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水盐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半干旱区,滴灌,次生盐渍化,水盐运动
土壤水盐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薛新伟,杨恒山,张瑞富,刘晶[1](2019)在《滴灌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运动和次生盐渍化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滴灌技术是当前农业节水的主要方式之一。半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强烈,导致农田土壤盐分表聚及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风险增大,在石灰性土壤地区尤为明显。笔者综述了灌溉制度、田间管理、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及次生盐渍化影响,并针对目前半干旱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土壤盐分累积效应以及防止次生盐渍化调控途径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2期)
戴军杰,章新平,罗紫东,王锐,刘福基[2](2019)在《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运动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长沙地区林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基于2017年3月—2018年2月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及0~130 cm土壤水、地下水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丰水期(3—6月,土壤蓄水量大而稳定)、耗水期(7—10月,土壤水分以消耗为主)、补水期(11月—翌年2月,土壤水分以补给为主)3个阶段,土壤含水量由表层至深层呈增加趋势,稳定性增强,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差异依次为耗水期>补水期>丰水期.(2)受到冠层截留和地表枯枝落叶吸持的影响,林地的有效降水为降水量(P)>3.3 mm,并且LMWL_(P>3.3 mm)(降水量>3.3 mm时的当地大气水线)较LMWL的斜率和截距显着增加,与各深度SWL(土壤水线)更接近.(3)由表层至深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受降水入渗、新旧水混合和蒸发的影响减小,0~40 cm土壤水中δ~(18)O均表现为丰水期>补水期>耗水期,而40~130 cm土壤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不显着.(4)观测期间不同水体中lc-excess(δD与LMWL的差值)的平均值依次为降水(0)>地下水(-2.80‰)>土壤水(-5.00‰),土壤水中lc-excess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显示:土壤水下渗时新旧水混合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旧的土壤水逐渐被降水替代;受土壤结构、质地等性质的差异及不同降水事件的影响,土壤水分的补给在剖面上存在时滞.(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孙媛,董晓华,郭梁锋,刘旋旋,刘冀[3](2018)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水运动及再分布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降雨及降雨后土壤水分运动规律。【方法】采用有限差分法,模拟了降雨及降雨停止后砂壤土水分运动的全过程,包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发生的饱和下渗、非饱和下渗、地表径流、水分再分布等子过程。【结果】降雨入渗阶段主要分为供水控制阶段和自由入渗阶段,积水点为这2个阶段分界点,降雨强度增大,土壤水分下渗率增大,积水点前移,产生的地表径流越大。降雨强度越大,湿润锋运移距离越远,降雨期间,湿润锋运移距离呈线性增长,再分布期间,湿润锋增长趋势变缓。降雨强度越大,土壤表层含水率越容易饱和,再分布期间,中层土壤含水率相较于上、下层土壤含水率减少更慢,土壤在25~35 cm区域内具有高持水能力。【结论】降雨强度对降雨及雨后土壤再分布的土壤水分运动有较大影响,再分布期间,中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持水能力较高,有利于为植物持续供水,促进植物生长。(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刘洪光[4](2018)在《盐碱地滴灌葡萄土壤水盐养分运动机理与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六分之一,是我国西北战略屏障和资源重要储备区,对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疆是典型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土壤肥力低下,盐碱土地分布广泛,是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节水灌溉、盐碱土地防治与改良是促进新疆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新疆是我国葡萄主产区和优质产区,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50%以上,是农林经济重要支柱。新疆葡萄灌溉主要采用漫灌和沟灌方式,水资源浪费严重,土壤盐渍化加剧,肥料有效利用率低,葡萄产量和品质不高,每年由于缺水和盐碱问题,导致葡萄减产,损失巨大。滴灌技术有显着的节水效果,也可以随水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但是,不合理的灌溉制度和不当的水肥管理模式会造成土壤盐渍化加重、肥料利用率降低,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在新疆干旱区开展农田水盐运移规律、水肥耦合作用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了提高新疆干旱地区水资源及肥料利用率,控制土壤盐渍化,本文于2016-2017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7团6连,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鲜食葡萄品种——弗雷为研究对象,设置基于盐碱地滴灌葡萄水肥交互作用田间小区实验,以期通过水-肥-盐协同调控,为促进葡萄生产管理科学合理,实现提质增效,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开沟宽度是影响土壤灌水均匀度的主要因素。在不同开沟模式与灌水组合中,灌水定额为40m3/亩,开沟宽度为80cm时,灌水均匀度最佳,高达86%。(2)滴灌配合覆膜,可极大提高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在灌水和覆膜内土壤水分的反复蒸发、凝聚、下渗微循环作用下,土壤中的盐分向土体下部迁移,且靠近滴头处土层盐分迁移愈加明显。灌水定额为40m3/亩时,盐分的迁移深度可达60~80cm。而裸露地段土壤盐分的表聚现象显着,这是深层土壤盐分随水分蒸发上迁,在土壤表层发生重新淀积的结果。(3)HYDRUS软件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出葡萄生育期土壤水盐动态变化,可以为实际生产活动提供一种定量化判别方法。(4)在不同灌水量和开沟模式处理下,从开花坐果期到采收期根系生长动态指标值均增大,灌水量对根系生长动态指标值的影响较大。总根长、总投影面积、总比表面积和总体积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而根平均直径与灌水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对根系生长影响的双重因子中,灌水量对根系生长变化起主导作用。(5)利用15N示踪法分析土壤中15N分布和葡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发现,在0~100cm土壤深度范围内,全氮含量和15N丰度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施肥量的增加可以使15N肥料贡献率增加,水肥配比合理可以使肥料的利用率增加。(6)在葡萄不同生育期,相同灌水量下,随着施肥增加,光合作用指标有升有降。相同施肥量下,随着灌水增加,光合作用指标在不同葡萄生育期逐渐增加,试验中光合午休现象明显。灌溉定额为360m3/亩,施肥量为100kg/亩时的葡萄产量最高;灌水量为360 m3/亩,施肥量为120kg/亩时葡萄的光合速率最大,光合速率与产量有一定相关性,但不完全一致。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包括以下2个方面:1、量化了水肥配合模式对葡萄生产的影响及不同氮源对其生长贡献。2、量化了开沟宽度、滴灌配合覆膜措施葡萄生产水分利用及土壤控盐效应。(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8-11-01)
吴友杰,杜太生[5](2016)在《覆膜沟灌下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水分运动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探究沟灌覆膜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及其转化机理,利用了稳定氢氧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土壤水和膜下凝结水的同位素分布特征。表明,膜下凝结水富集~(18)O,富集程度明显高于由表层土壤蒸发而富集的重同位素;膜下表层土壤蒸发后凝结于膜下形成水珠的过程经历了重同位素贫化后再富集,之后凝结水发生二次蒸发,重同位素再次富集;覆膜沟灌下土壤水氧同位素随土壤深度呈梯度分布,垄上富集~(18)O比沟中显着;沟中蒸发前缘发生在0~10cm土层,土壤水直接以水汽分子形式扩散到大气中;垄上蒸发前缘主要发生在10~20cm土层,蒸发水汽分子通过土壤孔隙向上扩散,部分水汽分子被0~10cm的土壤水吸附并与其水分子发生交换进而扩散到土壤表面。(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6年09期)
陈景波,王船海,杜世鹏,杨海,张梦菲[6](2016)在《平原区饱和—非饱和土壤水运动模型及数值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壤水运动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研究区叁维饱和-非饱和土壤水运动模型,通过网格剖分模拟研究区各个位置土壤的体积含水率以及变换过程,并采用多个算例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计算结果可知,土壤水分及地下水水位变化过程符合土壤水运动原理和日常经验,重现了特定土壤水运动的基本过程,为探究平原区水循环过程、水分转化关系以及进行大尺度平原区水文预报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6年09期)
裴磊[7](2016)在《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及其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新疆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是在退出的低产低效的棉区上发展起来的,退出的低产田本身大多受盐碱危害,而滴灌小麦及玉米又无薄膜覆盖,土壤蒸发更加强烈,因此通过研究土壤含盐量对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土壤水盐运动以及其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在盐碱地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选取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青贮玉米品种“瑞玉F98”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设计非盐化土、轻度盐化土、中度盐化土、强度盐化土、盐土共5种不同的土壤盐分含量处理,监测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土壤水盐运动规律以及其光合特性、生长指标、产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具有较好的同步性,随着土层深度(0~40cm)的增加,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均呈现递增趋势。土壤盐分含量越大,土壤贮水量越多,脱盐效果越明显。春小麦生育期内,非盐化处理的脱盐率为18.89%、轻度盐化处理的脱盐率为22.15%、中度盐化处理的脱盐率为39.23%、重度盐化处理的脱盐率为41.68%、盐土处理的脱盐率为44.08%;青贮玉米生育期内,非盐化处理的脱盐率为11.06%、轻度盐化处理的脱盐率为12.93%、中度盐化处理的脱盐率为16.92%、重度盐化处理的脱盐率为25.68%、盐土处理的脱盐率为30.83%。2.春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呈现为双峰型,光合“午休”现象明显;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呈现为单峰型;气孔导度日变化规律与净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相似;胞间CO2浓度大致呈现为上午下降、下午回升;气孔与非气孔因素同时存在限制春小麦叶片光合作用,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在低盐分土壤处理下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而在高盐分土壤处理下主要由非气孔因素引起。青贮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呈现为单峰型,光合作用并未出现“午休”现象;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呈现为单峰型;气孔导度日变化规律呈现为单谷型;胞间CO2浓度大致呈现为上午下降、下午回升;青贮玉米叶片光合作用主要受到气孔因素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在低盐分土壤处理下主要由气孔因素引起,而在高盐分土壤处理下由非气与非气孔因素共同引起。3.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株高生长曲线大致均呈“S”形;单株叶面积变化曲线大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全生育期内土壤盐分含量较低时,对春小麦及青贮玉米株高和单株叶面积影响不大,而土壤盐分含量较高时,则抑制株高和单株叶面积的生长。土壤盐分含量对滴灌春小麦及青贮玉米产量指标影响较大,各产量指标与土壤盐分含量呈负相关关系。4.根据分段式作物盐分生产函数模型,得到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盐分生产函数分别为:Y_r=1-0.03129(S-6.46021);Y_r=1-0.02177(S-5.24483)。确定滴灌春小麦耐盐临界值S_t=6.46g/kg,耐盐阈值S_(10%)=9.63g/kg;滴灌复播青贮玉米耐盐临界值S_t=5.24g/kg,耐盐阈值S_(10%)=9.78g/kg。结论: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种植在0~40cm土层深度为非盐土(盐分含量≤3g/kg)、轻度盐化土(盐分含量≤6g/kg),能够正常生长;种植在0~40cm土层深度为中度盐化土(盐分含量≤10g/kg),减产10%左右;种植在0~40cm土层深度为强度盐化土(盐分含量≤20g/kg),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种植在0~40cm土层深度为盐土(盐分含量>20g/kg),只有个别株成活甚至绝产无收。(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坡,吴飞青,胡正峰,张科锋[8](2015)在《节水灌溉中土壤水运动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定量研究水分在农田-植物系统中的循环和利用过程,是提出合理化农田水分管理措施的基础。基于HYDRUS-1D模型,对叁种典型土壤(砂性壤土,壤土,黏性壤土)的灌溉方式进行数值实验,模拟灌溉后及灌溉24h之后的土壤剖面含水量变化和土壤表面的径流情况。结果表明,砂壤土在不产生径流的情况下,可以接受更大的灌溉速率进行灌溉,可以有更灵活的灌溉方式可供选择,灌溉入水量也比较多;壤土和黏壤土的灌溉方式选择单一;砂壤土中,最大灌溉深度为61cm,壤土、黏壤土的最大灌溉深度分别为34cm和18cm。灌溉后及灌溉24h之后的土壤剖面的湿润锋面变化明显,这就要求在对作物进行灌溉时应该考虑灌溉水在土壤中自身运动。本研究推算的不同类型土壤在不同条件下的需水量,可为不同根深的作物选择合理灌溉方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5年03期)
杜世鹏,王船海,王裕充,陈景波,许强[9](2015)在《基于饱和-非饱和流动理论的土壤水运动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一维垂向饱和-非饱和运动方程研究模拟土壤水分变化和浅层地下水位的起伏,并辅以土壤蒸发、土壤下渗、地下径流等模型。选取地下水位埋深浅,且受降雨影响明显的典型平原区旱地作为研究区,采用土壤水分观测仪、地下水位观测井以及降雨蒸发观测站联合对试验区水文过程进行观测,尝试提出具有较强物理意义的平原区产流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区观测结果对比显示,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试验区土壤水分及地下水位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水力发电》期刊2015年01期)
袁成福,冯绍元,蒋静,霍再林,季泉毅[10](2014)在《咸水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SWAP模型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咸水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规律,该文在2013年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利用试验观测数据,对SWAP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并对咸水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剖面水分和盐分通量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WAP模型模拟值较好地反映了实测值的变化趋势,经过率定和验证后的SWAP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土壤水盐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制种玉米的产量情况。在制种玉米苗期阶段,3种灌水处理40 cm以上土壤剖面的水分通量主要以向上为主;在灌水和降雨阶段,各处理土壤剖面的水分通量主要向下,且灌水量越大的处理,向下的水分通量越大;在土壤蒸发阶段,各处理60 cm以下土壤剖面的水分通量向下,且向下的水分通量逐渐减小。土壤盐分通量模拟结果与土壤水分通量具有类似的规律,60 cm以下土壤剖面的盐分通量主要向下,表明土壤盐分主要向深层土壤运移。研究结果可为该研究区域咸水非充分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20期)
土壤水盐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长沙地区林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基于2017年3月—2018年2月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分及0~130 cm土壤水、地下水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分析了土壤水中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与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季节变化表现为丰水期(3—6月,土壤蓄水量大而稳定)、耗水期(7—10月,土壤水分以消耗为主)、补水期(11月—翌年2月,土壤水分以补给为主)3个阶段,土壤含水量由表层至深层呈增加趋势,稳定性增强,土壤含水量的垂向差异依次为耗水期>补水期>丰水期.(2)受到冠层截留和地表枯枝落叶吸持的影响,林地的有效降水为降水量(P)>3.3 mm,并且LMWL_(P>3.3 mm)(降水量>3.3 mm时的当地大气水线)较LMWL的斜率和截距显着增加,与各深度SWL(土壤水线)更接近.(3)由表层至深层,土壤水稳定同位素受降水入渗、新旧水混合和蒸发的影响减小,0~40 cm土壤水中δ~(18)O均表现为丰水期>补水期>耗水期,而40~130 cm土壤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不显着.(4)观测期间不同水体中lc-excess(δD与LMWL的差值)的平均值依次为降水(0)>地下水(-2.80‰)>土壤水(-5.00‰),土壤水中lc-excess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研究显示:土壤水下渗时新旧水混合是一个持续累积的过程,旧的土壤水逐渐被降水替代;受土壤结构、质地等性质的差异及不同降水事件的影响,土壤水分的补给在剖面上存在时滞.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水盐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薛新伟,杨恒山,张瑞富,刘晶.滴灌对半干旱地区土壤水盐运动和次生盐渍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戴军杰,章新平,罗紫东,王锐,刘福基.长沙地区樟树林土壤水稳定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运动的指示[J].环境科学研究.2019
[3].孙媛,董晓华,郭梁锋,刘旋旋,刘冀.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水运动及再分布模拟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8
[4].刘洪光.盐碱地滴灌葡萄土壤水盐养分运动机理与调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8
[5].吴友杰,杜太生.覆膜沟灌下土壤水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其水分运动规律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6
[6].陈景波,王船海,杜世鹏,杨海,张梦菲.平原区饱和—非饱和土壤水运动模型及数值算法研究[J].水力发电.2016
[7].裴磊.滴灌春小麦及复播青贮玉米土壤水盐运动规律及其光合特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
[8].李坡,吴飞青,胡正峰,张科锋.节水灌溉中土壤水运动模拟研究[J].节水灌溉.2015
[9].杜世鹏,王船海,王裕充,陈景波,许强.基于饱和-非饱和流动理论的土壤水运动模拟[J].水力发电.2015
[10].袁成福,冯绍元,蒋静,霍再林,季泉毅.咸水非充分灌溉条件下土壤水盐运动SWAP模型模拟[J].农业工程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