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操作器论文-范娟,张新建,杨家军

末端操作器论文-范娟,张新建,杨家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末端操作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铸岛,末端操作器,发动机缸体,机器人压铸

末端操作器论文文献综述

范娟,张新建,杨家军[1](2018)在《基于发动机缸体压铸工业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发动机缸体笨重,生产效能低下,配套末端操作器频繁更换导致产线故障频发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对发动机繁杂型号、缸矩不均、笨重缸体取放、末端操作器更换、产线故障频发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经过对发动机缸矩数据、机器人变矩抓手、末端操作器快速更换、气动控制夹持力大小、变矩缸矩抓取要求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一种基于传统专机和人工辅助的设计生产工艺,设计采用了伺服等量变矩,利用机械与电气控制相结合得到了预设结构数模,测试实验对结构设计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结构设计大大提高了汽车发动机缸件压铸产能、快速变矩切换机型、减少了产线故障、缩短维护经费、对企业实际生产改造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洪志刚,凌黎明[2](2016)在《冲压生产线自动搬运四轴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稳定性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小行程冲压机自动搬运四轴机器人的工作稳定性和运行速度,研制了一款新的机器人末端操作器传动机构。将原来同步带传送机构改为蜗轮副机构,利用蜗轮副机构的自锁功能,增加了偏心末端操作器的运行稳定性,提高了系统运行速度。(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朱映远,倪风雷,史士财,刘宏[3](2012)在《基于手眼视觉的空间末端操作器的轨迹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机器人将用于对空间目标的跟踪、接近、包络和抓捕,由于机器人和抓捕目标均处于无约束自由飘浮状态,因此顺利进入捕获区并完成抓捕较为困难。针对漂浮机器人和漂浮目标对接困难的问题,利用末端操作器上的手眼视觉作为传感器系统对末端操作器的运行轨迹加以控制;利用动量守恒和动量矩守恒两大基本定理,推导了手眼视觉引导下空间机器人末端操作器为达到期望捕获位姿的轨迹规划,使得末端操作器可以规避末端操作器手指外形实现对目标的无接触跟踪和包络;利用气浮平台、被动6自由度模拟器实现了地面模拟空间失重环境,并在该试验平台上试验了机器人末端操作器对漂浮目标的跟踪和捕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视觉的轨迹规划可以协助机器人完成对漂浮目标的跟踪和抓捕。(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期刊2012年07期)

朱映远,倪风雷[4](2011)在《一种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的抓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殊领域下要求机器人具有极大的捕获范围及定姿定位精度,用以捕获漂浮目标。研究了一种机器人末端操作器,通过合理设计构型使得末端操作器具备六自由度限位能力;再通过对其抓握过程的研究,建立了不同条件下的抓握轨迹。由抓握试验可知:操作器快速闭合和锁紧有利于减小位姿偏移;采用合理的抓握控制,可以获得最大的抓握范围以及最好的抓握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机械工程》期刊2011年13期)

赵庆波,赵德安,申景凤[5](2009)在《水果采摘机器人末端操作器定位装置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摘机器人末端操作器对目标果实的定位问题,提出了利用集成锁相环路解码器LM567与红外线光电开关相结合组成位置传感器的方法,实现对作业对象的精确定位。通过对传感器工作原理的分析和试验,验证了对作业对象进行定位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农机化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康庆生,孟正大,戴先中[6](2005)在《基于力矩的机械手末端操作器姿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摄动法,首先推导了机器人关节摄动产生的末端操作器姿态偏差,并由该偏差方程,给出了在抓取受约束物体时,基于力传感器调整末端操作器姿态的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航天制造技术》期刊2005年01期)

孔凡凯,刁彦飞,杨恩霞[7](2004)在《机器人末端操作器自动更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机器人配置工具库并使机器人具有自动更换操作器的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于极限条件下机器人的作业能力和作业效率,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机器人操作器自动更换装置,由于在机器人的腕部安装了微调节器,机器人与环境接触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在作业时具有很高的刚度;对接时采用了视觉引导粗定位、光学引导精确定位和姿态调整以及主被动混合柔顺控制策略,使机器人操作器在自动更换过程中都能满足正常对接的几何约束条件和力学约束条件。机器人操作器自动更换装置结构简单、感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强、更换迅速、可靠,并具有很强的数据传输能力,可用在除水下之外的大多数极限环境条件下。(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04年05期)

谭定忠,王启明,薛开,李金山[8](2004)在《机器人末端操作器自动更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机器人操作器自动更换装置,由于在机器人腕部安装了微调节器,机器人与环境接触时具有很好的柔顺性,在作业时具有很高的刚度;对接时采用了视觉引导粗定位、光学引导精确定位和姿态调整及主被动混合柔顺控制策略,使机器人操作器自动更换过程中都能满足对接正常进行的几何约束条件和力学约束条件;机器人操作器自动更换装置结构简单、感知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强、更换迅速、可靠,具有很强的数据传输能力,可用在除水下之外的大多数极限环境条件下。(本文来源于《机械与电子》期刊2004年03期)

朱春波,宋立伟,郑萍,张千帆,程树康[9](2000)在《新型平面直线驱动系统及其在机器人末端操作器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制了一种机器人微驱动末端操作器用新型二自由度平面直线驱动系统 ,该二自由度电动机由于在X及Y方向采用共用永磁体的结构 ,与传统电机系统比较具有较高的性能体积比 ,应用于实际操作器系统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2000年04期)

刘劲松,蔡鹤皋[10](1995)在《大行程超精密二自由度机器人末端操作器及驱动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大行程超精密二自由度机器人末端操作器及其驱动器。用研制的该二自由度机器人末端操作器与通用工业机器人PUMA562配合完成了精密装配作业,成功地提高了PUMA562的响应和定位精度。最后介绍了该操作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1995年01期)

末端操作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提高小行程冲压机自动搬运四轴机器人的工作稳定性和运行速度,研制了一款新的机器人末端操作器传动机构。将原来同步带传送机构改为蜗轮副机构,利用蜗轮副机构的自锁功能,增加了偏心末端操作器的运行稳定性,提高了系统运行速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末端操作器论文参考文献

[1].范娟,张新建,杨家军.基于发动机缸体压铸工业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的设计[J].机电工程.2018

[2].洪志刚,凌黎明.冲压生产线自动搬运四轴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稳定性改进[J].中国金属通报.2016

[3].朱映远,倪风雷,史士财,刘宏.基于手眼视觉的空间末端操作器的轨迹规划[J].机电工程.2012

[4].朱映远,倪风雷.一种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的抓握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11

[5].赵庆波,赵德安,申景凤.水果采摘机器人末端操作器定位装置的实现[J].农机化研究.2009

[6].康庆生,孟正大,戴先中.基于力矩的机械手末端操作器姿态控制[J].航天制造技术.2005

[7].孔凡凯,刁彦飞,杨恩霞.机器人末端操作器自动更换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师.2004

[8].谭定忠,王启明,薛开,李金山.机器人末端操作器自动更换技术研究[J].机械与电子.2004

[9].朱春波,宋立伟,郑萍,张千帆,程树康.新型平面直线驱动系统及其在机器人末端操作器中的应用[J].高技术通讯.2000

[10].刘劲松,蔡鹤皋.大行程超精密二自由度机器人末端操作器及驱动器的研究[J].高技术通讯.1995

标签:;  ;  ;  ;  

末端操作器论文-范娟,张新建,杨家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