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心理健康论文-郭志刚

外显心理健康论文-郭志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外显心理健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自我概念清晰性,心理健康,外显自尊,中介作用

外显心理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郭志刚[1](2019)在《外显自尊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自我概念清晰性对心理健康影响中外显自尊的中介作用,曾对129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心理健康及其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显着负相关,与敌对因子相关不显着;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及其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显着负相关,与恐怖因子相关不显着;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外显自尊显着正相关;自我概念清晰性能够显着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及其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且外显自尊的中介效应显着。(本文来源于《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梁舜薇,赵静波[2](2018)在《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叙事团体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犯罪、休学、退学、精神失常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校园恶性事件增多。其中,外显问题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具有问题多样、严重外显、改变困难和安全危害等突出特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研究者正致力于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的研究。目前,对于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况仍缺乏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解读,且干预路径多以问题为导向,以缓解和消除心理症状为目标,难以适应其复杂的心理需求和应对多样的心理问题。而叙事团体辅导与传统的心理干预方法不同,它注重个体的内在知识和正向力量,侧重内源性意义挖掘,经由问题外化、独特结果及发展替代故事的对话过程,催化个体得以和充满问题的人生分开,使个体体验到原属个人的自主力量与动能,这种内在的"赋权"过程不仅能滋养个体的心灵,而且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本研究拟在调查的基础上掌握外显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并运用叙事团体辅导对其进行干预,从量化和质性的角度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从而探讨叙事团体辅导在外显问题大学生中的应用价值。围绕上述目的,本文进行如下两个研究:研究一,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由某医科大学各学院辅导员通过观察,将心理和行为偏差或异常的外显问题大学生上报学生管理部门以形成"外显问题大学生信息库"。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分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和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对信息库内的所有外显问题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总体处于轻度抑郁水平,对心理求助的接纳程度高但需求低,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应对效能较差。外显问题大学生急需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研究二,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叙事团体心理干预研究。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的实验设计,57名外显问题大学生参与了本次实验,他们被随机分到以下两组之一:干预组(30人)和对照组(27人)。干预组接受为期7周的叙事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所有被试分别在基线水平,干预后,及干预1个月后接受叁次量表的测试。除量表数据分析外,还对团体过程的所有录音文本进行转录和编码,进行心仪时刻分析。结果发现,叙事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提高外显问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改善其心理求助态度,这些有益的效果主要来源于思考和认知层面的改变;叙事团体辅导的起效和作用途径在于积极心理因子的强化,而非心理症状或问题的消除。(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11-02)

梁舜薇[3](2018)在《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叙事团体心理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意义近年来,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正处于上升趋势,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多,为恶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其中,外显问题大学生具有问题多样、严重外显、改变困难和安全危害等突出特征,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也是当前高校的重点关注和干预对象。叙事团体辅导兼具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和特点,与我国大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心理特点及思维方式高度契合,特别适用于高校心理辅导。因此,本研究拟采用调查和干预结合的手段,在掌握外显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叙事团体辅导对其进行干预,并从量和质的方面来评估叙事团体辅导的有效性,以探讨该方法主要作用路径及其在外显问题大学生中的应用价值。对象和方法本研究分为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均以外显问题大学生为研究对象。1.调查研究: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某医科大学各学院辅导员通过观察,将心理和行为偏差或异常的外显问题大学生上报学生管理部门以形成“外显问题大学生信息库”。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病人健康问卷抑郁分量表(PHQ-9)、生命意义感量表(MLQ-C)、应对效能量表和心理求助态度量表(ATSPPHQ)对信息库内的所有外显问题大学生进行普查。2.干预研究: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叙事团体心理干预研究对完成调查研究的外显问题大学生进行入组意愿沟通和MINI访谈,剔除MINI访谈阳性、正处于心理疾病发作期和拒绝参加团体者,最终确定干预研究的对象57人,分为干预组(男生14人,女生16人),对照组(男生14人,女生13人)。采用前后测准实验的方式,对干预组进行为期7次,每周1次的叙事团体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在团体开始前和结束后,均对两组被试进行生命意义感、心理求助态度、UPI和PHQ-9量表的测量,并在团体结束的1个月后,对两组被试进行追踪测试。此外,应用心仪时刻的方法,结合团体疗效因子问卷和团体反馈及满意度调查表对团体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调查研究结果1.外显问题大学生的UPI总分显着高于大样本数据(t=5.284**),其中,UPI-A类有 110 人(51.4%),UPI-B 类有 42 人(19.6%),UPI-C 类有 62 人(29.0%)。异常学生比例为11.7%,有15.4%的外显问题大学生觉得活着没意思,17.8%认为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有40.2%觉得自己心理方面有问题。在人际交往、强迫、神经衰弱、躯体症状和情绪方面,外显问题大学生主要表现为:不想见人(32.2%)、为犹豫不决而痛苦(39.7%)、注意力不集中(51.4%)、身体倦乏(45.3%)和缺乏热情和积极性(48.1%)。2.外显问题大学生的PHQ-9的均分(5.59±5.72),其中有3.3%重度抑郁,5.6%中重度抑郁,14.0%中度抑郁,22.0%轻度抑郁,55.1%没有抑郁。3.外显问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总分(47.62±9.07)、拥有意义感(23.74±6.80)、寻求意义感(23.87±6.19)。4.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应对效能总分(51.32±9.09)、自信程度(8.04±2.27)、胜任力知觉(26.84±5.29)、认知水平(16.44±2.64)。其中,男生的应对效能(t=-8.861**)、胜任力知觉(t=-2.645*)和认知水平(t=-2.907**)显着低于常模;女生的应对效能(t=-9.176**)和认知水平(t=-4.003**)显着低于常模。5.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总分(75.60± 10.52)、预期(18.68±3.03)、需要(17.98±3.34)、接纳(20.47±3.05)、信任(18.46±3.20)。有 59.8%外显问题大学生愿意接受专业心理健康服务,但54.2%外显问题大学生未曾求助过心理咨询师,其中的40.6%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心理困扰,13.6%认为自己难以解决心理困扰。干预研究结果1.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生命意义感和心理求助态度无显着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的生命意义感(t=2.726**)和寻求意义感(t=2.239*)显着高于对照组;团体结束一个月后,干预组的寻求意义感(t=2.150*)显着高于对照组。2.干预后干预组的生命意义感(t=-3.155**)、拥有意义感(t=-3.072**)、心理求助态度(t=-2.430*)、预期(t=-2.243*)和信任水平(t=-3.900**)比干预前显着提高;团体结束一个月后,干预组的心理求助态度(t=-2.249*)、需要(t=-2.594*)和信任(t=-2.363*)仍显着高于干预前。而对照组干预前、干预后及追踪测均无显着差异(P>0.05)。3.UPI和PHQ-9量表的前测、后测和追踪测得分的组间和组内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P>0.05)。4.团体中期、后期各疗效因子均分都大于4分,且团体后期,希望重塑(t=-2.850**)、安全情感表达(t=-4.573**)、关系影响的觉知(t=-4.074**)和社交学习因子(t=-3.066**)得分显着高于团体中期。5.在7次团体过程中,干预组的心仪时刻平均比例为12.31%。其中,行为心仪时刻占2.84%,思考心仪时刻5.17%,对抗心仪时刻占0.08%,履行变化心仪时刻占0.81%,重新概念化心仪时刻占3.41%。结论1.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总体处于轻度抑郁水平;对心理求助的接纳程度高但需求低;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应对效能较差。2.叙事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提高外显问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其中,对拥有意义感的提高具有即时效果,对寻求意义感的提高具有即时和延时效果。3.叙事团体辅导对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态度有间接的改善作用,且这种作用具有即时和延时效果。4.叙事团体辅导的起效和作用途径在于积极心理因子的强化,而非心理症状或问题的消除。本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外显问题大学生”的概念并深入揭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特点,充实大学生的群体研究,丰富问题大学生的概念内涵。2.谨遵叙事疗法的理论精髓,在干预方案的内容设计上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符合叙事疗法的世界观,也囊括了叙事的关键技术手法,体现了叙事的逻辑链条。3.首次使用心仪时刻的分析方法,使团体效果更加具体化和可视化。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1.本研究样本集中在广州某医科大学,样本的代表性不够。后续研究可扩大取样范围至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2.因取样困难,本研究只设置了干预组和空白对照组,这削弱了量化结果的解释力度。后续研究可设置活动式团体作为条件对照组,以深入考察叙事团体的作用效果。3.本研究心仪时刻的比例较低,其原因有待深入探讨。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心仪时刻分析方法的原理和操作,发展一套本土化的编码标准及操作指南。(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23)

梦祥银,刘健[4](2017)在《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求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SES量表、自尊IAT测验和SCL-90量表对140名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了施测。研究结果显示:(1)被试的外显自尊偏高,内隐自尊偏低;(2)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但相同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水平;(3)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彼此独立的结构。(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董一郎[5](2015)在《寄宿制中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多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蓬勃发展,对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作为意识核心的自尊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内隐认知测量技术的提高,内隐自尊成为当前与自尊有关的研究的热点之一。立足青海省少数民族聚集区内寄宿制中学实际情况,对寄宿制中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心理健康进行研究,可以为西北地区寄宿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及干预提供新的参考资料,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义深远。本研究在参考近些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中小学自尊评定量表》和自编内隐自尊联想测试程序,以黄南州2所寄宿制中学学生为被试,调查了寄宿制中学生内隐、外显自尊状况以及心理健康水平,还对已有研究中自尊结构进行验证,并对自尊、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叁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在寄宿制中学生群体当中:1.寄宿制中学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2.寄宿制中学生内隐自尊水平比较低;3.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4.寄宿制中学生外显自尊、青少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相关显着,对心理健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期刊2015-05-10)

杨滨妮,张灵聪,张书维,曾丽,段宁[6](2013)在《内隐、外显自我接纳分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是否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名大学生作为被试,每个被试在独立计算机隔间中完成实验。实验使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部情绪性Simon任务(EAST)测量内隐自我接纳,自我接纳量表、无条件自我接纳量表和SCL-90测量他们的外显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水平。实验开始前有主试向被试说明实验要求,为缓解被试操作疲劳,先进行IAT测验,再进行两个外显自我接纳测量,然后EAST测验,最后完成SCL-90量表。所有实验结果都由计算机自动记录。结果:两个外显自我接纳结果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38,p<0.01),两个内隐自我接纳存在现在正相关(r=0.24,p<0.01),内隐测量与外显测量间相关不显着;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的两维结构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优于单维结构模型;外显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及所有因子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内隐自我接纳与偏执因子存在负相关;不同自我接纳结构的被试在SCL-90的总分及部分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着,其中,高内隐低外显自我接纳的被试SCL-90得分最高,接下来分别是"低内隐低外显"组,"低内隐高外显"组和"高内隐高外显"组。结论:内隐自我接纳与外显自我接纳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同影响心理健康,内隐与外显自我接纳水平都高的时候,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本文来源于《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3-11-01)

戚菲,王煜蕙[7](2013)在《事故后飞行员内隐和外显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心理承受力(内隐)和情景特质应对方式(外显)对军事飞行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92名军事飞行员的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其前因变量(心理承受力、情景特质应对方式)和结果变量(心理健康)。结果问题解决、意志力、人际交往、家庭支持以及消极应对总分、情感积极、军事消极、军旅消极、个人消极、人际消极、健康积极和健康消极等情景特质应对方式、心理承受力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方程拟合效果良好,拟合优度指数、调整拟合优度指数均>0.90。结论心理承受力既能影响情境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又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能够影响心理健康。(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胡婷婷,于海琴[8](2012)在《不同班级高叁学生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班级高叁学生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现状。方法:运用青少年外显自尊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优秀贫困班、优秀班、普通班叁个班级的190名高叁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高叁学生外显自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学业自尊A得分较低;高叁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检出率达82.6%,学习压力得分最高;叁个班级在人际自尊、家庭自尊、身体自尊和品德自尊上存在显着差异;叁个班级在心理健康总分和因子偏执、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上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社会心理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黄雅丽,李宽[9](2011)在《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自编的IAT(内隐联想测验)测得大学生内隐自尊是普遍存在的,蒙汉大学生在内隐自尊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外显自尊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不成熟性防御机制和心理健康状况中的各维度存在显着性相关;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防御机制、掩饰因子与心理健康中的各维度呈显着正相关;不同自尊类型个体在不成熟防御机制中的投射、幻想、抱怨和躯体化上存在差异;高自尊个体(两种高外显自尊)在心理症状各维度上显着的低于低自尊(两种低外显自尊)个体。(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1年09期)

顾一伟,娄振山[10](2011)在《空军飞行人员外显自尊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空军飞行人员外显自尊特征及其与人格、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提高空军部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飞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外显自尊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来我中心健康疗养的255名空军飞行人员进行心理测评。统计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婚姻状况、是否独生对空军飞行人员外显自尊影响不显着(t=0.917,P=0.360;t=1.141,P=0.255),飞行机种对空军飞行人员外显自尊影响显着(F=7.472,P=0.000);空军飞行人员外显自尊与年龄、飞行时间、心理健康因素、神经质、精神质正相关(r=0.146~0.411,P<0.01),与内外向、掩饰性负相关(r=-0.311,-0.149,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空军飞行人员外显自尊贡献大小因素依次为精神质(Beta=0.214,P=0.000)>神经质(Beta=0.212,P=0.001)>内外向(Beta=-0.197,P=0.000)>强迫症状(Beta=0.184,P=0.002)>年龄(Beta=0.149,P=0.006)。结论空军飞行人员外显自尊受年龄、飞行时间、飞行机种、心理健康因素及人格因素的影响,且人格因素的影响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1年07期)

外显心理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犯罪、休学、退学、精神失常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校园恶性事件增多。其中,外显问题大学生是高校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具有问题多样、严重外显、改变困难和安全危害等突出特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少研究者正致力于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策略的研究。目前,对于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实况仍缺乏宏观的描述和微观的解读,且干预路径多以问题为导向,以缓解和消除心理症状为目标,难以适应其复杂的心理需求和应对多样的心理问题。而叙事团体辅导与传统的心理干预方法不同,它注重个体的内在知识和正向力量,侧重内源性意义挖掘,经由问题外化、独特结果及发展替代故事的对话过程,催化个体得以和充满问题的人生分开,使个体体验到原属个人的自主力量与动能,这种内在的"赋权"过程不仅能滋养个体的心灵,而且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本研究拟在调查的基础上掌握外显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并运用叙事团体辅导对其进行干预,从量化和质性的角度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从而探讨叙事团体辅导在外显问题大学生中的应用价值。围绕上述目的,本文进行如下两个研究:研究一,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由某医科大学各学院辅导员通过观察,将心理和行为偏差或异常的外显问题大学生上报学生管理部门以形成"外显问题大学生信息库"。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大学生人格问卷、病人健康问卷抑郁分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应对效能量表和心理求助态度量表,对信息库内的所有外显问题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总体处于轻度抑郁水平,对心理求助的接纳程度高但需求低,生命意义感处于中等水平,应对效能较差。外显问题大学生急需进行心理辅导和干预。研究二,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叙事团体心理干预研究。本研究采用前后测的实验设计,57名外显问题大学生参与了本次实验,他们被随机分到以下两组之一:干预组(30人)和对照组(27人)。干预组接受为期7周的叙事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实验处理。所有被试分别在基线水平,干预后,及干预1个月后接受叁次量表的测试。除量表数据分析外,还对团体过程的所有录音文本进行转录和编码,进行心仪时刻分析。结果发现,叙事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提高外显问题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和改善其心理求助态度,这些有益的效果主要来源于思考和认知层面的改变;叙事团体辅导的起效和作用途径在于积极心理因子的强化,而非心理症状或问题的消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外显心理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1].郭志刚.外显自尊在自我概念清晰性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9

[2].梁舜薇,赵静波.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叙事团体心理干预的效果研究[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梁舜薇.外显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叙事团体心理干预[D].南方医科大学.2018

[4].梦祥银,刘健.维吾尔族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5].董一郎.寄宿制中学生内隐、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

[6].杨滨妮,张灵聪,张书维,曾丽,段宁.内隐、外显自我接纳分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C].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7].戚菲,王煜蕙.事故后飞行员内隐和外显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3

[8].胡婷婷,于海琴.不同班级高叁学生外显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特点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2

[9].黄雅丽,李宽.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

[10].顾一伟,娄振山.空军飞行人员外显自尊与人格、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疗养医学.2011

标签:;  ;  ;  ;  

外显心理健康论文-郭志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