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政治命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蒙古高丽战争,洪福源,移民,身份认同
政治命运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晴[1](2019)在《跨界移民与洪福源的政治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半岛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自先秦时期就与中国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朝鲜半岛各政权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各政权之间政治交流密切,人员往来频繁。史籍中有关朝鲜半岛与中国之间人口迁移往来的记载不计其数。十叁世纪,蒙古军队入侵高丽,大批高丽民众因各种原因迁入中国,构成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朝鲜半岛对中国的移民潮。此次移民是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发生的,大部分的民众是被蒙古兵掳掠,被迫迁至鸭绿江北岸;而剩下有相当一部分民众则是跟随降蒙将领迁至中国。高丽降将洪福源乃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其不仅在归降时裹挟大批民众迁移,在迁至辽东后,更是取得了其后归降的高丽移民的管领权,因此蒙古高丽战争中的移民与洪福源的政治命运息息相关。本文从梳理蒙古高丽战争背景出发,探究推动民众迁移的内外因素,通过描述蒙古高丽战争中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民众的迁移情况,结合史料梳理洪福源降蒙历程与带领移民迁移过程,考量洪福源家世渊源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入蒙后与他人权力的争夺对其结局的影响,整合洪福源降蒙前居住地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历史源流考究洪福源的国家认同与个体认同,从而由入蒙前后两个阶段入手,更深层次地探究洪福源人生悲剧。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蒙古高丽战争中大批朝鲜半岛北部民众迁居辽东的背景以及原因。从迁移背景出发,梳理蒙古高丽战争前期的推进过程,其主要分为蒙古攻伐高丽和高丽迁都江华岛避战两部分。民众的迁移受多方因素影响:外部力量的推动功不可没,在蒙古高丽战争期间,蒙古军队的强大给高丽民众带来了极深的恐惧,因此其鼓励移民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民众迁移,而此时的高丽政权被武臣把控,王室权力微乎其微,普通官员没有话语权,边城将领地位低下,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自然有大批将领率领士兵民众降伏;内部因素决定了民众的迁移,战争期间,高丽北部地区饥荒天灾不断,灾民暴动频发,民众生活难以为继,而高丽王室的“弃陆保岛”政策更是进一步加重了高丽民不聊生的程度,再加上朝鲜半岛北部民众民族构成复杂,高丽政权对其作用的“向心力”力度不够。迁移本是无奈之举,但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迁移也似乎理所应当。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洪氏家族移民辽东的史实。洪福源是蒙古高丽战争中最早降蒙的将领之一,降蒙初期为蒙古做出大量贡献,蒙古给其待遇也十分优厚,洪福源一时风头无两,大权在握,但入元后不久即因与高丽质子争夺移民管领权被杀,潦草收尾,结局惨淡。洪氏家族与蒙古高丽战争中移民的进程息息相关,投降蒙古时洪福源带领民众最多,数目动辄以“城”计算。入蒙后,洪福源又取得高丽移民的管领权,此后投降于蒙古的将领所率领的军民也尽归洪氏家族管辖。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了洪福源的政治命运。入蒙前,洪福源的家世渊源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影响了他的政治命运走向,而降蒙后,洪福源与高丽质子王綧之间的权力争夺中的失败成为导致其悲惨结局的关键。此外,洪福源生活在边界推移频繁,人员流动复杂的朝鲜半岛北部边界,国家认同没有成功建构。同时,洪福源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错位,在洪福源眼中,自己本就是中国人,回到中国乃是主人身份。但在蒙古统治者眼中,洪福源究其根本不过是异国降将。洪福源拿对自身身份认同的理解去对抗大环境对其身份认同的考量,其下场自然可以想见。(本文来源于《烟台大学》期刊2019-05-13)
青木,陈欣[2](2018)在《欧盟峰会“决定”默克尔政治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峰会决定着默克尔的命运”,据德国《图片报》28日报道,欧盟夏季峰会于本周四和周五在布鲁塞尔举行。难民政策问题将成为本次峰会的焦点,如果本次峰会没有达成难民问题的欧洲解决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将面临下台危机。28日上午,默克尔在欧盟峰会召开前(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8-06-29)
孙月月[3](2018)在《墨家与法家政治命运为何不同——基于人性论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墨家在历史上昙花一现,法家助秦国成就霸业,二者政治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在于以对人性的不同考察为逻辑起点,墨法两家提出不同救世之策。但墨家偏空想,法家偏务实。墨家的空想性表现在其兼爱及以此为基础的非攻和节用等;法家的务实性则表现在注重强兵、兴农等,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昭示不同结局。(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8年01期)
李霁蓉[4](2017)在《哀歌叹短衣,白首壮心违》一文中研究指出80年代以来,民国时期重要的汉奸人物研究已经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是作为“和平运动”的核心成员之一,在“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的梅思平却没有学者对其作过专门研究。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梅思平人生经历的梳理,总结其人生经历中的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探析梅思平政治理想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特点,该理想在梅思平参与到实际的政治实践中以后又是如何为现实所妥协和改造,最后梅思平如何由爱国书生转变为“汉奸政客”,梅思平这一时期他的心境如何冲突,以及在梅思平的变化和政治选择背后可能有哪些因素在推动等问题,试图为梅思平最终走向“汉奸”的悲剧命运提供一个多层面的、立体的诠释。(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5-01)
杜望[5](2016)在《论傅清的政治命运和治藏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傅清是乾隆帝孝贤皇后和大学士傅恒之兄,两次出任驻藏大臣之职。本文通过考证其生平、考察傅清与乾隆帝君臣关系嬗变,探究皇权主导下傅清的政治命运。傅清在驻藏期间综理各项事务、完善西藏地方政权建设。通过协调各方势力维护西藏地区稳定。傅清之死为转变西藏体制提供契机,此后,清廷对西藏的治理进入新阶段。(本文来源于《民族史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陈淳子[6](2016)在《叁国时期门第出身对谋士政治命运的影响——以杨修、郭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谋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人阶层,自来佳话不少,其他们的命运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近年来对谋士们行为的分析和论述已有很多,但很少从谋士的门第出身这一角度分析。叁国时期的杨修和郭嘉的出身存在差异,他们行为、境遇与结局的不同与之有很大关系。(本文来源于《淮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宋贤[7](2015)在《贾谊的政治命运和他的文学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贾谊,禀赋王佐之才、公辅之器,崭然鸣世于汉文之初,惜其才华英妙、忠耿赤诚而被贬湘南,青春殒折。他将个性才略,政治遭际于汉初政治历史条件下融会表现于文学创作之中,故而其散文擅长政论,纵横俊伟而情致恳恻;其辞赋感怀颠顿蹇塞,愤郁悲婉而琦玮卓绝。贾谊虽不获重用于时,然对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体制构建,影响既深且巨。贾谊政治命运与文学创作研究是完善贾谊研究的重要环节。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五章。主要追溯贾谊政治生命历程,以期探寻贾谊“遇”与“不遇”及悲剧命运成因,并全面分析贾谊对汉初封建政治大一统社会秩序的新构建,还厘清了贾谊的思维体系及思想渊源,确立了贾谊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及贡献。第一章结合贾谊的崛起及其命运遭际,探讨了他在政治命运的迁徙和流转之中,所呈现出的个体生命情态。贾谊青少年时期的博览好学使其“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初入汉廷时的忠耿建言而遭谗被贬长沙;重返汉廷时的政治激情再度高扬;怀王坠马后的政治彗星抑郁而终。并就贾谊的个性特点与悲剧命运关系,重点分析了历史上有关贾谊众说纷纭的“遇”与“不遇”问题,并深入挖掘贾谊悲剧的根源。第二章关于贾谊对建立封建大一统社会秩序的新探索。本章紧扣汉初社会形势和“过秦”思潮的影响,为适应当时的经济基础以改革上层建筑,逐步提出对建立大一统社会秩序的“新探索”、“新主张”、“新建制”。贾谊以秦为鉴,建议汉文帝积极适应“守天下”的大一统形势,及时转变施政方略。贾谊为了维护中央集权,提出“定礼制”、“定地制”、“定经制”等诸多政治措施,并针对其时背本趋末、奢靡盛行、铜币混乱等不良社会风习,提出重农抑商、重视积贮、统一货币等经济建制;针对匈奴侵犯边塞,天下呈“倒悬”之势,提倡大一统外交、守边与对匈奴的政策。第叁章阐明贾谊政论思想倾向辩证。本章紧扣后人对其思想“不纯”、“驳杂”、有“纵横之气”等偏颇看法,分析贾谊政论文的思想倾向。贾谊主张崇礼集权与崇民重本思想之交融,在崇礼集权以维护中央大一统的指导下崇民重本,在崇民重本的基础上以实现崇礼集权,中间通过他的礼治思想,巧妙地把集权思想和民本思想纳入同一理论体系之中。贾谊强调盛推“仁政”与辅以“刑赏”思想之并重、并用,他主张治理天下应行仁义、施仁政,但并不否认法令刑赏对治理天下的重要作用,而是主张将其与仁义有机结合起来。贾谊以道、法为用,而以儒为本,吸纳各家适应时代的思想,形成“霸、王道杂之”思维体系,对汉代政制贡献深远。第四章探讨贾谊的政治悲剧与他的辞赋创作研究。贾谊首用骚体“吊屈”,开创了后世吟咏屈原悲剧命运的情感构思模式,其“吊屈”被各类史书、类书、别集等收集载入或摘录品评,并发展为“贬谪”意蕴,由悲悯哀伤趋向豁达超越。贾谊《鵩鸟赋》以寓言问答体结构全篇,借他物之口发抒己意,且使用散体手法,具有骚体赋向汉大赋明显演进痕迹。由于受特定历史情境影响,贾谊辞赋具有继往开来之价值,其上承屈原赋和荀子赋,下开汉大赋先声,既以赋抒情,又以说理突破纯抒情格局,还开创了后代汉赋“悲士不遇”主题并成为后世流行文学形式。第五章探寻贾谊之思想和文学渊源。本章结合历代对贾谊思想的批评,全面深入地探讨贾谊对《诗经》、《左传》、《楚辞》等先秦文学遗产的继承情况,并阐述贾谊如何杂糅百家之学而自成一家。贾谊儒学素养深厚,学本于《诗》、《礼》、《左传》,希望君主能推行礼义,崇尚德行而务实民本。他还继承了老庄的效法自然、节俭寡欲、知天达命等宇宙人生观和荀子的“隆礼”与“重法”统一论,并于贬谪长沙之际,积极汲取和融汇楚文化,加剧南北文化合流之势。(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李志毓[8](2015)在《汪精卫的性格与政治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汪精卫以"烈士"登上历史舞台,却以"汉奸"结束政治生命。在貌似"多变""矛盾"的政治选择背后,潜藏着他"一贯"的性格,即在行动中常带着一种近于妄想的偏执与自信,且不乏付诸行动的勇气。然而,一旦身陷困境,就自暴自弃,缺乏强韧的意志和圆融折中的智慧。可以说,他大起大落的政治命运与他的性格密不可分。(本文来源于《人民文摘》期刊2015年02期)
张然然[9](2014)在《从隐公出身探究其政治命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公的出身及其所受西周礼制的影响对其政治生涯的影响是巨大的,因而隐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对于周朝的礼制又是什么样的态度,这对于他的政治生涯又有怎么样的影响,这都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4年22期)
杨康贤[10](2014)在《南宋后期着名理学家真德秀的政治命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真德秀,南宋后期着名理学家,早年即步入官场,开始自己的政治生涯。此后历经坦途和波折,经历了升迁和赋闲,取得了卓越的政绩,也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并最终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巅峰。(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4年21期)
政治命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欧盟峰会决定着默克尔的命运”,据德国《图片报》28日报道,欧盟夏季峰会于本周四和周五在布鲁塞尔举行。难民政策问题将成为本次峰会的焦点,如果本次峰会没有达成难民问题的欧洲解决方案,德国总理默克尔将面临下台危机。28日上午,默克尔在欧盟峰会召开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政治命运论文参考文献
[1].马小晴.跨界移民与洪福源的政治命运[D].烟台大学.2019
[2].青木,陈欣.欧盟峰会“决定”默克尔政治命运[N].环球时报.2018
[3].孙月月.墨家与法家政治命运为何不同——基于人性论的比较分析[J].学理论.2018
[4].李霁蓉.哀歌叹短衣,白首壮心违[D].厦门大学.2017
[5].杜望.论傅清的政治命运和治藏贡献[J].民族史研究.2016
[6].陈淳子.叁国时期门第出身对谋士政治命运的影响——以杨修、郭嘉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
[7].宋贤.贾谊的政治命运和他的文学创作[D].安徽师范大学.2015
[8].李志毓.汪精卫的性格与政治命运[J].人民文摘.2015
[9].张然然.从隐公出身探究其政治命运[J].黑龙江史志.2014
[10].杨康贤.南宋后期着名理学家真德秀的政治命运解析[J].兰台世界.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