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乌拉尔图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乌拉尔图小麦,WOX基因,同源克隆,表达分析
乌拉尔图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单强强,阳文龙,李英洁,刘冬成,孙家柱[1](2019)在《乌拉尔图小麦WOX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WOX基因家族是一类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基因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得到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WOX基因家族的6个成员: TuWOX1、 TuWOX2、 TuWOX3、 TuWOX4、 TuWOX5和 TuWOX3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 TuWOX2、 TuWOX3和 TuWOX3a属于WUS支/进化支, TuWOX4属于古老支, TuWOX5属于中间支。除这叁个分支外, TuWOX1自成一支,说明在乌拉尔图小麦中可能出现了不同功能的WOX家族基因。利用qRT-PCR技术对得到的WOX基因在乌拉尔图小麦不同组织的表达模式以及幼苗在不同非生物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OX基因在乌拉尔图小麦各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较大,说明WOX基因在不同的组织中发挥作用;非生物胁迫条件下WOX基因表达水平发生了变化,表明其可以响应外界的胁迫。(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侯文倩,杜旭烨,张磊,郭娟,谢玫瑰[2](2018)在《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多药抗性基因TuPDR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药抗性基因(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 PDR)是ATP-binding Cassette (ABC)转运蛋白基因叁大亚家族中的一个,具有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广谱抗性。本研究以乌拉尔图小麦为材料,以小麦TaPDR7基因序列为探针,在乌拉尔图小麦的DNA、CDS和氨基酸序列数据库中搜索到同源序列,命名为TuPDR7,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uPDR7长4 140 bp,编码1 379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155.5 kD,等电点为6.1,是一个膜蛋白。同源序列比对和叁级结构预测显示TuPDR7具有PDR基因典型的结构域。启动子预测表明TuPDR7含有对禾谷镰刀菌等真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生物激素、盐胁迫、冷胁迫、干旱胁迫等的响应元件,说明其可能是一个广谱抗性基因,对于乌拉尔图小麦的抗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3期)
胡喜贵,吴晓军,姜小苓,王玉泉,李淦[3](2018)在《乌拉尔图小麦PBF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醇溶蛋白盒结合因子(prolamin-box binding factor,PBF)是胚乳组织特异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主要调控籽粒蛋白基因表达效率进而影响面粉的加工品质。本研究采用同源克隆方法从2份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 Tum.)中克隆得到2个PBF基因(Gen Bank登录号分别为MF547409和MF547410)。与已报道不同来源PBF基因比对分析发现,乌拉尔图小麦PBF存在丰富变异位点,高达4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s)。其推导的PBF蛋白具有典型DOF结构特征,存在22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尤其第22位A→S和第23位G→A变异形成特有酪氨酸激酶Ⅱ磷酸化位点(CK2-phospho-site)。该结果表明乌拉尓图小麦PBF基因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也暗示了氨基酸变异位点可能对其PBF蛋白的调控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聚类分析显示乌拉尓图小麦与普通小麦的PBF蛋白聚在1个亚组,进一步证实了二者亲缘关系较近。(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3期)
刘小芳,袁欣,聂迎彬,张晶[4](2018)在《乌拉尔图小麦NBS-LRR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为二倍体小麦,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由A, B, D叁个亚基因组成的异源六倍体) A基因组供体。普通小麦基因组庞大,异源六倍体性质导致其基因组研究存在困难。伴随普通小麦供体A基因组和D基因组的测序完成,为小麦A基因组供体NBS-LRR基因家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生物信息学数据。目前获得的抗病(R)基因大部分具有NBS (nucleotide-binding site)和LRR (leucine-rich-repeat)结构域,属于NBS-LRR基因家族。本研究采用HMMER对乌拉尔图小麦蛋白序列信息进行了NBS-LRR家族基因筛选,通过Paircoi2网站进行coil-coil结构域分析,采用Uniprot和NCBI Blast进行了验证和排除,经Bioedit、MEGA 5.1、Clustal W、Jalview等软件进行了NBS-LRR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乌拉尔图小麦的NBS-LRR基因数量、类型、结构特点和系统发育学关系。最终从乌拉尔图小麦中获得485个NBS-LRR基因,占基因组1.503%,其中331个N型,163个CNL型(其中34个CN型),60个NL型,无Tir型。随后经MEME网站筛选获得CNL亚家族中的15个相对保守的motif,N末端结构均保守性较高。此外,PLN00113出现在LRR的位置,在系统进化树的各分支中随机性分布。乌拉尔图小麦NBS-LRR基因的分类、蛋白序列的motif分析和系统进化树的研究为小麦NBS-LRR家族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3期)
宋淑怡[5](2018)在《乌拉尔图小麦(G1812)低分子量麦谷蛋白Glu-A3位点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低分子量麦谷蛋白(LMW-GS)是小麦籽粒贮藏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对营养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有着重要影响。LMW-GS基因是多基因家族,位于Glu-3位点。由于家族成员众多且相似度高,目前该位点的基因组成和结构尚未完全了解。乌拉尔图小麦是普通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它有相对于普通小麦更简单的基因组。本研究通过筛选乌拉尔图小麦PI428198(G1812)的BAC文库,得到含LMW-GS基因的单克隆以及位于该位点的单克隆,经重迭群构建和BAC叁代测序后,找到contig与BAC的对应,以此来解析Glu-A3位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LMW-GS基因分子标记系统和全长克隆体系的7对引物,在乌拉尔图小麦G1812的BAC文库中,共筛选得到66个含LMW-GS基因的阳性单克隆,分属于m类和i类两种类型。其中,对于HindIII部分酶切的BAC文库,含m类LMW-GS基因的阳性单克隆有6个,含i类LMW-GS基因的阳性单克隆有49个;而在EcoRI部分酶切的BAC文库中,m类和i类LMW-GS基因对应的阳性单克隆数目分别为4个和7个。2.根据每个阳性单克隆末端的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对全部阳性单克隆进行扩增,最终构建形成两组BAC重迭群,分属于m类型基因簇和i类型基因簇。经过选择最短路径,7个含i类LMW-GS基因的阳性单克隆构建形成一个重迭群,分别为TUG.H3-0492.L23、TUG.H3-0311.I01、TUG.H3-0492.H01、TUG.H3-0344.G01、TUG.H3-0493.L07、TUG.H3-0324.H14和TUG.H3-0246.G20;6个含m类LMW-GS基因的阳性单克隆构建形成一个重迭群,分别是TUG.E1-0012.O11、TUG.E1-0012.O16、TUG.H3-0429.B20、TUG.H3-0065.I13、TUG.E1-0042.N11和TUG.E1-0042.K15。3.利用染色体步移的方法,筛选文库得到7个阳性单克隆,它们对两组重迭群内部存在的gap有了部分补充;通过参考中国春A亚基因组序列,用了14对引物筛选文库得到19个阳性单克隆,它们对两组重迭群之间存在的gap有了部分补充。gap的补充进一步完善了Glu-A3位点物理图谱的构建。4.经选择,将两组重迭群和补gap的阳性单克隆(共33个)进行叁代测序。数据组装得到36个contig,找到了63条末端序列与contig的对应关系,经拼接和预测,最终组装成3.49 M的序列,其中LMW-GS基因呈不均匀分布,m类基因和i类基因分别形成两个基因簇。(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马建辉,仝豆豆,张文利,张黛静,邵云[6](2016)在《乌拉尔图小麦NAC转录因子的筛选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NAC是植物特有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一类转录因子,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及抗逆境胁迫等反应。目前有关NAC转录因子的研究主要针对模式植物(如拟南芥和水稻),而在小麦中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获得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NAC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其进化关系、生物学功能、染色体定位以及基因复制等进行预测与分析,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验证相关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共筛选得到87个乌拉尔图小麦全长NAC转录因子,通过进化树分析将其分为7个亚族,其中39个NAC转录因子被定位在7条染色体上。通过基因复制分析发现,有5对NAC转录因子基因发生了复制。进一步通过荧光定量验证4个NAC转录因子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发现4个转录因子均受不同胁迫而上调表达。(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16年03期)
刘思蒙,孙晓燕,刘世鑫,曲若端,王晓丽[7](2015)在《乌拉尔图小麦Viviparous-1基因的单倍型及其表达特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采用PCR和半定量RT-PCR方法,对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休眠基因Viviparous-1A(Vp-1A)的单倍型进行分析,并通过建立系统进化树,对Vp-1A基因在乌拉尔图小麦、普通小麦和其他近缘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20份乌拉尔图小麦中共发现4种新等位变异类型,分别命名为TuVp-1Abgi、TuVp-1Adfi、TuVp-1Aefi和TuVp-1Acgh。与普通小麦的TaVp-1Aa(AJ400712)基因相比,这4种单倍型主要是在第3内含子中有多个TTC不同重复,在第2和第5内含子中存在序列的缺失以及SNPs;(2)用ABA处理种子胚后,4种不同单倍型材料的mRNA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表明这4种单倍型对ABA敏感性不同;(3)乌拉尔图小麦中Vp-1A基因不同单倍型,在第2、第3和第5内含子中碱基序列的插入和缺失,影响了Vp-1A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对ABA的敏感性,从而影响种子休眠特性;(4)鉴定和分析发现,乌拉尔图小麦TuVp-1Adfi单倍型可作为小麦穗发芽抗性资源。(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刘思蒙[8](2015)在《乌拉尔图小麦Viviparous-1基因的等位变异鉴定与表达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不但降低了小麦的品质而且对小麦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我们以前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小麦不CIMMYT合成小麦中,,Viviparous-lA(Vp-lA)基因的单倍型与穗发芽抗性相关。作为普通小麦A基因组供体的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 urartu)是小麦的二倍体野生近缘种,在小麦改良和小麦育种是重要的基因源。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鉴定分析乌拉尔图小麦中的Vp-1A基因的单倍型以及与普通小麦和近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在20份乌拉尔图小麦中共发现有4种新等位变异类型,分别命名为TuVp-lAbgi,TuVp-lAdfi, TuVp-lAefi和TuVp-lAcgh。与Vp-lAa基因相比,单倍型TuVp-lAbgi,TuVp-lAdfi, TuVp-lAefi和TuVp-lAcgh主要是在第叁内含子中有多个TTC的不同重复,在第二内含子和第五内含子中存在缺失和SNPs。另外用ABA处理种子胚后,四种不同单倍型的材料的mRNA的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表明这四种不同的单倍型对ABA敏感性是不同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乌拉尔图小麦中Vp-1A基因不同的单倍型在第二、第叁和第五内含子中碱基序列的插入和缺失影响了该基因的表达特性以及对ABA敏感性,进而可能影响了种子的休眠特性,并鉴定出单倍型TuVp-lAdfi在提高小麦穗发芽抗性方面是有益的基因型。Vp-1A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来自普通小麦和CIMMYT合成小麦的Vp-1A基因与栽培一粒小麦(T.Moncoccum)、野生一粒小麦(T.Boeoticum)和乌拉尔图小麦(T.Urartu)目比,与乌拉尔图小麦的亲缘关系更近。(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武泽峰[9](2015)在《计算预测六倍体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和粗山羊草基因组中Helitron转座元件》一文中研究指出Helitrons是一类以滚环复制的形式行进转座的DNA转座子,并且可以捕获基因片段,对基因、基因组的进化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小麦(AABBDD)是世界上广为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拥有一个庞大的异源六倍体基因组,这为研究Helitron元件在基因组多倍体化以及基因组扩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提供了理想的素材。六倍体小麦以及其两个二倍体祖先基因组序列的公布使得计算预测这些基因组中的Helitron元件成为可能。基于局部组合变量(LCV)算法,本研究利用改进的HelitronScanner程序,分别在六倍体小麦、乌拉尔图小麦以及粗山羊草基因组中预测出38546个、36362个和32636个Helitron元件,同时搜索随机重排后的基因组序列中可能的Helitron元件进行了假阳性估计。去除假阳性后这些元件分别占叁个基因组的6.3%、3.8%和4.1%。根据Helitron元件的5’和3’端的序列保守度,这些元件被划分为90个家族并细分为424个亚家族。核酸序列分歧时间的计算显示,叁个物种中超过90%以上的Helitron形成于最近的8百万年,其中在2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剧烈扩张。在六倍体普通小麦中,Helitron元件在最近的50万年经历了另外一次剧烈扩张,而在该时间段内两个二倍体祖先中并未出现对应的扩张事件,这表明在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即物种多倍体化事件促使了Helitron的转座和扩增。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在圆锥小麦和粗山羊草杂交形成六倍体小麦期间扩增的Helitron元件的数量要比圆锥小麦形成过程中产生的Helitron元件多,表明在四倍体向六倍体过渡时Helitron的扩张更为剧烈。对Helitron元件捕获的基因片段分析发现叁个基因组中的Helitron元件共捕获了14332个基因片段,平均每个元件捕获1.2-1.3个基因片段,其中84%的Helitron元件捕获了一个基因片段。基因GO分析表明这些被捕获的基因大多具有结合功能并且参与代谢过程。除了转座相关的基因外,编码DnaQ_like外切核酸酶、染色体分离ATP酶、组蛋白甲基化酶SUVH1以及泛素化相关蛋白的基因被Helitron元件优先捕获,暗示Helitron元件的扩张对于基因组的稳定性和表观修饰具有重要作用。通过鉴定自主Helitron所包含的典型结构域,分别在小麦、乌拉尔图小麦以及粗山羊草基因组中鉴定出43个、36个和15个自主型Helitron元件。除了比较典型的Rep和Helicase结构域之外,某些自主的Helitron转座元件也含有RVT和Peptidase_C48结构域,表明这两个结构域可能也参与转座过程。和其他物种同源序列比对后发现,自主型Helitron元件所编码的Rep结构域中有两个保守的模体,即“ExQKRGLPHxH”和“KYLx KYxx KG”,由此推测这两个motif对于Helitron的转座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对Helicase结构域的跨物种同源序列比对发现自主型的元件中包含解旋酶超家族I(SF1)中Pif1解旋酶的7个典型的motif。根据不同物种中转座子存在插入多样性的特点以及利用计算机模拟PCR的原理,在六倍体小麦中验证了763个Helitron元件,而这些元件在小麦祖先乌拉尔图小麦和粗山羊草基因组DNA中呈现出缺失的现象。这个现象进一步说明在六倍体小麦形成过程中,有些Helitron转座子的确得到了扩张。最后,我们用PCR方法验证了in silico验证的Helitron元件,发现这些元件在小麦族不同品种中的确存在插入缺失多样性。综合以上结果我们发现,在小麦族基因组进化过程中,Helitron元件在2百万年前均经历了一次剧烈扩张,在最近的50万年内仅在六倍体小麦中出现的另一次Helitron扩张可能是由物种异源多倍体化事件引起的。基因捕获分析发现与基因组的稳定性和表观修饰相关的基因被优先捕获,表明Helitron元件驱动的特定功能基因的扩张可以平衡基因组扩张和多倍体化导致的基因组稳定性的降低和基因的异常表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张艳林[10](2015)在《乌拉尔图小麦醇溶蛋白基因的组成及位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品质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醇溶蛋白约占种子储藏蛋白总量的50%~60%,对面团的延展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小麦的加工品质。由于醇溶蛋白基因是多基因家族,其基因拷贝数多、序列相似性高,再加上小麦基因组的庞大,对于小麦品种中醇溶蛋白基因的数目及表达模式很难确定。本研究采用已有基因组框架图序列的乌拉尔图小麦PI428198(G1812)为研究材料,分别从DNA、RNA和蛋白质叁个不同的方面对醇溶蛋白基因家族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结果如下:以G1812不同生长时期的幼嫩叶片DNA和开花后5 d、10 d、15 d、20 d、25 d种子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共克隆得到28个醇溶蛋白基因,包括23个α-、3个γ-和2个ω-醇溶蛋白基因,其中从G1812基因组中预测出的9个醇溶蛋白基因均在PCR克隆的方法中得到。利用RNA-Seq对这28个醇溶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其中具有完整ORF的16个基因的表达模式基本一致,即在花后5 d的种子和10 d的旗叶中表达量很低,从5DPA到10DPA表达量迅速上升,在15DPA达到最大,然后在20DPA到25DPA开始逐步下降。为了验证16个表达基因是否具有蛋白产物以及这些蛋白产物的特点,利用双向电泳(2-DE)和MALDI-TOF/TOF-MS对G1812种子中醇溶蛋白进行分析,通过2-DE发现16个表达量相对较高的蛋白点,包括12个醇溶蛋白、3个低分子量麦谷蛋白和1个Avenin-3蛋白,并且12个醇溶蛋白点都能从本文所克隆的28个基因中找到相匹配的基因。通过进化树分析,所有的醇溶蛋白基因均能在四倍体或六倍体小麦中找到同源序列,也进一步证明T.urartu是A基因组的供体。利用从醇溶蛋白基因保守区段设计的3对保守引物,筛选了G1812的BAC文库,获得了128个包含α-醇溶蛋白基因的阳性单克隆,13个ω-醇溶蛋白基因的阳性单克隆和一个γ-醇溶蛋白基因的阳性单克隆。经过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和BAC末端序列的分析选出24个阳性单克隆利用叁代测序技术进行测序,获得长度超过100kb的Contig 8个。Contig_1471_1455_1454序列中有24个ORF,10个能找到有功能注释的蛋白,其中有2个属于Omega-gliadin蛋白。Omega-2-gliadin是完整基因,但是与Gli-27和Gli-28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并且该Contig序列中有一个长约23.6kb的复制区域。Contig_1_1484_1485_1486_1487_2序列中含有25个ORF,8个能找到有功能注释的蛋白,其中有3个Alpha gliadin。Alpha-2-gliadin与Gli-2虽然有SNP差异,但是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是一致的,该序列也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但是没有发现大片段的复制区域。(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乌拉尔图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药抗性基因(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 PDR)是ATP-binding Cassette (ABC)转运蛋白基因叁大亚家族中的一个,具有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广谱抗性。本研究以乌拉尔图小麦为材料,以小麦TaPDR7基因序列为探针,在乌拉尔图小麦的DNA、CDS和氨基酸序列数据库中搜索到同源序列,命名为TuPDR7,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uPDR7长4 140 bp,编码1 379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155.5 kD,等电点为6.1,是一个膜蛋白。同源序列比对和叁级结构预测显示TuPDR7具有PDR基因典型的结构域。启动子预测表明TuPDR7含有对禾谷镰刀菌等真菌、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生物激素、盐胁迫、冷胁迫、干旱胁迫等的响应元件,说明其可能是一个广谱抗性基因,对于乌拉尔图小麦的抗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乌拉尔图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单强强,阳文龙,李英洁,刘冬成,孙家柱.乌拉尔图小麦WOX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
[2].侯文倩,杜旭烨,张磊,郭娟,谢玫瑰.乌拉尔图小麦(Triticumurartu)多药抗性基因TuPDR7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3].胡喜贵,吴晓军,姜小苓,王玉泉,李淦.乌拉尔图小麦PBF基因克隆及其序列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8
[4].刘小芳,袁欣,聂迎彬,张晶.乌拉尔图小麦NBS-LRR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5].宋淑怡.乌拉尔图小麦(G1812)低分子量麦谷蛋白Glu-A3位点的解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8
[6].马建辉,仝豆豆,张文利,张黛静,邵云.乌拉尔图小麦NAC转录因子的筛选与分析[J].遗传.2016
[7].刘思蒙,孙晓燕,刘世鑫,曲若端,王晓丽.乌拉尔图小麦Viviparous-1基因的单倍型及其表达特性研究(英文)[J].西北植物学报.2015
[8].刘思蒙.乌拉尔图小麦Viviparous-1基因的等位变异鉴定与表达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9].武泽峰.计算预测六倍体小麦、乌拉尔图小麦和粗山羊草基因组中Helitron转座元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10].张艳林.乌拉尔图小麦醇溶蛋白基因的组成及位点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