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陶霞

摘要:升入初中后,大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是初中教师的责任。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中学;小学;衔接

作者简介:陶霞,任教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水钢实验学校。

一直以来,许多学生的数学从小学到中学过渡难成了我们中学教师关注的一大问题。在小学阶段,有的学生数学能考八、九十分,但上中学之后只能考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这就说明衔接工作没做好。对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刚离开小学,一来到新的环境,对一切都不适应,课程的增多、教法的改变常使他们无所适从,有的甚至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重,因而如何引导他们尽快熟悉初中教法,增强自学与自制能力,顺利过好衔接关,是我们每一位初中教师的重要责任。如何在中、小学教学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让学生顺利地进行过渡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过渡

小学主要学习算术知识,上到初中就转变为代数知识。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小学教学就应多运用实例讲解,一要使学生掌握算术法和代数法的异同点,并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培养学生先找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答;二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加强把实际中的数量关系改写成代数式的训练,这样对小学生的逆向思维有好处,使较复杂的应用题化难为易,为学生打好良好的基础。

在“有理数”这一章,由于数的扩充引入了负数、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等新的概念,并要准确理解,会使那些认为“数学就是解题算得数”的学生望而生畏。现行七年级数学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数(即有理数),二是式(即整式、分式、因式分解),三是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笔者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机的衔接与过渡。

1.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域,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负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七年级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对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有理数与有理式、等式与方程、方程与不等式等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用算术方法与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多种类型的应用题的基本关系式不变,但它们的思维方法各异。例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2倍大5的数是11,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11-5)/2;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设所求数为x,只要直译原题,即2x+5=11便可求解。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做到:一是引导学生复习小学数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二是着眼启发学生找等量关系,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代数法的优越性,从而使学生逐步从算术方法中解脱出来。

二、教学方法的过渡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过渡。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教他的教师持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状态,往往对教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以火一般的热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内,要联系不同学生的知识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还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利用课内和课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诸如抢答竞赛等,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方法的过渡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过渡呢?

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七年级,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内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我们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一些能模仿公式、定理的简单问题开始,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表达式和变动翻译的题目,以至过渡到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便能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是不会思考,不去想想为什么。因此,在进入七年级后要注意在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无论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都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

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就书面练习来看,小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进入七年级后,虽然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对答案等。为此,我们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样子;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一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二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如一题多解的题目、变式题等等)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主观上虽然都存在着一种求知的良好愿望,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采用适合由小学到中学这个过渡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因此,我们要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学习,把这一陡坡过渡好,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静茹.浅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甘肃教育,2006(1).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贵州省六盘水市水钢实验学校

邮政编码:553028

OntheLinkageofMiddleSchoolandPrimarySchoolMathematicsTeaching

TaoXia

Abstract:Afterenteringjuniorhighschool,manystudentscan’tadapttothelearninginjuniorhighschool.Therefore,howtoleadstudentstoaccomplishthelinkageofmiddleschoolandprimaryschoolteachingisthedutyofjuniorhighschoolteachers.Thispaperexpoundsthelinkageofmiddleschoolandprimaryschoolteachingfromthreeaspects.

Keywords:middleschool;primaryschool;linkage

标签:;  ;  ;  

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