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骨性下颌前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经口内下颌支垂直截骨术(IVRO),Lefort,Ⅰ型截骨,颞下颌关节
骨性下颌前突论文文献综述
杨于桃,祝颂松[1](2018)在《两种正颌手术对骨性下颌前突患者颞下颌关节及口腔功能的影响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和量化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和经口内下颌支垂直截骨术(IVRO)矫正骨性下颌前突,对患者颞下颌关节和口颌系统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二者之间有无差异。研究方法:对Cochrane Library、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9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数据提取和meta分析研究结果:共38项研究最终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腔功能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规律:两组患者的最大开口度在最初3个月均显着降低,之后逐渐恢复,但经过较长的时间仍不能达到术前水平;SSRO组下颌侧向边缘运动在术后6个月显着高于术前值;两组患者的咬合力在开始急剧下降,但均可在术后3-6个月间的某个时间点恢复至术前水平,但经过较长时间仍然无法达到正常人群的水平。两组比较显示,术后3个月两组的最大张口度,以及术后3-6个月的咬合力,两组均无显着差异。对叁维方向的髁突角(水平面、冠状面、矢状面)和矢状面关节间隙(前、上、后)分析结果显示,SSRO术后髁突很可能向前、下移动和向内旋转,而IVRO术后髁突很可能向后、外方向旋转。研究结论:骨性下颌前突患者经历SSRO或IVRO手术后,髁突的位置和口腔功能会发生变化。口颌系统功能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髁突位置改变两种手术存在明显不同。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可能与髁突的位置改变有关。未来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杨于桃,祝颂松[2](2018)在《两种正颌手术对骨性下颌前突患者颞下颌关节及口腔功能的影响: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和量化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和经口内下颌支垂直截骨术(IVRO)矫正骨性下颌前突,对患者颞下颌关节和口颌系统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术式之间的差异。方法:对Cochrane Library、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9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数据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共38项研究最终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腔功能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8-08-03)
熊雪妍,王一,陈蕾,周志翀,陈凤山[3](2018)在《骨性下颌前突头影测量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骨性下颌前突患者骨骼和■畸形分型和不同类型患者的特征。方法:对51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统计25项测量指标经年龄、性别校正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使用核模聚类法进行聚类分析,描述各型患者骨形态特点。结果:25项测量数据经主成分分析提取前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解释度为76.30%。51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可分为3个类型:第Ⅰ型表现为矢状型下颌发育过度,第Ⅲ型主要反映垂直型下颌发育过度,第Ⅱ型下颌发育过度严重程度较Ⅰ型和Ⅲ型轻微,上颌骨发育不足明显;各型患者均存在上颌发育不足。结论:骨性下颌前突患者骨骼形态具有异质性,对该类患者亚型的分类有助于临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诊断和治疗设计。(本文来源于《口腔颌面外科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于方,田玉楼[4](2017)在《BMP-2在骨性下颌前突的下颌骨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MP-2蛋白在骨性下颌前突中的下颌骨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选择35例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切除的下颌骨组织以及19例下颌智齿拔除废弃的正常下颌骨组织。用BMP-2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分析BMP-2蛋白在骨性下颌前突及正常下颌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评价标准:阳性标准:胞浆中可见棕黄色颗粒状染色。阴性标准:胞浆中无棕黄色颗粒状染色。A(按切片中显色细胞有无及显色深浅来评分),0分为无色,1分为浅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B(按切片中显色细胞的个数占切片中细胞总和的百分比来评分),25%以下为1分,25%-75%为2分,75%以上为3分。每例总积分=A*B,按总积分高低分为:0分为阴性(-),1-4分为弱阳性(+),4-6分为阳中性(++),大于6分为强阳性(+++)。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计数BMP-2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以确定细胞中BMP-2的相对含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下颌前突组和正常下颌骨组中BMP-2的相对含量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 35例下颌前突的下颌骨组中有30例免疫组化呈阳性。BMP-2蛋白阳性细胞呈现胞浆染色,位于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基质中且阳性信号表达较强(++→+++),阳性率为85.7%;19例正常下颌骨组中11例免疫组化阳性。BMP-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未钙化的骨组织基质及周围的纤维组织,且大部分区域阳性信号表达较弱(+→++),阳性率为57.9%。经四格表卡方检验,两组间阳性率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骨性下颌前突组的平均光密度值较正常组平均光密度值高。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平均光密度值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MP-2蛋白在骨性下颌前突下颌骨中高表达,提示BMP-2高表达可能与骨性下颌前突的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7-09-17)
黄恺丽[5](2017)在《表现为骨性下颌前突的乳牙列Ⅲ类错畸形的治疗-通过Ⅲ类颌间牵引联合上颌螺旋扩大器式矫正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Ⅲ类颌间牵引联合上颌螺旋扩大器式矫正器对表现为骨性下颌前突的乳牙列安氏Ⅲ类错(?)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口腔科2012-2016年间治疗的表现为骨性下颌前突的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畸形的患者共24名(男13名,女11名,平均年龄5.7岁)。治疗时,通过上颌螺旋扩大器式矫正器改变患儿上颌前牙及上颌骨位置,同时通过颌间Ⅲ类牵引限制下颌骨发育、对上下颌骨及牙列的位置进行交互调整。若患儿同时伴上颌后缩,则增加上颌快速扩弓伴前方牵引前牵上颌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侧位片进行头影分析对比,使用WinCeph9.0头影分析软件,建立相应测量体系,选取17项能反映颌面部软硬组织侧貌形态的标志点进行测量分析,评价治疗前后的下颌骨发育、侧貌差异及上下前牙轴向变化,获得的数据以SPSS软件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有显着性差异。记治疗结束后前牙反(?)解除的患者为治疗成功患者,治疗后六个月复诊评估治疗的稳定性。结果:1.治疗后上中切牙长轴与SN平面相交的下内角(U1-SN)显着增大(p<0.001),下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相交的上内角(L1-MP)保持稳定(p>0.05);上中切牙长轴与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连线交角(U1-NA)显着增大(p<0.05),下中切牙切缘至鼻根点-下牙槽座点连线交角(L1-NB)治疗前后保持稳定(p>0.05)。2.上颌骨测量项目∠SNA,颌凸角(NA-PA)有显着性增大(p<0.05);上颌长(ANS-Ptm)与下颌体长(Go-Gn)正畸前后无显着性增长(p>0.05),下颌骨综合长度(Co-Gn)显着增大(p<0.05)。下颌骨测量项目∠SNB,面角(NP-FH),下颌平面角(MP-FH)在正畸前后保持恒定(p>0.05);Y轴角显着性增大(p<0.05);3.上下颌间关系常用测量项目Wits值,∠ANB在治疗前后显着性增大(p<0.001);4.治疗后所有患儿口内反解除,17名患者在治疗后六个月时复诊咬合稳定无复发。其中6名患者其6个月后侧位片与治疗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Ⅲ类颌间牵引联合上颌螺旋扩大器式矫正器对骨性下颌前突的乳牙期安氏Ⅲ类错(?)患儿矫治效果明显,上下前牙的位置异常得到改善。所有患者治疗后前牙反(?)解除,矫治后六个月追踪疗效稳定。治疗后上下颌间位置关系变化显着,上颌突度增大,下颌生长抑制明显。(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5-01)
王彬晨[6](2017)在《下颌后退术对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基于CBCT数据的MMCS叁维重建技术和叁维配准技术,对经单纯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前后患者上气道的变化进行叁维形态学评价,为单纯下颌发育过度患者手术计划的制定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指导。材料和方法:本研究纳入单纯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患者5例(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20.50± 1.87岁,对纳入研究的患者进行下颌骨矢状劈开后退术,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6个月进行CBCT扫描,将CBCT扫描数据导入M M CS17.0软件进行叁维重建并对同一患者的术前术后数据进行叁维配准。患者治疗前后的上气道叁维形态学参数使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于下颌骨水平向位置和上气道形态学参数(舌骨水平向位移H-C3、上气道体积V、腭咽体积V2、舌咽体积V3、喉咽体积V4、上气道平均横截面积Smean、上气道最小横截面积Smin、最小横截面积处前后径、左右径之比Da/Dl)的相关性关系采用皮尔森相关性检验(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ze)进行分析。结果:正颌手术后,舌骨的位置随之向后方移动,上气道腭咽体积、舌咽体积、喉咽体积、平均横截面积、上气道平均横截面积、最小横截面积及最小横截面积的前后径左右径之比均显着减小。结论:单纯骨性下颌前突的患者行下颌矢状劈开后退术后,舌骨在水平向发生显着后退,上气道总体积、几个部分体积均有减小、其中腭咽、舌咽及喉咽的变化较为显着,上气道平均横截面积和最小横截面积均有显着减小,且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形态更倾向于椭圆形。由于颌骨位置和上气道内空气流动的关系极其复杂,8mm以上的下颌骨后退量并非手术禁忌。(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17-02-01)
于方[7](2016)在《BMP-2在骨性下颌前突下颌骨组织中的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BMP-2蛋白在骨性下颌前突中的下颌骨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5例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切除的下颌骨组织以及19例下颌智齿拔除废弃的正常下颌骨组织。用BMP-2多克隆抗体进行SP法免疫组化染色,研究分析BMP-2蛋白在骨性下颌前突及正常下颌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评价标准阳性标准:胞浆中可见棕黄色颗粒状染色。阴性标准:胞浆中无棕黄色颗粒状染色。A(按切片中显色细胞有无及显色深浅来评分),0分为无色,1分为浅黄色,2分为棕黄色,3分为棕褐色。B(按切片中显色细胞的个数占切片中细胞总和的百分比来评分),25%以下为1分,25%-75%为2分,75%以上为3分。每例总积分=A*B,按总积分高低分为:0分为阴性(-),1-4分为弱阳性(+),4-6分为阳中性(++),大于6分为强阳性(+++)。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计数BMP-2染色的平均光密度值,以确定细胞中BMP-2的相对含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析数据。下颌前突组和正常下颌骨组中BMP-2的相对含量比较,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结果:35例下颌前突的下颌骨组中有30例免疫组化呈阳性。BMP-2蛋白阳性细胞呈现胞浆染色,位于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软骨基质中且阳性信号表达较强(++→+++),阳性率为85.7%;19例正常下颌骨组中11例免疫组化阳性。BMP-2蛋白阳性细胞位于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未钙化的骨组织基质及周围的纤维组织,且大部分区域阳性信号表达较弱(+→++),阳性率为57.9%。经四格表卡方检验,两组间阳性率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P-2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强度:骨性下颌前突组的平均光密度值较正常组平均光密度值高。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平均光密度值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P-2蛋白在骨性下颌前突下颌骨中高表达,提示BMP-2高表达可能与骨性下颌前突的发生有关。(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0-10)
许贤超,张远理,刘展[8](2015)在《下颌前突患者与正常人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下颌前突患者与正常人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的骨性形态,比较其差异性,为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提供数据资料,也为临床牙颌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对5位下颌前突患者以及5位正常人的颌面部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然后在MIMICS中对CBCT数据进行重建,得到上下颌骨的叁维模型。在叁维模型上对能反映TMJ形态的部分参数进行测量,参数共9个,分别为髁突头高度,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叁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10-10)
张钰炜[9](2015)在《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测量分析法指导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正颌手术术后效果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测量分析法以患者个体颅颌面整体平衡结构为基准,构建适应于患者个体的理想的颅颌面结构,能够据此指导设计正颌手术方案。本研究分析由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测量分析法指导设计手术方案的重庆地区下颌前突畸形患者治疗后的效果及稳定性,为以后进一步临床推广奠定基础。方法:对20例重庆地区下颌前突畸形患者采用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法设计外科治疗方案,于正颌治疗前、治疗后6-8个月及治疗后12-16个月进行Delaire头影测量分析及分析头颈姿势位变化情况,测量并统计分析18项Delaire头影分析项目及颅颈角NSL/OPT.NSL/CVT的变化情况。结果:1、下颌角点至颏下点距离(Go-Me)、下颌角点至下齿槽基座点距离(Go-LA)正颌治疗后无统计学意义上复发。2、实际下颌体平面与理论下颌体平面交角(∠Mp-F7)、实际咬合平面与理论咬合平面交角(∠Op-F8)正颌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减小。3、理想下颌角角度(∠F3-F7)、理想腭平面与理想下颌体平面交角(∠F4-F7)、理想下颌体平面与理想(?)平面交角(∠F7-F8)在3个时间点变化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4、颅颈角NSL/OPT、NSL/CVT正颌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增大。结论:由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测量分析法指导下颌前突畸形外科正颌治疗术后后,患者颅颌面颈平衡结构根据新的颌骨形态作出适应性调整,无明显复发,具有相对稳定性,再次证明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测量分析法适合应用于骨性下颌前突畸形的正颌外科诊治,可进一步用以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陈巨峰,潘昱,冼淡,王洋,李金[10](2013)在《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后咀嚼肌的肌电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对骨性Ⅲ类患者咀嚼肌肌电的变化。方法选取12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例正常为对照组,运用BioEMGⅡ八道表面机电仪测定双侧颞肌、咬肌、二腹肌在下颌不同功能运动时的肌电幅值。运用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前咀嚼肌电位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咀嚼肌电位较术前有所改善(P<0.05),但部分数值尚未恢复正常。结论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术前咀嚼肌功能弱于对照组,BSSRO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患者咀嚼肌功能。(本文来源于《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期刊2013年03期)
骨性下颌前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和量化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和经口内下颌支垂直截骨术(IVRO)矫正骨性下颌前突,对患者颞下颌关节和口颌系统功能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术式之间的差异。方法:对Cochrane Library、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9月。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数据提取和meta分析。结果:共38项研究最终纳入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腔功能呈现先降低后上升的规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骨性下颌前突论文参考文献
[1].杨于桃,祝颂松.两种正颌手术对骨性下颌前突患者颞下颌关节及口腔功能的影响的meta分析[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2].杨于桃,祝颂松.两种正颌手术对骨性下颌前突患者颞下颌关节及口腔功能的影响: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C].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8
[3].熊雪妍,王一,陈蕾,周志翀,陈凤山.骨性下颌前突头影测量聚类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8
[4].于方,田玉楼.BMP-2在骨性下颌前突的下颌骨组织中的表达研究[C].2017年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六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7
[5].黄恺丽.表现为骨性下颌前突的乳牙列Ⅲ类错畸形的治疗-通过Ⅲ类颌间牵引联合上颌螺旋扩大器式矫正器[D].浙江大学.2017
[6].王彬晨.下颌后退术对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影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7
[7].于方.BMP-2在骨性下颌前突下颌骨组织中的表达研究[C].2016中国国际正畸大会暨第十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8].许贤超,张远理,刘展.下颌前突患者与正常人颞下颌关节骨性形态的比较[C].第十一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叁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5
[9].张钰炜.Delaire整体平衡头影测量分析法指导骨性下颌前突畸形正颌手术术后效果相关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
[10].陈巨峰,潘昱,冼淡,王洋,李金.骨性下颌前突患者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术后咀嚼肌的肌电变化[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3
标签:下颌支矢状劈开截骨术(SSRO); 经口内下颌支垂直截骨术(IVRO); Lefort; Ⅰ型截骨; 颞下颌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