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格裂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变奏曲,人格裂变
人格裂变论文文献综述
田君[1](2013)在《职场里的人格裂变——我主演小品《成长变奏曲》》一文中研究指出都说职场是浓缩了的浊世,是漫溢着的染缸,是一管世态的万花筒,是一支命运的变奏曲。喜剧小品《成长变奏曲》,以辛辣式的笔法,讽刺式的素描,将一个初入职场的女大学生,通过与上司、同事、客户的不断碰撞,在吃亏中成熟,在吃苦中成长,渐渐磨掉了性格锐气,沾染上"江湖"习气,步入了升迁的阶梯,开始了人格的裂变,从而付出了"成长"的代价。作品以独到的视角,真实的演绎,痛心地揭示出当下真实的职场。我应盐都区文化馆的邀请,在小品《成长变奏曲》中主演一号角色"小王"。拿到剧本,我怦然心(本文来源于《剧影月报》期刊2013年06期)
孙振涛[2](2013)在《简论前蜀文人群体的人格裂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蜀王朝承唐末藩镇割据之余绪,在五代十国混战不休的年代中开国建号享国二十余年。前蜀文人群体的人格操守和思想心态,在奢靡苟安、封闭隔绝和毫无振作气象的小朝廷中发生了质的裂变。他们没有守道不移的磊落节操,只有因循苟且的顺时无为;没有兼济天下的功名意识,只有个人名利得失的斤斤计较;没有力挽狂澜的振作气象,只有醉入花间的沉醉低迷。(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9期)
高飞[3](2012)在《浅析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裂变及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人格裂变主要表现为:过分追求个人享受,理想信念模糊淡化;过分强化功利意识,价值取向扭曲变形;过分泛化拜金主义,诚信等美德意识缺失;过分注重个人本位,社会责任意识缺乏等。造成我国大学生目前这种裂变的原因主要有:市场经济固有缺陷和负面效应、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行为失范、西方思想文化、大学生道德人格建设不到位、社会调控机制一定程度的弱化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对策主要有合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合理优化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力增强制度和法律意识以及努力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等。(本文来源于《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10期)
闫鑫[4](2011)在《《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人格裂变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神职人员的爱情是一种经常在文艺作品中出现的题材,在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之外,我们更多的深刻感受是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本文通过探讨《红字》中的牧师丁梅斯代尔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了他人格变化的历程。(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下半月)》期刊2011年11期)
周巍[5](2009)在《中国转型期人格裂变及政策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格裂变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出现并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转型期,社会变迁剧烈、各种思想激荡,人格裂变就会处于显性状态,人的心理问题将作为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呈现。在中国叁十年的社会转型探索历程中,中国人在思想、情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都体会到了正反两面的激烈争斗。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实现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强有力的保障。人格具有社会属性,对人格发展具有影响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公共政策作为引导中国前进发展方向的指南,对社会具有第一影响力,对人格的形成和塑造也必然具有相应的意义。本文致力于研究政策对人格影响的这一方面,通过对人格裂变的解读,对转型期政策变动与人格裂变关系进行探寻,以中国与前苏联、东欧国家转型期人格裂变的比较研究为参考,提出了公共政策如何回应转型期人格裂变的对策。(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9-05-13)
詹丽[6](2006)在《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人格裂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人格裂变研究从人格的文化——心理学角度切入九十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以“裂变”来指涉文学中的知识分子的人格面貌,通过文学中人物的审美理想、生命意识、行为方式来解析90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而探讨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人格变易、行为失据、定位艰难等问题。知识分子的人格裂变既指涉群体的人格特征也指涉作为个体的人格特征。全文共分叁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梳理阐释知识分子和人格的定义,分析文学中知识分子人格的流变。第二部分: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的人格范型。根据美国文化心理学家卡伦.荷妮的人格理论,知识分子历经“焦虑一防御”之心理流变,形成多元化的人格范型,即:依附型人格、逃避型人格、犬儒型人格。这种概括的类型不免武断而片面,但却是抓住时代整体特征最为有效的方式。依附型人格主要是90年代小说中传统型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里的依附型人格分为弱者的依附和强者的依附。弱者的依附表现为自我身份特征的隐藏,走进大众,生命融入世俗,人格趋向萎缩;强者的依附表现为追求权力和金钱,渴望成功,生命走向中心,人格趋向膨胀。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无助感;行为特征表现为或依附世俗,走进大众,追求“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的小市民心态;或追求权利和金钱,依附成功,生命渴望走向中心。逃避型人格主要是90年代小说中现代型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生命意识表现为孤独感。面临90年代的社会转型,现代知识分子无可避免地陷入了巨大的孤立与不安全的焦虑之中,蜷缩在完全封闭和极其狭隘的非身体化的心灵之中。其行为特征表现为逃避现实和用性欲排遣焦虑和孤独。犬儒型人格主要是90年代小说中后现代型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这里也包括一部分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们应对社会的转型也逐渐地演变成了雅皮士。生命意识主要表现为敌对感;行为特征表现为:狂欢、游戏、表演、失语。依附型人格、逃避型人格、犬儒型人格审美立场都表现为深刻的矛盾性,即身心的分离。考察90年代的复杂文学现象,发现作家笔下的无论是知识分子坚守传统人格的自我销蚀还是投身世俗的自我贬值或是寻找迷失自我的无疾而终,抑或自我放逐的自食其果最终都是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丧失,注定是悲剧化的命运事实。(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6-04-01)
张蕴艳[7](1999)在《走出古典阴影——浅论乾嘉学派的学术人格裂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二十世纪的人文学术思想史上,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人文学者,他们或者如陈寅恪,孤标傲世,摈弃俗谛,用自己的生命去践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碑铭,为学人树立刚毅独立的人格的大(?);或者如王国维,视学术为人生意义之所在,虽一度在政一学之间迷失,而最终仍返学林,守住了学(本文来源于《中文自学指导》期刊1999年03期)
胡铁生[8](1997)在《社会存在与心理动机——论《土生子》别格的人格裂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查·赖特于1940年出版的《土生子》一书,被公认为是开创了美国黑人文学的新纪元,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位置。然而遗憾的是,评论界多在“抗议小说”或“城市现实主义”上下功夫,结果有意无意贬低,了这部伟大作品的文学艺术性,反过来又影响了(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1997年04期)
邱永山[9](1994)在《关于曹操的人格裂变──鲁迅的曹操观及其理论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曹操的人格裂变──鲁迅的曹操观及其理论基础邱永山鲁迅先生不是专门的史学家,然而他对历史、尤其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现象,却有着深刻的认识、卓越的见解。在对历史的审视和研究中,鲁迅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科学的辩证方法,把犹如一团乱麻般的历史...(本文来源于《鲁迅研究月刊》期刊1994年07期)
蒋登科[10](1994)在《人格裂变的悲剧——关于顾城事件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的这首《一代人》曾撼动了多少人的心。诗人用这双深沉的"眼睛"洞察了一个时代的"黑夜",并且寻找着另一个时代的"光明"。在八十年代初期,顾城正是以其对现实的独特发现而获得人们的爱戴,成为"朦胧(本文来源于《诗刊》期刊1994年06期)
人格裂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前蜀王朝承唐末藩镇割据之余绪,在五代十国混战不休的年代中开国建号享国二十余年。前蜀文人群体的人格操守和思想心态,在奢靡苟安、封闭隔绝和毫无振作气象的小朝廷中发生了质的裂变。他们没有守道不移的磊落节操,只有因循苟且的顺时无为;没有兼济天下的功名意识,只有个人名利得失的斤斤计较;没有力挽狂澜的振作气象,只有醉入花间的沉醉低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格裂变论文参考文献
[1].田君.职场里的人格裂变——我主演小品《成长变奏曲》[J].剧影月报.2013
[2].孙振涛.简论前蜀文人群体的人格裂变[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3].高飞.浅析当前大学生道德人格裂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
[4].闫鑫.《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人格裂变探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
[5].周巍.中国转型期人格裂变及政策回应[D].黑龙江大学.2009
[6].詹丽.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知识分子人格裂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7].张蕴艳.走出古典阴影——浅论乾嘉学派的学术人格裂变[J].中文自学指导.1999
[8].胡铁生.社会存在与心理动机——论《土生子》别格的人格裂变[J].外国文学研究.1997
[9].邱永山.关于曹操的人格裂变──鲁迅的曹操观及其理论基础[J].鲁迅研究月刊.1994
[10].蒋登科.人格裂变的悲剧——关于顾城事件的思考[J].诗刊.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