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源岩浆论文-柏中杰,钟宏,朱维光

幔源岩浆论文-柏中杰,钟宏,朱维光

导读:本文包含了幔源岩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还原状态,氧逸度,钒钛磁铁矿矿床,岩浆硫化物矿床

幔源岩浆论文文献综述

柏中杰,钟宏,朱维光[1](2019)在《幔源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岩浆矿床成矿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是控制许多基本地质过程的关键热动力学参数之一。估算玄武质岩浆和源区岩石氧化还原状态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多价元素的价态、多价元素的分配系数、共存矿物对的化学平衡和全岩化学比值。岩石学实验的深入和分析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使精确估算岩浆氧逸度成为可能。这有力地促进了对地幔源区成分、岩浆的部分熔融程度和熔融方式与分异演化历史,以及岩浆矿床的成因机制及成矿过程的研究。幔源岩浆的氧化还原状态复杂多变,不仅与构造背景有关,还与地幔深度(压力)、交代作用和部分熔融有着密切联系。而在岩浆到达浅部地壳后,结晶分异、岩浆去气和同化混染等过程也能不同程度地改变岩浆的氧逸度。因此,即使来自同一构造背景的幔源岩浆也呈现出明显的氧逸度不均一性。氧逸度的高低对源区部分熔融过程中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岩浆的分异演化趋势、Fe-Ti-V氧化物饱和时间的早晚和S在岩浆中的溶解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岩浆的氧逸度对钒钛磁铁矿矿床和汇聚板块边缘的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成矿过程具有显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毛启贵,吕晓强,于明杰[2](2018)在《东天山早二迭世幔源岩浆活动及镁铁质杂岩体铜镍成矿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东天山地区广泛发育早二迭世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东天山地区二迭纪幔源岩浆活动强烈,跨构造单元产出一套早二迭世火山岩、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镁铁质杂岩体和辉长-辉绿岩体。这套幔源岩浆为钙碱性岩浆,具有连续演化特征,具有喷出相和通道相地质特征。小型镁铁质-超美铁质杂岩体是目前东天山发现的主要的铜镍矿成矿岩体,部分镁铁质杂岩体作为岩浆通道,结晶分异好、含矿性好和剥蚀程度相对较低具有巨大找矿潜力。(本文来源于《矿产勘查》期刊2018年12期)

石煜[3](2018)在《新疆东天山后碰撞幔源岩浆矿床成岩-成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天山是我国晚古生代幔源岩浆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一系列镁铁-超镁铁岩,以及相关的岩浆矿床,主要包括铜镍硫化物矿床、钒钛磁铁矿矿床和CuNi-VTiFe复合型矿床等叁类。区内岩浆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研究对于认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及开展区域矿产勘查工作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选东天山地区叁类典型矿床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作用的关系,叁类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机制,以及区域岩浆矿床的成矿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成果。1.东天山在晚石炭世进入后碰撞挤压-伸展转换阶段,形成了一系列钒钛磁铁矿矿床,在早二迭世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形成了区内铜镍硫化物矿床和香山西CuNi-VTiFe复合型矿床。2.东天山晚石炭世幔源岩浆作用形成了一系列钒钛磁铁矿矿床,主要产出于中天山地轴北缘,部分分布于哈尔里克岛弧带南缘。3.钒钛磁铁矿矿床赋存于层状辉长岩中,其岩石组合为橄榄辉长岩-辉长岩-角闪辉长岩-斜长岩,其原始岩浆起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具有富含铁、钛和钒等成矿元素的成分特征,其母岩浆在深部岩浆房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分离结晶作用,使成矿元素进一步富集。斜长岩的形成导致了矿石矿物和硅酸盐造岩矿物的彻底分离,以及矿床的形成。4.区内早二迭世铜镍硫化物矿床形成于后碰撞伸展阶段,板片断离作用诱发软流圈大规模上涌,形成了康古尔-黄山韧性剪切带的盆状岩体型矿床,以及南北两侧构造单元中的墙状岩体型矿床。5.香山西CuNi-VTiFe复合型矿床的形成与同期的角闪辉长岩和二辉橄榄岩先后就位有关:第一期岩浆具有高度分异演化的特征,形成富含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似斑状角闪辉长岩;第二期超镁铁质岩浆具有低分异的特征,其迭加侵位造成了岩浆体系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铁钛氧化物的结晶堆积,以及铜镍硫化物的熔离,形成香山西CuNi-VTiFe复合型矿床。6.东天山钒钛磁铁矿矿床主要赋存于晚石炭世高分异层状辉长岩中,其具有较低Fo值的橄榄石和较低An值的斜长石,以及较高的Cu/Ni比值。东天山铜镍硫化物矿床主要赋存于具有SiO_2富集特征的早二迭世镁铁-超镁铁岩中,其超镁铁岩中以富含斜方辉石和低An值斜长石为特征。超镁铁岩中斜长石An值是岩体的含矿性评价的重要参数,并可以指示矿床的潜在规模。(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12-01)

胡朝斌,李猛,查显锋,高晓峰,李婷[4](2018)在《东昆仑祁漫塔格晚古生代末期幔源岩浆活动成因及地质意义:以鹰爪沟岩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幔源岩浆活动的成因研究,对约束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东昆仑祁漫塔格鹰爪沟镁铁-超镁铁质层状岩体由橄榄辉长苏长岩、含长橄榄二辉岩及橄榄二辉岩组成.获得橄榄辉长苏长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63±4Ma,指示岩体形成于中二迭世晚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鹰爪沟岩体具有低SiO_2、高MgO、FeOt含量,富集LREE、LILE,亏损HREE以及Th、U、Nb、Ta、Ti等不相容元素等特征.全岩ε_(Nd)(t)=0.73~0.92,锆石ε_(Hf)(t)=8.33~13.50.综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认为其形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作用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裂谷,源自于受软流圈熔体和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结合同期具有壳幔混源特征的花岗岩资料,认为东昆仑地区在中二迭世已有幔源岩浆底侵活动,主要形成于古特提斯洋俯冲体制下局部的伸展背景.(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焦鑫,柳益群,樊婷婷,周鼎武,杨焱钧[5](2017)在《幔源纹层状岩浆-热液喷溢沉积岩》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北疆地区的二迭纪芦草沟期发育陆内裂谷型欠补偿深水湖盆,形成了一套以夹层形式产出、以岩浆热液碎屑为特征的新型沉积组合纹层状地幔岩浆热液喷流沉积岩(喷积岩)。喷溢岩是喷积岩的类型之一,指熔浆或高密度火山碎屑流以溢流形式搬运并沉积,显示岩浆岩矿物种类及结构特征的纹层状岩石。研究区的喷溢岩以富含方解石为特征,多呈0.5~2 mm厚的纹层并被夹于沉凝灰岩纹层中。单层由中—粗晶半自形自形方解石彼此镶嵌组成,或由中—粗晶单个或多个方解石构成斑晶,而以粉晶泥晶的方解石及碱性长石构成基质组成。综合该区的地质背景认为,这类岩石是方解石碳酸岩在水下喷发溢流的产物。方解石碳酸岩型喷溢岩的出现,进一步证实了二迭纪博格达陆内裂谷芦草沟期的幔源物质具有极强的活动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玉往,石煜,唐萍芝,李德东,王京彬[6](2018)在《新疆磁海Fe(-Co)矿床:两个系列幔源岩浆复合的热液矿床》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东部的磁海是一个以Fe-Co组合为特色的矿床。对磁海矿区镁铁-超镁铁岩的年代学和地质地球化学、矿床共生Co的地质特征、黄铁矿的成分特征等研究发现,磁海矿床是一个同期两个系列(即铜镍系列和钛铁系列)幔源岩浆作用复合的岩浆热液型矿床。铜镍系列主要形成了橄榄辉长岩、橄长岩、辉长岩和角闪辉长岩等深成侵入相,辉长岩锆石U-Pb年龄为(279.1±1.4)Ma;岩石以较高的m/f值(多数>1.5)为特征;同时,岩石具有较高的Cu、Ni、Co含量,并赋存有Cu-Ni-Co矿化体,表明该系列与矿床中Co的来源关系密切。钛铁系列以火山-次火山作用为主,形成了玄武岩-辉绿岩等喷出相和超浅成侵入相,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76.2±2.2)Ma;岩石以较低的m/f值(多数<1.5)为特征;岩石中Cu、Ni含量较低而TiO2含量较高,并赋存了磁海矿床主要的磁铁矿体,表明与矿床中Fe的来源密切相关。磁海矿床矿体和矿石地质特征表明,主要磁铁矿(-Co)矿体的形成受控于热液作用,属于与基性-超基性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对不同类型黄铁矿的产出特征及成分特征研究显示,Co的成矿是在磁铁矿成矿之后,(次)火山热液活动继续对与磁铁矿共生的黄铁矿进行交代,形成了含钴黄铁矿和其他钴矿物。也就是说,矿床中Fe和Co是两种来源两个阶段复合形成的,磁海矿床的Fe-Co复合成矿作用实质上是钛铁系列与铜镍系列岩浆的复合。(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8年02期)

马晓雄[7](2017)在《江南造山带东段造山后幔源岩浆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造山带浙江段位于江南造山带最东端,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交汇处。浙江段出露了诸多造山后慢源火成岩,它们以岩流、岩体、岩席/岩墙等形态产出,包括浦江蒙山细碧岩、萧山大桥玄武岩、开化高岭安山玄武岩等火山岩和开化大龙辉绿岩体、岭里辉绿岩株、浦江叶村辉绿岩席、石井于辉绿岩席、富阳辉绿岩席群、诸暨次坞辉绿岩体等侵入岩。论文在野外地质的基础上,对上述火成岩进行岩相学、矿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获得以下认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段造山后幔源火成岩主要形成于836~774 Ma,其中浦江蒙山细碧岩年代为~836 Ma,富阳辉绿岩席年代为~808 Ma,诸暨次坞辉绿岩体年代为809~807 Ma,浦江叶村辉绿岩席年代为~803Ma,萧山大桥玄武岩年代为~801 Ma,开化高岭安山玄武岩年代为797~794 Ma,开化大龙辉绿岩体年代为~774 Ma。地球化学结果表明,浙江段造山后幔源火成岩多为亚碱性拉斑系列。浦江蒙山细碧岩略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高场强元素(HFSE)含量接近于洋中脊玄武岩(MORB),具E-MORB特征。开化岭里辉绿岩含量接近于洋岛玄武岩(OIB),富集LREE、LILE和HFSE,具OIB特征。萧山大桥玄武岩、开化高岭安山玄武岩和富阳、浦江、开化、诸暨次坞辉绿岩微量元素含量介于弧玄武岩(IAB)和洋岛玄武岩之间,略富集LILE和LREE,并存在不同程度的Nb、Ta亏损,兼有板内和岛弧玄武岩的特征。浦江蒙山细碧岩、萧山大桥玄武岩和富阳、浦江、诸暨次坞辉绿岩具亏损的Nd-Hf同位素特征,来源于亏损地幔;开化高岭安山玄武岩、大龙辉绿岩具备富集的Nd同位素特征,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开化岭里辉绿岩则来源于亏损地幔和富集地幔的混合源区。不同程度熔融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结晶分异和壳幔作用,后者最为典型的是岩浆混合,次坞-道林山复合岩体为其提供了野外地质、岩相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同位素的实证。浙江段造山后幔源火成岩为江南造山带东段幔源岩浆活动的典型产物。整合浙江、安徽、江西同时代幔源火成岩发现,江南造山带东段具有如下构造演化模式:自1000~860 Ma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碰撞造山之后,江南造山带东段即进入板内伸展环境。860~750Ma时期幔源岩浆活动可进一步分为两个阶段,860~820 Ma时期江南造山带东段处于造山后环境,岩石圈地幔是幔源火成岩的主要源区,并存在少量的软流圈活动;而820 Ma之后江南造山带东段由造山后向非造山裂谷环境转变,软流圈更多的参与了幔源岩浆的形成过程,高温的岩浆在局部地区导致了岩石圈地幔的重熔。本次研究以浙江段造山后幔源火成岩为例,研究了江南造山带东段造山后火成岩的岩石组合和幔源岩浆岩的岩石学特征和物源特征,为深入了解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岩浆-构造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对深化该造山带造山后岩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6-27)

吴慧[8](2017)在《扬子陆核区~865Ma和~815Ma幔源岩浆事件识别及其对华南陆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元古代地球的演化发生了深刻变化,包括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裂解演化、全球性雪球事件、缺氧事件和随后的寒武纪早期生命大爆发等,而在我国则发生了通过扬子-华夏陆块间的拼合,形成了统一的华南陆块。在华南陆块的演化过程中伴随了广泛和强烈的新元古代岩浆作用,虽然有着长期的研究历史和大量的重要成果,然而人们关于华南陆块岩浆事件的性质和演化历史也长期存在、且日显突出的认识分歧,进而影响了对统一华南陆块形成过程及其与全球Rodinia超大陆相互关系的认识。相对于受显生宙造山带运动等明显影响的扬子陆块边缘,开展对位于华南陆块内部扬子陆核区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的记录,不仅可避免后期强烈构造运动的迭加,更可从陆核区角度、尤其是其与周边陆块间接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全面地认识华南陆块新元古代构造-岩浆事件的性质和演化特征。本论文以侵入扬子陆核区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岩系的新元古代黄陵侵入杂岩体为研究对象,在详实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识别出了新元古代早期和中期幔源岩浆作用及其共生的双峰式岩浆组合,根据对其源区性质、成因和构造背景的分析,探讨了扬子陆核区于新元古代的构造演化,结合华南陆块新元古代研究的新进展,提出了对统一华南陆块形成构造机制的新认识。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岩包括位于叁斗坪单元的龚家坝辉长岩、银杏沱斜长角闪石岩和与其共生的闪长岩,以及位于大老岭单元的环斑结构花岗岩,而新元古代中期岩浆岩为位于大老岭单元的野竹池共生的辉长岩、闪长岩和花岗岩。野竹池辉长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813±3Ma,其初生矿物组合具有以单斜辉石为斑晶、而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为基质的斑状结构,后期形成的角闪石和金云母主要以粗晶或巨晶形式交代早期矿物,或沿早期颗粒边界交代形成嵌晶结构,显示出无水初始岩浆的矿物学特征。野竹池辉长岩属拉斑质岩系,具高MgO和Fe2O3t、低Ti和碱金属以及LREE相对富集、Eu负异常(Eu/Eu*:0.79-0.92)和亏损HFSE为特征。辉长岩中单斜辉石、普通角闪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均指示原始岩浆在上升前于壳幔边界发生过石榴子石的分离结晶或在相对较浅的岩浆房中经历过早期单斜辉石的分离结晶。样品的εNd值为-0.1~-1.99,与其锆石εHf值(-2.99~-7.05)基本偶合,指示了岩浆中存在地壳物质的贡献。然而样品的Mg#(或MgO含量)与εNd(t)值和Nb/Ta比值之间缺乏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地壳物质的加入主要发生于其地幔源区,应与地壳物质经再循环作用进入地幔有关。辉石单矿物的Al-Ti含量关系显示出典型的拉张环境辉长岩特征,结合初始岩浆的干体系性质,指示野竹池辉长岩形成于无水、拉张的构造环境。与野竹池辉长岩共生的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817±6Ma和801±6Ma。闪长岩属钙碱性岩系,具高Mg#、Al2O3、Fe2O3和Na2O以及LREE相对富集、无明显Eu异常和亏损部分HFSE的特征。闪长岩与辉长岩之间的Sr-Nd同位素组成差异明显,且闪长岩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低于辉长岩,说明两者间为非同源岩浆演化的关系。野竹池闪长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与晓峰岩套基性岩组成相似,指示作为晓峰基性岩源区的地幔岩石在~860-850Ma时期曾经历过部分熔融作用,在区域内形成了具一定规模的深成基性侵入岩;在~815Ma的岩浆事件中因高温幔源岩浆的上侵和/或软流圈物质对下地壳的垫托,导致了这些深成基性侵入岩发生深熔作用,形成野竹池闪长岩。野竹池二长花岗岩为钙碱性岩系,具高Si O2、Al2O3、Na2O和K2O以及LREE相对富集、正或负Eu异常和Zr-Hf相对富集而亏损其它HFSE的特征。花岗岩样品中太古宙古老锆石的发现、全岩样品显示的古元古代-太古宙Nd同位素模式年龄和弱过铝质的主量元素特征等,均指示花岗岩岩浆的形成过程中有崆岭结晶基底岩系的参与,可用幔源岩浆与崆岭变质基底岩系深熔作用派生岩浆间不同程度的混合作用来解释。龚家坝辉长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845±8Ma。岩石具典型的辉长结构,属拉斑质岩系,具高MgO、中等Fe2O3t和CaO、低TiO2和Na2O以及LREE相对富集、Eu的弱正负异常(Eu/Eu*:0.82-1.10)和亏损HFSE等特征,指示斜长石的分离结晶或堆晶作用不明显且其源区岩石含有再循环地壳物质组分。龚家坝辉长岩全岩样品的εNd(t)值为-7.3~-6.1,与其锆石εHf(t)值(-2.09~-5.93)基本耦合。辉长岩的组成与E-MORB相似,指示龚家坝辉长岩的富集特征主要反映了源区经历过再循环地壳物质交代。银杏沱斜长角闪石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864±7Ma,具中-细粒变晶结构,属钙碱性岩系。岩石具低SiO2和K2O、高Al2O3和Na2O及中等TiO2、Fe2O3t和CaO特征,其全碱含量高于龚家坝辉长岩;岩石的微量元素组成以LREE相对富集、Eu的弱负异常和亏损HFSE及Th、U为特征。全岩样品的εNd(t)为-6.8~-4.6,与其锆石εHf(t)值(-4.47~+2.65)基本耦合,并与用于指示岩浆演化趋势的MgO等元素含量间缺乏明显相关性,显示出与E-MORB相似的特点,且其Hf-Nd同位素和(Nb/La)PM(0.34-0.49)等特征均指示出富集的源区性质。银杏沱闪长岩和花岗岩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分别为859±4Ma和813±9Ma,符合两岩性岩体间的野外接触关系。两不同时代样品均具有钙碱性岩系的演化趋势,其中闪长岩SiO2含量变化范围小,具高Al2O3、Fe2O3t、Na2O和低K2O以及相对富集LREE、亏损HFSE且具中等程度Sr和Pb正异常特征;其εNd(t)值为-14.3~-7.6,与锆石εHf(t)值(-6.07~-3.06)基本对应,其(87Sr/86Sr)i为0.7041~0.7051,指示出下地壳古基性岩的源区性质;花岗岩样品与黄陵侵入杂岩体其它峰期花岗岩相似,具高Si O2和中等水平Al2O3、Na2O和低K2O含量,其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TTG类似,且HFSE亏损程度更高,具强烈的K、Pb正异常和中等程度的Zr、Hf相对富集,其εNd(t)值为-14.3~-7.6,(87Sr/86Sr)i为0.7041~0.7051,指示了太古宙基底岩石的源区特征,并受到了幔源岩浆不同程度的加入。大老岭环斑结构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结果为857±5Ma和865±7Ma。岩石具典型的环斑结构,钾长石斑晶的环边由An牌号≤11的钠长石组成,基质和钾长石斑晶中的团块状斜长石的An值为14-60,多属奥长石和中长石,少数为拉长石;斑晶钠长石环边形成于次固溶线温度条件,而基质和斑晶包裹团块状斜长石为花岗质熔体在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这些特征指示,花岗岩的环斑结构形成于熔体快速上升的减压过程,且熔体为水不饱和体系。相对缺水的干体系熔体和快速的减压上升机制与拉张或裂谷条件下的岩浆作用相符合。岩石具高Si O2、Na2O和K2O以及中等偏低的Al2O3含量,属高钾钙碱性花岗岩,与典型TTG岩石组成相似;样品具有LREE富集、HREE亏损(LaN/YbN:24.4-35.3)和同时存在正-负Eu异常(Eu/Eu*:0.82-1.19)的特征以及强烈的HFSE亏损和K、Pb正异常;结合其εNd(850Ma)为-17.1~-8.5,与锆石εHf(t)值(-7.09~-15.45)相近但略显偏高的同位素特征,指示其成因与加厚地壳条件下(>40km)基性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作用有关。对上述新元古代早期岩浆岩的研究表明,黄陵地区于~865-845Ma期间具有伸展性质的区域构造环境,其中基性岩的源岩为早期经历过俯冲流体交代的轻度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再经低度部分熔融形成,而闪长岩和环斑结构花岗岩源于加厚下地壳古元古代变岩浆岩的部分熔融作用,熔融热能应主要来自于同期幔源岩浆作用。综合对黄陵侵入杂岩体岩浆事件的研究表明,在新元古代早期至中期的华南陆核区岩浆作用过程中,持续发生了源于岩石圈地幔的岩浆贡献,地幔源区早期经历了可能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再循环地壳交代,且富集组分随着多期部分熔融作用而不断消耗,直至演化为缺少挥发份组成的干体系,指示了地幔岩浆作用具有持续增强的演化趋势,显示出典型的持续伸展区域构造性质。结合本团队和前人在本区、邻区和华南其它地区新元古代岩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本研究提出扬子与华夏陆块间接拼合过程包括了扬子陆块内部不同次一级陆块与华夏陆块间发生的质量规模有限的碰撞,而华夏陆块内部于新元古代早期可能也存在不同的次一级块体。在华南陆块发生拼合前,扬子陆块由鄂西崆岭(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陕南后河(古元古代基底)、鄂西神农架(中元古代基底)和滇中东川(康滇)(古元古代基底)等次一级地块分散组成,其中崆岭地块与神农架地块于新元古代初期(~950Ma)发生了碰撞拼合,并于~865Ma发展进入后碰撞伸展构造演化阶段,包括黄陵侵入杂岩体形成;后河地块与岛弧-弧后构造体系有关的岩浆作用由~950-900Ma持续至865-850Ma,于~815Ma期间发生了后河地块与神农架地块间的拼合作用;扬子陆块西缘滇中地块与神农架-崆岭地块间发生的拼合作用可为中元古代末期或新元古代初期,并于~860Ma时进入了后碰撞伸展环境。因此,统一华南的形成过程显示出典型的增生造山带、而非碰撞造山带的演化性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7-06-01)

许博[9](2017)在《冈底斯成矿带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斑岩矿床中幔源岩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论是增生造山型斑岩矿床,还是大陆碰撞型斑岩矿床,岩石圈的俯冲/底垫和撕裂/断离,诱发岩石圈的深部活动都对成矿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同时发育增生造山型斑岩矿床和大陆碰撞型斑岩矿床,因此是研究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矿床深部过程的“天然实验室”。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期成矿事件中酸性岩浆的区域年代学框架和构造背景的探讨,然而对两期成矿事件内部的深部岩浆作用以及深部过程还缺乏精细刻画。因此,本论文选取冈底斯成矿带侏罗纪造山型斑岩矿床和中新世碰撞型斑岩矿床的基性岩浆作为研究对象,对幔源岩浆起源和岩石成因开展工作,建立岩石圈地幔架构,讨论两期成矿事件内部的深部过程以及可能存在的联系与差异。通过碰撞型造山带阶段,在冈底斯带中新世白容矿区内部发现的幔源煌斑岩的侵位时间为11-12Ma。通过全岩和原位地球化学、同位素的研究发现在冈底斯成矿区内的幔源岩浆具有新生的同位素特征。冈底斯西部出露的超钾质岩和地幔包体具有相对富集的同位素特征。结合地球物理数据,发现在冈底斯带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岩石圈地幔。在冈底斯带的西部是古元古代到太古代的经历了长时间交代作用的、更难熔的、更厚的、冷的岩石圈地幔;东部带是更饱满、薄的、热的新生地幔岩石圈地幔。这个结构揭示了在冈底斯东部存在垂向上的地幔通道流,软流圈上涌,以热的方式改造了上覆的岩石圈。增生型造山带阶段,谢通门斑岩矿区闪长岩的侵位时代为185 Ma。岩体内的角闪石呈集合体形式产出,其具有比寄主岩角闪石更高的Mg#,表明其为深部角闪岩的捕掳体。暗示其代表的深部存在一个极为富水源区,结合谢通门闪长岩所具“新生特征”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明,冈底斯带侏罗纪含矿斑岩并非来自于下地壳,而是来自于一个富水的、高氧逸度、富挥发分的地幔楔。谢通门幔源东嘎角闪石辉长岩侵位时间为185-189Ma。其具有的亏损的同位素特征证明其来自一个亏损的地幔源区结合矿相学和地球化学的特征,东嘎角闪石辉长岩形成于一个富水的源区。主要是由于来自于俯冲洋壳的脱水,导致了在地幔楔存在一个富水环境并形成含矿斑岩。因此,高的水含量,氧逸度以及挥发分有利于金属的迁移,并在西部冈底斯弧形成侏罗纪斑岩Cu-Au矿床。(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黄文龙,许继峰,陈建林,黄丰,曾云川[10](2016)在《云南个旧杂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幔源岩浆对锡成矿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上多数锡矿周围伴生有长英质岩浆岩,因此伴生的岩浆岩被推测为Sn元素的源岩(Lehmann,1990;?temprok,1995)。国际着名地质学家Romer(2016)教授等总结了全球锡矿研究,认为虽然富锡花岗岩形成于活动构造地带,但锡元素从源岩中运移出来需要巨量的能量输入,唯有地幔物质上涌能提供足够的能量(Romer and Kroner,2016)。因此,研究锡矿床周边的花岗岩及可能源自地幔的基性岩浆活动,对指示锡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中国西南地区中生代广西大厂锡矿田、云南都龙和(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7:特提斯洋动力学过程及资源效应、专题8:大陆构造动力学与大陆流变学、专题9:地球内部流体组分及其效应》期刊2016-10-15)

幔源岩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疆东天山地区广泛发育早二迭世造山带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东天山地区二迭纪幔源岩浆活动强烈,跨构造单元产出一套早二迭世火山岩、镁铁-超镁铁质杂岩体、镁铁质杂岩体和辉长-辉绿岩体。这套幔源岩浆为钙碱性岩浆,具有连续演化特征,具有喷出相和通道相地质特征。小型镁铁质-超美铁质杂岩体是目前东天山发现的主要的铜镍矿成矿岩体,部分镁铁质杂岩体作为岩浆通道,结晶分异好、含矿性好和剥蚀程度相对较低具有巨大找矿潜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幔源岩浆论文参考文献

[1].柏中杰,钟宏,朱维光.幔源岩浆氧化还原状态及对岩浆矿床成矿的制约[J].岩石学报.2019

[2].毛启贵,吕晓强,于明杰.东天山早二迭世幔源岩浆活动及镁铁质杂岩体铜镍成矿潜力分析[J].矿产勘查.2018

[3].石煜.新疆东天山后碰撞幔源岩浆矿床成岩-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4].胡朝斌,李猛,查显锋,高晓峰,李婷.东昆仑祁漫塔格晚古生代末期幔源岩浆活动成因及地质意义:以鹰爪沟岩体为例[J].地球科学.2018

[5].焦鑫,柳益群,樊婷婷,周鼎武,杨焱钧.幔源纹层状岩浆-热液喷溢沉积岩[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6].王玉往,石煜,唐萍芝,李德东,王京彬.新疆磁海Fe(-Co)矿床:两个系列幔源岩浆复合的热液矿床[J].地学前缘.2018

[7].马晓雄.江南造山带东段造山后幔源岩浆作用[D].浙江大学.2017

[8].吴慧.扬子陆核区~865Ma和~815Ma幔源岩浆事件识别及其对华南陆块新元古代构造演化的指示[D].中国地质大学.2017

[9].许博.冈底斯成矿带增生造山和碰撞造山斑岩矿床中幔源岩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10].黄文龙,许继峰,陈建林,黄丰,曾云川.云南个旧杂岩体年代学与地球化学:岩石成因和幔源岩浆对锡成矿贡献[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四)——专题7:特提斯洋动力学过程及资源效应、专题8:大陆构造动力学与大陆流变学、专题9:地球内部流体组分及其效应.2016

标签:;  ;  ;  ;  

幔源岩浆论文-柏中杰,钟宏,朱维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