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校前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校,校前空间,行为心理,优化策略
校前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李智晓[1](2017)在《高校校前空间的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校前空间是校园与城市的连接部分,它不仅可作为城市的中介空间,同时也是高校校园中的一个重要功能分区。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及社会对高校校园职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校前空间逐渐被重视起来。许多新建高校开始对校前空间做相应的规划设计,已建成的高校逐渐开始对校前空间的改造设计进行研究,越来越多的课题围绕校前空间而展开。如何使大学校前空间的功能更加完善;交通更加便捷;空间形态更加丰富,更加贴合校园的特质;如何使校前空间更能满足使用者的行为活动模式需求,是当前校前空间设计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校前空间的基本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校前空间的设计应该以人的行为心理与空间设计为基础,满足师生在校前空间的功能需求,并针对校前空间进行基础解析,分析了校前空间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同时以校前空间的设计方法和行为心理学为切入点,运用实地调研、调查问卷及研究分析的方法,对邯郸市部分高校校前空间的入口区与校前区及校前空间序列进行现状分析,提出以空间设计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的校前空间存在的不足与劣势。并针对校前空间的问题,结合校前空间设计及行为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提出校前空间的形态、功能、交通、景观方面的优化设计改造策略,为以后的大学校前空间设计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7)
常嘉欣,杨旸[2](2016)在《南京学龄初期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全性研究——居住小区、校前等待空间优化策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空间中儿童活动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然而对此类空间问题的研究却略显不足。本文首先对南京市学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儿童意外伤害经过,记录并分析伤害发生的环境特征,同时了解儿童及其家长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全隐患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安全隐患最大的两类空间——居住小区、校前等待空间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访谈法分析了南京叁个居住小区、六所小学校前等待空间造成城市儿童户外活动意外伤害的环境因素,并运用类型比较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居住小区、不同交通条件下校前等待空间的儿童活动安全性,由提出居住小区、校前等待空间的优化策略,提升城市空间对儿童的友好度,促使城市成为儿童活动安全的庇护所。(本文来源于《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期刊2016-09-24)
杨莉[3](2015)在《浅议大学校园与城市小学的校前空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城市小学的校前空间在上下学时段的拥堵情况尤为严重,城市小学周边的交通情况几近瘫痪,严重影响城市正常交通,由此反映出城市小学校前空间规划失衡。然而,一直以来,校园规划对该空间的重视常出现于高校的校前空间,长期对城市小学校前空间的忽视,导致了问题的凸显,由此引发了影响城市交通的后果。本文旨在分析校前空间的特性及区别于高校校前空间的城市小学校前空间,并呼吁各界对城市小学校前空间的高度关注及整合规划。(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陈慧凝[4](2014)在《基干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校前空间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科教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全国大多省份都在规划建设新大学校园,以成都为例,新建高校校区就包括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等,重庆更有带动新城市发展的大学城。然而,校前空间作为校园规划设计功能分区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且与城市关系密切,国内对其建设经验尚浅,已经建成的校前空间虽然有校前空间的基本之形,但设计功能却良莠不齐,许多校前空间并没有具备其作为校园重要外部空间应该有的功能。如果我们不加总结的继续盲目进行校前空间建设,今后,许多校前空间将会继续无法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造成校园土地和建设费用的浪费。文献资料表明,从使用者满意度的角度对公共空间展开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通过实证研究得到的成果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因此,本文从学生群体满意度的角度出发,对己建成的成都地区四个高校校前空间以及重庆大学城两个高校校前空间功能进行满意度评价研究,建立评价体系,目的在于通过这个评价体系了解高校校前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设计与建设提出优化建议。本文以总满意度理论为依据,结合文献分析以及访谈研究确立校前空间功能评价因子,总因子包括校前空间六大功能:标识、展示、导向、礼仪、通过以及停留,并对六大功能因子进行权重分析。评价体系包括因子评价和基本使用评价两方面内容,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运用该评价体系,选取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四川大学望江和江安校区、西南交通大学九里和犀浦校区以及重庆大学城中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六个个校区为案例,进行调查实证研究,通过个案分析以及对比分析,辨识出目前这六校区校前空间六个功能中分别存在的不同问题以及共通性问题。最后,在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校前空间功能设计与建设的优化建议,为以后的实践和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4-05-01)
潘兆强[5](2012)在《我国高校校前空间及其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前空间作为跨越城市与校园两个区域的重要节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高校标志性展示区域,人们进入校园的第一感官,也是评价整个校园的决定性因素。同时,在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校前空间还承担了衔接校园内外空间的任务。对校前空间的研究,不仅对日后高校的规划建设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从城市规划角度,校前空间的日益完善也推动了城市一体化的进程。本文以我国各大高校校前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校前空间中的空间规模、形式和构成要素及人的行为感知等内容,分析我国高校校前空间的存在问题,结合国内外各高校校前空间发展历史及优秀案例,并运用各相关定律及理论研究,归纳得出高校校前空间发展趋势及设计方案,为今后的高校校前空间设计提供参考的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2-12-09)
谢坤[6](2010)在《校前空间及其景观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校园作为学校的物质财富之一,本身环境也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是学校文化长期沉淀、积累的体现。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景观作为校园中最活跃的地方,是校园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化载体,既可以体现城市的(本文来源于《艺海》期刊2010年04期)
李方民,程良[7](2010)在《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实践的分析,进行了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研究,提出了创造良好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理想校园空间环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11期)
孙照栋[8](2009)在《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开放式办学理念的推行,使得大学和城市的关系日益密切。作为大学校园与城市内外联系的通道,校前空间的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师生和城市居民的重视。高校的扩招导致校园用地规模的扩大化。在此背景下,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正向着规模扩大化、功能复合化、设计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而在缺乏对学校历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认识的情况下进行设计,往往导致校前空间景观的雷同与校园个性的缺失。本文分析了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校前空间规模、功能、形式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提出运用公众参与、建立尺度模型、研究校园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设计方法进行景观设计创新,避免景观雷同。同时指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应保持“开放性”、“生态性”、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文章最后,以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的实例,说明前文所总结出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在设计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注意要点。(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09-06-01)
易丽雅[9](2009)在《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前及周围空间规划》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多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调研,归纳出在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时,在其校前及周围空间的交通上应该重视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硬件配套和政策制定两个层面来缓解学校对其周边交通造成的压力。(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9年04期)
李天舒,陈亮明[10](2006)在《渗透·整合·共荣——高校校前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促进城市与高校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为目的,阐述了城市空间与校园空间的迭合部位——高校校前空间的基本功能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前空间“渗透·整合·共荣”的发展道路,并对校前空间怎样与城市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相结合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06年06期)
校前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空间中儿童活动安全隐患普遍存在,然而对此类空间问题的研究却略显不足。本文首先对南京市学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访谈与问卷调查,了解儿童意外伤害经过,记录并分析伤害发生的环境特征,同时了解儿童及其家长对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全隐患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安全隐患最大的两类空间——居住小区、校前等待空间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访谈法分析了南京叁个居住小区、六所小学校前等待空间造成城市儿童户外活动意外伤害的环境因素,并运用类型比较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比研究了不同类型居住小区、不同交通条件下校前等待空间的儿童活动安全性,由提出居住小区、校前等待空间的优化策略,提升城市空间对儿童的友好度,促使城市成为儿童活动安全的庇护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校前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智晓.高校校前空间的设计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2].常嘉欣,杨旸.南京学龄初期儿童户外活动空间安全性研究——居住小区、校前等待空间优化策略探索[C].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2016
[3].杨莉.浅议大学校园与城市小学的校前空间[J].艺术科技.2015
[4].陈慧凝.基干学生满意度的高校校前空间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
[5].潘兆强.我国高校校前空间及其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2
[6].谢坤.校前空间及其景观文化[J].艺海.2010
[7].李方民,程良.青岛理工大学黄岛新校区校前空间景观设计[J].山西建筑.2010
[8].孙照栋.大学校园校前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9
[9].易丽雅.九年一贯制学校校前及周围空间规划[J].山西建筑.2009
[10].李天舒,陈亮明.渗透·整合·共荣——高校校前空间研究[J].中外建筑.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