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氮磷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淮南矿区,沉陷积水,氮磷,分布特征
氮磷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维翔,姜春露,郑刘根,安士凯,陈永春[1](2019)在《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中氮、磷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淮南矿区9个矿井开采形成的沉陷积水为研究对象,分为夏冬两季取样测试,分析氮、磷等水质指标含量、季节与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对潘一矿、谢桥矿和顾桥矿3个矿井沉陷区积水多年来氮、磷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氮、磷污染较严重,TN浓度夏季较冬季高出55. 33%,而TP浓度冬季较夏季高出21. 05%,人类活动的季节变化以及降水的季节分布差异是TN季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温度和水体中动植物的吸收释放是TP季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刘庄矿、顾桥矿、潘叁矿等沉陷区TN含量较高,而TP含量在研究区呈现出中部及东部较高,西部较低的特征;开放型沉陷区(潘一矿和谢桥矿)积水中TN含量无升高趋势,TP含量有所降低;封闭型沉陷区(顾桥矿沉陷区)积水中氮、磷含量均明显上升。(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王丹,钱佳欢,石泽敏,赵东华[2](2019)在《洱海表层沉积物氮、磷、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及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洱海全湖33个点位表层沉积物总氮、总磷、有机质的含量及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洱海沉积物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并对比分析近10年来沉积物变化,为后续洱海进一步的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99. 9 g/k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湖湾、湖心平台深水区、东南部湖区;总磷的平均含量为871 mg/k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心平台深水区,与水深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总氮的平均含量为2741 mg/k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湖湾和南部出流河口附近,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近10年来,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均有较大程度的上升,沉积物内源污染值得关注。(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8-30)
朱浩,王健,刘兴国,么宗利,来琦芳[3](2019)在《盐碱池塘生态工程化种养系统氮磷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盐碱池塘生态工程化种养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系统中排水渠和蓄水池分别收集浸选盐碱水和渗透盐碱水,监测系统中盐碱水、土壤中的氮、磷营养盐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渗透、浸洗两种方式对土壤进行洗盐脱碱,抬田土壤总氮、总磷明显下降,盐碱水中总氮、总磷明显上升,通过土壤浸洗方式对土壤中氨氮、硝酸盐氮、正磷酸盐洗脱作用较弱,但通过土壤渗透方式对土壤中氨氮洗脱作用较强,蓄水池作为土壤渗透后的盐碱水收集池,水体中氨氮较高,可以作为养殖补充用水;在盐碱池塘生态工程化种养系统中养殖水体总氮<4 mg/L,总磷<1.3 mg/L,符合养殖需求。(本文来源于《渔业现代化》期刊2019年04期)
王放,张芬,勾晓华,张军周,王延芳[4](2019)在《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在祁连山中部4个海拔梯度带(3 170、3 220、3 320与3 420 m)并跨越整个生长季(5-9月)所采集的祁连圆柏叶片样品,系统性地研究了祁连圆柏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时间(季节)和空间(海拔)变化.结果表明,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叶片w(P)对w(N)∶w(P)的变化起主导作用.随着海拔升高,叶片的w(N)、w(P)极显着降低, w(N):w(P)先降后升;随着生长季的推移,叶片w(N)显着升高, w(P)与w(N)∶w(P)没有显着变化.叶片N、P特征的海拔变异系数极显着大于季节变异系数,说明具有相对的海拔变异性和季节稳定性.海拔对祁连圆柏叶片N、P特征的影响占主要作用,解释变异量可达26.50%~49.86%.季节对其影响较小,解释变异量只有6.53%~9.81%.海拔和季节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着水平.海拔变化对外界环境改变的时间尺度为年代际以上,季节变化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只达到季节尺度.相对于季节尺度,外界环境对祁连圆柏N、P特征的影响主要在年代际尺度以上.(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黄巍,余经纬,李玉成,张学胜,王宁[5](2019)在《“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水体中的氮磷浓度及藻类生物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水体中氮磷浓度及藻类生物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为控制稻田排水中氮磷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比"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差异及优越性,重点研究"稻—鸭—虾"的内在协同作用对水体中氮磷及藻类的变化影响。[结果]①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稻田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减少32.43%和19.35%,且对初始灌溉水中TN,TP的去除率可达到38.7%和26.9%。②"稻—鸭—虾"生态种养可改变稻田水体中氮磷的形态,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可溶性磷(DTP)和颗粒态磷(PP)比例更加稳定,而在水稻后期,稻田水体中有机氮(ON)比例显着提高。③"稻—鸭—虾"生态种养改善了水体中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稻田排水中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到2.34。④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中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分别提高了4.83%,5.28%和2.84%,稻米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了8.15%,显着提高经济效益。[结论]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既能有效减少稻田水体中N,P含量,增加水体稳定性,又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且并未带来重金属污染风险,是值得推广的大田种养技术。(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陆宏宇,马明海,茆赛赛,秦俊,刘岚英[6](2019)在《黄山学院水西湿地氮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考察枯水期水西湿地对高校微污染水体氮和磷的净化作用,2017年10月-2018年4月,对水西湿地中总氮(TN)、总磷(TP)的污染状况进行连续性的定点监测。结果表明,枯水期黄山学院水西湿地水体TN、TP的空间变异性小,但时间变化性表现明显,其水体富营养化情况较为严重。水西湿地对高校微污染水体具有显着的净化效果。水西湿地对高校微污染水体总氮和总磷具有较好的净化效率,可为湿地在微污染水体中的应用及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9年14期)
刘智能[7](2019)在《氮磷胁迫下云南松与旱冬瓜混栽幼苗的光合生理指标反应及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盆栽试验为基础,按不同的比例混交栽植云南松与旱冬瓜,用氮、磷浓度不同的平衡营养液对幼苗进行处理并测定分析其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对于旱冬瓜而言,与云南松幼苗混栽时,磷缺乏会降低幼苗叶绿素的含量,而缺氮则影响较小,并且混栽一定比例的云南松对其幼苗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对云南松而言,混栽旱冬瓜则影响明显。苗期营养供应全面时,混栽云南松对旱冬瓜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大,而当氮磷缺乏或胁迫时将导致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氮磷缺乏或胁迫和混栽旱冬瓜对云南松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具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二者还具有明显的交互影响。混栽云南松和氮磷缺乏对旱冬瓜苗期的可溶性糖的积累和运转影响不大;氮磷胁迫和混栽旱冬瓜对云南松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影响较小,但二者的交互影响明显。(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4期)
妥彬,田文斌,郭超,许洺山,郑丽婷[8](2019)在《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和灌丛土壤碳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海岛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维持方面起重要作用.以中国东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14个海岛为对象,研究森林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特征,并分析其与气候因子和植物多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碳和氮磷养分库在温度带间差异显着,土壤碳库与氮库在暖温带最低,分别为49.35和1.08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137.25和4.63 t·hm~(-2);磷库在南亚热带海岛最低,为1.3 t·hm~(-2),在北亚热带最高,为5.19 t·hm~(-2).各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库在不同温度带间存在显着差异,落叶林土壤碳氮磷库在亚热带高于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和氮库不受温度带影响,磷库在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显着高于南亚热带.年均温、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和植物物种多样性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碳氮磷库有显着正向影响;植物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氮库变化有正向影响,但对磷库具有负向影响.海岛森林土壤碳库的纬度变化趋势与大陆相反,土壤氮磷养分库变化格局与大陆相似;其中,水热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是驱动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土壤碳氮磷库变化的主要非生物和生物因素.(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金文龙,周维[9](2019)在《阳澄湖氮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5年~2017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氮磷在阳澄湖内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规律,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了阳澄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阳澄湖TN浓度波动不大,但是TP浓度持续升高,特别是中湖和东湖,分别升高了81.7%和113.8%;除2017年外,TN、TP浓度均是西湖最高,东湖最低,2017年中湖TP浓度升至最高;阳澄西、中、东湖每年的TN/TP比较接近,且都逐年下降。②年内变化来看,TN浓度每年1~3月较高,7~9月较低,而TP浓度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TN/TP每年1~4月较高,一般在30以上,每年5~10月较低,一般在7~30之间。③TLI值显示阳澄西湖的富营养化状态有所好转,而中湖、东湖的富营养化状态呈恶化趋势。叁年中,西湖、中湖均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东湖2015年为中营养,2016和2017年转变为轻度富营养。(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19年03期)
周启龙,多吉顿珠,陈少锋,益西央宗,普布卓玛[10](2019)在《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氮、磷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间土壤碳氮磷含量的分布规律和各养分间相互关系,为草地生态保护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S形土壤取样法对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的土壤样品进行采集,利用试验测定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基于SPSS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山脊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和山腰高寒草甸有机碳含量主要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深度加大而降低;有机碳与全氮有极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8(p<0.01),不同草地类型间全氮含量趋势与有机质趋势相同;除高寒沼泽草甸,其他草地类型的有效氮与全氮分布规律相同,有效氮含量和全氮含量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39(p<0.05)。速效磷受全磷含量影响显着,速效磷与全磷的相关系数为0.442,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全磷含量受放牧影响,但放牧对速效养分的影响更加明显。[结论]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氮、磷的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草地退化与放牧强度具有一定联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氮磷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洱海全湖33个点位表层沉积物总氮、总磷、有机质的含量及相关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洱海沉积物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并对比分析近10年来沉积物变化,为后续洱海进一步的保护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平均含量为99. 9 g/k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湖湾、湖心平台深水区、东南部湖区;总磷的平均含量为871 mg/k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心平台深水区,与水深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总氮的平均含量为2741 mg/kg,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湖湾和南部出流河口附近,与有机质含量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近10年来,洱海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和总氮含量均有较大程度的上升,沉积物内源污染值得关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氮磷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维翔,姜春露,郑刘根,安士凯,陈永春.淮南采煤沉陷区积水中氮、磷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环境工程.2019
[2].王丹,钱佳欢,石泽敏,赵东华.洱海表层沉积物氮、磷、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及变化[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3].朱浩,王健,刘兴国,么宗利,来琦芳.盐碱池塘生态工程化种养系统氮磷的变化特征[J].渔业现代化.2019
[4].王放,张芬,勾晓华,张军周,王延芳.祁连山中部祁连圆柏叶片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时空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黄巍,余经纬,李玉成,张学胜,王宁.“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水体中的氮磷浓度及藻类生物量变化[J].水土保持通报.2019
[6].陆宏宇,马明海,茆赛赛,秦俊,刘岚英.黄山学院水西湿地氮磷时空变化特征研究[J].广州化工.2019
[7].刘智能.氮磷胁迫下云南松与旱冬瓜混栽幼苗的光合生理指标反应及变化[J].林业调查规划.2019
[8].妥彬,田文斌,郭超,许洺山,郑丽婷.中国东部海岛森林和灌丛土壤碳氮磷养分库的纬度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9
[9].金文龙,周维.阳澄湖氮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J].四川环境.2019
[10].周启龙,多吉顿珠,陈少锋,益西央宗,普布卓玛.西藏北部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碳、氮、磷的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