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脱除论文-邓晓东,陈奎续,林宏

协同脱除论文-邓晓东,陈奎续,林宏

导读:本文包含了协同脱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燃煤电厂,电袋复合除尘器,SO_3

协同脱除论文文献综述

邓晓东,陈奎续,林宏[1](2019)在《电袋复合除尘器高效协同脱除SO_3》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已全面实施,污染物中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均稳步实现世界先进水平,但污染物中的SO_3、PM_(2.5)、汞及其他重金属尚与发达国家具有一定差距,需充分发挥现有环保设备功能,提高各设备协同治理多污染物能力,实现综合治理。本文分析了电袋复合除尘器高效协同脱除SO_3的机理,并在工程应用中通过现场测试进行验证,为燃煤电厂烟气治理设备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0-21)

陈祥树,魏莹,王子春,张润铎[2](2019)在《丙烯腈尾气协同脱除多段组合催化动力学研究及CFD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筛选出几种适用于不同气体脱除的最佳催化剂及明确催化剂最优组合顺序,采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进行丙烯腈尾气催化燃烧试验考察,获得本征动力学数据,并对动力学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计算验证;采用CF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多孔介质二维数学模型,在实际工业废气条件下,对废气组分催化燃烧反应进行模拟,分析操作参数对废气催化燃烧特性的影响.通过模拟获得丙烯腈尾气脱除的最佳操作条件(流速:<30000 h~(-1),入口温度:>623 K,组分摩尔比:>10:1,催化剂床层孔隙率:~0.7);在该最佳操作条件下,对两段式催化反应器进行模拟,得到了压降和绝热温升等反应器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8期)

车凯,郑庆宇,韩忠阁,陈崇明,郁金星[3](2019)在《燃煤电厂痕量元素协同脱除及排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痕量元素在电厂排放物中的分布、富集以及常规污染物净化设施(脱硝装置(SCR)、电除尘器(ESP)、湿法烟气脱硫装置(WFGD)、湿式电除尘器(WESP))对痕量元素的协同脱除效果,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方法 29,对某350 MW典型燃煤机组烟气及各污染物净化设施排放物中11种痕量元素(Be、Cr、Mn、Co、Ni、As、Se、Cd、Sb、Pb、Hg)浓度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煤粉燃烧后释放的痕量元素主要富集在ESP飞灰和石膏中,而在炉渣和烟囱入口烟气中分布较少;富集在ESP飞灰和石膏中的痕量元素分别占痕量元素排放总量的54.51%~97.58%和1.61%~38.08%;常规污染物净化设施对烟气中痕量元素的综合脱除效率为91.98%~99.98%,烟囱入口排放的痕量元素质量浓度为0.02~9.23μg/m3,其中Mn、As、Se、Pb等元素质量浓度高于美国EPA颁布的火电厂环保标准中新建燃煤机组排放限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9年04期)

曾韵洁[4](2019)在《半干法烟气脱硫协同脱除球团烟气中SO_3及Hg~0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我国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非电行业的烟气治理工作已引起高度重视。其中钢铁行业的球团工序大气污染物污染物包括烟尘、二氧化硫等排放量占比较大。一般对二氧化硫控制采用半干法脱硫技术,其具有占地面积小、设备相对简单、运行稳定等优点。但该工艺存在脱除效率低、无法实现Hg~0和SO_3同时脱除等不足,因此研发高效一体化多污染物脱除技术成为目前钢铁行业烟气污染控制的热点。本文搭建了半干法固定床反应平台,实验考察了氧化剂种类、体积比、质量分数、pH、反应温度、钙剂吸收剂质量,烟气进气流量等影响因素对模拟烟气中的SO_2,Hg~0,SO_3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次氯酸钠和亚氯酸钠作为复合氧化剂,并在复合氧化剂配比1:0.5,质量分数为3%,pH=5,反应温度为110℃,吸收剂质量为3g,复合氧化剂进样速率为160μL/min,总烟气流量为1.2L/min的最佳实验条件下,SO_2和Hg~0的脱除效率分别为97.96%和63.12%,SO_3的协同脱除率为100%。并结合SEM,XRD等表征结果,证明钙剂吸收剂与复合氧化剂的半干法体系对污染物有良好的脱除作用,为钢铁行业脱除烟气中多污染物提供了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9-04-01)

李红飞,靳超然,甘露[5](2019)在《燃煤锅炉烟气冷凝换热及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煤锅炉烟气冷凝换热及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可有效回收烟气余热、收水、除尘、除SO_3等,并在多个项目中应用。通过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集余热回收、节水和污染物协同脱除为一体,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环保效益。(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9年03期)

付龙龙,杨新民,童博,文乐[6](2019)在《基于主元分析的烟气协同脱除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达到超低排放的要求,对某300、600、660 MW机组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烟气处理系统升级改造。改造后的运行试验表明:这3台机组的脱硫协同除尘效率在69.73%~81.21%之间。为进一步分析协同除尘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以600 MW机组为例,采用主元分析法,得到影响脱硫协同除尘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脱硫入口烟尘浓度、机组负荷和脱硫装置入口SO_2浓度。进一步分析,脱硫入口SO_2浓度在1 805 mg/m~3,其协同除尘效率最高。(本文来源于《热能动力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陈奎续[7](2019)在《电袋复合除尘器协同脱除SO_3和Hg》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袋复合除尘技术具有粉尘排放长期稳定、煤种适应性广、投资省、占地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近年来在中国燃煤电厂得到广泛应用。电袋复合除尘器协同脱除SO_3的效率超过60%,喷射少量碱性吸附剂后,脱除效率可提高至80%以上;电袋复合除尘器脱除颗粒Hg的效率超过99%,对气态Hg和总Hg的脱除效率受到烟气Hg形态分布的影响,喷射吸附剂后可提高对气态Hg的脱除效率至90%以上。相比于其他污染物脱除设备,电袋复合除尘器在协同脱除SO_3和Hg等污染物方面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显着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期刊2019年03期)

简悦,陈坤洋[8](2018)在《降低绿色煤电脱除成本》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洁能源应用比例逐渐升高的能源变革中,清洁煤电仍然在其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国内煤电企业以绿色煤电为核心转型升级,不断推进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然而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后,汞和叁氧化硫等非常规污染物将成为下一步减排治理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报》期刊2018-11-22)

张建超,王秋麟,金晶,周健健[9](2019)在《SCR催化剂低温协同脱除二恶英和NO_x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阐述SCR催化剂降解二恶英机理和NH3-SCR脱硝机理;重点关注常规SCR催化剂(V2O5-WO3/Ti O2)协同脱除二恶英和NO_x的研究进展。得出常规SCR催化剂脱硝活性温度区为300~400℃,催化降解二恶英的活性温度区为200~300℃,因此难以在低温区(<200℃)实现两者协同脱除。为了避免烟气再热所需额外能耗,提高二恶英和NO_x低温协同脱除效率,指出提高催化剂低温活性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并从催化剂成分改性和多途径耦合两方面提出了几种提升催化剂低温(<200℃)活性的方法,详细阐述了载体选择和改性、元素掺杂、臭氧添加、紫外光照射、等离子体辅助等方法对催化剂低温活性的提升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杨正大[10](2018)在《多场强化湿烟气中PM、SOx协同脱除机理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是我国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被认为是造成我国严重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火电行业又作为煤耗大户首当其冲。本文针对燃煤烟气中颗粒物、SOx等多种污染物高效及协同脱除的关键过程,通过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多场强化湿烟气中PM、SOx协同脱除机理及应用研究。首先,针对湿烟气环境下硫酸雾粒径小、浓度高的特点,研究了硫酸雾在碰撞、团聚、凝结等作用下的长大过程。在明晰了硫酸雾径向空间分布的基础上,研究了烟气温度、湿度、停留时间以及放电参数对硫酸雾变化的影响规律,发现了通过降低烟气温度、提高烟气湿度等强化相变凝结的方法可以促进酸雾长大。带电离子可促进荷电酸雾间的碰撞、团聚,导致0.230μm附近的酸雾浓度增加。随着运行电压的提高,酸雾数目浓度的降低幅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当运行电压为8 kV时,酸雾数目浓度的降低幅度达到47.5%。其次,针对颗粒物和硫酸雾粒径分布的差异,设计搭建了多污染物协同脱除实验系统,对比研究了多场调控对颗粒物和硫酸雾的迁移及捕集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电场强度和离子密度是影响颗粒脱除的两个关键因子,烟气温度调控是强化细颗粒物脱除的有效手段,当烟气温度由45.4℃下降至35.1 ℃时,硫酸雾中值粒径(D50)增加27.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均流预荷电强化细颗粒荷电的方法,可以使细颗粒荷电提高一倍以上,PM0.1、PM1.0和PM2.5迁移速率可分别增加69.9%、65.7%和34.2%。通过采用均流预荷电器,有效突破了电晕封闭对湿式静电除尘器造成的不利影响,硫酸雾脱除效率最高可达95.8%,排放浓度小于2mg/m3,通过增设换热调温装置,硫酸雾的排放浓度可进一步降低至1mg/m3以下。再次,针对烟气中S02的协同控制,研究了电晕放电对S02迁移与转化的影响机理,揭示了电晕放电对S02传质吸收的强化机制。当SO2浓度为77mg/m3时,电晕放电对SO2吸收的强化效果可达13.8%。同时,尽管氧化作用下SO2的转化量较小,但氧化形成的S03可导致硫酸雾数目浓度增加至8×106个/cm3,且放电形成的硫酸雾呈现典型的U形分布,进一步的分析证明了硫酸雾形成与电晕放电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发现了SO2向硫酸雾转化的临界条件,临界注入能量随着烟气温度的提高而提高,当温度由28.7 ℃提高至54.6℃时,临界注入能量由16.7 J/m3提高至154.4 J/m3。从次,针对电除尘器中颗粒捕集的复杂物理过程,研究了电除尘器中放电、荷电、流动、迁移等多过程的耦合机制,揭示了颗粒空间电荷对空间电场分布的迭加效应,当颗粒浓度增加至200mg/m3时,极线表面电场强度由1.32×106V/m降低至1.24×106V/m,而收尘极板表面电场强度由7.1×105V/m增加至8.3×105 V/m。阐明了自由离子与颗粒空间电荷间的转移关系,发现荷电细颗粒电迁移速率低是造成电晕封闭的本质原因,当颗粒浓度为50mg/m3时整个计算区域内的离子密度降低幅度超过40%。更进一步,分析了颗粒脱除性能与电晕放电的相关性,并提出了“实际性能曲线”的概念作为判断电除尘器性能衰减的判定准则,为指导电除尘器设计和运行提供了基础。最后,基于对小试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结果,设计并搭建了颗粒物和SO3脱除的中试实验平台,开展了中试条件下颗粒物和SO3的脱除研究,通过选取与实际应用相近的参数进行了脱除性能的验证和优化研究,为湿式静电除尘器设计过程中关键参数的选取提供了数据,为多过程强化的复合湿式静电除尘器开发提供了指导,某220t/h热电机组和某1000MW燃煤机组上配备的复合湿式静电除尘器长期运行结果表明,总排口颗粒物排放浓度大幅降低,并可稳定维持在1mg/m3以下的排放水平,为复合湿式静电除尘器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01)

协同脱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筛选出几种适用于不同气体脱除的最佳催化剂及明确催化剂最优组合顺序,采用固定床微型反应器进行丙烯腈尾气催化燃烧试验考察,获得本征动力学数据,并对动力学数据的可靠性进行计算验证;采用CFD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多孔介质二维数学模型,在实际工业废气条件下,对废气组分催化燃烧反应进行模拟,分析操作参数对废气催化燃烧特性的影响.通过模拟获得丙烯腈尾气脱除的最佳操作条件(流速:<30000 h~(-1),入口温度:>623 K,组分摩尔比:>10:1,催化剂床层孔隙率:~0.7);在该最佳操作条件下,对两段式催化反应器进行模拟,得到了压降和绝热温升等反应器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同脱除论文参考文献

[1].邓晓东,陈奎续,林宏.电袋复合除尘器高效协同脱除SO_3[C].第十八届中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2].陈祥树,魏莹,王子春,张润铎.丙烯腈尾气协同脱除多段组合催化动力学研究及CFD模拟[J].中国科学:化学.2019

[3].车凯,郑庆宇,韩忠阁,陈崇明,郁金星.燃煤电厂痕量元素协同脱除及排放[J].中国电力.2019

[4].曾韵洁.半干法烟气脱硫协同脱除球团烟气中SO_3及Hg~0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9

[5].李红飞,靳超然,甘露.燃煤锅炉烟气冷凝换热及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研究进展[J].技术与市场.2019

[6].付龙龙,杨新民,童博,文乐.基于主元分析的烟气协同脱除技术研究[J].热能动力工程.2019

[7].陈奎续.电袋复合除尘器协同脱除SO_3和Hg[J].中国电力.2019

[8].简悦,陈坤洋.降低绿色煤电脱除成本[N].中国电力报.2018

[9].张建超,王秋麟,金晶,周健健.SCR催化剂低温协同脱除二恶英和NO_x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10].杨正大.多场强化湿烟气中PM、SOx协同脱除机理及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8

标签:;  ;  ;  

协同脱除论文-邓晓东,陈奎续,林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