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职住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协委员,未来,租赁住房,保障性,货币补贴,北京商报,共有产权,租赁房,集体土地,保障房
职住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北京商报,董亮,王寅浩[1](2020)在《北京市政协委员李持缨:北京未来将实现“职住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1月12日,北京市政协十叁届叁次会议期间,来自无党派人士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副总经理李持缨在接受北京商报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住房保障已经基本可以实现“职住平衡”,但新生区域“职住平衡”的压力需要得到重视,从今年北京政府工(本文来源于《北京商报》期刊2020-01-16)
崔紫阳[2](2019)在《2000余岗位进“回天地区”促职住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崔紫阳)12月14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昌平区人力社保局联合在回龙观东村家园社区举办“职住平衡‘回天地区’社区化就业专场招聘会”。朝阳、海淀、昌平叁区联手,共组织32家用人单位参会,现场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共有600人入场求职,178(本文来源于《首都建设报》期刊2019-12-16)
杨明,王吉力,伍毅敏,邱红,茅明睿[3](2019)在《边缘城镇崛起下的特大城市职住梯度平衡研究——以北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大城市普遍存在"职"大于"住"、居住地分圈层挤出及大规模跨区域通勤的问题,传统强调局部区域的"自平衡"和"独立性",违背客观规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研究从现实趋势和国际规律两方面剖析,以北京为例,分析了其分圈层的职住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归纳了边缘城镇的角色定位,提出基于大都市区整体发展的视角,结合边缘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用地优化,依托向外辐射的多层次轨道交通串联"中心地区—边缘集团—新城—跨界城镇组团",间隔布置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实现职住沿廊道的梯度平衡。(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10期)
穆松林[4](2019)在《北京市通州区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及职住平衡指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州区居住呈现典型的"核心—扩散"型,表现为弧度式由西部向东南扩散;商贸中心的就业密度高,乡镇就业密度低,以城区为核心,就业密度呈现出从中心向外递减;职住空间关系显示,整体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特征,靠近北京市区的区域高,交通条件优越,尤其是地铁便利的区域和传统就业中心的职住比高。分别以"名义"职住平衡和"实质"职住平衡,计算各街道、乡镇的"职住比",结果显示,"名义"和"实质"两组度量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30期)
王振,张志敏,杜臣昌,高歌,胡倩[5](2019)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职住平衡与通勤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化发展的矛盾逐渐显现,轨道交通在解决交通拥挤、TOD综合开发等方面为解决城市化带来的问题提供了解决途径。通过百度互联网定位数据对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用地利用进行职住平衡分析,识别出不同站点职住类型,以期为站点综合开发提供定量支撑;同时为研究城市人口的区域联系、空间分布,汇集轨道刷卡数据进行站点间通勤客流挖掘识别,分析不同职住类型站点的客流特征和OD空间分布情况;进一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站点周边常住人口和通勤客流间的相关性分析,进而可以运用到轨道线路规划及站点布局规划。(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9-10-19)
刁晶晶,王倩,程苑,马毅林[6](2019)在《职住平衡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能耗及其产生的污染排放已成为制约我国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其中由职住空间分异产生的高峰时段高度集聚的长距离通勤需求是造成高交通能耗的重要因素.对职住状态以及交通能耗的关系衡量,是探索通过职住空间布局缓解高交通能耗问题的重要内容.本文回顾了职住空间分布状态及其对城市交通能耗影响的相关研究,总结出职住平衡的空间状态通过对居民出行距离、出行方式选择作用于出行能耗,通过对职住的评估是衡量规划中交通能耗的重要手段,研究职住空间的衡量方法发展低能耗的城市空间有一定参照价值.(本文来源于《交通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刘李红[7](2019)在《轨道通勤系统对特大城市职住时空平衡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特大城市城市化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城市病尤其是交通病,国外特大城市政府部门与研究学者将城市病的重要成因之一归结为居民职住空间不平衡,并主张通过建设职住空间平衡的新城来缓解职住分离问题,但在具体实践中职住平衡政策并未充分发挥出预期作用。随后,发达大城市的发展思路又转向通过轨道交通引导新城发展方向,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居民通勤距离增加,通勤时间趋于稳定的趋势。近年来,我国特大城市也在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系统,但是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效率仍有待改善,居民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都在增加,交通拥堵仍较为严重,这些问题与轨道通勤系统供需关系密切。构建有效的轨道通勤系统,缓解特大城市居民职住时空平衡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特大城市职住空间有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经济学问题是:特大城市轨道通勤系统供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构建有效轨道通勤系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有效轨道通勤系统促进特大城市职住时空平衡的内在机理和传导路径是什么?国内外关于轨道交通与职住平衡的文献大多以职住空间平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将轨道交通作为整体进行研究,而关于轨道交通要素供需时空特征及时间层面的职住平衡研究较少,这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间。本文将运用运输经济学、城市空间发展理论、区位理论等相关理论,基于轨道交通供需时空特征,深入研究轨道交通功能有效发挥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时间层面职住平衡的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得出轨道通勤的物理连续、组织连续、制度连续是促进特大城市职住平衡的内在机制,并通过时空转换能力/空间耦合能力影响时间节约/区位价值创造,从而通过流通效应和场效应影响人口和产业沿轨道线分散化集聚的传导路径。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职住时空平衡是指城市主导交通方式的时空转换能力能够使得职住空间分离下绝大多数居民在通勤时间预算约束内完成通勤出行。特大城市职住时空平衡是指通过构建横向线网直通/直达就业中心、站点功能耦合发展的轨道通勤系统,使得大部分通勤者能够在其可接受的最大通勤时间范围内完成通勤出行。(2)轨道通勤系统的技术经济特征能够适应特大城市居民职住时空平衡的内在要求。轨道交通的空间独立、时间可靠、时空规模经济性、时空外部性等技术经济特征,具有缓解特大城市居民长通勤距离与时间约束、高时间价值之间矛盾的基本功能,适应了特大城市居民通勤时间预算的内在要求。轨道完整运输产品时间可达、空间可达和派生可达基本特性满足了特大城市居民职住时空平衡的内在需求。(3)轨道通勤系统影响特大城市职住时空平衡的内在机理是:轨道交通的物理连续、组织连续、制度连续通过提高时空转换能力和空间耦合能力,促进了特大城市居民职住时空平衡,这是轨道通勤系统影响特大城市职住平衡的内在作用机制。轨道交通影响特大城市居民职住时空平衡的传导路径为“与用地同步一体化开发的多层次轨道通勤系统构建(连续轨道通勤系统)——时空转换能力/空间耦合能力提高——微观层面特大城市居民时间/空间/派生可达性改善——通勤时间节约/交通区位强化——流通效应/场效应发挥——人随线走/产业升级——宏观层面特大城市与大都市区职住时空形态改善”。物理连续中的多层次轨道线网以及线网直通或直达就业中心,通过时空转换能力和流通效应满足居民职住时空平衡的时间可达要求;站点用地综合发展和站点周边纵向高密度开发,通过空间耦合能力和场效应满足居民职住时空平衡的空间可达和派生可达要求。物理连续的实现需要以组织连续和制度连续作为轨道通勤系统功能发挥的保障。(4)供需匹配的结果表现为:满足特大城市居民职住平衡可达性需求的轨道通勤系统能够引导人口和产业沿轨道轴线分散化集聚,优化特大城市职住时空形态。轨道交通时空转换能力和空间耦合能力对特大城市居民职住时空平衡可达性需求的满足,提高轨道交通的区位价值,使得轨道交通成为中心区的强分散力和郊区的强集聚力,通过轴线分散、站点集聚、站点圈层式分散,引导特大城市通勤圈范围内人口和产业空间再分布,促进大都市区时空形态优化。(5)计量分析验证了物理连续对特大城市职住时空平衡的影响以及供需匹配的结果表现。需求侧计量分析结论为:轨道通勤特征对特大城市居民职住时空平衡具有显着影响,居民实际通勤时间越小、换乘次数越少、居住地与就业地步行15分钟范围内的轨道站点越多,居民实现职住时空平衡的概率越大。供给侧计量分析结论为:轨道线网和站点特征对各区人口和就业规模具有显着影响,服务于郊区的轨道交通直通就业中心,且运行时间控制在70分钟范围内的有效轨道站点数越多,郊区居民实现职住时空平衡的概率越高,该郊区对中心区和周边地区人口和就业吸引力越强。(6)案例分析验证了物理、组织和制度连续对特大城市职住时空平衡的影响。东京、香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包括物理连续、组织连续、制度连续在内的轨道通勤系统,节约了居民通勤时间,促进了大部分居民职住时空平衡,并实现了人口、产业沿轨道交通线的分散化集中式发展。深圳市目前也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从制度层面保障连续轨道通勤系统的构建。案例对比分析表明,形成包括融合发展的多层次轨道通勤系统、与周边用地高度融合发展的轨道站点、有效合作的城市轨道利益相关者、完善的政策法规在内的连续轨道通勤系统是我国特大城市促进居民职住时空平衡的关键。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叁个方面:(1)立足现有职住平衡概念,基于居民通勤时间预算与时空转换理论,提出了基于轨道交通供需特征的职住时空平衡概念,并分析了轨道交通供需特征与职住时空平衡优化的内在一致性。(2)深入到轨道交通要素层面,研究如何充分发挥轨道通勤系统的物理、组织和制度要素功能,进而构建连续轨道通勤系统,促进特大城市居民职住时空平衡的内在作用机理。(3)构建了“连续轨道通勤系统——时空转换能力/空间耦合能力提高——微观层面特大城市居民时间/空间/派生可达性改善——通勤时间节约/交通区位强化——流通效应/场效应发挥——人随线走/产业升级——宏观层面特大城市与大都市区职住时空形态优化”的传导路径。(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18)
鲍安华[8](2019)在《成都高新西区打造产城融合高品质生活城》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核心区和引领区,成都高新西区正以“独立成市”的理念,重新整理城市格局和功能分区,提高功能复合率和宜业宜居度,促进职住平衡、“人城产”深度融合发展,奋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国际化产学研联动示范区、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基(本文来源于《四川经济日报》期刊2019-08-30)
王丽新[9](2019)在《台湖板块或成“职住平衡”新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国家战略落地的全面提速以及通州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推进加快,台湖将成为通州产业发展和连接亦庄新城的桥梁,同时也将是北京和京津冀地区的中轴地带。合硕地产首席分析师郭毅表示,台湖位于北京东南角,天然处于一个扇面交通的多维度空间,(本文来源于《证券日报》期刊2019-07-20)
申犁帆,张纯,李赫,王烨,王子甲[10](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通勤与职住平衡状况的关系研究——基于大数据方法的北京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发展在提高居民通勤效率的同时也对其职住平衡状况产生了一定影响。论文以北京市206个轨道站点为例,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和一卡通刷卡数据将轨道站点按职住功能进行分类,利用腾讯"宜出行"定位数据考察轨道站点周边的动态人口分布并计算就业居住比。研究发现:①中心城区的职住状况明显优于中心城区以外区域;②轨道交通线网末端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较差,仅有少数成规模的高端服务产业集中分布的轨道站点周边形成了区域性就业中心;③部分就业-居住较为均衡的城郊地区仍存在一定的职住不匹配现象。随后,通过计算一卡通出进站比和"宜出行"职住比得到出进站均衡度和职住平衡度,利用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GARCH)模型对轨道交通通勤和职住平衡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出进站均衡度与职住平衡度具有非常显着的正向关系,即站点进出站人数越接近,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越好;②典型就业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平衡程度显着正相关,而典型居住地站点与站点周边区域的职住状况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这表明,人口稠密的聚居区无法带动同样数量就业岗位的产生,而完善的就业中心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人口在附近居住;③轨道站点的区位条件与职住平衡状况存在一定正向关系;④GMM能够对属性复杂模糊的轨道站点进行有效的聚类分析;⑤具有实时性强、精确度高、覆盖度广、获取难度低等优点的"宜出行"数据能够在微观空间尺度下弥补其他捕捉和分析实时人口时空分布特征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职住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 崔紫阳)12月14日,北京市人力社保局、昌平区人力社保局联合在回龙观东村家园社区举办“职住平衡‘回天地区’社区化就业专场招聘会”。朝阳、海淀、昌平叁区联手,共组织32家用人单位参会,现场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共有600人入场求职,17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职住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北京商报,董亮,王寅浩.北京市政协委员李持缨:北京未来将实现“职住平衡”[N].北京商报.2020
[2].崔紫阳.2000余岗位进“回天地区”促职住平衡[N].首都建设报.2019
[3].杨明,王吉力,伍毅敏,邱红,茅明睿.边缘城镇崛起下的特大城市职住梯度平衡研究——以北京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
[4].穆松林.北京市通州区职住空间关系特征及职住平衡指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
[5].王振,张志敏,杜臣昌,高歌,胡倩.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职住平衡与通勤特征分析[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9
[6].刁晶晶,王倩,程苑,马毅林.职住平衡对居民出行能耗的影响研究回顾[J].交通工程.2019
[7].刘李红.轨道通勤系统对特大城市职住时空平衡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8].鲍安华.成都高新西区打造产城融合高品质生活城[N].四川经济日报.2019
[9].王丽新.台湖板块或成“职住平衡”新中心[N].证券日报.2019
[10].申犁帆,张纯,李赫,王烨,王子甲.城市轨道交通通勤与职住平衡状况的关系研究——基于大数据方法的北京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