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增益论文-宫国安,钱朗

产量增益论文-宫国安,钱朗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量增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连地区,玉米杂交种,产量增益分析

产量增益论文文献综述

宫国安,钱朗[1](2016)在《大连地区玉米杂交种对产量的增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连地区是高秆大穗型品种主要种植区,对大连地区40年来生产上不同年代近30个主推品种产量表现、总增益、平均年增益、每5年产量增益统计表明:从种植第一个单交种丹玉6号开始到现在产量持续增加,到2010年总增益达到131 kg,平均年增益3.7 kg;2015年以推广密植品种良玉99为代表总增益达到186.3 kg,平均年增益达到4.7 kg;在每5年产量增益中出现几个阶段性节点,即1980年推广A团后达到36.1 kg,1995~2000年间推广D、E团后达到27.8~29.6 kg,2015年推广密植品种后高达55.3 kg,说明推广优良杂交种对产量增长的突出作用,2005年F团出现-4.4 kg负增益,说明此阶段产量处于"爬坡"阶段,推广密植品种良玉99后产量大幅增加。(本文来源于《辽宁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金松灿,王春平,孔欣欣,蔡珊利,陈培军[2](2014)在《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生理性状的遗传增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对培育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1980~2005年间河南省育成的8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为研究材料,于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间连续2年种植,分析了近25年河南主栽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显着受环境和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的影响。1980~2005年间河南小麦产量年遗传增益为63 kg/hm2,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显着改良,其中,千粒重年遗传增益为0.42 g,收获指数年遗传增益为0.29。株高随品种的选育年份呈显着降低趋势,平均每年降低株高0.42 cm。而单位面积(m2)穗数、穗粒数和生物学产量均无显着变化。说明近25年来河南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粒重来完成,今后再通过降秆来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现实,应在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同时适当放宽株高限制,提高茎秆质量的同时,加强改良新品种的收获指数。(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4年09期)

[3](2013)在《实施一机两改一保障战略 提高玉米产量增益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我国玉米的增产贡献我国玉米生产对国家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其增产主要来自面积增加,而单产增长较缓慢,今后增长压力和潜力并存。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最近23年(1990年—2012年),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2012年,玉米总产(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3年17期)

蒲云升,易陈红,邹小红,杨必安[4](2012)在《基于1998—2007年重庆市山区玉米区域试验分析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增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98—2007年重庆市山区玉米区域试验资料为研究对象,估算了重庆不同对照时代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的遗传增益,并对影响杂交种籽粒产量的相关农艺性状的改良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重庆直辖以来的11年时间里,通过增加结实率、提高穗行数和行粒数以及适当增加生物产量,渝单8号时代(2006—2007年)杂交种籽粒产量在雅玉2号时代(1998—2005年)基础上的遗传增益为19.39%,在影响籽粒产量的相关性状中,秃尖、穗行数、行粒数、株高的改良效果最明显,穗长、千粒重和出籽率的改良效果相对较差。(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2年05期)

张勇,李式昭,吴振录,杨文雄,于亚雄[5](2011)在《CIMMYT种质对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春性小麦产量遗传增益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历史品种产量潜力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小麦育种水平。2007—2009连续2年度将来自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的代表性59个品种分别种植在四川成都、云南丽江、甘肃武威和新疆昌吉,在肥水供应充足、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分析了产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品种的产量随育成年份显着增加,年遗传增益分别为0.73%、0.34%、0.58%和1.43%。产量遗传增益四川品种表现与产量构成因子关系不密切;云南品种主要表现为减少穗数和增加穗粒数;甘肃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穗粒数;新疆品种主要表现为增加主穗粒重和收获指数,并与成熟期提早及株高降低有一定关系。各地区品种中Rht-B1b和Rht-D1b矮秆基因均来自CIMMYT种质,其产量潜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CIMMYT种质的引进和有效利用,在四川和云南,CIMMYT种质的主要贡献是提高品种的条锈病抗性;而在甘肃和新疆,其被利用的主要特性是矮秆、高产、穗粒数多及广泛适应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史振声,朴琳,王晓东[6](2011)在《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北方地区不同年代有代表性的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为试材,对产量杂种优势的遗传增益及穗部性状杂种优势变化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随着品种更替产量逐年提高;(2)各穗部性状随年代的推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单产的提高是各穗部性状协同作用的结果;(3)穗粗和籽粒深度是1990年以后杂交种产量增长的主要遗传增益;(4)产量的增长与杂种优势增加并不一致。(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1年05期)

慈晓科,张世煌,谢振江,徐家舜,卢振宇[7](2010)在《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田间试验为基础,对直接种植法的不同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合我国的评估方法,为遗传产量增益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以1970s—2000s期间大面积推广的杂交种为材料,分别于2005—2006年(试验1)以及2007—2008年(试验2)在新疆农业科学院和北京顺义试验基地进行。每个试验设置3种密度。依据1970年代单交种在3.0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的单交种在6.0万株hm-2密度下的年均单位面积的产量差异,计算得到1970s—2000s期间我国玉米遗传产量年增益速率为94.7 kg hm-2。在7.5万株hm-2密度下,2000年代单交种较1970年代单交种的产量增值是遗传因素作用的结果。1970年代单交种在1.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与2000年代单交种在7.5万株hm-2密度下的产量差值是育种与栽培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二者的比值得到育种对总产量增益的贡献率为52.9%。Duvick的直接种植法适用于我国评估遗传产量增益速率,Tollnaar的试验设置方法适用于评估我国玉米遗传贡献率。(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0年12期)

茹高林,张德贵,卢振宇,张世煌,曲延英[8](2010)在《海南试验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增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南试验点分析了我国近60年有代表性的34个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增益。结果表明:产量、出籽率、千粒重等12个农艺性状年代间均存在极显着差异,茎倒率和秃尖长年代间存在显着差异。海南试验点不同年代(1950年至2000年)玉米品种产量每年增益为46.4kg/hm2,与北京和新疆试验点的产量增益趋势一致,只是明显低于北京试验点。海南叁亚冬季的生态环境适宜对我国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产量增益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0年03期)

宇万太,马强,张璐,周桦,沈善敏[9](2007)在《不同施肥制度下茬口对作物产量增益、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贡献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1991—2002年共1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茬口对作物产量增益、土壤养分状况及对施肥贡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重茬相比,豆茬较有利于作物的高产和稳产;施用氮肥使其产量增益减小,并且施用氮肥愈多,产量增益愈小;增施有机肥情况下,产量增益的减小更为明显。在土壤养分方面,豆茬不仅能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还能改善土壤的供磷、供钾量,有助于土壤养分状况的改善;施肥制度进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施肥贡献率随着施肥制度的进步逐渐增大,但其增幅趋缓;随着施肥制度的进步,施肥贡献率在豆茬和重茬上所表现的差异逐渐缩小,最后趋同。(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07年11期)

宇万太,张璐,殷秀岩,马强,沈善敏[10](2003)在《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 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 ,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 ,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 ,保持 80 %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 :海伦 2 62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95 6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3 0 63kg·hm-2 ( 11年平均 ) ;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其增产量分别为 :海伦2 5 0kg·hm-2 ( 14年平均 ) ,沈阳 489kg·hm-2 ( 12年平均 ) ,桃源 15 3 1kg·hm-2 ( 11年平均 )。表明养分循环再利用这一生态过程所产生的效应有着明显的地理分异规律。据此可以认为 ,保持农业中养分循环再利用对于热量充沛的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03年06期)

产量增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品种更替过程中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变化规律对培育高产品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1980~2005年间河南省育成的8个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为研究材料,于2010~2011年和2011~2012年间连续2年种植,分析了近25年河南主栽品种的产量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产量和产量相关性状显着受环境和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的影响。1980~2005年间河南小麦产量年遗传增益为63 kg/hm2,千粒重和收获指数显着改良,其中,千粒重年遗传增益为0.42 g,收获指数年遗传增益为0.29。株高随品种的选育年份呈显着降低趋势,平均每年降低株高0.42 cm。而单位面积(m2)穗数、穗粒数和生物学产量均无显着变化。说明近25年来河南小麦产量的提高主要通过提高粒重来完成,今后再通过降秆来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现实,应在进一步提高产量的同时适当放宽株高限制,提高茎秆质量的同时,加强改良新品种的收获指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量增益论文参考文献

[1].宫国安,钱朗.大连地区玉米杂交种对产量的增益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6

[2].金松灿,王春平,孔欣欣,蔡珊利,陈培军.黄淮麦区小麦产量和生理性状的遗传增益研究[J].种子.2014

[3]..实施一机两改一保障战略提高玉米产量增益速度[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

[4].蒲云升,易陈红,邹小红,杨必安.基于1998—2007年重庆市山区玉米区域试验分析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的遗传增益[J].现代农业科技.2012

[5].张勇,李式昭,吴振录,杨文雄,于亚雄.CIMMYT种质对四川、云南、甘肃和新疆春性小麦产量遗传增益的贡献[J].作物学报.2011

[6].史振声,朴琳,王晓东.我国北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遗传增益[J].种子.2011

[7].慈晓科,张世煌,谢振江,徐家舜,卢振宇.1970—2000年代玉米单交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分析方法的比较[J].作物学报.2010

[8].茹高林,张德贵,卢振宇,张世煌,曲延英.海南试验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增益分析[J].玉米科学.2010

[9].宇万太,马强,张璐,周桦,沈善敏.不同施肥制度下茬口对作物产量增益、土壤养分状况及施肥贡献率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7

[10].宇万太,张璐,殷秀岩,马强,沈善敏.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J].农业工程学报.2003

标签:;  ;  ;  

产量增益论文-宫国安,钱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