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麻黄植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槖吾属,麻黄属,叶绿体基因组,鉴定
麻黄植物论文文献综述
陈新连[1](2019)在《橐吾属和麻黄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毒植物一般指对人和家畜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植物,其富含的生物碱、苷类等有毒成分,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有很大伤害。实际上,许多有毒植物也是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本研究的橐吾属和麻黄属植物均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但某些橐吾属植物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具有肝毒性,含麻黄碱的麻黄属植物过量使用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从而导致中毒。因此,对其进行准确鉴定不仅能够保障安全用药,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本研究通过总基因组DNA提取、Illumina高通量测序、序列拼接和组装,得到叶绿体全基因组,然后进行序列注释与提交、结构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分别对橐吾属和麻黄属的植物进行鉴定研究,以期为这两个属的物种鉴定和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基础。1.橐吾属植物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该属约有140个种,一些物种的根常以“紫菀”或“山紫菀”之名入药,国内有30余种长期作为民族药用于治疗疾病。该属种间杂交普遍存在、形态变化复杂,使用通用DNA条形码也没有得到理想的鉴定效果。本文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对六种橐吾属植物,即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 Nakai、复序槖吾Ligulariajaluensis Kom.、全缘橐吾 Ligularia mongolica(Turcz.)DC.、鹿蹄橐吾Ligularia hodgsonii Hook.、离舌橐吾Ligularia veitchiana(Hemsl.)Greenm.和蹄叶橐吾Ligularia fiascheri(Ledeb.)Turcz.进行鉴定研究。(1)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均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包括一个大单拷贝区(largesingle-copy,LSC)、一个小单拷贝区(smallsingle-copy,SSC)和两个反向重复区(invertedrepeats,分别为IRa和IRb),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1,118-151,253 bp,SSC、LSC和IR区长度分别约为18.2kb、83 kb和24.8kb,GC含量均为37.5%。(2)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均编码134个基因,包括87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2个假基因(ycf1和rps19)。(3)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含不同类型和数量的长重复序列,且均含4种类型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s),其中,单核昔酸数量占所有SSRs的56.6-60.7%,二核苷酸占11.5-13.2%,叁核苷酸占9.3-9.8%,四核苷酸占18.0-21.6%,SSRs主要分布在单拷贝区的非编码区。(4)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结构和组成高度相似。如大多数菊科物种,这六个叶绿体基因组在LSC区的23 kb的大倒置区(inversion)中有一个3.4 kb的小倒置区。叶绿体基因组全局比对未筛选到高变区用于这六个物种的鉴定,同时,六种橐吾属叶绿体全基因组比对发现,叶绿体全基因组有望作为超级条形码用于橐吾属物种的鉴定。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构建ML(maximum likelihood,最大似然法)系统发育树,发现六个橐吾属物种组成一个单系,支持率为100%。2.麻黄属植物为麻黄科灌木,该属约有40种植物,分布在亚洲、欧洲东南部、北非和美洲的干旱、荒漠地区。该属植物在形态上较难区分,通用DNA条形码也未能将《中国药典》收载的草麻黄Ephet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a intermedia Schrenk ex Mey.和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鉴别开。本研究对这叁种麻黄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解析、比较,并进行鉴定研究。(1)叁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均为环状四分体结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09,550-109,667bp,LSC、SSC和IR区长度分别约为59.9kb、8kb和20.7kb,GC含量约为37%,LSC和IR区GC含量分别为34.2%和42%,SSC区GC含量为27.3-27.8%。(2)叁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均编码118个基因,包括73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与烟草属Nicotiana L.相比,其叶绿体基因组缺失 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还原型辅酶 Ⅰ)脱氢酶基因、rps16、rpl23、rpl32、ycf1和 accD 基因,但含 chl基因(chlB,chlL 和 chlN 和光系统 Ⅱ相关基因psbL、psbM、psbN、psbT、psbZ。(3)叁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SSRs数量分别为55,62和59个。中麻黄LSC、IRa、IRb、SSC区分别有37、4、4、10个SSRs,草麻黄分别有39、5、5、13个SSRs,木贼麻黄分别有41、4、4、10个SSRs。叁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含不同类型和数量的长重复序列。(4)叁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局比对筛选出11个变化较大的区域,包括 2 个基因(ycf3和rpl2)和 9 个基因间隔区(psbZ-trnG,petN-rpoB,trnR-trnM,psbJ-rpl20,clpP-psbB,rrn16-trnI,rps15-ccsA,ycf1-ccsA,和trnV-rps12),可作为鉴定麻黄属物种的潜在DNA条形码。基于53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ML和MP(maximumparsimony,最大简约法)系统发育树表明,叶绿体基因组有望用于鉴定麻黄属植物,本研究为麻黄属的安全用药和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5-01)
依泽,黄琴伟,赵维良[2](2018)在《木麻黄科至荨麻科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纠正由于属的异名充作正名、属等级分类群的归并、种等级分类群的鉴定和归并、中文名的混淆等原因引起的药材标准中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混乱的问题。方法查询我国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药材标准及权威分类学着作,对基源有争议或学名有混淆的种,从分类系统、种鉴定和标准使用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法定药用植物中,来源于恩格勒系统木麻黄科至荨麻科的共有86种3变种,其中植物基源鉴定清晰,分类无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54种2变种;由属名的异名充作正名而引起拉丁名混乱的2种,由属等级分类群归并而引起拉丁名混乱的1种,由种等级分类群的鉴定和归并而引起拉丁名混乱的9种,存在中文名混淆问题的20种1变种,并对这些种进行考订纠正。结论 31种1变种已考证清楚,1种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期刊2018年12期)
孙兴姣,李红娇,刘婷,李骁[3](2018)在《麻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阐述麻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为麻黄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查阅麻黄属植物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其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概况。结果:麻黄中主要的化合物有麻黄碱类、挥发油类、黄酮类、多糖类和少量的有机酸。目前在麻黄属植物麻黄中麻黄碱的应用十分广泛,除以中药配方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种化学药品以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作为有效成分,主治咳嗽。对其挥发油类、黄酮类的临床应用研究不多。麻黄联合化学药品共同使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配方煎熬过程中有效成分的丢失,可以使治疗效果更明显。麻黄多糖抗炎、镇痛、对免疫的影响作用机制尚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麻黄作为传统中药,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事》期刊2018年02期)
黄金水[4](2015)在《福建2个木麻黄属品种获国家林业植物新品种权》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12月17日,国家林业局发布2014年第16号公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规定,经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审查、国家林业局批准,74项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符合授权条件,决定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并颁发《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其中由福建省林科院黄金水、柯玉铸教授级高工主持培育的木麻黄属"闽平2号"、"木麻黄粤501"榜上有名,品种权号分别为"20140103"和(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期刊2015年01期)
张红梅,王明艳,蔡宝宏,信佳言[5](2012)在《药用植物草麻黄细胞的悬浮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草麻黄的子叶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进行悬浮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继代和悬浮培养研究。[结果]MS+2.0 mg/L 2,4-D+1.0 mg/L 6-BA为诱导子叶形成愈伤组织的理想培养基;MS+1.5 mg/L 2,4-D+1.5 mg/L6-BA是愈伤组织的适宜继代培养基;2.0 mg/L 2,4-D+1.5 mg/L 6-BA+300 mg/L水解酪蛋白(CH)是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的适宜培养基,愈伤组织干重增加量为0.80 g。[结论]初步选择出草麻黄愈伤组织细胞的悬浮培养条件,为麻黄细胞扩大培养及有效成分提取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3期)
洪浩,陈虎彪,徐风,臧新钰,杨东辉[6](2011)在《麻黄药材原植物资源和市场品种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近年我国麻黄的资源分布和市售品情况,为麻黄的资源保护和品种整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实地调查、委托调查和访问调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由于20世纪末对麻黄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和野生资源遭严重破坏,正品麻黄的资源急剧减少,内蒙古中、西部已少见草麻黄,宁夏和甘肃西北部曾有的数万公顷中麻黄资源已完全消失,尤其是木贼麻黄资源已濒临灭绝,仅见零星分布于新疆阿勒泰山脉一带。全国市场上的主流品种为草麻黄(33/38份商品药材),中麻黄次之(5/38份商品药材),但中麻黄在分布区(青海和新疆)的小规模诊所中常见,未见木贼麻黄商品药材。结论:应大力发展麻黄的栽培技术,尤其是推广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栽培,同时也要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并恢复麻黄的野生资源(如采用适当的采收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1年09期)
王春[7](2011)在《环湖北岸麻黄科植物种类形态特征及经济用途》一文中研究指出环青海湖北岸的麻黄科植物共有1科1属4种,即中麻黄、草麻黄、单子麻黄、矮麻黄[1-3],现将种类形态特征及经济用途介绍如下。1麻黄属特征(科属同征)灌木,亚灌木或草本。茎直立或匍匐,多分枝,小枝对生或轮生,具节。叶鳞片状,膜质,对生,稀轮生,基部合生或呈鞘状。花单性,多雌雄异株,雄花具膜质假花被,雌花被顶端开口的假花被包围。种子被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1年03期)
武季玲,靳奇峰,牛俊义,高玉红[8](2010)在《4种麻黄属植物种子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观察4种麻黄属植物种子表面特征。结果显示,种子的外形、大小及颜色,草麻黄、中麻黄较相似;而木贼麻黄和膜果麻黄之间区别明显。草麻黄、中麻黄具有相似的种子表面特征;膜果麻黄和木贼麻黄具有独特的种子表面饰纹。麻黄种子表面微形态特征种间差异较明显,每个种仅有一种类型,在种内相当稳定,且几乎不受地理分布的影响,在分种和植物分类上具有重要的鉴定价值。(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坪》期刊2010年01期)
武季玲,姜寒玉,高玉红,牛俊义[9](2009)在《麻黄属植物SSR反应体系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麻黄为材料,探讨了麻黄SSR技术中PCR体系的主要成分对扩增结果的影响,并对引物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确立了适合麻黄SSR分子标记的优化体系。为了节约成本,在综合分析优化条件的基础上,最终确定的反应体系为:总体系25μL,其中Mg2+1.5 mmol.L-1,dNTP 0.5 mmol.L-1,Tag聚合酶1.0 U,引物浓度0.6μmol.L-1,退火温度为53~54℃.(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武季玲,李胜,姜寒玉,高育红,牛俊义[10](2009)在《麻黄属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及核型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4种麻黄属植物的核型进行分析研究,为麻黄种质资源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细胞学依据。方法:以萌发种子根尖为材料,采用染色体制片技术,分析4种麻黄属植物的核型。结果:上午10:20-10:40为最佳取样时间,且采用0.002 mol.L-18-羟基喹啉预处理时间草麻黄为4 h,中麻黄5 h,木贼麻黄4.5 h,膜果麻3.5 h。膜果麻黄、木贼麻黄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2n=2x=14,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14=2M+8m+4 sm,2n=2x=14=10m+4 st;草麻黄和中麻黄的染色体数目为2n=4x=28,属四倍体,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28=20m(2SAT)+8 st,2n=4x=28=20m(SAT)+6 st+2 sm;结论:4种麻黄的核型均为"2A"型,属较对称核型。(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9年21期)
麻黄植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纠正由于属的异名充作正名、属等级分类群的归并、种等级分类群的鉴定和归并、中文名的混淆等原因引起的药材标准中法定药用植物基源混乱的问题。方法查询我国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的有关药材标准及权威分类学着作,对基源有争议或学名有混淆的种,从分类系统、种鉴定和标准使用等各方面进行考证。结果我国国家和地方标准收载的法定药用植物中,来源于恩格勒系统木麻黄科至荨麻科的共有86种3变种,其中植物基源鉴定清晰,分类无问题,中文名和拉丁学名无混淆的54种2变种;由属名的异名充作正名而引起拉丁名混乱的2种,由属等级分类群归并而引起拉丁名混乱的1种,由种等级分类群的鉴定和归并而引起拉丁名混乱的9种,存在中文名混淆问题的20种1变种,并对这些种进行考订纠正。结论 31种1变种已考证清楚,1种尚待进一步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麻黄植物论文参考文献
[1].陈新连.橐吾属和麻黄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鉴定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2].依泽,黄琴伟,赵维良.木麻黄科至荨麻科法定药用植物基源考证[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8
[3].孙兴姣,李红娇,刘婷,李骁.麻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事.2018
[4].黄金水.福建2个木麻黄属品种获国家林业植物新品种权[J].福建林业.2015
[5].张红梅,王明艳,蔡宝宏,信佳言.药用植物草麻黄细胞的悬浮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2
[6].洪浩,陈虎彪,徐风,臧新钰,杨东辉.麻黄药材原植物资源和市场品种调查[J].中国中药杂志.2011
[7].王春.环湖北岸麻黄科植物种类形态特征及经济用途[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1
[8].武季玲,靳奇峰,牛俊义,高玉红.4种麻黄属植物种子的扫描电镜观察[J].草原与草坪.2010
[9].武季玲,姜寒玉,高玉红,牛俊义.麻黄属植物SSR反应体系的优化[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9
[10].武季玲,李胜,姜寒玉,高育红,牛俊义.麻黄属植物染色体制片技术及核型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