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刑事立法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宽严相济,权利保障
刑事立法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赵天琪[1](2019)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角下的刑事立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政策是刑法的灵魂和核心,刑法反映和实践刑事政策。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宽严相济的基本刑事政策,不但要在我国刑事司法和刑罚执行上得到体现和贯彻,在我国刑事立法中也应有重要的指导地位。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有着互动关联,刑事政策作为刑事立法的指导性力量,其理性化有助于刑事立法的理性化,直接推动刑事立法的制定和完善。新形势下我国刑事政策的调整引发刑事立法的跟进和扩张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必须改变刑事立法扩张过程中的权力中心主义,倡导立法变革中的权利保障。(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08期)
张磊[2](2018)在《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政策的反思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近年来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立法进程可以发现,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立法呈现犯罪扩大化、重刑化的趋势,这既是惩治国内恐怖主义犯罪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反恐协作的重要表现。但这种刑事立法政策在定罪和制刑方面均存在缺陷。恐怖主义犯罪扩大化的过程陷入"规制不能"与"反应过度"的矛盾困境,而重刑化则可能导致恐怖犯罪的刑事立法落入"刑法万能"的窠臼。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政策进行整体性反思。首先要认清刑法在控制恐怖主义犯罪中的局限性,进而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基本立场上,逐渐从"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在强化刑事立法的基础上,兼顾行政制裁和社会方法等综合性政策的作用,最终实现打击恐怖活动犯罪效益的最大化。(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10期)
赵倩倩[3](2018)在《浅析文物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文物犯罪的情况,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预防、惩罚文物犯罪,教育、改造犯罪人的相关刑事对策,即文物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我国当前对文物犯罪的打击比较严厉,立法规定较为详尽,罪名也逐步细化,文物犯罪死刑的规定已经废除。然而还存在法定刑的设置不平衡,量刑情节不够具体,罚金刑没有有效发挥作用,对文物保护的重视不够,存在重处罚、轻预防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完善文物犯罪法定刑的设置,具体规定量刑情节,完善法定刑的适用,综合治理文物犯罪,才能有效的打击文物犯罪。(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8年27期)
毕琳[4](2018)在《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之中外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西方对刑事政策概念的认识和界定是在不同的话语体系及社会环境背景下展开的。西方刑事政策完成了由古典刑事政策到现代科学刑事政策的转变,并向广义的社会政策转变,走出刑法的圈子获得了独立并超然于刑法之上的地位,是基于形而上抽象思辨的作为价值的刑事政策;而在中国缺乏这种价值上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是作为具体的刑事政策先于刑事立法出现,且在较长的一段时期替代着刑事立法,直到1979年刑法出现后,才作为刑法位阶之上的政策指导刑事立法。二者关系随着法治发展逐渐复位到较合理的状态,中西方刑事政策间也具有一定共性,批判的借鉴西方思想,对于理清中国刑事政策的应有之意及其与刑事立法的应然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凌轩[5](2017)在《风险社会的刑事政策方向研究——以刑事立法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风险社会是一种被制造出来的社会,这种风险是源于人类不断发展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与以前的社会相比,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无论在规模上,程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风险社会要求刑事政策积极应对风险,顺应情势变化,明确刑事政策的方向,进而指导刑事立法与司法。我国刑事政策也应当适时调整,注重刑事实体法上的宽严相济、刑事程序之上的快慢结合和刑事证据方面的高低错落,跟上时代发展,积极应对风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王述炜[6](2016)在《区别与统一: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关系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相互统一。当前,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要旨在于如何在区分叁者的基础上合理调适它们之间的关系,实现各尽其职、协同配合的关系格局,以服务于预防、惩治犯罪,保护正当法益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共同目的。(本文来源于《新疆社科论坛》期刊2016年06期)
赵津[7](2016)在《我国控制腐败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腐败问题是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党和政府的现实风貌以及社会之风向。尤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反腐败工作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党和政府必须以依法治国为核心,在反腐败工作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这当中,制定相关的刑事立法政策对反腐败工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能够发挥出它独特的作用,而且抑制了腐败犯罪的滋生。本文根据目前的腐败现状,回顾了从建国开始我国腐败犯罪控制的刑事立法政策的发展,对我国如何利用刑事立法政策控制腐败现象做了充分说明。(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6年31期)
荣晓红[8](2016)在《论共同犯罪刑事立法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共同犯罪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发生,危害严重,影响恶劣。共同犯罪涉及到的理论问题很多,特别是共同犯罪的犯罪论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既多又细。完善整治共同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应从"主体间"走向"单方化",立法做到精细化和科学化;明确对非共同犯罪行为的处置;明确规定与共同犯罪相关联的共犯形态和其他有害行为;正确认识共犯与正犯的关系,重视对正犯的打击;全面厘清共同犯罪与身份的各种关系,正确处置与身份有关系的各种共同犯罪;正确区分共同犯罪与单独犯罪、罪与非罪,保证对共同犯罪的精确打击;正确认识新型共同犯罪适用中的法律问题,有效打击新型共同犯罪。(本文来源于《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宣刚,贾健[9](2016)在《被害人因素与刑事立法政策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的刑事立法正显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其背后无不体现出一种社会集体焦虑感。这主要体现为被害人身份情感认同,以"危险驾驶罪"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立法为例,前者是一种"单纯的感情传感",后者则是一种"参与某种情境的同感"。但司法实践表明,这种主要为了释放被害人身份焦虑的立法,其执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在刑事立法政策上,仍应该恪守法益保护原则、刑法的最后保障原则和刑罚的有效性原则。(本文来源于《河南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汪建波[10](2016)在《我国经济犯罪刑事立法政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没有制定经济犯罪刑事政策的惯例,但是经济犯罪的刑事立法过程中确确实实被刑事政策所影响着。因此,通过梳理已有的经济刑法立法、司法内容,反思经济刑事立法政策应着重关注经济犯罪的性质特点、经济形势、经济政策,提出适当容忍、重在预防、非犯罪化与犯罪化并存的经济犯罪刑事立法政策。(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6年01期)
刑事立法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纵观近年来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立法进程可以发现,我国恐怖主义犯罪立法呈现犯罪扩大化、重刑化的趋势,这既是惩治国内恐怖主义犯罪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反恐协作的重要表现。但这种刑事立法政策在定罪和制刑方面均存在缺陷。恐怖主义犯罪扩大化的过程陷入"规制不能"与"反应过度"的矛盾困境,而重刑化则可能导致恐怖犯罪的刑事立法落入"刑法万能"的窠臼。因此,我们需要对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政策进行整体性反思。首先要认清刑法在控制恐怖主义犯罪中的局限性,进而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的基本立场上,逐渐从"厉而不严"转向"严而不厉",在强化刑事立法的基础上,兼顾行政制裁和社会方法等综合性政策的作用,最终实现打击恐怖活动犯罪效益的最大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刑事立法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赵天琪.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视角下的刑事立法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
[2].张磊.我国恐怖主义犯罪刑事立法政策的反思与展望[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3].赵倩倩.浅析文物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J].法制与社会.2018
[4].毕琳.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之中外比较分析[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8
[5].刘凌轩.风险社会的刑事政策方向研究——以刑事立法为视角[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
[6].王述炜.区别与统一:刑事政策和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关系[J].新疆社科论坛.2016
[7].赵津.我国控制腐败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
[8].荣晓红.论共同犯罪刑事立法政策[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6
[9].宣刚,贾健.被害人因素与刑事立法政策的关联研究[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6
[10].汪建波.我国经济犯罪刑事立法政策分析[J].法制博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