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鲍吾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鲍吾刚,毛泽东,幸福观
鲍吾刚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凯[1](2011)在《鲍吾刚笔下毛泽东的幸福观》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吾刚作为对中国文化研究颇深的德国学人,其通过对毛泽东本人各种行为的剖析及着述的解读,描述出了毛泽东的幸福观内涵,即亲近自然的幸福,通过实践和运动才能获取幸福,幸福是物质满足和精神满足的统一,个体的幸福与集体幸福密切结合在一起,等等。应该说,通过现在的考察,鲍氏的分析有些的确符合毛泽东本人,但有些也失之于偏。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的幸福观既含有马克思主义对幸福判断的精髓,同时也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幸福的认识。(本文来源于《社科纵横》期刊2011年11期)
李华[2](2009)在《中国人的理想世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对中国人的理想世界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对古代中国思想的重新发现和改造,其中较常见的有对“大同”社会思想和文人笔下“桃花源”的关注;国外汉学家很少有专着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只有在对中国宗教进行研究时稍有提及。国内外学者对同一个主题的关注角度不尽相同,这反映出中西思想的差异。而德国汉学家鲍吾刚的着作《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特例,他从思想史的角度一一阐述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各种有关理想世界和幸福的学说、概念,这本书既是对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总结和分析,也是一部角度独特的中国思想史。通过评析和研究,可以大致将中国人的理想世界模式分为两类,一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统治制度或政治体系,一种是幸福的天堂或桃源。就前者来说,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大同和小康社会,孔子的德治社会,孟子的王道思想,墨子的兼爱尚同学说,法家的“法”治社会等等;就后者来说,人们渴望长生不老,渴望成仙,渴望进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幸福世界,例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千百年来都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而在各种宗教信仰中总能找到充满着幸福的天堂所在,例如道教的洞天福地和海外仙山,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等。这两种模式代表了中国人对幸福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对现世生活的肯定,一是对来世生活的希望。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大规模涌入中国,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有了外来思想的影子。在内忧外患的历史大环境下,中国人一方面开始怀疑中国传统思想,一方面又大量接受外来思想,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方案,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这其中包括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叁民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等。中国人的理想世界具有封闭性、社会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它的封闭性表现在对外来思想的拒绝和同化上,外来宗教始终没有取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同化,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社会性表现在中国人对现世幸福的重视和中国民间组织的反叛上,比起神仙天堂、西方极乐或者轮回转世,中国人更看重现世幸福的实现,热衷入世而非出世;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总是与各种秘密社团联系在一起,许多起义都带有宗教背景,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它的文学性则表现在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与理想世界相关的主题常常能够在文学作品中见到,例如桃花源,梦,游,死亡等;还有各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包括游仙诗,田园诗,笔记小说等,都可以见到对理想世界的描述和记载,虚幻的仙境与天堂在后期慢慢具体化了,甚至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在当今世界局势下,通过研究中国人有关理想世界的学说和思想,可以为创建一个世界制度或模式提供更多可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戴启秀[3](1999)在《德国当代汉学家鲍吾刚及其主要着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鲍吾刚(WolfgangBauer)是德国当代着名的汉学家,他对德国当代汉学的贡献超越了狭隘的专业天地,其学术着作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本文就鲍吾刚的生平、主要学术着作和学术观点作一介绍和论述(本文来源于《德国研究》期刊1999年02期)
鲍吾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内对中国人的理想世界的研究,一般集中于对古代中国思想的重新发现和改造,其中较常见的有对“大同”社会思想和文人笔下“桃花源”的关注;国外汉学家很少有专着对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只有在对中国宗教进行研究时稍有提及。国内外学者对同一个主题的关注角度不尽相同,这反映出中西思想的差异。而德国汉学家鲍吾刚的着作《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特例,他从思想史的角度一一阐述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各种有关理想世界和幸福的学说、概念,这本书既是对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总结和分析,也是一部角度独特的中国思想史。通过评析和研究,可以大致将中国人的理想世界模式分为两类,一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统治制度或政治体系,一种是幸福的天堂或桃源。就前者来说,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大同和小康社会,孔子的德治社会,孟子的王道思想,墨子的兼爱尚同学说,法家的“法”治社会等等;就后者来说,人们渴望长生不老,渴望成仙,渴望进入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幸福世界,例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千百年来都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而在各种宗教信仰中总能找到充满着幸福的天堂所在,例如道教的洞天福地和海外仙山,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等。这两种模式代表了中国人对幸福的两种不同定义,一是对现世生活的肯定,一是对来世生活的希望。到了近代,西方思想大规模涌入中国,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世界有了外来思想的影子。在内忧外患的历史大环境下,中国人一方面开始怀疑中国传统思想,一方面又大量接受外来思想,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救国方案,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这其中包括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叁民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等等。中国人的理想世界具有封闭性、社会性和文学性的特点。它的封闭性表现在对外来思想的拒绝和同化上,外来宗教始终没有取代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反而被中国文化所同化,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社会性表现在中国人对现世幸福的重视和中国民间组织的反叛上,比起神仙天堂、西方极乐或者轮回转世,中国人更看重现世幸福的实现,热衷入世而非出世;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总是与各种秘密社团联系在一起,许多起义都带有宗教背景,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想要重新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它的文学性则表现在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与理想世界相关的主题常常能够在文学作品中见到,例如桃花源,梦,游,死亡等;还有各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包括游仙诗,田园诗,笔记小说等,都可以见到对理想世界的描述和记载,虚幻的仙境与天堂在后期慢慢具体化了,甚至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在当今世界局势下,通过研究中国人有关理想世界的学说和思想,可以为创建一个世界制度或模式提供更多可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鲍吾刚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伟凯.鲍吾刚笔下毛泽东的幸福观[J].社科纵横.2011
[2].李华.中国人的理想世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戴启秀.德国当代汉学家鲍吾刚及其主要着作[J].德国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