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性重建论文-曾永新,李耿

稳定性重建论文-曾永新,李耿

导读:本文包含了稳定性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维CT,锁定加压重建钛板,不稳定性肩胛骨体部骨折,价值

稳定性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曾永新,李耿[1](2019)在《叁维CT用于锁定加压重建钛板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体部骨折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锁定加压重建钛板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体部骨折应用叁维CT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纳入对象为我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性肩胛骨体部骨折患者60例,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行锁定加压重建钛板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叁维CT,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在锁定加压重建钛板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体部骨折中应用叁维CT可增强治疗效果,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23期)

陶春生,孙培锋,胡健,赵金柱,刘建东[2](2019)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52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一期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进行椎管探查减压、硬膜囊缝合修补。结果 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32)个月。随访期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3例,E级44例。术后即刻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高度丢失比值、椎管骨块占位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林深,于春宇,饶辰飞,乔树宾,颜红兵[3](2019)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适宜程度的多中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选择的适宜程度。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入选于我国4家心脏中心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发现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以《中国冠状动脉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的建议(试行)》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选择的适宜程度。结果: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连续入选5 87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根据血运重建适宜性标准评判,18.1%(1064/5 875)的患者指征选择不适宜,43.6%(2 560/5 875)的患者指征选择可能适宜,38.3%(2 251/5 875)的患者指征选择适宜。在37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中,3.5%(13/376)指征选择不适宜;在3 45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20.9%(723/3 452)的指征选择不适宜。在2 047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16.0%(328/2 047)的指征选择不适宜。不适宜的指征选择多出现在无心绞痛症状的患者中(P<0.001)。指征选择不适宜率在不同术者间差异显着(5.3%~25.0%,n=42)。结论:在这项大型多中心研究中,18.1%的患者治疗决策不适宜,不适宜率在不同术者间差异显着。20.9%的PCI和16.0%的药物治疗指征选择不适宜,CABG指征选择适宜程度较好。(临床试验注册机构及注册号:ClinicalTrials.gov;NCT02880605)(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孙群周,刘玉东,孟庆阳[4](2019)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5月至2017年2月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的30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20~46岁;病程1~3 d;按Seinsheimer分类:ⅢA型15例,Ⅳ型14例,Ⅴ型1例。30例患者均为外伤致患侧髋部疼痛、肿胀,X线片证实股骨粗隆下骨折。结果 3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8~26个月,所有患者于术后12~16周达到骨性愈合,至随访结束时,未发生1例并发症。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46~60分,其中优25例,良5例。结论股骨重建髓内钉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是治疗青壮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下骨折有效的手段。(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陈学山[5](2019)在《伤后不同时机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求伤后早期、延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收治的98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按抽签法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伤后延期(3周后)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研究组伤后早期(3周内)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随访1年,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稳定性、并发症。结果术后两组Lysholm评分、关节活动度较术前高,屈膝30°及90°133.32N下胫骨前后移动距离均较术前低,且研究组屈膝30°及90°133.32N下胫骨前后移动距离较对照组低(P <0.05);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伤后早期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可提升膝关节稳定性,利于促进膝关节活动度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7期)

谢梦琦,马飞,王亚楠,王琪,项良碧[6](2019)在《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重建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对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稳定性的重建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6例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行寰枢椎稳定性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双侧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并于肿瘤侧行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对侧行后方植骨。术后通过影像学资料评估其融合情况,并对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内固定失败率、骨融合率、术前及术后寰齿前间距(ADI)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 6个月,未发生明显手术并发症,骨融合率为100%,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显着改善,术后JO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前后ADI无明显变化。结论 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重建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融合率,并且获得寰枢椎各个方向运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张世民,胡孙君,杜守超,张立智[7](2019)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重建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近年来股骨转子间骨折在稳定性重建方面的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解剖特点、稳定型骨折与不稳定型骨折分类、稳定性复位与不稳定性复位、术中加压初始稳定与术后滑动二次稳定、内固定术后稳定性评估、早期下地站立负重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于股骨颈干骺端转换区,具有天然的内翻不稳定倾向。骨折复位质量是影响后续内固定物安放的最重要前提因素。判断骨折复位质量有对线和对位两方面,对线采用Garden指数;在对位方面,随着皮质对位理念(正性、中性、负性)的提出,特别强调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支撑(解剖、正性),是获得骨折稳定性复位的关键,而不再强调后内侧小转子骨块的作用。术后影像学的稳定性评分为早期下地站立负重提供了量化指标。但术中的前内侧皮质支撑复位,在术后头颈骨块滑动获得二次稳定的过程中,仍有皮质对位丢失现象,需研究其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取得良好对线的基础上,只要获得了前内侧皮质的相互砥住和支撑,并用内固定器械维持住,就获得了术后稳定性。术后稳定性评分优良者,可以安全地早期下地负重、站立行走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宋升,孙振中,姜为民,刘学光,庄胤[8](2019)在《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经典术式,效果确切,但仍存在较多问题,以"零切迹"理念设计的ROI-C近年来临床运用也比较广泛,但其与传统术式治疗效果的比较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分析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在颈椎病前路椎间融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对47例颈椎病患者开展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随机分为2组,钛板组18例患者采用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治疗,ROI-C组29例患者采用ROI-C融合器治疗。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术中出血量、C臂机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椎间融合情况;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评估患者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协会脊髓功能评分。结果与结论:(1)术后患者均得到了门诊定期随访,时间为12-16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脊髓功能明显改善,2组患者均未出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二次手术;(2)术后末次随访手术节段均获得融合,2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3)但ROI-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C臂机透视次数均优于钛板组(P <0.05);(4)术后2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术前,但术后各时间点2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5)提示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获得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体间融合方面无明显差异;但ROI-C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避免因钢板置入引起的并发症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有望取代融合器联合钛板的传统手术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28期)

吕红雨[9](2019)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和分析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0例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均都接受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的受损椎体X线检查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患者手术后的椎体X线检查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明显优于手术前,差异显着,P<0.05。结论对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治疗,患者的疼痛程度轻,并发症发生率低。(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14期)

李小峰,冀晶,农桔安,杨渊[10](2019)在《经口咽入路重建钢板单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口咽入路重建钢板单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广西骨伤医院采用经口咽入路重建钢板单节段内固定治疗的38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入螺钉数量、尺寸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寰椎侧块移位(LMD)、寰齿前间距(ADI)、枢椎椎体下缘中点到基底线垂直距离(R-J线)、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及改善率,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骨折愈合、活动功能等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6~70个月,平均38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38例患者共置入螺钉81枚,包含空心加压螺钉(齿状凸螺钉)1枚,侧块螺钉平均长度23.6 mm。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LMD、R-J线、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Frankel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2例D级1例恢复至E级,另1例无改善;其余35例仍为E级。末次随访未见明显复位丢失,钢板内固定在位、牢靠,1枚螺钉穿破侧块内侧皮质,但未出现明显神经症状。结论经口咽入路重建钢板单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可重建寰椎前弓,维持寰椎环的高度及稳定性,临床疗效确切。(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稳定性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3—2017-12诊治的52例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一期后路行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进行椎管探查减压、硬膜囊缝合修补。结果 5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2(8~32)个月。随访期间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未见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3例,E级44例。术后即刻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高度丢失比值、椎管骨块占位比值与术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以上指标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稳定性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曾永新,李耿.叁维CT用于锁定加压重建钛板治疗不稳定性肩胛骨体部骨折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2].陶春生,孙培锋,胡健,赵金柱,刘建东.一期后路椎管减压联合脊柱稳定性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3].林深,于春宇,饶辰飞,乔树宾,颜红兵.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征适宜程度的多中心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9

[4].孙群周,刘玉东,孟庆阳.股骨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性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体会[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陈学山.伤后不同时机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6].谢梦琦,马飞,王亚楠,王琪,项良碧.Goel技术联合一侧寰枢外侧关节内植骨重建寰枢椎椎管内外哑铃形肿瘤切除后寰枢椎稳定性[J].脊柱外科杂志.2019

[7].张世民,胡孙君,杜守超,张立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稳定性重建概念演化与研究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8].宋升,孙振中,姜为民,刘学光,庄胤.ROI-C与传统融合器联合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颈椎稳定性重建及椎间融合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

[9].吕红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除稳定性重建治疗不稳定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10].李小峰,冀晶,农桔安,杨渊.经口咽入路重建钢板单节段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J].脊柱外科杂志.2019

标签:;  ;  ;  ;  

稳定性重建论文-曾永新,李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