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厦门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中医院福建厦门361009
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应用温针灸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84例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2例。以上所有受试者均接受蒙脱石散口服治疗,其中A组加用温针灸。统计2组疗效,借助SPSS17.0软件对比2组间数据差异。结果:A组总有效率达97.62%,远高于B组的83.33%,差异显著(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
慢性腹泻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病症,其病程漫长,易反复发作,为消化内科常见病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不成形、次数增加。对于慢性腹泻患者,西医多采用对症治疗,但此法疗效不尽人意。有关中医研究显示[1],慢性腹泻多由于脾胃运转功能减弱所致,温针灸疗法具有驱寒止痛、益气固表、健脾养胃等功效。鉴于此,本研究特选取84例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展开随机对照试验,探讨对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应用温针灸的作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84例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作为受试对象,男44例,女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A组42例(男23例,女19例);B组42例(男21例,女21例)。A组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52.32±5.06)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4.81±0.78)个月;B组年龄37~63岁,平均年龄(53.28±5.17)岁,病程2~6个月,平均病程(4.51±0.66)个月。上述两样本间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口服蒙脱石散进行治疗:一日3次,一次1袋,温水冲泡送服。2组疗程均为1周。
A组受试者均接受温针灸法进行治疗:取中脘穴、胃俞穴、天枢穴、大肠俞穴、足三里穴、气海穴、关元穴、太白穴为主要治疗的穴位,选择一次性无菌针(规格:0.3mm×40mm)进行针灸。嘱患者放松,常规消毒皮肤后垂直刺入10~35mm,提插捻转行平泻手法,得气后在上述穴位的针柄上将长度为2厘米左右的艾条点燃套置针柄,留针时间为30分钟,燃尽的艾条中途给予及时更换。疗程为1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可将临床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其中粪便成形、排便次数≤2次/日为治愈;粪便基本成形、排便次数明显好转为显效;粪便成糊状、排便次数有所减少为有效;粪便成水状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本组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检验工具为SPSS17.0软件,以“%”描述计数资料,分别以2检验,并对等级资料实施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2.12组患者疗效比较
A组与B组疗效分布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2组患者疗效比较[n(%)]
3讨论
慢性腹泻病因复杂[2],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导致,如慢性细菌性痢疾、肠道菌群失调、慢性胃炎、胆囊炎、胃切除术后等,糖尿病、尿毒症、甲亢、SLE等全身性疾病亦可而导致其发病。若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长期症状得不到有效控制,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消瘦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医生针对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常主张给予口服药物对症支持治疗,虽然对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但疗效并不理想。故此,临床医务工作者针对本病仍需积极探讨出高效的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属“泄泻”范畴,因脾失运化,脾胃不能受纳水谷以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并走大肠而致泻[3]。温针灸疗法是通过针刺、局部加以艾灸作用于穴位,通过物理温热刺激温通经络,调节全身气机,从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中脘穴配用胃俞穴可外散胃腑之热,具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功效,对中焦胃肠之气起到调理作用;天枢穴配足三里、大肠俞穴,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功效;气海、关元穴经属任督,针刺后可有助脾健运、温补脾肾等功效;针刺太白穴有补脾利湿之效。本研究中,A组总有效率达97.62%,远高于B组的83.33%,说明温针灸治疗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综上,为慢性腹泻(脾虚胃弱型)患者应用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飞.“健脾柔肝止泻方”治疗慢性腹泻3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6,48(8):29-31.
[2]王少华,李清福,窦德才,等.98例成人慢性腹泻临床特点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6,26(11):1316-1317.
[3]张铁铭.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慢性腹泻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