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居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传统村落,聚居进化,村落形态,山背村
聚居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张志强,谭益民,许程,朱昕羽[1](2018)在《基于聚居动态进化理论的传统村落形态演变研究——以湘西地区山背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聚居动态进化的视角,对山背村民居建筑、聚落组团和村落结构进行了形态演变过程的4个阶段划分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表明:(1)在村落建筑形态演变过程中堂屋空间一直是民居的核心空间;(2)在聚落组团形态演变的前两个时期受到瑶王庙、溪流、耕作半径的影响较大,反应了信仰空间和耕作半径在聚落形成初期对聚落形态演变的影响,在聚落形态演变的后两个时期,信仰空间对聚落的影响出现裂解,人口结构、政策、旅游发展、交通优势等社会发展动因成为村落形态演变的主导;(3)在村落结构演变过程中受到多种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且每个发展阶段中主导性作用力有所不同。研究成果旨在为传统村落形态保护和聚居文化传承有所助益。(本文来源于《南方建筑》期刊2018年03期)
王致远,蒋蕾莉[2](2017)在《基于形态维度的兰州西园回族聚居区空间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回族聚居区具有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对于城市居住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本文以兰州西园回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以形态维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建筑实体肌理、街巷结构肌理、开敞空间肌理叁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Arc GIS和空间句法等技术手段,在尊重和延续传统回族聚居区风貌特色的条件下,探讨构建适用于兰州西园回族聚居区的空间更新策略,从而为实现回族聚居区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来源于《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期刊2017-11-18)
刘锋[3](2016)在《海南疍家调的音乐形态与演唱特点——以陵水县新村港疍民聚居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疍家调是海南疍民演唱的一种民歌,是该群体长期聚居大海形成的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文章通过对实地采录整理的50余首疍家调歌曲着手,从歌词以及演唱方面分析了其音乐形态和艺术特点。(本文来源于《音乐创作》期刊2016年09期)
王子桐[4](2015)在《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黔是指湖南与贵州两省交界处,沅水上游五溪流域。本文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酉水、巫水、辰水、渠水(樠溪)、舞水流经的湖南省的怀化市,湘西土家族和苗族自治州和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地区。这一区域多山地,地理环境复杂,矿产、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丰富。区域内民族众多,形成多样的民族文化。主要以汉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等为主的2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布在湘黔地区各个古镇之中以杂居形式为主。巫傩文化是湘黔地区的土生文化,它与外来的中原传统文化、巴蜀文化、夜郎文化等相互融合产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山地聚居文化。这些独特的文化是湘黔地区特有的,含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人类文明之中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古镇空间的研究上,必然离不开对古镇整体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空间形态两方面的剖析。整体空间形态的研究离不开周围山水景观,湘黔地区古镇颇多,由于地势险要、山地多、平原少的特点,反映到聚居形态上,则形成因地制宜、随山水环境变化的城镇和聚落格局,聚落在选址、布局、营建等方面巧妙地结合山水,带有明显的江山特征。由于湘黔地区的整体环境相对封闭,很多古镇还保存着比较原始的社会生活风貌,和遗留着一些较完整的古代村镇。例如凤凰古镇、洪江古镇、黔阳古镇、托口古镇等都是湘黔保留较完整的古镇,它们是湘黔地区古镇的代表,是经过历史和时间凝练而成的山地聚落空间的精华之作。对这些古镇村落的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利于解决在建设现代山地城市中产生城镇化的问题。从而在古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中,找到符合现代山地城市建设的“和谐发展”之路。有利于对这些古镇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古镇经济的发展。论文框架的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结构主义思想,对各层次的首要问题深入分析,使空间和文化这两个思想贯穿全文始终。首先对湘黔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演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其次介绍湘黔两地的聚居文化,以土生文化、外来文化和山水观念为支点分析古镇聚居文化的形成,再次在通过对湘黔地区古镇聚居形态和建筑形态两方面分析古镇空间形态,最后对古镇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现代城市发展给古镇带来的危机与挑战,找到现代城市发展与古镇保护之间的整合之法。根据笔者通过实地考察湘黔地区古镇,了解到湘黔地区地理、气候、人文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历史对于古镇聚居文化和空间形态的重要性。湘黔地区的人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通过朴实的土、木、石,加以创新建造出独特的山地聚居空间形态。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向人们展示山地人居的独特之美,也是更深层次的解读和探讨其内在的成因与发展。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文化和聚居形态,并且应用与今后的湘黔地区山地城市建设和历史古镇的保护之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陈藻,杨风[5](2014)在《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与“半城市化”问题——以成都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经济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本研究从当前乡—城迁移人口所处的时代背景入手,对于目前成都市典型的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展开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产业引领"和"包容性规划"为核心,树立"功能互补,互惠共生"的城市规划理念;推进具有市民化能力的外来务工人员"迁转俱进";依托"过渡型社区",探索"大混居、小聚居"的和谐居住模式。(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4年12期)
宋永志[6](2014)在《从瑶山到瑶村:明清时期广东瑶人聚居形态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关于广东瑶族历史的研究,学者们较为关注瑶族的来源、分布、文化风俗及族群关系等方面,也有在宏观视野下以阶级斗争观点来探讨瑶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研究取向,这些研究及方法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当前广东瑶族聚居形态的回溯式考察,从明清时期的王朝制度入手,分析王朝制度对瑶人聚居形态所产生的影响,以深化对明代以来广东瑶人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暨南史学》期刊2014年00期)
何依,龙婷婷,邓巍[7](2014)在《从老墙门到堂前——基于聚居形态演变阶段的古村落群体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村落群体内各村庄的空间构成结构单元是为聚居形态,一个区域内其聚居形态随时间而有所变化,但其中的每个村庄聚居形态并非同时进行这样的演变,而是因种种原因处于演变的不同阶段。本文以宁波东钱湖地区下水东村、下水西村、绿野、洋山为例,分析各村庄遗存聚居形态处在不同演变阶段的历史原因,为古村落群体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期刊2014-09-13)
马燕,巴丽萍[8](2013)在《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交往的形态及特点——以祁连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祁连县是青藏高原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其多民族交融、多宗教传播的多元化人文历史积淀比较深厚。因此,祁连县多民族杂居是青藏高原地区民族杂居形态的一个缩影,以此作为调查研究个案,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新时期青藏地区民族交往的形态与特点。(本文来源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张辅霞,王建雄,毛谨[9](2013)在《传统农村聚居地空间形态扩展模式探析——以云南省会泽县大桥乡村庄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首要切入点,农村空间形态研究是新农村建设村庄布点规划的关键和基础。文章通过资料收集、田野调查、问询讨论、规划设计对会泽县大桥乡传统村落的基本形态要素和结构进行系统解读,探寻滇东北地区传统农村聚居地特有的聚居形态与意象,运用认知地图方法和空间句法理论,对村落空间属性进行空间分析,揭示聚居地空间形态和表面的深层空间特征和村庄用地扩展的主导驱动因子,总结提出"连片扩展型"、"融合扩展型"与"优化扩展型"叁种滇东北传统农村聚居地空间形态的扩展模式,引导农村用地的合理扩展和优化调整。(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尤思,聂康才[10](2013)在《川南盐道古镇聚居形态特征及其更新设计保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历史特征、社会特征、产业特征、场所特征和建筑特征几个方面探讨川南盐道古镇的聚居形态的总体特征,研究分析盐业的发展对于川南盐道古镇的聚居形态的影响,结合盐业特点提出古镇及其聚居形态的更新保护设计方法。(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3年01期)
聚居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回族聚居区具有其特有的民族特色,对于城市居住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本文以兰州西园回族聚居区为研究对象,以形态维度为研究视角,分别从建筑实体肌理、街巷结构肌理、开敞空间肌理叁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Arc GIS和空间句法等技术手段,在尊重和延续传统回族聚居区风貌特色的条件下,探讨构建适用于兰州西园回族聚居区的空间更新策略,从而为实现回族聚居区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居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张志强,谭益民,许程,朱昕羽.基于聚居动态进化理论的传统村落形态演变研究——以湘西地区山背村为例[J].南方建筑.2018
[2].王致远,蒋蕾莉.基于形态维度的兰州西园回族聚居区空间更新研究[C].持续发展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2017
[3].刘锋.海南疍家调的音乐形态与演唱特点——以陵水县新村港疍民聚居区为例[J].音乐创作.2016
[4].王子桐.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5].陈藻,杨风.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与“半城市化”问题——以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4
[6].宋永志.从瑶山到瑶村:明清时期广东瑶人聚居形态的演变[J].暨南史学.2014
[7].何依,龙婷婷,邓巍.从老墙门到堂前——基于聚居形态演变阶段的古村落群体保护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2014
[8].马燕,巴丽萍.青藏高原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交往的形态及特点——以祁连地区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张辅霞,王建雄,毛谨.传统农村聚居地空间形态扩展模式探析——以云南省会泽县大桥乡村庄规划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
[10].尤思,聂康才.川南盐道古镇聚居形态特征及其更新设计保护研究[J].四川建材.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