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碎绿藻PSII捕光复合物的结构研究

易碎绿藻PSII捕光复合物的结构研究

一、管藻目绿藻刺松藻(Codium fragile)PSII捕光复合物的结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新宇[1](2015)在《漂浮状态浒苔(Ulva prolifera)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潮(green tides)是大型定生绿藻脱离固着基后漂浮并不断增殖,在此漂浮过程中其生物量迅速扩增,最终形成的藻类灾害。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绿潮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黄海海域于2007-2014年连续暴发了的大规模绿潮,被科研工作者称为黄海绿潮。黄海绿潮连续八年的大规模暴发给暴发区的经济、生产生活甚至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黄海绿潮多年持续的暴发有其典型的特征:1、黄海绿潮单一优势种为浒苔(U. prolifera);2、异地成灾,形成于江苏近岸,在日照、青岛等城市近岸沿海成灾;3、绿潮暴发时浒苔脱离固着基营漂浮状态生活。因此,浒苔长时间长距离漂浮迁移是黄海绿潮暴发最典型的特征。光照、温度、盐度等环境变化对海水表层的影响最为剧烈,浒苔能够如此长时间长距离漂浮迁移,其自身必定有能够适应海水表层环境剧烈变化的特征。然而截止目前,针对漂浮状态浒苔适应特征的研究较少。光合作用是植物体物质和能量储备的源动力,因此推测浒苔光合系统对海水表层剧烈的环境变化有其特有的适应特征,鉴于此,我们研究了上层及下层漂浮状态浒苔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在绿潮暴发期的差异,探讨了漂浮状态浒苔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及其机理。结果发现:1、光合色素分析表明浒苔下层藻体叶绿素各组分均显着高于上层浒苔,而Chla/Chl b结果则相反。2、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浒苔下层藻体最大潜在光合效率(Fv/Fm)显着高于上层藻体,且浒苔藻体PSII和PSI的光合有效量子产量[Y(Ⅰ)和Y(Ⅱ)]有相似的趋势,快速光响应曲线(RLCs)结果也可以进一步证明此结论。各项数据均表明下层藻体光合作用活性高于上层藻体。3、荧光淬灭分析表明,浒苔上层藻体具有更高的非光化学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量[Y(NO)、Y(NPQ)、Y(ND)及Y(NA)],说明上层浒苔与下层藻体相比虽然虽然藻体遭受较大环境扰动,但是其可以有效进行光保护,可以较好的适应这一环境变化。4、PSⅡ、PSⅠ能量分配结果分析表明,上层藻体更多的将能量由PSⅡ向PSI传递,当向两种状态浒苔藻体中加入抑制剂,可以发现上层藻体更多的依赖于PSI的环式电子传递来进行光保护,以分担从PSⅡ传递来的较多的能量。5、基因转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下层浒苔藻体中LhcSR基因及PsbS基因转录量水平均显着高于上层浒苔(P<0.01, ANOVA),说明上层藻体在遭受海水表层剧烈的环境变化诱导后,LhcSR及PsbS基因转录量上调,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证明上层藻体在受到环境因子胁迫后,非光化学淬灭机制正常工作,将多余能量耗散掉,以达到光保护的作用。由本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浒苔自身极强的光合作用能力保证了浒苔在长时间长距离迁移过程中能够获得足够的能量来实现自身生物量的不断扩增。另外,由于海浪等的作用,漂浮浒苔上下层之间是不断转变的,浒苔能够在长时间长距离漂浮迁移过程中适应不断转变的环境是与其光合可塑性分不开的,这种可塑性主要表现在:转变到下层的浒苔受到的光照强度相对较弱,可以通过提高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降低Chla/Chlb比值等途径来提高利用光能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光合作用水平;其次,上层浒苔往往受到高光强、高温、盐度剧烈变化等环境胁迫,转变到上层的浒苔可以通过光合量子调节(能量淬灭及PSⅡ/PSⅠ之间能量重新分配)等途径来耗散掉多余的能量避免光合系统受到不可逆的破坏,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复杂的环境。本论文首次以黄海绿潮浒苔长时间长距离漂浮迁移的特征为研究切入点,同时研究了漂浮状态浒苔PSⅡ及PSI间的能量分配情况及能量分配典型特征对相应环境压力的适应机理;阐释了浒苔光合系统对漂浮迁移过程中典型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及机理,为浒苔绿潮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周伟[2](2013)在《条斑紫菜叶状体不同区域光合作用比较分析及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紫菜是一种原始红藻,具有典型的异型生活史类型,包括叶状体(单倍配子体)和丝状体(二倍孢子体)两个世代。条斑紫菜叶状体由单层细胞组成,其雌性和雄性生殖细胞均由藻体上的营养细胞分化而来。叶状体不同部位细胞分化和发育能力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区域光合活性也有差异,呈现出与高等植物叶片不同的光合活性异质化特性。为全面认识紫菜的光合作用过程,深入研究紫菜叶状体不同区域的光合活性,本论文首先研究了条斑紫菜叶状体不同区域光合碳同化能力的差异;其次研究了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区域和精子囊区域光合活性(PSⅠ和PSⅡ活性)以及对干出失水的响应。同时,在类囊体膜蛋白质组和叶状体可溶性蛋白质组学水平上研究光合作用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幼嫩条斑紫菜叶状体基部到梢部组织的固碳量和光合活性的变化趋势为,基部区域组织固碳量明显低于其它区域,靠近梢部的区域固碳量最高;基部和梢部组织的光合活性偏低,中间部位的藻体组织光合活性偏高,叶绿素水平则表现出从基部到梢部逐渐减少的趋势;(2)利用调制叶绿素荧光仪比较了条斑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和雄性细胞在干出状态下的响应机制,发现营养细胞和雄性组织细胞表现出相似的耐干出特性,说明营养细胞分化为精子囊的过程不受脱水状态的影响,并且认为条斑紫菜营养细胞和雄性细胞的这种耐干出性可能与光系统I(PSI)的光合活性有关;(3)利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离到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和光系统I及光系统II,建立了适合紫菜类囊体膜蛋白的BN-PAGE和SDS-Urea-PAGE相结合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初步比较分析了野生型和绿色突变型藻体类囊体膜蛋白差异;(4)初步建立了适合紫菜叶状体细胞总可溶性蛋白质组的双向电泳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在蛋白水平研究紫菜各项基本生物学问题提供了基础。以上研究结果说明紫菜叶状体的光合作用过程不同于陆地植物,具有独特性,是研究藻类光合作用尤其是光合进化的重要模式材料。

彭倩倩[3](2014)在《不同氮素水平对产油尖状栅藻色素-蛋白复合物与全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尖状栅藻(Scenedesmus acuminatus)是一种单细胞淡水绿藻。前期研究证实,该藻在3.6mM NaNO3条件下总脂含量最高可达细胞干重的54%,在6mM NaNO3条件下可获得最高单位体积总脂产率。这表明低氮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藻细胞油脂的积累。本文以尖状栅藻为实验材料,通过分析尖状栅藻细胞活体和类囊体膜的光谱特性、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组成与能量传递特性及细胞差异蛋白表达等信息,探究低氮胁迫条件下尖状栅藻在快速积累油脂过程中光合能量传递及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变化规律,揭示其油脂积累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响应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微藻产油及其调控机制及优化其培养条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圆盘电泳技术(SDS-PAGE)从尖状栅藻中分离得到6条色素-蛋白复合物条带。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分析结果显示,CPⅠ、CPa1、CPa2含有的色素成份主要有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及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HCP)和游离色素(FP)中主要含有Chla、Chlb、叶黄素(Lutein)、堇菜黄素(Violaxanthin)、新黄质(Neoxanthin)、玉米黄素(Zeaxanthin)及β-胡萝卜素(β-carotene)。二次电泳及质谱技术分析结果表明,CPⅠ、CPⅠa多肽组成大致类似主要为83KD、82KD多肽,其次为42KD、44KD和25-30KD多肽。CPa1、CPa2中主要有56KD、50KD及少量38KD、39KD多肽。LHCP中多肽分子量主要为26KD、27KD,还有少量20KD、21KD的多肽。依据各条带的77K光谱特性及色素与多肽分析结果,按照迁移速率由小到大6条带分别为:CPⅠ、CPⅠa、CPa1、CPa2、LHCP、FP。(2)从不同NaNO3浓度(18mM、9.0mM、6mM、3.6mM)和不同培养时相(第3、6、9、12、15天)的尖状栅藻中分离的色素蛋白复合物存在差异,相对于全氮(18mM NaNO3),低氮条件下色素蛋白复合物颜色逐渐变浅,光系统中心复合物CPⅠ、CPa1、CPa2变化最为显着。1/3N(6mM NaNO3)培养至第9天时CPa1、CPa2消失,1/5N(3.6mM NaNO3)培养至第3天CPa1、CPa2就已经消失,表明低氮对光系统Ⅱ(PSⅡ)中心复合物影响显着。(3)色素蛋白复合物的77K荧光发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随NaNO3浓度的降低,CPⅠa、CPa2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增高,CPa2的最大荧光发射峰位出现红移,说明氮限制影响到LHCP与光系统中心复合物之间的能量传递。(4) iTRAQ结果表明:低氮限制时尖状栅藻中有145个差异蛋白显着表达,其中包括98个上调蛋白和47个下调蛋白。上调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三羧循环(TCA)和糖酵解/糖异生途径,包括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乌头酸水合酶(aconitate hydratase)、延胡索酸水化酶(fumarate hydratase)、丙酮酸激酶部分蛋白(Phosphoenolpyruvate/pyruvat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乙醇酸脱氢酶(glycolatedehydrogenas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6-phosphogluconate dehydrogenase)、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等,表明藻细胞通过分解碳水化合物为细胞的基本生理代谢供能。下调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光合作用,包括光系统Ⅱ内周天线CP47蛋白(photosystem II47kDa protein)、光系统Ⅱ内周天线CP43脱辅基蛋白(Photosystem II CP43chlorophyll apoprotein)、PSⅡ中心D1蛋白(Photosystem Q(B) protein)、叶绿素a/b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ight-harvesting chlorophyll-a/b binding protein LhcbM3、LhcbM4)、light-harvestingcomplex I protein(LHC I)、PSⅠ中心A2脱辅基蛋白(Photosystem I P700chlorophyll aapoprotein A2)、PSⅡ中心D2蛋白(Photosystem II D2protein)等,表明藻细胞通过降解光合相关蛋白减少还原力以降低细胞损伤及维持细胞基本生长所需的氮源。

邱宇[4](2010)在《石莼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的提取及光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绿藻光合膜蛋白结构与功能研究表明,绿藻在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组成上具有多样性,是绿藻适应海洋中特定生存环境的结果,暗示了海洋绿藻的光合膜蛋白在结构和能量传递等方面具有特异性,但这些特异的色素组成及荧光特性有何重要的生理功能,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本论文针对这些基础问题对绿藻石莼进行了研究。首先,成功用差速离心法提取出石莼类囊体膜,石莼的捕光系统较大。首次采用冻融-连续蔗糖梯度离心方法成功提取出石莼捕光色素天线蛋白复合物II(LHCII),SDS-PAGE凝胶电泳分析表明,石莼LHCII只有27 kDa一条带,表明得到的是纯度较高的LHCII样品。与菠菜LHCII相比,石莼LHCII缺少25 kDa的条带,表明在蛋白组成亚型上二者可能存在差异。石莼LHCII与菠菜LHCII的色素组成大致相同,但石莼LHCII含有独特的色素Chl a’。将LHCII进一步蔗糖梯度分离,可以看到石莼和菠菜的LHCII都主要以三聚体形式存在。石莼LHCII和菠菜LHCII相比,在圆二色光谱的蓝区有更为明显的差异,表明石莼的类胡萝卜素分子与蛋白结合的构象上与高等植物不同。其次,对石莼和菠菜类囊体膜热稳定性进行对比研究表明,石莼类囊体膜的变性温度Tm值比菠菜类囊体膜的Tm值高5℃,在菠菜类囊体膜内,温度首先影响膜蛋白内的能量传递,然后是色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色素自身的变化。最后,用水热合成法在FTO玻璃上生成的纳米ZnO晶核分布比较均匀、粒径一般在2040 nm;用LB膜仪把类囊体膜吸附在纳米ZnO上,形成的Z型LB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而且随着LB膜层数的增加短路电流不断增大,用菠菜类囊体膜制成的导电膜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比相同层数石莼类囊体导电膜小。

宋厚芳[5](2010)在《两种羽藻目绿藻化学组分及其多糖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羽藻(Bryopsis plumosa)和刺松藻(Codium fragile)是青岛沿海常见的绿藻,均属于羽藻目绿藻。本文研究了青岛沿海产羽藻和刺松藻的化学组成,并对其多糖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物学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羽藻和刺松藻提供理论依据。用化学和仪器分析方法对羽藻和刺松藻的主要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羽藻和刺松藻均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蛋白,特别是羽藻中蛋白的含量高达30%以上。羽藻和刺松藻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丰富,各种呈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其中含量最高的是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羽藻和刺松藻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5.3%和46.0%,是良好的氨基酸来源。另外,羽藻和刺松藻中脂肪含量较低,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67.0%和43.65%。结果表明羽藻和刺松藻均是矿物质和蛋白含量高,脂肪含量低,必需氨基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的优质食物资源。采用热水提取、酸提取和碱提取三种不同的提取方法,分别制备得羽藻多糖B1、B2和B3,用热水提取法制备得刺松藻多糖C,并利用琼脂糖凝胶离子交换色谱对所得羽藻多糖B1分级纯化得其分级组分BF,对所得刺松藻多糖C进行分级纯化得其分级组分CF1、CF2和CF3。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单糖组成,羽藻的单糖主要有半乳糖、阿拉伯糖、葡萄糖等,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多糖的含量最高的单糖种类有所不同;刺松藻的单糖主要有半乳糖、阿拉伯糖、鼠李糖、甘露糖等,不同样品的结构单元比例不尽相同。利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分析羽藻多糖和刺松藻多糖的结构,IR谱图上出现了硫酸基的特征吸收峰、糖醛酸残基中羧基的吸收峰以及糖苷键的特征吸收峰等。NMR谱图均出现了半乳糖残基和糖醛酸的特征吸收峰。从IR谱图和NMR谱图可知,羽藻多糖中糖的构型以β-构型为主,刺松藻多糖中既有α-构型也有β-构型。研究了不同提取方法所得羽藻多糖,刺松藻多糖及其分级组分对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的清除作用和还原能力,结果表明各组分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碱提羽藻多糖(B3)与水提羽藻多糖(B1)和酸提羽藻多糖(B2)比较,具有更明显的抗氧化活性;刺松藻多糖分级组分CF3的抗氧化活性要强于刺松藻粗多糖C及其分级组分CF1和CF2;而羽藻多糖B3的抗氧化活性又强于刺松藻多糖CF3,可以进一步研究开发为新的抗氧化剂。保湿和吸湿活性实验以透明质酸和甘油作为对照,研究了羽藻多糖B1、B2与B3及刺松藻多糖C、CF1、CF2与CF3的保湿和吸湿活性,总体上看刺松藻多糖的保湿和吸湿活性均要强于羽藻多糖,特别是CF3与透明质酸有着相似的保湿能力,并且CF3由于其原材料丰富及制备简单,具有开发为保湿剂的潜质。抗凝血活性实验比较了羽藻多糖B1,B2,B3的抗凝血活性,结果表明羽藻多糖对不同酶的活性均强于阴性对照,说明B1,B2,B3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凝血活性。

吴珊珊[6](2009)在《雨生红球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及其特性》文中认为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是一种单细胞鞭毛类绿藻,其生活史中主要有绿色游动细胞、绿色不动细胞以及红色休眠细胞等类型,在胁迫条件下细胞中会积累大量的Astaxanthin从而使细胞呈现红色。本文以雨生红球藻CG-11株为实验材料,首次从绿色细胞和红色细胞中分离出色素蛋白复合物,并对光谱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对雨生红球藻不同类型的细胞光谱特性分析显示:与绿色细胞相比,红色细胞在450-550nm之间有较强吸收:采用436 nm和465 nm的光激发时,两种细胞的荧光发射光谱相似,均有三个发射峰,分别位于682 nm、693 nm和712 nm。当用490 nm的光激发时,绿色细胞在710 nm和730 nm附近具有发射峰,而红色细胞仅存在730 nm的长波荧光发射峰。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绿色细胞和红色细胞在光系统结构、组成及其色素蛋白复合物的排布等方面存在差异。(2)采用SDS-PAGE圆盘电泳分离技术,首次从雨生红球藻绿色细胞中分离得到5条色素蛋白复合物条带,根据77 K光谱特性分析,自上而下初步判断为CPⅠa、CPⅠ、CPa、LHCP1和LHCP2;从红色细胞中分离得到4条色素蛋白复合物,分别是CPⅠa、CPⅠ、CPa和LHCP1,最后两条均为游离色素。(3)CPⅠa和CPⅠ属于PSⅠ的色素蛋白复合物,红色细胞的CPⅠa的发射峰在717nm,绿色细胞CPⅠa的发射峰位于708 nm,均缺少高等植物PSⅠ的730 nm特征荧光峰,绿色细胞CPⅠ的发射峰位于713 nm,红色细胞CPⅠ的发射峰位于725 nm,与多数绿藻和高等植物CCⅠ的717-722 nm发射峰相近。(4)两种细胞内捕光复合物的色素组成及光谱特性存在差异,绿色细胞LHCP1的激发光谱中存在438 nm、480 nm和489 nm激发峰,红色细胞的LHCP1除以上激发峰附近的峰,还有位于457 nm的激发峰;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显示,红色细胞LHCP1中存在Astaxanthin色谱峰,由此初步推测在红色细胞中Astaxanthin可能与色素蛋白复合物结合。(5)雨生红球藻绿色细胞和红色细胞类囊体膜的多肽分子量大小相似,都位于20-97 kD之间。

刘健晖,李爱芬,刘太胜,孙岁寒,段舜山[7](2007)在《单细胞绿藻的77K荧光特异性研究》文中提出实验测定了10种单细胞绿藻包括5种淡水藻:雪衣藻(Chlamydomonas nivalis UTEX2765)、椭圆小球藻(Chlorella ellipsoidea CH)、绿球藻(Chloroccum tatrense UTEX2227)、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sp.CSIRO:CS-321)和5种海水藻: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四爿藻(Tetraselmis sp.)、蒜头藻(Monodus subterraneus)、小新月藻(Closterium venus)、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的77k荧光光谱,并与大型海洋绿藻以及高等植物菠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0种单细胞绿藻都缺少作为高等植物PSⅠ主要表征的730nm长波荧光峰。按荧光主峰的波长,可以分为2种类型:雪衣藻、绿球藻、杜氏盐藻、四爿藻、蒜头藻、小新月藻、亚心形扁藻的荧光主峰位于684nm,椭圆小球藻、斜生栅藻、雨生红球藻的荧光主峰位于714nm。这个结果与海洋管藻目绿藻和某些大型海洋绿藻的荧光特性一致。另外,绿藻PSⅠ缺少730nm长波荧光峰具有普遍性,预示这些藻类在PSⅠ结构以及能量传递等方面与高等植物有很大的差异。

李映霞[8](2007)在《三种红藻光合作用色素系统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1.以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sis Chang et Zheng)的叶状体和丝状体为研究对象,比较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的光合色素、色素蛋白的组成,并提取纯化藻红蛋白、藻蓝蛋白、藻胆体及类囊体膜和光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色素及色素蛋白的含量不同,藻红蛋白是主要的色素蛋白,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的藻红蛋白的含量分别为2.9mg藻红蛋白/g鲜重、4.2mg藻红蛋白/g鲜重,这表明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藻红蛋白含量丰富,是提取藻红蛋白很好的材料。藻胆体的性质差异不大,但类囊体膜差异显着,从坛紫菜叶状体中分离到了两种不同的类囊体膜带,光系统Ⅰ(PSⅠ)和PSⅡ分别结合在两条类囊体膜带上,但从坛紫菜丝状体中也分离到两条类囊体膜带,它们的光谱性质和蛋白组成相似,仅放氧速率和DCIP活性有差异,从坛紫菜丝状体中我们仅分离到PSⅡ。坛紫菜叶状体PSⅡ有5种外在蛋白(33、20、Cytc 550、15、12kDa蛋白),而坛紫菜丝状体外在蛋白仅有4条,缺少12kDa蛋白。2.以在中国江苏部分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化栽培的突变体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eda)和野生型条斑紫菜为研究对象,比较其色素及色素蛋白组成、对不能光质的利用率及藻胆体的组成。条斑紫菜和突变型条斑紫菜对不同的光质利用效果有差异,在白光的照射下,野生型紫菜的放氧速率最大,而突变型紫菜在黄光照射下的放氧速率最大。条斑紫菜野生型与突变型色素含量上有明显的差异,突变型紫菜的藻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而藻蓝蛋白的含量增加。通过杂交的方法证实诱变所获得条斑紫菜突变体为细胞质突变,但是突变型紫菜却发生了由细胞核编码的γ亚基的缺失,这表明突变型紫菜藻红蛋白含量和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为了找出淡水红藻-深紫美芒藻(Compsopogon coeruleus (Balbis) Montagne)分布狭窄及生物产量低的原因,本文对深紫美芒藻在不同的盐离子浓度下的放氧速率及藻胆体色素组成和结构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微量的NaCl(0.1mM)促进深紫美芒藻放氧,而深紫美芒藻在较高的NaCl(1、10mM), NaH2PO4 (0.1、1、10mM)和NH4NO3(0.1、1、10mM)溶液中却没有检测到氧气的产生。这与深紫美芒藻生长的环境一致即深紫美芒藻生活在低盐浓度、低营养的泉水中。深紫美芒藻的藻胆体是由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及别藻蓝蛋白组成,上面结合α、β和γ亚基,含有藻红胆素、藻篮胆素,但缺乏缺少藻尿胆素。

高政权[9](2005)在《条斑紫菜光系统Ⅱ的分离鉴定及Rubisco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 Udea)是一种在中国及东亚近海广泛栽培的大型海洋红藻。它营养丰富,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海产品之一。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1)分别用超速离心和差速离心的方法收集条斑紫菜(P. yezoensis)叶状体的类囊体膜,并用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对类囊体膜进行纯化。用不同浓度的 SDS 和 Triton X-100 分别增溶纯化后的类囊体膜,第二次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后,从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类囊体膜中都分离出了有较强 DCIP 光还原活性的以条斑紫菜叶状体光系统Ⅱ(PSⅡ)颗粒。分别测定了用两种方法收集的类囊体膜的常温吸收光谱,常温荧光光谱,研究了它们的蛋白组分。发现它们的光谱性质和蛋白组成成分几乎完全相同。检测了 PSⅡ颗粒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并鉴定了它的蛋白组分。除广泛存在于其它植物 PSⅡ的蛋白成分外,还检测到了 cyt c-550 和红藻所独有的 20kD 蛋白。这是除单细胞淡水红藻 Cyanidium caldarium 外,首次报道在大型海洋红藻 PSⅡ中发现 20kD 蛋白。此外,在条斑紫菜叶状体 PSⅡ中还发现了 14kD 和 16kD两种新蛋白,但未检测到广泛存在于单细胞红藻和蓝藻 12kD 蛋白。至于14kD 和 16kD 两种蛋白,以前尚未见到有关报道。本文对分离海藻 PSⅡ的传统方法无论在类囊体膜分离、增溶、PSⅡ分离还是蛋白染色都成功地进行了一些改进。(2)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分离出了有较强 DCIP 光还原活性的条斑紫菜丝状体 PSⅡ颗粒。测定了条斑紫菜丝状体类囊体膜和的常温吸收光谱、常温荧光光谱和放氧活性、并研究了 PSⅡ颗粒的蛋白组分。发现丝状体类囊体膜和 PSⅡ颗粒不仅光谱性质与叶状体类囊体膜和 PSⅡ颗粒有较大差别,PSⅡ颗粒蛋白组分也有区别。除广泛存在于其它高等植物 PSⅡ的蛋白外,还发现了一种高分子量 102kD 蛋白,与条斑紫菜叶状体 PSⅡ颗粒不同的是,除了 102kD 蛋白外,有 DCIP 光还原活性和放氧活性的条斑紫菜丝状体 PSⅡ颗粒还发现有 cyt b-559 和 12kDa蛋白,但没有 cyt c-550、20kD、16kD 和 14kD 蛋白。这说明即使是同一物种的两种不同世代,条斑紫菜丝状体和条斑紫菜叶状体的进化地位也

刘晓娟,李爱芬,陈敏,段舜山[10](2004)在《绿藻假根羽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蔗糖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方法分离了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的色素-蛋白复合物,并对其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AGE分离得到7条色素-蛋白复合物带,分别是CP I a1、CP I a2、CP I、LHCP1、LHCP2、CPa、LHCP3+3,和2条游离色素(free pigment,FP)FCa、FC。用改进的不连续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到五条带。区带Ⅰ是FP;区带Ⅱ主要是小分子量的PSⅡ捕光复合物LHCP3+3;区带Ⅲ以PSⅡ捕光复合物的聚集体LHCP1为主,区带Ⅱ和Ⅲ的吸收光谱中除了Chla外,还含有大量的Chlb和管藻黄素,是管藻黄素-Chla/b-蛋白质复合物;区带Ⅳ在PAGE中只显示一条带,光谱中有Chlb吸收肩峰,含有66和56kDa两种多肽,是较小的PSⅠ复合物CPⅠa。

二、管藻目绿藻刺松藻(Codium fragile)PSII捕光复合物的结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藻目绿藻刺松藻(Codium fragile)PSII捕光复合物的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漂浮状态浒苔(Ulva prolifera)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绿潮发生背景
    2 绿潮绿藻
        2.1 绿潮海藻分类
        2.2 黄海绿潮海藻构成种
    3 历年来我国境内黄海沿岸暴发的大规模绿潮
    4 绿潮的暴发及其危害
        4.1 绿潮的暴发机理
        4.2 绿潮的危害
    5 漂浮生长的绿潮海藻浒苔
        5.1 绿潮海藻浒苔暴发状态及暴发起源地
        5.2 环境因子对漂浮浒苔的影响
    6 叶绿素荧光技术、P700测定及光合基因定量表达研究
        6.1 光合作用
        6.2 光反应过程
        6.3 光系统Ⅱ与光系统Ⅰ(PSII和PSI)及光保护
        6.4 叶绿素荧光测定
        6.5 P700测定
        6.6 荧光定量PCR
    7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实验体系的构建
    1 实验设计
    2 样品采集及处理
    3 生理水平研究实验体系的构建
        3.1 光合色素测定
        3.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选择
        3.3 电子传递抑制剂选择及处理
    4 分子水平研究实验体系的构建
        4.1 光合系统关键蛋白的选择-LHC
        4.2 目的基因的确定-PsbS、LhcSR
        4.3 引物设计
第二章 生理水平研究漂浮状态浒苔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光合色素分析
        1.3 PSII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1.4 PSI参数分析
        1.5 抑制剂DCMU处理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2 实验结果
        2.1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2.2 最大潜在光合效率测定(Fv/Fm)
        2.3 PSII和PSI的光合有效量子产量[Y(Ⅰ)和Y(Ⅱ)]
        2.4 PSII及PSI非光化学量子产额分析
        2.5 快速光响应曲线(RLCs)分析
        2.6 能量在PSII及PSI之间分配情况分析
        2.7 加入抑制剂后电子传递速率变化情况
    3 讨论
    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分子水平研究漂浮状态浒苔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响应差异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浒苔总RNA提取
        1.3 反转录PCR
        1.4 引物设计
        1.5 荧光定量PCR
        1.6 数据处理与统计
    2 分子水平实验结果
        2.1 总RNA抽提结果
        2.2 荧光定量PCR结果
    3 结果讨论
    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性
    1 结论
    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2)条斑紫菜叶状体不同区域光合作用比较分析及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紫菜生物学特征与经济价值
        1. 紫菜的分类地位及分布
        2. 紫菜的经济价值
        3. 紫菜的栽培
        4.紫菜生活史及减数分裂
    第二节 光合作用及类囊体膜的结构
        1. 光合作用的机理
        2.叶绿体
        3.类囊体
        4. 类囊体膜上的色素蛋白复合物
        5.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
    第三节 紫菜等潮间带大型海藻对干出的响应
        1. 干出对潮间带大型海藻分布的影响
        2.干出对潮间带大型海藻光合作用等生理特性的影响
        3.潮间带海藻耐受干出脱水的响应机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1.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及 PAM 的应用
        2. 双向电泳
        3. 膜蛋白的双向电泳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目的
        1. 研究内容
        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条斑紫菜叶状体不同区域光合活性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条斑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与雄性细胞光合活性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研究
    第一节 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类囊体膜蛋白组成的双向电泳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光系统活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条斑紫菜叶状体总可溶性蛋白质组初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附表
总结
参考文献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不同氮素水平对产油尖状栅藻色素-蛋白复合物与全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缩略词
一 前言
    1 产油微藻的优势
    2 微藻产油面临的问题
    3 氮素对产油微藻生长及代谢的影响
    4 氮素对微藻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
    5 氮素对微藻细胞蛋白质组的影响
    6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6.1 尖状栅藻生物学特性
        6.2 研究内容及意义
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藻种
        1.2 培养条件
    2 实验方法
        2.1 类囊体膜的制备
        2.2 光谱测定
        2.3 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
        2.4 多肽组成分析
        2.5 色素组成分析
        2.6 多肽质谱鉴定
        2.7 细胞全蛋白的制备及 iTRAQ 定量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1 尖状栅藻的类囊体膜多肽与色素组成
        1.1 类囊体膜多肽
        1.2 类囊体膜色素组成
    2 尖状栅藻的光谱特性
    3 尖状栅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与特性
        3.1 圆盘电泳分离结果
        3.2 色素蛋白复合物 77 K 荧光光谱特性
        3.3 色素蛋白复合物色素组成分析
        3.4 色素蛋白复合物多肽组成
        3.5 色素蛋白复合物质谱分析
        3.6 色素蛋白复合物命名
    4 不同氮素水平不同时相下尖状栅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变化
        4.1 室温吸收光谱变化
        4.2 77 K 荧光发射光谱变化
        4.3 氮素水平对色素蛋白复合物分离结果的影响
        4.4 氮素水平对色素蛋白复合物 77 K 荧光光谱变化
    5 尖状栅藻蛋白质组 iTRAQ 定量分析
        5.1 全细胞蛋白质组鉴定结果及其所有基因的功能分类
        5.2 差异蛋白定量分析
        5.3 差异蛋白的 Pathway 富集分析
        5.4 氮限制下差异蛋白表达情况
四 讨论
    1 尖状栅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组成与特性
    2 不同氮浓度对尖状栅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影响
    3 不同氮浓度对尖状栅藻细胞全蛋白表达的影响
五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石莼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的提取及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类囊体膜的结构组成及其功能
        1.1.1 光系统II(PSII)
        1.1.2 细胞色素b_6f 蛋白复合体(Cytb_6f)
        1.1.3 光系统I(PSI)
        1.1.4 腺苷三磷酸合成酶(ATP 合成酶)
    1.2 LHCII 的结构与功能
        1.2.1 LHCII 的结构
        1.2.2 LHCII 的功能
    1.3 海洋绿藻光合膜蛋白的研究进展
    1.4 光合膜蛋白热稳定性研究
    1.5 光合膜蛋白的固定及光电性质的研究
    1.6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1.6.1 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7 实验仪器及药品
        1.7.1 实验仪器
        1.7.2 实验药品
第二章 石莼类囊体膜的提取及光合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类囊体膜的制备
        2.1.2 吸收光谱的测定
        2.1.3 荧光光谱的测定
        2.1.4 SDS-PAGE 分析
        2.1.5 叶绿素含量和Chl a/b 比值的测定
        2.1.6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和色素分析
        2.1.7 圆二色光谱的测定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石莼类囊体膜的分离
        2.2.2 石莼类囊体膜的多肽组成
        2.2.3 石莼类囊体膜的吸收光谱分析
        2.2.4 石莼类囊体膜的室温荧光光谱分析
        2.2.5 石莼类囊体膜的低温荧光光谱分析
        2.2.6 石莼类囊体膜的色素组成分析
        2.2.7 石莼类囊体膜的圆二色谱图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石莼LHCII 的提纯及光合特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类囊体膜的增溶
        3.1.2 吸收光谱的测定
        3.1.3 荧光光谱的测定
        3.1.4 SDS-PAGE 分析
        3.1.5 叶绿素含量和Chl a/b 比值的测定
        3.1.6 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和色素分析
        3.1.7 圆二色光谱的测定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1 石莼LHCII 的分离纯化
        3.2.2 石莼LCHII 的SDS-PAGE 凝胶电泳图分析
        3.2.3 石莼LHCII 高效液相分析
        3.2.4 石莼LHCII 吸收光谱分析
        3.2.5 石莼LHCII 荧光光谱分析
        3.2.6 石莼LHCII 的圆二色谱分析
        3.2.7 石莼LHCII 单体与三聚体的分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石莼类囊体膜和LHCII 的热稳定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4.1.1 类囊体膜的热处理及光谱表征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热处理对类囊体膜吸收光谱的影响
        4.2.2 热处理对类囊体膜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4.2.3 热处理对类囊体膜低温荧光发射光谱的影响
        4.2.4 热处理对类囊体膜圆二色光谱的影响
        4.2.5 热处理对类囊体膜高效液相色谱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石莼类囊体膜在纳米氧化锌上的组装和光电性质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纳米ZnO 的制备
        5.1.2 类囊体膜单层及多层膜的制备
        5.1.3 类囊体膜在纳米ZnO 上电学性质
    5.2 实验部分与分析
        5.2.1 纳米 ZnO 制备分析
        5.2.2 类囊体膜在纳米ZnO 上的吸附及光电性质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两种羽藻目绿藻化学组分及其多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意义及现状
    第二节 海藻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第三节 海藻多糖的研究概况
    第四节 绿藻多糖的组成、结构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第五节 羽藻和刺松藻的研究现状
    第六节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羽藻和刺松藻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第三章 羽藻和刺松藻多糖的制备及其结构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羽藻和刺松藻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
    第二节 羽藻和刺松藻多糖的化学组分分析
    第三节 羽藻和刺松藻多糖结构的初步研究
第四章 羽藻和刺松藻多糖的活性研究
    第一节 羽藻和刺松藻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第二节羽藻和刺松藻多糖的保湿和吸湿活性研究
    第三节羽藻多糖的体外抗凝血活性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6)雨生红球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及其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藻类光合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多样性
        1.1 藻类的光合色素
        1.2 藻类的色素蛋白复合物
    2 绿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研究进展
        2.1 PAGE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2.2 绿藻的PS Ⅰ核心复合物
        2.3 绿藻的PSⅡ核心复合物
        2.4 绿藻的PSⅠ捕光复合物
        2.5 绿藻的PSⅡ捕光复合物
        2.6 Micromonadophycese
    3 雨生红球藻的生物学特征
    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雨生红球藻的光谱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雨生红球藻的吸收光谱
        2.2 雨生红球藻的77K荧光发射光谱
        2.3 雨生红球藻的77K荧光激发光谱
        2.4 不同阶段细胞的光谱特性比较
第三章 雨生红球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与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色素蛋白复合物的PAGE分离结果
        2.2 绿色细胞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特性
        2.3 红色细胞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特性
        2.4 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命名
        2.5 类囊体膜多肽组成分析
        2.6 不同细胞阶段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特性与比较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单细胞绿藻的77K荧光特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藻种
    1.2 叶绿体的分离与类囊体膜制备
    1.3 叶绿素a/b值
    1.4 常温吸收光谱测定
    1.5 低温荧光光谱测定
2 实验结果
    2.1 叶绿体和类囊体膜的吸收光谱
    2.2 藻体、叶绿体和类囊体膜的77K荧光光谱
3 讨论

(8)三种红藻光合作用色素系统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光合作用
        1. 光合色素
        2. 藻胆蛋白
    二、光合生物的进化与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的多样性
        1. 叶绿体
        2. 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历史
        3. 类囊体
        4. 类囊体膜上的蛋白复合体
    三、红蓝植物的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研究进展
        1. 光合生物的进化路线
        2. 红藻的概况
    四、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光合作用色素系统的比较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 材料的采集和前处理
        2. 光合色素及藻胆蛋白含量的测定
        3. 紫菜藻胆体的提取及鉴定
        4.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类囊体、PSⅠ和PSⅡ的分离鉴定
    二、实验结果
        1.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色素的比较
        2.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放氧速率、Rubisco活性和PEPC活性比较
        3.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藻红蛋白和藻蓝蛋白的比较
        4.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藻胆体的特征
        5. 坛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PSⅠ和PSⅡ的分离鉴定
        6. 坛紫菜丝状体类囊体膜及PSⅡ的提取
    三、讨论
        1. 坛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光合色素和色素蛋白的比较
        2. 坛紫菜光合速率相关因子
        3. 坛紫菜叶状体光系统的分离
        4. 坛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的特征
        5. 坛紫菜叶状体PSⅡ的特征
        6. 坛紫菜和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的比较
        7. 坛紫菜丝状体PSⅡ的特征
        8. 坛紫菜丝状体和条斑紫菜丝状体类囊体膜和PSⅡ的差异
        9. 坛紫菜叶状体和坛紫菜丝状体类囊体膜和光系统的比较
        10. 坛紫菜叶状体和坛紫菜丝状体藻胆体的比较
第三章 条斑紫菜绿色突变体的研究
    一、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突变和野生型紫菜的形态学观察
        3. 不同光质下放氧速率的测定
        4. 藻胆蛋白含量的测定
        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6. 藻胆体性质的鉴定
        7. 突变和野生型条斑紫菜藻红蛋白的提取鉴定
    二、实验结果
        1. 野生型与突变型形态和细胞的比较
        2. 野生型与突变型紫菜的色素组成
        3. 在不同光质下野生型与突变型紫菜的放氧速率
        4. 藻胆体的性质
        5. 藻红蛋白的性质
        6. 藻胆蛋白的多肽组成
    三、讨论
第四章 深紫美芒藻光合色素、色素蛋白及藻胆体的研究
    一、实验方法
        1. 实验材料
        2. 突变和野生型紫菜的形态学观察
        3. 在不同盐离子浓度下放氧速率的测定
        4. 藻胆蛋白含量的测定
        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6. 藻胆体性质的鉴定
        7. 突变和野生型条斑紫菜藻红蛋白的提取鉴定
    二、实验结果
        1. 在不同盐离子浓度下放氧速率
        2. 深紫美芒藻的形态观察
        3. 深紫美芒藻的色素及色素蛋白的含量
        4. 深紫美芒藻的藻胆体
    三、讨论
结论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接受的文章
致谢

(9)条斑紫菜光系统Ⅱ的分离鉴定及Rubisco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二 光合作用的机理
    三 光合生物的进化与色素-蛋白质复合物的多样性
        1 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历史
        2 PSⅠ色素-蛋白质复合物
        2.1 高等植物PSI色素-蛋白质复合物
        2.1.1 高等植物PSⅠ核心蛋白质复合物(CCⅠ)
        2.1.2 高等植物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
        2.2 藻类PSⅠ叶绿素蛋白复合物
        2.2.1 藻类PSI核心复合物CCⅠ
        2.2.2 藻类PSⅠ复合物小结
        2.2.3 PSⅠ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LHCⅠ
        3 PSⅡ色素-蛋白质复合物
        3.1 高等植物PSⅡ色素蛋白复合物
        3.1.1 高等植物CCⅡ色素蛋白复合物
        3.1.1.1 CCⅡRC
        3.1.1.2 CCⅡRC的组成
        3.1.2 高等植物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
        3.1.2.1 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组成
        3.1.3 高等植物PSⅡ捕光色素蛋白复合物的结构
        3.2 藻类PSⅡ叶绿素蛋白复合物
        3.2.1 藻类PSⅡ核心复合物
        3.2.2 藻类PSⅡ捕光叶绿素复合物
        3.2.2.1 捕光Chla/b蛋白复合物
        3.2.1.2 捕光Chla/c蛋白复合物
        4 红蓝植物的叶绿素蛋白质复合物研究进展
        4.1 光合生物的进化路线
        5 小结
    四 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的研究进展
        1 Rubisco的结构
        2 Rubisco的分离纯化和活性测定方法
        3 Rubisco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条斑紫菜叶状体PSⅡ颗粒的分离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的采集和前处理
        1.1 材料来源
        1.2 材料前处理
        1.3 剪切材料
        1.4 材料与提取缓冲液混合
        1.5 材料的捣碎
        1.6 残渣回收
        1.7 超声波处理
        2 用传统的超速离心方法收集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类囊体膜
        2.1 收集类囊体膜粗制品
        2.2 重新悬浮类囊体膜粗制品
        2.3 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的粗制品的纯化
        2.4 测定叶绿素a浓度
        2.5 从纯化的类囊体膜中分离 PSⅡ粒子
        3 用差速离心的方法收集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类囊体膜
        3.1 收集类囊体膜粗制品
        3.2 重新悬浮类囊体膜粗制品
        3.3 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的粗制品的纯化
        3.4 测定叶绿素a 浓度
        3.5 从纯化的类囊体膜中分离 PSⅡ粒子
        4 对从两种不同方法收集的类囊体膜中的分离出来的各条色素带进行光谱检测
        4.1 吸收光谱测定
        4.2 荧光光谱测定
        5 DCIP 光还原活性的测定
        6 SDS-PAGE
    二 结果与讨论
        1 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的收集和纯化
        2 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 PSⅡ粒子的分离
        3 各样品的光谱特征
        4 DCIP 光还原活性的测定结果
        5 两种不同方法收集到的类囊体膜的总蛋白组分和从中分离出来的 PS Ⅱ颗粒的蛋白组分
第三章 条斑紫菜丝状体光系统 II 的分离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的采集和前处理
        1.1 材料来源
        1.2 材料的采集
        1.3 材料与提取缓冲液混合
        1.4 材料的捣碎
        1.5 残渣的回收
        1.6 超声波处理
        2 用差速离心的方法收集条斑紫菜叶状体的类囊体膜
        2.1 收集类囊体膜粗制品
        2.2 重新悬浮类囊体膜粗制品
        2.3 条斑紫菜丝状体类囊体膜粗制品的纯化
        2.4 测定叶绿素a 浓度
        3 从纯化的类囊体膜中分离 PSⅡ粒子
        4 对分离出来的各条色素带进行光谱检测
        4.1 吸收光谱测定
        4.2 荧光光谱测定
        5 放氧活性的检测
        6 DCIP光还原活性的测定
        7 SDS-PAGE
    二 结果与讨论
        1 条斑紫菜叶状体类囊体膜的收集和纯化
        2 从条斑紫菜丝状体类囊体膜中分离 PSⅡ粒子的分离
        3 各样品的光谱特征
        4 DCIP 光还原活性的测定结果
        5 条斑紫菜丝状体类囊体膜中分离出来的 PSⅡ粒子的蛋白成分
        6 各样品的放氧活性
第四章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在条斑紫菜丝状体和叶状体中差异表达的研究
    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的培养、采集和前处理
        2 蛋白水平上差异表达的研究
        2.1 条斑紫菜丝状体和条斑紫菜叶状体的总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2.2 Rubisco 的鉴定
        2.3 Rubisco 在条斑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里蛋白水平差异表达研究
        2.3.1 Rubisco 在条斑紫菜冰冻叶状体和自培丝状体里蛋白水平差异表达研究
        2.3.2 Rubisco在不同季节条斑紫菜叶状体和高温条件下培养的丝状体里蛋白水平差异表达研究
        3从Rubisco在条斑紫菜丝状体和条斑紫菜叶状体羧化活性的差异来进行研究
        3.1 器材与试剂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2 实验步骤
        3.3.1 酶粗提液的准备
        3.3.2 Rubisco酶活力的测定
        3.3.3 Rubisco活力的计算
        4 条斑紫菜丝状体和条斑紫菜叶状体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差异的研究
        4.1 器材与试剂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步骤
        4.2.1 酶提取液的准备
        4.2.2 PEPC酶活力的测定
    二 结果与讨论
        1 Rubisco 的鉴定
        2 Rubisco 在条斑紫菜叶状体和丝状体里蛋白水平差异表达研究
        3 Rubisco 羧化酶与 PEPC 酶活性的测定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四、管藻目绿藻刺松藻(Codium fragile)PSII捕光复合物的结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漂浮状态浒苔(Ulva prolifera)光合系统对典型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及其机理的研究[D]. 赵新宇. 中国海洋大学, 2015(08)
  • [2]条斑紫菜叶状体不同区域光合作用比较分析及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D]. 周伟.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10)
  • [3]不同氮素水平对产油尖状栅藻色素-蛋白复合物与全蛋白表达的影响[D]. 彭倩倩. 暨南大学, 2014(03)
  • [4]石莼光合膜蛋白复合体的提取及光合特性研究[D]. 邱宇.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5]两种羽藻目绿藻化学组分及其多糖活性研究[D]. 宋厚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10)
  • [6]雨生红球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及其特性[D]. 吴珊珊. 暨南大学, 2009(09)
  • [7]单细胞绿藻的77K荧光特异性研究[J]. 刘健晖,李爱芬,刘太胜,孙岁寒,段舜山. 海洋科学, 2007(07)
  • [8]三种红藻光合作用色素系统的比较研究[D]. 李映霞.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7(04)
  • [9]条斑紫菜光系统Ⅱ的分离鉴定及Rubisco的研究[D]. 高政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04)
  • [10]绿藻假根羽藻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分离及其特性研究[J]. 刘晓娟,李爱芬,陈敏,段舜山. 生态科学, 2004(04)

标签:;  ;  ;  ;  ;  

易碎绿藻PSII捕光复合物的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