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测量论文-余琪,冯丽娟

体外测量论文-余琪,冯丽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外测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测量方法,尖端定位

体外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余琪,冯丽娟[1](2019)在《PICC体外测量方法及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不同人群PICC体外测量方法、PICC尖端理想位置、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发展方向进行综述。由于各种改良方法中PICC尖端位置不统一无法比较其准确性,尖端导航结合心房内心电定位将成为PICC尖端定位的金标准,现阶段在我国采用超声检查来排除导管尖端位于颈内静脉,置管后行胸部X线正位片拍摄也是一种简单、可行性高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33期)

刘旭恒,余威勇[2](2019)在《改良体外测量法在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体外测量法在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该院行PICC的各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各60组,分别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传统横L法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成功率。结果改良组置管成功率(95.0%)及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成功率(9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0%、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置管较传统横L法置管,不但成功率高,且导管尖端容易达最佳位置,安全、精确、并发症少。(本文来源于《中国乡村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李妍达[3](2019)在《IEC 61010-2-10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2-101部分:体外诊断(IVD)医用设备的专用要求》国际标准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IEC 61010-2-101适用于预期用作体外诊断(IVD)医用目的,包括自测IVD医用目的的设备。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使用IEC 61010-2-101:2015国际标准,本研究介绍了该标准的背景,以及2015版与2002版在技术要求上的主要变化。(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9年09期)

魏海玲,朱莲玉,李育军,刘利香,陈美玲[4](2019)在《腔内心电图术中定位结合体外测量法确定手臂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腔内心电图术中定位结合体外测量法对手臂式输液港导管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7年3-12月在我院肿瘤内科行手臂式输液港植入的肿瘤患者115例,术中采用腔内心电定位法观察导管位于上腔静脉理想位置时腔内心电图P波的变化,记录此时位于皮肤切口处导管的长度并保存记录心电图;结合使用无菌测量尺测量切口至右胸锁关节+4 cm,观察此刻度下的心电图P波改变;为心电定位导管长度体外测量提供参考数据。结果全部115例患者术后胸部X线证实导管尖端全部在正确位置,正确率100%。结论在手臂式输液港植入术中,应用腔内心电图术中定位结合体外测量,有效避免了导管异位的发生,减少感染的概率;值得在手臂式输液港的植入术患者中推广。(本文来源于《护士进修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于洋,李林,李姗姗,刘志成[5](2019)在《大鼠小梁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弹性模量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小梁网是由小梁薄片和其上的小梁细胞构成的网状结构,它对眼压和房水流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小梁细胞的力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与房水流出阻力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体外培养的大鼠小梁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测量其弹性模量,为今后建立高眼压动物模型并探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只SD大鼠双眼小梁网组织,应用消化法对小梁细胞进行体外混合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和免疫组化SABC染色的方法确定小梁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压痕方法测量细胞的弹性模量。结果大鼠小梁细胞10 d左右达到融合,细胞形态多样,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小梁细胞弹性模量为1. 02 kPa±0. 66 k Pa。结论消化法成功培养出大鼠小梁细胞,并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测得小梁细胞的弹性模量,为之后研究青光眼小梁细胞的特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生物医学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徐灵巧,贾平一,欧阳翔英,阳雯,路畅[6](2019)在《锥形束CT测量牙周骨下袋体积方法的建立及体外研究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CBCT测量牙周骨下袋体积的方法,用体外实验评价不同层厚CBCT及对不同结构骨下袋体积测量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方法在猪颌骨上制备骨缺损32个,用CBCT扫描,分别用0.1、0.125和0.15mm层厚重建,在软件中对骨缺损逐层着色并计算体积;用硅橡胶法获取实际体积。另制备一壁、二壁、叁壁骨袋共20个,用CBCT测量骨下袋体积。将测量值与实际体积相比较,以检测方法的准确性。由2名检查者对随机挑选的10例骨下袋重复测量,间隔期为1周,评价测量的重复性。结果不同层厚CBCT测量的骨缺损体积与实际体积的差值均无显着性(P>0.05)。在测量不同骨壁结构的骨下袋时,CBCT测量值与实际体积间差值为(0.23±6.05)mm~3(P>0.05),占实际体积的1.13%。2名检查者重复测量的自身一致性检测的ICC值分别为0.997和0.998,检查者间一致性检测的ICC值为0.98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CBCT测量骨下袋体积的方法,用于不同骨壁结构骨下袋的体积测量时准确性高,具有可重复性。(本文来源于《北京口腔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王燕,姜琳[7](2019)在《两种体外测量方法在新生儿下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置入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长度的测量方法。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便利抽样选取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125例行PICC置管的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测量时,患儿的下肢呈自然屈曲位,测量从穿刺点-腘窝静脉-股静脉-剑突软骨的长度。对照组测量时,患儿下肢伸直,测量从穿刺点-腹股沟-剑突软骨的长度。置管成功后,采用胸部X线定位比较两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PICC置入最佳位置成功率为80.5%,高于对照组的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5)。结论新生儿经下肢PICC置管,采用自然屈曲位测量,长度更为准确,可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的成功率,确保PICC置管的使用安全。(本文来源于《解放军护理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王麦换,刘庆霞,郭丹丹,沈笛[8](2018)在《PICC置管长度体外测量改良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我院PICC置管体外测量的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对尖端位置准确性、使用耗材成本、护士易操作性、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等方面比较。方法对我院普通外科、肿瘤科等科室的620例行长期输液治疗患者行PICC置管术,并将患者按照改良前后的测量方法进行分组比较,对置管后患者身体影响、使用耗材成本、护士易操作性等方面比较。结果入选患者中,125例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495例为乳腺恶性肿瘤患者,均为肿瘤患者。对其进行分配,改进方法组入组383例患者,传统方法组入组237例患者。按照上述指标进行比较。改进方法与传统方法对照组的导管移位发生率、耗材成本及费用明显下降,在护士易操作性、患者满意度及舒适度均高于传统方法,且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改良后的置管测量方法容易掌握,使置入上腔静脉成功率增加,有效防止导管插入过深引起的心率失常的发生,获得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并且在置管耗材成本费用上有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期刊2018年S1期)

杜健航,周树然,伍贵富,徐礼胜[9](2018)在《体外反搏作用干预机体及脏器血流分布的机制:基于临床测量的数值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现代体外反搏(EECP)是源自中国的无创辅助循环技术及装置,1994年获FDA批准并相继进入欧美及中国冠心病、脑卒中治疗指南。EECP以力学尤其是血流动力学原理为基础,以心电为生物反馈信号促发包裹下半身的气囊序贯式连续加压,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心脏后负荷、改善重要脏器供血。然而,由于反搏中机体血流动力学响应特性及心-脑-肾等重要脏器血流重分布机制仍不清晰,造成其疗法及装置30多年来无实质性突破,成为其发展主要瓶颈。力图在临床测量基础上,基于脉搏波传递理论发展评价反搏干预中系统血流动力学响应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8-08-17)

顾丽华[10](2018)在《不同体外测量方法对卧床患者留置鼻胃管适宜长度影响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卧床患者鼻胃管适宜置管长度,为临床鼻胃管测量方法提供依据,以满足患者肠内营养、给药和胃肠减压的不同需求,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方法使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使用经鼻喂养管置管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符合标准的60名患者,置管前分别用鼻尖-耳垂-剑突(nose-ear-xiphisternum,NEX)和结合性别,体重及平卧位时鼻-脐的距离[(method using gender,weight)and(nose to the umbilicus with the adult’s head flat on the bed),GWNUF]作为置管长度测量方法,计算患者所需置管长度。统一使用CH/FR15,100cm,F/TR经鼻喂养管按常规方法将鼻胃管置入预计长度,拔出导丝10cm(此时导丝尖端位置即为最后一个侧孔位置),进行床边摄片,阅片后记录胃管尖端以及导丝尖端距离贲门的长度,随后调整鼻胃管长度(即导丝尖端距离贲门的长度),使之最后一个侧孔进入胃内,并以此鼻胃管的长度作为肠内营养的适宜长度(也作为参考的标准长度),并测量此时胃管尖端距离胃窦最低位的长度,用标准长度分别与NEX方法预测长度(A1:NEX;A2:NEX+8cm;A3:NEX+10cm;A4:NEX+12cm)和GWNUF方法预测长度(B1:GWNUF;B2:GWNUF+8cm;B3:GWNUF+10cm;B4:GWNUF+12cm)进行比较,比较鼻胃管尖端置入胃内、鼻胃管所有侧孔置入胃内的比率,并推测胃管尖端置入胃窦以及鼻胃管置管过长的比率。结果1.鼻胃管置入长度(1)调整后鼻胃管置管的适宜长度为:59.93±4.920cm。调整后鼻胃管尖端距离胃窦最低点的长度为:3.53±1.855cm。(2)NEX方法预测长度情况(A1-A4):54.92±3.411cm,62.92±3.411cm,64.92±3.411cm,66.92±3.411 cm。(3)GWNUF方法预测长度情况(B1-B4):53.13±2.121cm,61.13±2.121cm,63.13±2.121cm,65.13±2.121cm。(4)鼻胃管尖端进入胃内的平均长度(即胃管尖端距离贲门的长度):NEX方法(A1-A4):4.99±3.012cm,12.99±3.012cm,14.99±3.012cm,16.99±3.012cm。GWNUF方法(B1-B4):3.21±4.266cm,11.21±4.266cm,13.21±4.266cm,15.21±4.266cm。(5)鼻胃管所有侧孔均进入胃内需要调整的平均长度依次为(即导丝尖端距离贲门的长度):NEX方法(A1-A4):5.01±3.012cm,-2.99±3.012cm,-4.99±3.012cm,-6.99±3.012cm。GWNUF方法(B1-B4):6.88±4.266cm,-1.21±4.266cm,-3.21±4.266cm,-5.21±4.266cm。2.鼻胃管尖端入胃率比较:比较八种置管方法的胃管尖端入胃率,A1-A4依次为:98.33%,100%,100%,100%;B1-B4依次为:75%,100%,100%,100%。经过整体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345,P<0.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B1(GWNUF)与其他七种方法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8,即P<0.0018);其他七种方法相比较,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018)。3.鼻胃管侧孔入胃率比较鼻胃管尖端和侧孔全部入胃的比率A1-A4依次为:11.67%,90.00%,98.33%,100%;A1-A4依次为:5.00%,61.67%,80%,80%。鼻胃管侧孔入胃率最高为A4,最低为B1(GWNUF)。经过整体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3.044,P<0.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A1与B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018),而与其他方法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8);A2与A3、A4、B3、B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018),与其余方法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8);A3与A2、A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018),与其余方法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8);A4与A2、A3无统计学差异,与其余方法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8);B1仅与A1无统计学差异,与其余方法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8);B2与B3、B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018),与其余方法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8);B3与A2、B2、B4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018),与其余方法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8);B4与A2、B2、B3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018),与其余方法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8)。4.鼻胃管尖端进入胃窦的比率比较鼻胃管尖端进入胃窦的比率A1-A4依次为:5.00%,58.33%,60.00%,40%;B1-B4依次为:1.67%,36.67%,51.67%,55%。鼻胃管尖端入胃窦率最高为A3,最低为B1。经过整体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5.894,P<0.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A1与B1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018),与其余方法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8);A2、A3、A4、B2、B3、B4仅与A1、B1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与其余方法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8)。5.鼻胃管过长的比率比较置管过长比率A1-A4依次为:0,13.33%,28.33%,60%;B1-B4依次为:0,6.67%,20.00%,20.00%。经过整体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251,P<0.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A1与A3、A4、B3、B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与其余各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8);A2与A1、A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与其余各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8);A3与A1、A4、B1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8);A4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8);B1与A3、A4、B3、B4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018),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8);B2除了与A4外,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8);B3、B4分别与A1、A4、B1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8),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018)。结论1.除了GWNUF置管法,其余七种置管方法均可用于无侧孔鼻胃管的置管,但仅限于用于鼻饲或给药,不适用于胃肠减压。2.NEX置管方法不适用于目前临床上带有侧孔的胃管置管,不适合作为肠内营养和胃肠减压患者的置管方法。3.GWNUF置管法与国外研究结论相悖,不适用于国人的鼻胃管置管。4.在NEX基础上延长8-10cm适用于需要肠内营养和胃肠减压的患者使用带有10cm侧孔的鼻胃管置管。(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5-01)

体外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改良体外测量法在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该院行PICC的各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改良组与对照组各60组,分别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传统横L法置管。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及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成功率。结果改良组置管成功率(95.0%)及导管尖端位于最佳位置成功率(9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0.0%、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体外测量法置管较传统横L法置管,不但成功率高,且导管尖端容易达最佳位置,安全、精确、并发症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外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1].余琪,冯丽娟.PICC体外测量方法及尖端定位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9

[2].刘旭恒,余威勇.改良体外测量法在成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9

[3].李妍达.IEC61010-2-101《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2-101部分:体外诊断(IVD)医用设备的专用要求》国际标准简析[J].医疗装备.2019

[4].魏海玲,朱莲玉,李育军,刘利香,陈美玲.腔内心电图术中定位结合体外测量法确定手臂式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9

[5].于洋,李林,李姗姗,刘志成.大鼠小梁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弹性模量的测量[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19

[6].徐灵巧,贾平一,欧阳翔英,阳雯,路畅.锥形束CT测量牙周骨下袋体积方法的建立及体外研究实验[J].北京口腔医学.2019

[7].王燕,姜琳.两种体外测量方法在新生儿下肢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9

[8].王麦换,刘庆霞,郭丹丹,沈笛.PICC置管长度体外测量改良法与传统方法的比较[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8

[9].杜健航,周树然,伍贵富,徐礼胜.体外反搏作用干预机体及脏器血流分布的机制:基于临床测量的数值仿真研究[C].第十二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18

[10].顾丽华.不同体外测量方法对卧床患者留置鼻胃管适宜长度影响的临床研究[D].苏州大学.2018

标签:;  ;  ;  

体外测量论文-余琪,冯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