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蒸汽压缩制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喷射器,制冷量,COP,蒸汽喷射-压缩循环制冷系统
蒸汽压缩制冷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旭,臧润清,巩庆霞[1](2019)在《蒸汽喷射-压缩循环制冷系统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喷射器作为压缩机辅助升压装置引入单级蒸气压缩制冷系统,通过建立喷射器一维数学模型和蒸汽喷射-压缩循环制冷系统模型,研究了喷射器工作压力和引射压力、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蒸汽喷射-压缩混合制冷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凝温度从25℃增加到43℃,蒸发温度Te=-20、-25和-30℃时,系统COP分别减小了32. 5%、42. 9%和56. 8%。当冷凝温度Tc=31、34℃时,蒸发温度从-35℃升高到-5℃,系统COP分别增加了32. 5%和28. 6%。(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2期)
张伟明,李科群,陈书甜[2](2019)在《内燃机尾气余热驱动有机朗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以内燃机尾气余热为热源驱动的有机朗肯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根据热力学定律,建立了循环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尾气换热夹点确定方法。以Matlab和Refprop软件为工具,研究了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各换热器负荷、做功量、热效率分别随蒸发压力、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并确定了最优工质。研究了蒸汽压缩制冷循环(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VCR)各换热器负荷、制冷系数分别随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由于压缩比的限制,确定了多种制冷工质在不同冷凝温度下的最低蒸发温度,结合相关标准中所规定的各型冷藏车蒸发温度的范围,确定了各型冷藏车的可选制冷剂。研究了与可选工质对应的制冷系数随蒸发温度的变化关系,从而确定最优工质。计算了各型冷藏车在采用最优制冷剂时,在最严苛工况下的制冷量、制冷系数及综合系数。(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工程》期刊2019年01期)
陈金峰[3](2018)在《太阳能吸收制冷与蒸汽压缩空调耦合循环机理与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能空调具有很好的季节匹配性,夏季太阳辐射越好时系统制冷量越大,规模化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夏季空调用电负荷。但太阳辐射能量密度较低且受天气影响较大,太阳能空调存在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另一方面,很多场合太阳能装置安装空间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推广应用。提高太阳能空调循环效率,减小集热器安装面积;实现多能互补,解决其运行稳定性,是太阳能空调发展的主要瓶颈。围绕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太阳能驱动风冷吸收式制冷与蒸汽压缩空调耦合循环,实现太阳能空调高效化和稳定性,利用太阳能制冷改善蒸汽压缩制冷循环效率,利用电驱动蒸汽压缩循环结合实现太阳能空调系统的稳定性。风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由于冷却温度的限制,在独立制冷时对热源温度要求高,相应降低了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同时系统存在溶液结晶风险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风冷吸收式制冷与蒸汽压缩式空调之间的过冷却式和复迭式两种耦合循环方式,揭示了其能量耦合机理,论证了通过耦合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较低温度水平的太阳能热能,拓宽太阳能热能的温度利用范围,实现节约压缩机电能和提高太阳能制冷转换效率双重目的。为解决太阳能空调系统长时间运行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问题,本文基于吸收式与蒸汽压缩式系统冷量与热量的同步耦合方式,提出了蒸汽压缩式热泵驱动溴化锂浓度差蓄冷的新循环。新循环在蓄冷过程中除热泵系统外无需其他形式的能量输入,蓄冷过程不受环境条件影响和制约,蓄冷能量密度大且热损小。通过该循环可以实现削峰填谷,保证太阳能空调系统长周期运行的连续性和经济性。建立了风冷吸收式与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及相关耦合系统的理论模型。搭建了风冷吸收式溴化锂制冷机实验台,并进行了不同运行工况下的性能测试。在此基础上提出采用绝热闪蒸流程改进风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新循环,避免了二次换热损失,降低了对热源温度需求,从而提高COP_(th)(thermal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新循环中蒸发器内无需设置用于降膜蒸发的铜管阵列以及冷冻水循环泵。可以节省材料和水泵的使用,减小了系统尺寸和重量。采用新循环的系统在热源温度为80℃~90℃,环境空气温度为29℃~35℃时可以正常运行,最低蒸发温度8.6℃,COP_(th)最高为0.76。在9小时的室外动态测试过程中,系统可以较好地适应热源水温和环境空气温度动态变化,蒸发温度波动范围为10.4℃~11.4℃,系统平均COP_(th)为0.65。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了相关实验系统对耦合循环及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热源水温为70℃~90℃之间时,复迭式耦合系统可以将COP_(ele,HP)(electrical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of heat pump)由2.66提高至4.28~6.97,与蒸汽压缩空调循环独立运行时相比增加60.9%~162.0%。同时,通过构建的额定制冷量与输入功率分别为40kW与10kW的热泵/太阳能驱动蓄冷/制冷一体系统性能实验结果显示,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模式下总蓄冷量为110.5kWh,蓄冷能量密度ESD(energy storage density)为77.8kWh/m~3,蓄冷密度大且热损小。一个完整的蓄放冷循环中蓄冷效率ESE(energy storage efficiency)为2.81。以上实验结果验证了利用电驱动蒸汽压缩循环的耦合实现太阳能空调系统的稳定、高效和连续运行的可行性。最后,基于实验结果和系统仿真模型,对风冷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参数优化以及与太阳能集热器类型的匹配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不同热源驱动温度和吸收式子系统蒸发温度对过冷却式与复迭式耦合循环的性能影响。讨论了在两种耦合系统中太阳能热能的利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给出了不同工况下的最优参数组合。结果表明:过冷却式耦合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且热量需求小,与蒸汽压缩式系统独立运行相比可将COP_(ele,sys)提升15.9%~29.8%,较为适合太阳能集热器面积安装受限的场合,以提高单位集热器面积的制冷转化率。复迭式耦合系统对热量的需求为过冷却系统的4.5倍以上,但其吸收式子系统既可以在热源温度不足时构成耦合系统运行降低耗电量,也可以吸收式制冷方式独立运行。热泵驱动浓度差蓄冷系统中,COP_(ele,HP)与ESE均随着蓄冷浓度差的升高而下降,且导致吸收式循环发生热和热泵冷凝热之间的不平衡率ψ由0.11增加到0.26。COP_(ele,HP)与ESE随热泵子系统蒸发温度升高而下降,但幅度较小。在稀溶液初始浓度越低时,ESE越高:4%浓度差下,当溴化锂稀溶液初始浓度由52%上升至57%时,ESE下降了约34.4%。ESD随稀溶液初始浓度变化较小,但当蓄冷浓度差由1%增加至8%时,平均蓄冷能量密度由19.8 kWh/m~3升高至140.2 kWh/m~3。(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鑫特[4](2018)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是目前普冷领域应用最普遍的制冷循环,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四大件、基本原理、lgp-h图,热力学本质、制冷压缩机、换热器和辅助设备等七个方面给学生予以系统详细讲解,以达到使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职业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盛健,邵旻君,陈淑梅[5](2018)在《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激发学生对制冷及工程热力学的兴趣,并启发引导其如何分析工程热物理现象,培养基础扎实、善于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实验教学中心对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在指导学生完成基本制冷循环实验操作与计算的基础上,增加探究性实验环节。学生目睹了制冷系统中各参数的关联性变化以及结露、结霜等现象,加深了对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丰富了制冷空调实验教学内容,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实验科学与技术》期刊2018年04期)
张卓[6](2016)在《基于自然冷能利用的氟泵/蒸汽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IT行业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的数量急剧增加,其总能耗也越来越来大。空调系统的能耗占数据中心总能耗约40%,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在冬季和过渡季节,利用室外自然冷能为数据中心降温可以有效降低其空调系统的能耗。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自然冷能利用的氟泵/蒸汽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首先基于压焓图理论对比分析了蒸汽压缩循环和氟泵驱动循环的热力特性,计算了氟泵驱动循环的制冷剂工质流量和系统循环阻力。采用EES软件编程计算了制冷剂蒸发器和冷凝器中的摩擦压降,进而确定氟泵系统的阻力,为后续搭建实验台做准备。其次对现有的蒸汽压缩分体空调进行改装,搭建了氟泵/蒸汽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实验样机,对其在不同实验工况的运行性能进行了研究。氟泵驱动循环制冷量随氟泵输入频率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氟泵输入频率为20Hz时,系统制冷量达到最大。通过调节室内机的循环风量可以有效地调节系统制冷量。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氟泵循环的制冷量和能效比随之下降,但其蒸发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冷凝温度的变化幅度。此外,随着室外温度的升高,氟泵循环系统阻力减小,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的差值也逐渐减小。通过对蒸汽压缩循环的系统性能进行实验研究并与氟泵驱动循环作对比,发现氟泵循环的能效比EER要远高于蒸汽压缩循环。室外温度低于-3℃时,氟泵循环制冷量可以100%满足目标制冷量,低于3.2℃时,可以满足80%目标制冷量,低于12℃时,可以满足50%目标制冷量。最后对该复合制冷系统在我国不同气候区的节能效果和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在我国不同地区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和适用性。本文的研究工作为氟泵/蒸汽压缩复合制冷空调系统在数据中心推广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储备,推动数据中心的节能降耗。(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12-01)
杨永利,丛华,江鹏程,冯辅周[7](2016)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建模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建模方法运算量大且建模精度难以保证的问题,研究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结合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实际特点,研究并确定了训练数据、网络结构等要素,分析了网络训练算法。利用Levenberg-Marquardt(LM)法和最速下降法2种典型网络训练算法分别对神经网络参数进行寻优,比较了2种算法的优劣。最后,将所建网络模型应用于蒸汽压缩制冷系统输出变量的预测,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预测精度较高,说明建模方法有效。(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杨瑞,朱勇军[8](2016)在《蒸汽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中应用膨胀机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中使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可以减少不可逆损失,回收膨胀功,提高循环的热力完善度,增加制冷机的COP。通过总结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理论分析和计算了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中应用膨胀机的可行性好经济性,同时给出了一种简单的基于膨胀比的经济性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洁净与空调技术》期刊2016年03期)
李若兰,彭鹏[9](2015)在《板式蒸发式冷凝器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应用、结构、制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阐述了蒸汽压缩制冷循环冷凝过程热量转移的方式,介绍了一种新型蒸发式冷凝器——板式蒸发式冷凝器在冷凝过程的应用,及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板式蒸发式冷凝器中冷凝板片组的结构、制造。(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11-18)
陈震南,丁强,姜周曙[10](2015)在《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教学实验台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进机械式实验仪器,即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实验台的性能缺陷,设计了基于STM32F103的数据采集板卡,提高数据采集的精度和稳定性;采用基于C#语言的实验软件并结合ASP.NET技术实现实验过程自动化和远程实验教学功能。在此对上述功能的实现过程进行必要的阐述并对实验台的重要性能指标不确定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实验台能满足现有教学实验要求,并对同类实验装置的研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2期)
蒸汽压缩制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设计了以内燃机尾气余热为热源驱动的有机朗肯蒸气压缩制冷循环系统。根据热力学定律,建立了循环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尾气换热夹点确定方法。以Matlab和Refprop软件为工具,研究了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各换热器负荷、做功量、热效率分别随蒸发压力、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并确定了最优工质。研究了蒸汽压缩制冷循环(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VCR)各换热器负荷、制冷系数分别随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由于压缩比的限制,确定了多种制冷工质在不同冷凝温度下的最低蒸发温度,结合相关标准中所规定的各型冷藏车蒸发温度的范围,确定了各型冷藏车的可选制冷剂。研究了与可选工质对应的制冷系数随蒸发温度的变化关系,从而确定最优工质。计算了各型冷藏车在采用最优制冷剂时,在最严苛工况下的制冷量、制冷系数及综合系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蒸汽压缩制冷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晨旭,臧润清,巩庆霞.蒸汽喷射-压缩循环制冷系统的数值研究[J].低温与超导.2019
[2].张伟明,李科群,陈书甜.内燃机尾气余热驱动有机朗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9
[3].陈金峰.太阳能吸收制冷与蒸汽压缩空调耦合循环机理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4].王鑫特.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探究[J].职业技术.2018
[5].盛健,邵旻君,陈淑梅.单级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探究性实验教学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
[6].张卓.基于自然冷能利用的氟泵/蒸汽压缩复合制冷系统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7].杨永利,丛华,江鹏程,冯辅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蒸汽压缩制冷系统建模方法[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6
[8].杨瑞,朱勇军.蒸汽压缩式制冷(热泵)系统中应用膨胀机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分析[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6
[9].李若兰,彭鹏.板式蒸发式冷凝器在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的应用、结构、制造[C].第五届全国换热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5
[10].陈震南,丁强,姜周曙.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教学实验台的研制[J].现代电子技术.2015
标签:喷射器; 制冷量; COP; 蒸汽喷射-压缩循环制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