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271024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互相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问题对策
一、当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目标定位过高,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高、大、空”,一提到“德育”,人们就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想到了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等。我们把“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作为德育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过分强调了德育的政治功能。其实,这完全是把德育的涵义理解片面化、狭窄化了。德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政治信仰、思想品质教育,更是对学生的道德、心理品质的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
2.忽视了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时代特征。中职学校的学生,因其年龄特点而决定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已趋向成熟,并随着人际交往区域的不断增大,对外界社会交流和了解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如果单纯地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和规范,容易使他们对所受教育的内容与外界现实的矛盾感到迷惑不解,从而导致其道德观的疑虑甚至混乱,进而会感到世界的虚伪和社会的灰暗,并对学校的道德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排斥。
二、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建议
1.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中职生绝大部分年龄在15~17岁之间,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可塑性大,学校要从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入手,在保持和进行传统德育工作的同时,增加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内容,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性,新时期的是非观、幸福观、职业道德、就业观等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学生接受规律的研究,改进教育方法,避免单纯的说教,克服假大空及重理论轻实际的教育。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健康生活、追求美好的观念,形成对生命、意志、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的正确认识,养成乐观开朗、珍惜时间、勇敢顽强、自尊自信、乐于创造、健康向上的行为习惯。
2.德育工作要有中职特色,不能照搬普高经验。与普通高中学生同属一个年龄段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身心特点上与普通高中学生有许多共同之处,德育工作也必然有共性,德育工作也应该借鉴普通高中成功的经验。然而,我们更应该注意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中,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差异极大,而且学生思想、心理状态也有很大区别。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应该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地抓住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的特殊性,才能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感,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3.从适应社会实际、适应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确定德育工作内容,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青少年思想道德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让中职德育工作更好地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既是制定和颁布《大纲》的初衷,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德育工作者特别关注的关键问题。在日前召开的学习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座谈会上,与会代表指出,要使中职德育工作真正对学生成长成才起到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就必须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
4.创新德育工作载体,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活动中,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通过新生教育报告会、毕业生典型成功创业经验介绍、职校生技能大赛等系列专业教育,强化学生专业意识、创业信念。通过“我爱祖国”、“七一”、“十一”等系列庆祝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出尊师周、家庭美德周、环境保护周和成人仪式等活动。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特色活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资源,组织富有职校特色的活动。根据学生兴趣倾向,成立广告、经贸等兴趣小组,开展美术、摄影、声乐舞蹈等活动。每学年可根据实际举办如“五月的鲜花”大型活动及“中华古诗词诵读”活动,既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又使学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通过值周劳动、卫生包干等校内服务活动,培养服务意识。同时,组织学生走向社区,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调查,参加公益劳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接触社会,接近生活。在具体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劳动、能吃苦的意志品质,提高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5.树立学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的观念,增强学生自治能力,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现在的中职学生,并不是没有道德认知,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德育方法要有成效,就必须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可成立“爱校值勤礼仪服务队”和“校园文明礼仪督察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注重发展学生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他们的自我道德完善。比如各班团支部结对社区、福利院、聋哑学校,定时服务、探望,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助人的愉悦,体验被人重视甚至依赖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