸲迁徙过程中的首到日、峰值日、最终离开日与相应阶段气候变化相结合,尝试找出气候变化对红胁蓝尾鸲迁徙规律的影响。文中还对2007年秋季到2009年春季红胁蓝尾鸲日迁徙量受气候因素影响进行研究。1.春季影响红胁蓝尾鸲种群首到日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积雪厚度和4月份积温。伴随12年来积雪厚度数值的不断下降,4月份积温数值的不断上升,红胁蓝尾鸲春季首到日呈现出稳步提前的变化趋势。12年来红胁蓝尾鸲秋季首到日有明显向后推迟的变化趋势。首到日前10日积温值是影响红胁蓝尾鸲秋季首到日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可见12年来红胁蓝尾鸲秋季首到日前10日积温值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同期红胁蓝尾鸲秋季首到日存在向后推迟的趋势。2.春季影响红胁蓝尾鸲种群峰值日的主要气象因子为积雪厚度。12来年红胁蓝尾鸲春季迁徙峰值日存在提前的变化趋势,同期积雪厚度呈现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推测造成种群峰值日提前的原因是由于积雪厚度下降导致种群迁徙提前。秋季影响红胁蓝尾鸲种群峰值日的主要气象因素为9月份的积温。11年来秋季9月份积温值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而红胁蓝尾鸲种群秋季峰值日也呈现出提前的趋势,可能是伴随着9月份积温的逐渐下降,使红胁蓝尾鸲种群峰值日有所提前。3.通过对红胁蓝尾鸲种群最终离开日研究表明,春季红胁蓝尾鸲种群最终离开日呈现逐年推迟的变化趋势,影响红胁蓝尾鸲春季最终离开日的气象因素主要为日照时数和降水量。12年来春季迁徙期日照时数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年降水量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都会使红胁蓝尾鸲日能量积累的难度加大,所以种群会更晚离开研究地以满足所需的能量补充。秋季影响红胁蓝尾鸲种群峰值日的因素除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还包括10月份的平均气温。研究地10余年来秋季气温数值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对红胁蓝尾鸲种群秋季最终离开日的推迟可能起到促进作用。4.对红胁蓝尾鸲日迁徙量受气候因素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日平均气温对红胁蓝尾鸲春季迁徙期中期影响较前期和后期更明显。而在日降雨量对红胁蓝尾鸲日迁徙量影响的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到在有较大降雨量的日期,红胁蓝尾鸲日迁徙数量通常会出现较小值。在不同季节日平均相对湿度对红胁蓝尾鸲日迁徙数量所起到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别,在春季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增加会降低种群日迁徙量,在秋季其作用却不明显。日照时数的增加对红胁蓝尾鸲日迁徙量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推测可能是由于日照时数增加鸟类活动量增加造成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胁蓝尾鸲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显达,陆军,郭玉民,方克艰.嫩江高峰林区红胁蓝尾鸲的种群动态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6

[2].王建维.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气候变化对红胁蓝尾鸲(Tarsigercyanurus)迁徙规律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3].王勇,常家传,弗兰克.摩尔,苏立英,崔黎明.红胁蓝尾鸲(Tarsigercyanurus)在中国东北部帽儿山地区的迁徙中途停歇生态(英文)[J].生态学报.2006

[4].高岫,宋榆钧.吉林省长白山区红胁蓝尾鸲的生态[J].野生动物.1988

[5].周放.红胁蓝尾鸲越冬生态习性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1988

[6].高玮,李方满.红胁蓝尾鸲繁殖生态习性的观察[J].动物学杂志.1983

标签:;  ;  ;  ;  

红胁蓝尾鸲论文-李显达,陆军,郭玉民,方克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