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溶解游离氨基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滤,旋转蒸发,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溶解游离氨基酸
溶解游离氨基酸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华,刘文静,李宁[1](2016)在《沼液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沼液特点开发pH值调节(pH 10.2)旋蒸浓缩(去除氨氮和挥发性生物胺)联合3K Millipore超滤离心分离的预处理方法.并以邻苯二甲醛(OPA)和氯甲酸芴甲酯(FMOC-Cl)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向高效液相色谱和荧光检测分析,对沼液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考察.该方法保证了各氨基酸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标准样品中所选用的24种氨基酸,除谷氨酸回收率为70.5%外,其它氨基酸回收率为89%~115%,相对标准偏差为1.1%~5.0%.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样品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结果为:原料即剩余污泥中的溶解游离氨基酸量为2.0mol/L,5%和20%含固率反应器的沼液中的溶解游离氨基酸量分别为0.04mol/L和1.94mol/L,且种类不同,初步表明了不同厌氧消化反应系统中氨基酸的利用和产生机制的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于红蕾,霍守亮,张靖天,席北斗,杨周生[2](2013)在《污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和结合氨基酸测定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邻苯二甲醛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污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issolved free amino acid,DFA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了污水样品有无前处理对DFAA分析的影响,并采用气相酸水解方法对污水中总溶解氨基酸(dissolved total amino acid,DTA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经过pH调节和N2流清洗后,可以明显去除氨和挥发性胺的干扰,色谱峰更加清晰;前处理后的水样经RP-HPLC分析,能够快速检测出14种氨基酸,各氨基酸在一定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应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为92%~102%。污水处理厂进水和出水中氨基酸主要以溶解结合氨基酸(dissolved combined amino acid,DCAA)为主,与进水相比,出水中DFAA含量减少了0.22μmol/L,DTAA由5.68μmol/L降至3.08μmol/L。(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陈岩,杨桂朋[3](2010)在《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07年4月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北黄海42个站位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浓度的分布特征及组成。本次调查还分析了Chl a的浓度分布以及DFAA与Chl a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黄海表层海水中DFAA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19~1.15μmol·L~(-1),平均浓度为(0.52±0.24)μmol·L~(-1);Chl a的浓度变化范围为0.24~4.76μg·L~(-1),平均值为(1.02±0.81)μg·L~(-1)。总体看来含量最多的个体氨基酸分别为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它们占DFAA含量的70.7%;而在高Chl a浓度与低Chl a浓度站位间DFAA的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本次调查发现DFAA与Chl a浓度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44,n=42,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7期)
陈岩[4](2009)在《北黄海和胶州湾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酸是海洋有机物中有机氮的重要储库也是海洋生物中有机碳的重要组分。海水中溶解态的氨基酸主要包括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和溶解结合氨基酸(DCAA)两种形式。其中DCAA是溶解氨基酸的主要存在形式,而DFAA所占的比重较小。虽然DFAA仅约占海水中总溶解氨基酸1%,却是自养和异养生物重要的氮源。开展海洋溶解态氨基酸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海洋有机物的来源、转化、循环,为研究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选择中国近海具有代表性的北黄海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胶州湾为研究目标,对这些海域中DFAA的分布特征、组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探索了DFAA与环境因子(叶绿素a和溶解有机碳)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于2007年春季、秋季、冬季对北黄海表层海水中DFA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叁个季节北黄海表层海水中DFA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0.52μmol·L-1、0.49μmol·L-1和0.36μmol·L-1,叶绿素a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02μg·L-1、1.91μg·L-1和0.52μmol·L-1。DFAA的分布均呈现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趋势,这说明海水中DFAA的分布受沿岸陆地径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较大。DFAA在北黄海不同站位的垂直分布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底层均出现DFAA的高值。DFAA季节变化明显,显示出春秋两季高、冬季低的特点,这一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的变化趋势类似。春、秋、冬季黄海表层海水中含量较多的个体氨基酸均为丝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和亮氨酸。方差分析显示叁个季节DFAA的组成无显着性差异。个体氨基酸间的相关性矩阵分析显示春季、秋季和冬季各有11对、4对和20对氨基酸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这表明两种相关氨基酸在海水中存在类似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春季DFAA与叶绿素a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R=0.344,n=42,P<0.05),秋季和冬季二者间不存在相关性。2.于2006年夏季、秋季对胶州湾表层海水中DFAA的分布、组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夏季DFAA的浓度范围为0.34~2.58μmol·L-1,平均浓度为0.97μmol·L-1,秋季DFAA的浓度范围为0.54~4.87μmol·L-1,平均浓度为1.32μmol·L-1。DFAA的分布趋势均显示出近岸高于湾内,湾内高于湾口的特点。叶绿素a与DOC的分布也体现出沿岸陆地径流和人为活动的影响。胶州湾DFAA的主要成分为甘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和精氨酸。个体氨基酸间的相关性矩阵分析显示夏季和秋季各有6对和18对氨基酸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夏季天门冬氨酸和缬氨酸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性。DFAA与叶绿素a或DOC间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9-05-01)
姜双城,郑爱榕,权有强[5](2007)在《冬季北部湾海水溶解游离氨基酸分布及与环境因子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北部湾海域冬季水体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北部湾海域DFAA含量各层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在0.17~1.73μmol/L之间,263个样品DFAA浓度平均值为0.36±0.13μmol/L;(2)DFAA含量的垂直分布规律较为明显,随深度增加而增加;(3)DFAA与海水中的3种无机氮盐(NO3-N,NO2-N及NH4-N)呈正相关.与表层和底层溶解氧(DO)浓度不相关;(4)沿岸区DFAA浓度受外界影响较为明显(尤其在昌化江入海处),海区的游离氨基酸浓度与该海域典型渔场有明显的相关性,生物效应可能是影响该海域DFAA含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S1期)
李静[6](2007)在《东海和黄海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析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氨基酸是海洋有机物中有机氮的重要储库,大多数海洋有机体中的氮以氨基酸的形式存在。海水中的氨基酸主要来自海洋生物降解过程、蛋白质水解、胞外排泄、以及食物链的各级代谢产物。开展海洋溶解态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分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海洋有机物的来源、转化、循环及其生物可利用性,为研究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本论文选择中国近海具有代表性的陆架区—东海、黄海以及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胶州湾口和青岛外海为研究目标,对这些海域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同时对微表层和次表层中DFAA的性质进行了考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联用技术分离测定了海水中的主要DFAA。海水样品无需脱盐或与浓缩,过滤后直接和衍生化试剂邻苯二甲醛/3-巯基丙酸(OPA/3-MPA)反应,然后在XDB-C18柱上分离,甲醇-乙腈-醋酸盐用作流动相梯度洗脱,荧光检测器的波长设置为λex /λem=337nm/454nm。选用邻苯二甲醛—3-巯基丙酸为氨基酸的衍生化试剂,且叁者的摩尔比确定为OPA:MPA:AA:=20:60:1。在选择的最佳实验条件下,不同氨基酸测定的精密度(RSD)为1.62~3.80%,检测限为11.4~69.7 ng L-1,海水加标回收率在92~110 %之间,与国外同类方法相当。2.于2006年4月和7-8月分别对黄海大部分海域和北黄海海水中DFAA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春季黄海表层总溶解游离氨基酸(TDFAA)的浓度范围0.15~1.63μmolL-1,平均浓度为0.68±0.95μmolL-1,夏季北黄海表层TDFAA浓度范围0.054~1.12μmolL-1,平均0.29±0.19μmolL-1。春季和夏季黄海表层含量较多的DFAA均为丝氨酸(Ser)、甘氨酸(Gly)、谷氨酸(Glu)、鸟氨酸(Orn)、亮氨酸(Leu)。TDFAA含量春季高,夏季低,这种季节性变化,显然与浮游生物群落消长有着密切关系。黄海TDFAA的含量从沿岸到外海呈逐渐降低趋势,其来源主要是大陆河川径流带来的丰富营养盐促进了生物生产力的提高。对微表层富集行为的研究表明,DFAA在微表层富集,平均富集因子(EF)为1.77。微表层和次表层的平均DFAA组成一致。对DFAA和叶绿素a浓度相关性的研究发现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说明微生物及其摄食行为对DFAA的产生有更加重要的作用。3.于2006年6-7月对东海DFAA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表层TDFAA的浓度范围为0.062~0.58μmolL-1,平均值0.24±0.13μmolL-1,东海TDFAA的水平分布受浙闽沿岸水(主要为长江冲淡水的影响),TDFAA的最高浓度出现在长江口外,不同断面TDFAA的垂直分布与生物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海区TDFAA的周日变化与海水中相应的生物过程是一致的。4.于2006年5月对青岛外海(南黄海西岸)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DFAA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次表层TDFAA浓度范围0.05~2.14μmolL-1,平均浓度0.94±0.62μmolL-1,微表层TDFAA浓度范围0.11~3.12μmolL-1,平均浓度1.25±0.84μmolL-1,平均EF值为1.89。TDFAA的浓度高于黄海的水平,而且次表层TDFAA的浓度从胶州湾口向外海呈递减的趋势显示了人类输入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7-05-01)
杨桂朋,李静,高先池,陆小兰[7](2007)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游离氨基酸》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邻苯二甲醛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OPA—HPLC-FLD)联用技术分离测定了海水中的14种主要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通过邻苯二甲醛—3-巯基丙酸(OPA—3-MPA)柱前衍生后,在XDB-C18柱上分离。不同氨基酸测定的精密度(RSD)为1.62%~3.80%,检测限为11.4~69.7 ng.L-1,海水加标回收率在92%~110%之间。利用该方法测得青岛近海表层海水中氨基酸浓度为0.015~0.284μmolL-1。(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1期)
郑爱榕,沈海维,李文权,詹力扬[8](2001)在《大亚湾海域溶解游离氨基酸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大亚湾海域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现场采样调查分别于1995年5月、11月和2000年4月进行。结果表明 :(1)大亚湾海域DFAA的含量较高 ,在0.69~4.73μmol/L之间 ,平均2.16±0.87μmol/L,可能主要源于较为旺盛的生物活动 ;(2)DFAA含量在海域的平面分布变化较大 ,垂直分布和季节及年变化不明显 ;(3)DFAA与海水中的DOC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呈负相关关系 ,与TIN的相关性则呈季节变化 ,生物效应可能是影响该海域DFAA含量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01年10期)
陆田生,纪明侯[9](1997)在《小角刺藻生长过程中溶解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海水中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于1986年12月-1987年2月在温度为25±1℃下培养小角刺藻,以HPLC法测定该藻在培养过程中海水的溶解游离氨基酸(DFA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小角刺藻不仅是海水中DFAA的主要生产者,而且也是DFAA的消耗者。小角刺藻不仅在缺乏硝酸盐的时候要吸收DFAA,即使在硝酸盐充足的情况下也会吸收。在小角刺藻的生长初期,水体中DFAA的含量迅速降低,而在后期却又大大增高。在小角刺藻的不同生长阶段,水体中DFAA的组成也不同。这些都可以说明海洋中DFAA的含量、组成和地区分布是密切地同浮游植物群落的繁殖消亡过程相关联的。(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1997年03期)
王玉君,李烈英,陆田生[10](1989)在《HPLC柱前衍生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游离氨基酸》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游离氨基酸,整个分析过程只需40 min就可使所有海水样品中的氨基酸得到很好分离,对各含6pmol的16种氨基酸混合样分析偏差在10%左右,检测极限为100fmo1,线性范围在1pmol到Inmol之间。(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1989年02期)
溶解游离氨基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邻苯二甲醛作为柱前衍生化试剂,结合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污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dissolved free amino acid,DFAA)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了污水样品有无前处理对DFAA分析的影响,并采用气相酸水解方法对污水中总溶解氨基酸(dissolved total amino acid,DTAA)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污水经过pH调节和N2流清洗后,可以明显去除氨和挥发性胺的干扰,色谱峰更加清晰;前处理后的水样经RP-HPLC分析,能够快速检测出14种氨基酸,各氨基酸在一定线性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应的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加标回收率为92%~102%。污水处理厂进水和出水中氨基酸主要以溶解结合氨基酸(dissolved combined amino acid,DCAA)为主,与进水相比,出水中DFAA含量减少了0.22μmol/L,DTAA由5.68μmol/L降至3.08μmol/L。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溶解游离氨基酸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华,刘文静,李宁.沼液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测定——柱前衍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J].中国环境科学.2016
[2].于红蕾,霍守亮,张靖天,席北斗,杨周生.污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和结合氨基酸测定方法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3
[3].陈岩,杨桂朋.春季北黄海表层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陈岩.北黄海和胶州湾海水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布与组成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
[5].姜双城,郑爱榕,权有强.冬季北部湾海水溶解游离氨基酸分布及与环境因子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6].李静.东海和黄海中溶解游离氨基酸的分析与分布[D].中国海洋大学.2007
[7].杨桂朋,李静,高先池,陆小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游离氨基酸[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8].郑爱榕,沈海维,李文权,詹力扬.大亚湾海域溶解游离氨基酸及其与环境的关系[J].海洋科学.2001
[9].陆田生,纪明侯.小角刺藻生长过程中溶解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海水中的变化[J].海洋与湖沼.1997
[10].王玉君,李烈英,陆田生.HPLC柱前衍生法测定海水中溶解态游离氨基酸[J].海洋科学.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