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化质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劣质燃料,锅炉,生物质,清洁高效,循环流化床,清洁燃烧技术,外置床,炉内脱硫,设计煤种,燃烧优化
流化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邓卓昆[1](2019)在《清洁高效消纳劣质燃料》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煤电清洁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节能减排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煤电调峰运行成为新常态,环保压力空前,加上煤价高居不下,煤电企业生存困难,需要另谋出路。”2018年12月12日,由中国电力科技网主办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2018年会”(简称CFB年(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报》期刊2019-01-07)
鲁飞虎[2](2016)在《振动流化床干燥器对聚丙烯酰胺产品质量的影响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大庆油田开采的不断深入,对油田叁次采油驱油助剂聚丙烯酰胺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大庆炼化公司主要从事聚丙烯酰胺的工业化生产,在确保稳产高产的同时,更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6年06期)
张玉黎[3](2016)在《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中流化质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对煤制天然气技术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量。目前商业化的甲烷化工艺中皆采用固定床反应器,由于甲烷化反应的强放热特性,需采用高气体循环倍率、串联多级反应器等方法,来控制反应器内的温升,流程复杂,空耗巨大。流化床反应器具有极好的传热性能,尤其适用于强放热反应过程,可成为潜在的下一代商业甲烷化反应器。然而将流化床反应器应用于甲烷化工艺将存在一定的问题:甲烷化反应是一个摩尔数减小反应,将引起乳化相收缩,流化质量降低,甚至会发生局部脱流现象,使得反应器性能下降。因而开发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时,改善流化质量是保证生产高效稳定进行的关键。本文从实验测量和数值计算两个方面,着重围绕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内的流化质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以寻求影响流化质量的关键因素,为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的开发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压力信号的流化质量原位表征方法的建立;(2)流化质量原位表征方法的冷模实验验证;(3)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中流化质量的热态实验研究;(4)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中流化质量的DEM-CFD研究。并取得以下工作进展:1.基于欧拉双流体模型,分析了现有压力信号分析方法在求解流化床中气泡参数时存在较大误差的原因,进而以此为理论依据对其进行了修正,获得气泡参数的精确测量,实现甲烷化流化床流化质量原位精确在线表征。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现有方法的测量精度取决于气泡和压力信号测量点的径向距离、反应器尺寸,以及反应器形状等因素。修正过程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影响,首先依据概率学原理,对气泡序列与压力信号检测点之间的径向位置关系进行建模,接着在Davidson和Harrison模型的基础上对单气泡引起的局部压力信号模型进行了扩充和完善,最后获得现有方法测量结果与真实气泡尺寸之间的数学关系。2.搭建了一套内径为0.06m、高为1.60 m的冷模流化床装置,对修正后的压力信号分析方法进行验证。建立了电容层析成像(ECT)与压力信号实时同步测量方法,借助ECT获得可靠的气泡尺寸参考值,对比验证修正前后的压力信号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修正之前ECT与压力信号测量气泡尺寸之间的比值在3-6之间,修正后的比值在0.77-0.92之间,大幅度提高了测量精度,表明了修正方法的可靠性。3.搭建尺寸与冷模装置一致的加压甲烷化流化床装置,制备NiLaMn/Al2O3甲烷化催化剂。利用修正后的压力信号分析方法,对高温高压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中的气泡尺寸和频率进行了测量,以此表征流化质量。研究了表观气速、压力以及床料量对流化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鼓泡床甲烷化反应器中,流化质量随着表观气速/床料量的增大逐渐下降,提高操作压力有助于改善流化质量。同时,在高活性甲烷化催化剂中,掺混适当比例属性相似的惰性剂,除了有助于提高流化质量,还可将床层内温差控制在10℃以内,避免了催化剂烧结。4.自主编写DEM-CFD源程序,实现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的模拟计算,依据乳化相膨胀比表征床内流化质量,结果表明流化质量随着操作条件的变化规律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根据模拟结果中的气固流动方式,以及两相间的气体组分分布,发现两相间传质速率是影响流化质量的因素之一,细颗粒流化床中有限的相间传质使得乳化相中减小的气体体积不能及时得到补充,造成乳化相收缩,流化质量下降。综合考察实验中的气泡参数变化特性、化学反应转化率,以及数值计算中的乳化相变化规律和横截面颗粒平均速度分布,推出影响流化质量的最关键因素为返混速率。增加表观气速/床料量使得颗粒返混速率增大,流化质量下降;加压时既促进了两相间传质,又降低了返混速率,流化质量获得改善。可通过降低返混速率、强化两相传质的方式改善流化质量。(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5-18)
丁淑芳,李涛,韦鲁滨,李明明[4](2016)在《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床层流化质量的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价流化床的流化质量,选用七种粒度不同的磁铁矿粉为加重质,将影响流化质量的主要因素流化气速和加重质粒度分布作为评价指标,并提取流化质量参数,分析其对流化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流化质量参数分析评价指标对流化质量的影响,流化床层的密度标准差随气速的增大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其达到最大值后的气速范围内,床层密度趋于稳定。此时床层的均匀性较好。床层密度标准差随磁铁矿粉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增大,此时床层的均匀性变差。当其含有适量的细颗粒时,床层的均匀性要比相同粒径的磁铁矿粉所形成的床层均匀性好,可以改善流化质量。根据密度标准差与气速的变化趋势对气速进行分区,为选择适宜的分选气速范围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郝二非,于贵芳,张鸽[5](2015)在《迈步CFB建设新高度》一文中研究指出9月18日,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山西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能建山西电建公司”)承建的,世界首台35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CFB)———晋能国金电力有限责任公司2台35万千瓦低热值煤供热发电工程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运。(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力报》期刊2015-09-30)
王正松[6](2015)在《药物流化床制粒过程建模与质量优化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药物生产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物流化床制粒过程作为药物生产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着颗粒质量指标难以控制、生产效率低和原料浪费等问题。研究药物流化床制粒过程的建模与质量指标优化控制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药物流化床制粒过程的基本工艺和内在机理,分析了流化床制粒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药物流化床制粒过程最终颗粒平均粒度的机理模型,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机理模型的有效性。用所建立的流化床制粒过程机理模型模拟实际的生产过程产生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PLS)方法建立了基于数据的流化床制粒过程平均粒度预测模型。在预测模型的基础上,以操作变量喷雾频率、喷雾速率和雾化压力为决策变量,以平均粒度预测值与期望值偏差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制粒过程指标控制优化模型,并应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加以求解。针对平均粒度预测模型失配问题,考虑误差信息的不确定性,提出了基于鲁棒优化的制粒过程指标优化控制方法,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有效提高了优化结果的可实现性。然后,采用迭代学习控制思想的实现流化床制粒过程质量批次间优化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批次间与批次内相结合的综合优化控制方法,仿真研究验证了该方法可进一步提高指标控制速度与抑制扰动能力。(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期刊2015-06-01)
李叁平,王述洋,卢文超,付晓东[7](2015)在《生物质热裂解反应器流化质量的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在流化过程中颗粒粒径、生物质颗粒和热载体颗粒的配比等参数对流化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实现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及数值模拟作铺垫。[方法]在内胆式双热型生物质热裂解反应器中,通过流态化实验,研究不同的生物质粒径、生物质颗粒和热载体颗粒的不同配比等参数对颗粒流化质量的影响规律。[结果]对于同种颗粒,随着粒径的增加,临界流化速度增大,床层压降随着气速的增加也逐渐增大;对于粒径相同的不同种类颗粒,临界流化速度随颗粒堆积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生物质颗粒与热载体颗粒混合比的增加,临界流化速度几乎都降低。[结论]选取生物质颗粒和热载体颗粒的配比为2∶3时,流化质量相对较好。(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余泉毅,崔名全,鲍锐,王浩,赵俊霞[8](2015)在《基于流化床技术制备芦丁缓释微丸及质量控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芦丁缓释微丸,建立质量控制方法。方法: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Surelease)为缓释材料,空白丸芯为载体,采用低喷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芦丁缓释微丸,单因素考察隔离层增重、控释层增重、致孔剂种类和用量对释放度的影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体外释放度。结果:最优包衣处方工艺为隔离层增重10%,控释层增重18%,15%的乳糖为致孔剂。所得缓释微丸的体外释放度接近一级释药模型。结论:以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的缓释微丸体外释放效果理想,工艺简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其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5年01期)
朱卫华[9](2014)在《谈事中控制在中小电站循环流化床锅炉安装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桐乡濮院协鑫环保热电有限公司90T/H循环流化床锅炉安装案例,叙述了事中控制在质量控制中的具体运用。(本文来源于《建设监理》期刊2014年10期)
李松,范晓旭,郭冬彦,初雷哲[10](2014)在《生物质双循环流化床质量循环流率冷态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物质双循环流化床气化冷态实验,分析了静床床高、鼓泡床物料堆积高度、快速流化床一次流化风速、下返料器风速、物料粒径对生物质气化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质量循环流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运行条件对物料质量循环流率均产生较大影响。质量循环流率随静床床高增加而增大,达到一定高度后增幅明显;随鼓泡床物料堆积高度增加而减小;随快速流化床一次流化风速和下返料风速增加而增大,当料层高度较低时,两床压差波动较大,物料循环不稳定;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粒径的质量循环流率发现,物料粒径越小,受气固扰动越剧烈,质量循环流率增幅加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流化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大庆油田开采的不断深入,对油田叁次采油驱油助剂聚丙烯酰胺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大庆炼化公司主要从事聚丙烯酰胺的工业化生产,在确保稳产高产的同时,更要保证产品的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化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1].邓卓昆.清洁高效消纳劣质燃料[N].中国电力报.2019
[2].鲁飞虎.振动流化床干燥器对聚丙烯酰胺产品质量的影响与控制[J].化工设计通讯.2016
[3].张玉黎.甲烷化流化床反应器中流化质量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
[4].丁淑芳,李涛,韦鲁滨,李明明.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床层流化质量的评价[J].黑龙江科技大学学报.2016
[5].郝二非,于贵芳,张鸽.迈步CFB建设新高度[N].中国电力报.2015
[6].王正松.药物流化床制粒过程建模与质量优化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5
[7].李叁平,王述洋,卢文超,付晓东.生物质热裂解反应器流化质量的影响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2015
[8].余泉毅,崔名全,鲍锐,王浩,赵俊霞.基于流化床技术制备芦丁缓释微丸及质量控制的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5
[9].朱卫华.谈事中控制在中小电站循环流化床锅炉安装质量控制工作中的运用[J].建设监理.2014
[10].李松,范晓旭,郭冬彦,初雷哲.生物质双循环流化床质量循环流率冷态实验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4
标签:劣质燃料; 锅炉; 生物质; 清洁高效; 循环流化床; 清洁燃烧技术; 外置床; 炉内脱硫; 设计煤种; 燃烧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