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柔性线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丝网印刷,MRI,受试者,线圈阵列
柔性线圈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S.A.Winkler,J.Corea,B.Lechêne,K.O',Brien[1](2019)在《柔性12通道丝网印刷小儿磁共振线圈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丝网印刷的MRI线圈技术可以减少对庞大和沉重的线圈电子外壳的需求,并且可以更好地适应病人解剖结构以改善线圈性能。目的与传统线圈技术比较,评估儿童丝(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裴锐昌[2](2019)在《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将40例因肩关节疼痛来我院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我院磁共振扫描仪器采用的是柔性线圈,患者均进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结果:仰卧内旋位检测会导致影像质量重迭,一般采用仰卧外旋位或仰卧中立位进行检测。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结论: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一般通过改变检测体位、避免线圈缠绕过紧、增加扫描次数、适当调整FOV等措施来调整影响质量,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抑制脂肪和运动伪影。(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4期)
成健,刘杰,罗智奕,陈腾彪,陈显[3](2019)在《基于柔性罗氏线圈的便携式高压电缆接地电流智能监测装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高压电缆接地电流在线监测装置得到了迅速发展,其中一些关键问题如传感器、灵敏度、精度、通信方式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目前在实际高压电缆运维工作中,需要的是既能在巡检时实时显示电流量大小,又能在重点线路进行较长一段时间的在线监测,实时诊断电缆状态的监测装置。基于此,尝试设计了一种新型便携式高压电缆接地电流智能监测装置,以弥补传统电流监测设备的缺陷,不断提升电流监测的智能化水平,增强电网的运维效率。(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03期)
詹松华,谭文莉,马文,张成,陈义磊[4](2018)在《头颅柔性线圈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头颅14通道柔性线圈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fMRI)中的价值。方法招募11例正常健康志愿者,使用同一磁共振仪、同一成像序列,先后采用头颅24通道硬质线圈、14通道柔性线圈、16通道硬质线圈成像,序列包括3D T1WI、左侧足叁里穴电针刺激下任务态BOLD fMRI。获得图像信噪比及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BOLD fMRI图像通过软件分析后处理。结果在3D T1WI、BOLD fMRI图像中,14通道柔性线圈和24通道硬质线圈的信噪比均高于HNC16线圈。在3D T1WI图像中,14通道柔性线圈、24通道硬质线圈和16通道硬质线圈的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足叁里穴位电针刺激后表现为右侧颞中回、额中回、额下回、左侧岛叶脑功能活动增加,左侧额中回及海马旁回脑功能活动减低。14通道柔性线圈与24通道、16通道硬质线圈比较,脑功能活动增加的脑区主要为右侧颞中下回及额下回。结论头颅14通道柔性线圈可以获得与24通道硬质线圈相仿的图像质量,并可进行相关的BOLD fMRI磁共振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李成伟[5](2018)在《基于网状结构碳纳米线圈/碳纳米管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光电子学、材料科学、机械学等领域的协同进步,人工智能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而由此衍生出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成为了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之一,柔性应变传感器自然成为了当今科学研究的热点,该类传感器由于可拉伸、灵敏度高等特点,在健康监测、电子皮肤、机器人的关节运动控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和应用最为广泛的应变传感器是电阻式应变传感器,它可以有效地将应变传感介质的物理形变转变为电阻变化,从而达到应变传感的目的。多种材料都可以用作应变传感器中的传感介质,例如金属纳米材料、聚合物材料以及碳纳米材料等。其中,碳纳米材料因其纳米尺度的交叉接触、机械特性和导电性能优异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作应变传感器中传感介质的材料。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以单根碳纳米线圈为载体的应变传感单元的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由于碳纳米线圈有着独特的叁维螺旋形貌,使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具备发生拉伸形变的基本条件。为了使其在拉伸过程中产生导电性的明显改变,本研究以单根碳纳米线圈为应变母体,在其表面依次沉积一层氧化铝薄膜和钛薄膜分别作为绝缘层和传感层。通过调控钛薄膜的沉积厚度来调控金属钛纳米颗粒的排列和堆迭,从而得到了传感性能最佳的条件。通过实际拉伸测试结合理论分析以及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可以得出结论,该应变传感单元可以对数微米范围内的应变进行传感,并且它有着将较大的轴向拉伸应变转换为较小的局部扭转应变的能力,这为微纳机电系统中应变传感单元的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其次,本研究通过在单对平行金电极间电泳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网状结构的碳纳米线圈薄膜,并且可以通过改变电泳次数来控制碳纳米线圈薄膜的密度。将此薄膜用作传感介质夹在两片柔性PDMS膜之间所制成的应变传感器可以获得接近10000的超高灵敏度系数,在超过5000次的循环拉伸测试后传感性能仍保持良好,以及拥有50 ms的快速响应能力。通过理论计算,成功验证了拉伸测试的结果,揭示了拉伸过程中碳纳米线圈网状薄膜内接触点数量发生改变导致整体导电性能改变的传感机制。再次,在基于网状结构碳纳米线圈的应变传感器的实验基础之上,将单对平行金电极扩展为梳型结构的多对平行金电极,然后利用电泳的方法在梳型电极表面成功沉积出了大面积的碳纳米线圈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在平行电极之间的部分比较致密,但在与电极接触的部分则相对薄弱,这使得该网状结构在受到不同程度的应力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传感机制,即碳纳米线圈-碳纳米线圈接触变化、碳纳米线圈-电极接触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对于压力的传感特别灵敏,可以探测到低至0.5 kPa的小压强,也可以承受高达100 kPa的压强。该传感器灵敏度最高可达193/kPa,且在50-100 kPa的宽范围内均可保持超过150/kPa的超高灵敏度。在超过10000次的循环压力测试后传感性能仍保持良好,其响应时间达48 ms。为了比较不同压力传感器之间的传感性能,该研究提出了压力传感最优值的概念,经过计算得出该压力传感器的最优值高达3.72×106,高于当前绝大多数压力传感器最优值的300倍以上。最后,以多壁碳纳米管为原材料,通过抽滤的方法得到了致密的网状结构碳纳米管薄膜(巴基纸),将该薄膜用作传感介质制成了超高灵敏的应变传感器。该应变传感器在发生形变时,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裂缝,这些裂缝可以影响巴基纸的导电性从而达到传感的目的。在导电性能良好的前提下,其产生的裂缝最大可以达到百微米量级。该网状结构碳纳米管薄膜对拉伸、压力等应变均有优异的传感性能。对于拉伸传感,其灵敏度高达20216,最大应变范围高达75%,最小可以探测0.1%的应变量,在超过10000次的循环拉伸测试后性能仍保持良好,且有着少于87ms的快速响应能力;对于压力传感,该传感器具有0-1.68 MPa的宽探测范围,89.7/kPa的高灵敏度,在超过3000次的循环压力测试后性能仍保持良好;该传感器的拉伸应变最优值和压缩应变最优值分别高达3.07×108和1.35×107,其最优值远远高于目前报道过的绝大多数应变/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在关节运动传感、脉搏监测、振动传感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为其在智能可穿戴设备、电子皮肤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11-22)
谭文莉,詹松华,康英杰,张成,陈义磊[6](2017)在《头颅柔性线圈与硬质线圈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头颅16通道(HNC16)、24通道硬质线圈(HC24)比较,确定头颅14通道柔性磁共振线圈(AHC14)的成像效果。方法:首先对叁个线圈进行物理测试,之后招募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同一磁共振仪、同一成像序列,先后采用AHC14、HC24、HNC16进行头颅成像,成像序列包括横断位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及计算图像信噪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T1WI、T2WI图像中,AHC14线圈图像信噪比高于HC24线圈、HNC16线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WI图像中,AHC14、HC24线圈图像信噪比相仿,均高于HNC16线圈。在图像的主观评分方面,T2WI、DWI图像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HC14柔性线圈可获得与HC24硬质线圈相同的图像质量,可进行临床常规头颅磁共振检查。(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杨俊,李贵廷,杨国华,龚玲[7](2017)在《用于雷电流采集的有源积分柔性罗氏线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罗氏线圈由于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不存在饱和现象,而且实现了原、副方的电气隔离,在电流测量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叁种罗氏线圈在雷电流采集中的应用,并对叁种线圈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根据不同场合、成本及安装形式来选择合适的罗氏线圈。本文着重介绍了有源积分柔性罗氏线圈在雷电流采集中的应用和设计。用实验数据说明有源积分器的积分线性度、波形还原都较好,尤其对几百Hz到几百KHz频率的信号积分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期刊2017-09-20)
谭文莉,詹松华,陈义磊,康英杰,张成[8](2017)在《头颅14通道柔性线圈在BOLD fMRI成像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头颅14通道柔性线圈在针刺足叁里穴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 fMRI)中的价值。方法:招募11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同一磁共振仪、同一成像序列,先后采用头颅24通道硬质线圈(HC24)、14通道柔性线圈(AHC14)、16通道硬质线圈(HNC1.6)进行成像,成像序列包括3D T1WI、BOLD fMRI,成像参数完全一致。对所获得图像进行分析,包括测量及计算信噪比、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AHC14线圈进行左侧足叁里穴位电针刺激下的BOLD fMRI成像,图像通过SPM软件进行后处理。结果:在3D T1WI、BOLD fMRI图像中,AHC14和HC24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谭文莉[9](2017)在《头颅柔性线圈与硬质线圈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与头颅16通道(HNC16)、24通道硬质线圈(HC24)比较,确定头颅14通道柔性磁共振线圈(AHC14)的成像效果。方法:首先对叁个线圈进行物理测试,之后招募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分别采用同一磁共振仪、同一成像序列,先后采用AHC14、HC24、HNC16进行头颅成像,成像序列包括横断位T1WI、T2WI、和弥散加权成像。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测量及计算图像信噪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T1WI、T2WI图像中,AHC14线圈图像信噪比高于HC24线圈、HNC16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期刊2017-07-14)
陈冠军,皇甫德俊,张玉,皇甫贤敏,黄浔生[10](2016)在《磁共振中硬线圈与柔性线圈的性能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磁共振硬线圈与柔性线圈的性能差异,为临床检测中线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实验,从信噪比(signal noise ratio,SNR)、均匀度、几何失真度3个方面对柔性线圈和硬线圈的性能进行比较,通过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2种线圈的各自特点。结果:硬线圈在SNR及均匀度方面都比柔性线圈优越,且几何失真度小。结论:在磁共振检查的过程中,应优先选择硬线圈,如不得不选择柔性线圈,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其检测精度。(本文来源于《医疗卫生装备》期刊2016年11期)
柔性线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将40例因肩关节疼痛来我院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我院磁共振扫描仪器采用的是柔性线圈,患者均进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归纳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结果:仰卧内旋位检测会导致影像质量重迭,一般采用仰卧外旋位或仰卧中立位进行检测。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结论:线圈缠绕过紧、扫描次数、扫描序列、扫描参数等均会影响磁共振扫描的影像质量,一般通过改变检测体位、避免线圈缠绕过紧、增加扫描次数、适当调整FOV等措施来调整影响质量,采用脂肪抑制技术抑制脂肪和运动伪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柔性线圈论文参考文献
[1].赵永,S.A.Winkler,J.Corea,B.Lechêne,K.O',Brien.柔性12通道丝网印刷小儿磁共振线圈的评价[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2].裴锐昌.柔性线圈行肩关节磁共振扫描时的影像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3].成健,刘杰,罗智奕,陈腾彪,陈显.基于柔性罗氏线圈的便携式高压电缆接地电流智能监测装置设计[J].机电信息.2019
[4].詹松华,谭文莉,马文,张成,陈义磊.头颅柔性线圈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8
[5].李成伟.基于网状结构碳纳米线圈/碳纳米管的柔性应变传感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6].谭文莉,詹松华,康英杰,张成,陈义磊.头颅柔性线圈与硬质线圈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
[7].杨俊,李贵廷,杨国华,龚玲.用于雷电流采集的有源积分柔性罗氏线圈设计[C].第十四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2017
[8].谭文莉,詹松华,陈义磊,康英杰,张成.头颅14通道柔性线圈在BOLDfMRI成像中的价值[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
[9].谭文莉.头颅柔性线圈与硬质线圈成像质量的比较研究[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全国学术大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2017
[10].陈冠军,皇甫德俊,张玉,皇甫贤敏,黄浔生.磁共振中硬线圈与柔性线圈的性能差异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