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道德论文-杨佩

集体道德论文-杨佩

导读:本文包含了集体道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体,个体,共同体

集体道德论文文献综述

杨佩[1](2017)在《集体道德“失语”与集体价值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生活在集体之中,集体是人的生活方式也是生产方式。个体的局限性促使人们结成集体来满足人无限的需求,人总是以集体的方式组织安排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并不是作为个体的人直接聚集而成,而是由无数集体组成。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有的家族血缘共同体被现代化进程分解得支离破碎,所以中国社会更需要集体来填补家族的空缺。(本文来源于《江淮论坛》期刊2017年02期)

解彩霞[2](2016)在《社会个体化与集体道德失范——基于“做好事反被讹”事件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媒体"社会的到来,"做好事反被讹"这类"地方性事件"以极快的速度向全社会传播,少数个人遇到的麻烦迅速成为有无数旁观者的"社会问题",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了遥远他人日常生活世界的旁观者,因此而产生了深刻的实践焦虑和道德恐慌,人们无法理解和解释如此复杂社会问题的前因后果,为了避免"被讹"的可能困境,宁愿选择"不扶"去面对自己内心的良知拷问,结果导致"社会冷漠"的逐渐蔓延。本文认为"做好事反被讹"事件已经成为对社会道德状况造成严重"感染"的"社会病原体",而社会的"个体化"转型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乏力,缘此,为引导人们过上关乎心灵的道德生活,个体对道德生活的追求,道德教育的精准发力,法律制度的尽快跟进,是为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攀登》期刊2016年06期)

林挺,张俊,张丽[3](2016)在《网络趋同效应导致食品生产商集体道德缺失及协同治理的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因食品行业犯罪"潜规则"造成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大众舆论导向对政府的应对工作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如若处理不当,可能随时引发公共危机。基于此背景,运用网络趋同性原理建立食品行业生产商集体道德缺失的违法制造博弈模型并加以分析,揭示了集体道德沦丧的原因,并运用演化博弈的指导和政府协同治理的方式对此种现象的治理方法进行了建模和均衡状态求解,得出了不同情况下治理的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为监管部门提出了协同治理的指导性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科技》期刊2016年05期)

周师师[4](2015)在《“社会主义集体道德”与方方新世纪底层创作关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随着对"纯文学"反思的深入,掀起了一股"底层文学"创作的热潮。方方是文学史"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其成名作《风景》即以底层为描写的对象,底层一直是有着四年装卸工经历的方方持续关注的创作对象。2004年方方发表小说《出门寻死》,叙述了一个"没文化"的下岗女工因无法得到"有文化"的其他家庭成员的价值肯定,一气之下"出门寻死",但最终"寻死"失败的故事。几年后的《万箭(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与批评》期刊2015年05期)

向玉乔[5](2014)在《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从远古走来,一路上有纷繁复杂的生存经历,也留下了纷繁复杂的生存记忆。人类的生存记忆实质上是一种历史记忆,因为他们过去的生存经历总是以“历史”的形式存在。记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人类生存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们的记忆思维活动。 作为(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4-07-02)

李丹,宗利娟,刘俊升[6](2013)在《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之关系:班级氛围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市3所普通中小学四、六、八、十年级的755名学生为被试,探讨班级氛围在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男生的外化行为问题显着高于女生,其感知的班级氛围显着低于女生。而男、女生集体道德情绪与集体责任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显着;(2)学生感知的班级氛围随年龄的增长先下降再上升,八年级时最低;集体道德情绪和集体责任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呈下降趋势,小学生(四、六年级)的集体道德情绪和集体责任行为得分均比中学生(八、十年级)高,高一(十年级)学生的得分处于最低水平;(3)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的关系受班级氛围的调节。与消极的班级氛围相比,积极的班级氛围能够弱化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的负向关联。结果揭示了积极的班级氛围对外化行为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助于改善这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心理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宗利娟,袁潘,李丹[7](2012)在《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班级氛围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布郎芬布伦纳(1979)指出发展心理学研究应当在自然环境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下探讨个体的发展问题,儿童的发展是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关于儿童的外化行为问题的研究也应考虑其所处的微环境。班级是学生接触的较为直接的环境,其班级氛围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本研究采用调查法,随机选取上海市叁所普通中小学4、6、8、10年级的755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将班级整体氛围作为第二层变量建构二层结构模型,以探讨在不同质量的班级氛围中,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的关系,也即班级氛围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男生的外化行为问题显着高于女生,其感知的班级氛围显着低于女生。而男、女生的班级道德情绪与集体责任行为的性别差异不显着;(2)学生感知的班级氛围随年龄的增长先下降再上升,八年级时最低,四年级显着高于十年级,班级道德情绪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显着降低,集体责任行为也基本呈逐渐下降趋势;(3)班级氛围是外化行为问题与班级道德情绪与集体责任行为间的调节变量,与消极的班级氛围相比,积极、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够弱化外化行为问题与班级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的负向关联。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积极的班级氛围对有外化行为问题学生而言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其积极的社会化情感、行为的培养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邓清波[8](2011)在《官员的“个体道德”和“集体道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期,"官德"成为舆论热词。广东佛山女孩"小悦悦"被车撞伤遭遇路人冷漠、深圳公务员廖天野殴打辱骂父母等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社会道德问题的深思,期待通过加强"官德"建设、发挥官员道德示范作用来引领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中组部有关人士透露,将于近期下发关于干部德行考核文件,针对"德"制定了全面考核标准,包括孝道在内(《南方都市报》11月7日报道)。公职人员理应率先承担道义责任,他们的行为对社会群体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因此,对公务员有更高的道德要求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从(本文来源于《学习月刊》期刊2011年24期)

刘晓洁,李丹[9](2011)在《集体道德情绪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在与各类人群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与这些群体相关的情绪,即集体情绪。随着道德情绪研究的发展,集体情绪的研究逐渐与道德相联系。本文侧重探讨道德领域中的集体情绪,梳理此类情绪的产生原因以及集体内疚、集体羞愧等情绪的研究现状,并指出未来道德情绪应该在神经生理学以及跨文化研究等多方面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王珏[10](2010)在《“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基于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前单位组织的集体道德行动逻辑有着明确的可预见性。文化多样、利益多元的"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呈现出不同于单位制度时代的道德行动逻辑,调查数据表明,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具体表现在道德行动方向多元、道德行动动力不足及道德行动能力欠缺上。当代中国单位组织集体道德行动,在传统伦理"路径依赖"与市场经济"自然法则"的双重挤压下现实地呈现,在个体德性与"伦理场域"的相互关联中辩证地开展,在社会现实的伦理需要和伦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健康地运行。(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0年04期)

集体道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全媒体"社会的到来,"做好事反被讹"这类"地方性事件"以极快的速度向全社会传播,少数个人遇到的麻烦迅速成为有无数旁观者的"社会问题",人们或主动或被动的成了遥远他人日常生活世界的旁观者,因此而产生了深刻的实践焦虑和道德恐慌,人们无法理解和解释如此复杂社会问题的前因后果,为了避免"被讹"的可能困境,宁愿选择"不扶"去面对自己内心的良知拷问,结果导致"社会冷漠"的逐渐蔓延。本文认为"做好事反被讹"事件已经成为对社会道德状况造成严重"感染"的"社会病原体",而社会的"个体化"转型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手段乏力,缘此,为引导人们过上关乎心灵的道德生活,个体对道德生活的追求,道德教育的精准发力,法律制度的尽快跟进,是为道德建设的有效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体道德论文参考文献

[1].杨佩.集体道德“失语”与集体价值重构[J].江淮论坛.2017

[2].解彩霞.社会个体化与集体道德失范——基于“做好事反被讹”事件的分析[J].攀登.2016

[3].林挺,张俊,张丽.网络趋同效应导致食品生产商集体道德缺失及协同治理的演化分析[J].天津科技.2016

[4].周师师.“社会主义集体道德”与方方新世纪底层创作关系探析[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

[5].向玉乔.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N].光明日报.2014

[6].李丹,宗利娟,刘俊升.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之关系:班级氛围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13

[7].宗利娟,袁潘,李丹.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班级氛围的调节效应[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8].邓清波.官员的“个体道德”和“集体道德”[J].学习月刊.2011

[9].刘晓洁,李丹.集体道德情绪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1

[10].王珏.“后单位时代”集体道德行动的特征及其规律——基于社会调查的实证研究[J].道德与文明.2010

标签:;  ;  ;  

集体道德论文-杨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