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亚磷酸钾,晚疫病病原菌,防御基因,氧化酶活性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论文文献综述
林敏,王荣波,陈庆河,刘裴清,李本金[1](2018)在《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和显微观察技术研究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释放的影响,并分别采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锁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及生物化学技术分析亚磷酸钾处理后马铃薯叶片防御基因表达、氧化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和游动孢子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24.03μg/mL和5.99μg/mL。接种晚疫病菌并经亚磷酸钾溶液处理的马铃薯叶片防御基因PR1、PR2表达量显着上调,接种8 d时表达量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97~5.12倍;同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酶活性增强,其峰值分别达534.29、281.13和68.84 U/mg,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18~3.52倍;可溶性蛋白含量也随之增加,峰值(0.85 mg/mL)分别为银法利处理和清水对照的1.85倍和3.15倍。表明亚磷酸钾可通过直接抑菌作用和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SADIA,HASSAN[2](2018)在《中国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种群结构及杀菌剂选择下病原菌的敏感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和番茄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到目前为止,尽管为减轻这种病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大量努力,但病原体的多样性一直是该病害控制失败的关键因素。持续监测病原体特性,如杀真菌剂敏感性和宿主偏好,对选择最佳防治手段至关重要。本论文对西部主要的马铃薯生产省之一的四川省内的致病疫霉群体进行相关研究。关于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病原体种群可能扩大和改变宿主抗性的潜力十分重要。生物多样性高可能为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新基因型的出现提供依据,其中病原体适应性的变化会使病原菌对某些杀真菌剂的抗性发生变化。鉴于四川省马铃薯生产和晚疫病发病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1)利用12个SSR标记研究四川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2)揭示P.infestans菌株的遗传多样性;(3)调查A1和A2交配型与自我分离株的比例;(4)关注近年来该病原菌有性繁殖的出现。此外,了解病原菌对杀真菌剂的敏感性,进化和抗性对于确保农业系统中的可持续疾病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还分析了从以前的研究中获得的体外致病疫霉菌的一些已知菌株。该菌株来源于荷兰和中国,根据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选择,以研究其对中国马铃薯田农民最常使用的杀真菌剂的敏感性。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1)P.infestans菌株对杀真菌剂产生的抗性是否可遗传;(2)杀真菌剂胁迫20周后,观察其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3)对经过杀菌剂处理和未处理的P.infetsnas菌株进行SSR分析。该研究的总体结果显示,四川致病疫霉群体以高毒力和抗性克隆谱系Blue-13(13-A2)为主,所选菌株对杀菌剂敏感,并且SSR等位基因的减少表明该菌株处于低水平演化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李雅南,金光辉,王晓丹,姜丽丽,孙少慧[3](2016)在《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鉴定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最适合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分离纯化的培养基、菌落形态及块茎、叶片的最佳分离接种方法,本文将分子检测与实验室常规检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早疫病病菌在燕麦培养基和葡萄糖培养基中均保持了最佳的生长态势,为该菌最适宜的培养基;且马铃薯早疫病菌的菌落扩散速度与菌落的颜色、致密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扩散速度较快的菌落颜色较深,形态致密。而扩散速度较慢的菌落,颜色较浅,形态稀疏;通过保湿培养的方法,达到了较好的室内块茎接种效果;PCR分子检测技术与室内常规检测相比,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检测出早疫病病原菌,并能进行早疫病的早期检测。(本文来源于《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07-23)
朱佳莉,丁艳,徐宏章,辛翠花,蔡禄[4](2013)在《接种晚疫病病原菌对马铃薯水杨酸、乙烯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转基因的抗晚疫病型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株系DR1、DR3a和野生型株系DG为材料,通过半定量RT-PCR研究了接种晚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89148-9后叶片中水杨酸和乙烯合成途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胺酶(PAL)基因(poPAL)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合成酶(ACS)基因(poACS)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后3个株系都能诱导poPAL和poACS基因的表达,但大部分转基因株系叶片内该基因的诱导表达量高于野生型,并且其表达峰值多数早于野生型。说明poPAL和poACS基因可能参与了马铃薯的抗晚疫病反应,但不同株系中这些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不同,这可能是不同马铃薯株系抗、感晚疫病的原因所在。(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17期)
范子耀,王文桥,孟润杰,韩秀英,张小风[5](2013)在《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2009~2011年从河北省5个县采集180个早疫病样,以常规方法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到两种菌(A、B),分离比例为4:6。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菌A和B均为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初步认定A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B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A和B的rDNA-ITS序列区扩增并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A与A.so-lani同源性为98%,B与A.alternata的同源性达100%。两种病原菌对咯菌腈、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极显着,而对异菌脲的敏感性差异不显着。因此,将河北省马铃薯早疫病菌鉴定为茄链格孢(A.solani)和链格孢(A.alternata),二者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不同。(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范子耀,王文桥,张小风,马志强,韩秀英[6](2010)在《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早疫病是马铃薯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马铃薯主产区普遍发生,危害日趋严重,目前生产中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存在盲目用药及病原菌抗药性问题,多菌灵、异菌脲等常规药剂田间防效明显降低。据报道,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与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为同一病原菌,童蕴慧与王彦杰均发现番茄早疫病菌在PSA和PDA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有很大差异,原因不明。本试验对河北省马铃薯主产区早疫病菌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旨在探明马铃薯早疫病的病原菌是否存在培养性状差异及其原因,并筛选防治药剂,寻求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效较好的药剂,为马铃薯安全生产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期刊2010-10-28)
范树国,林纳生[7](2005)在《马铃薯晚疫病及其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Potato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rops in the world.Late blight is the most threat to potato pro-duction,and the pathogen of late blight is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It has been addressed the origin,distribution,biosystematics of potato,and major potato production constraints.The origin,distribution,economicimportance,symptoms,epidemiology,and disease management measures of late blight have been introduced.The evolution,migration,biosystematics,and life cycle of the pathogen have been described.It is demonstratedthat the sources of variation in the pathogen,which include mutation,mitotic recombination,parasexual recombi-nation,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sexual reproduction,migration,genetic drift,and selection.Different markersfor variation studies in the pathogen have been used,which include virulence,mating type,metalaxyl sensitivity,isozymes,RFLPs,RAPD,and AFLP.It is discussed the future research to be conducted for the 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control of the pathogen of late blight.(本文来源于《2005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5-10-01)
李克来[8](1992)在《马铃薯对晚疫病病原菌的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评述了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毒性的研究进展、呼和浩持P.infestans生理小种组成、P.infestans生理小种出现时间、侵袭力和毒力与植株感染关系.并报道了P.infestans单游动孢子获得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2年02期)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致病疫霉引起的晚疫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对马铃薯和番茄的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到目前为止,尽管为减轻这种病害造成的损失进行了大量努力,但病原体的多样性一直是该病害控制失败的关键因素。持续监测病原体特性,如杀真菌剂敏感性和宿主偏好,对选择最佳防治手段至关重要。本论文对西部主要的马铃薯生产省之一的四川省内的致病疫霉群体进行相关研究。关于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研究对于了解病原体种群可能扩大和改变宿主抗性的潜力十分重要。生物多样性高可能为具有独特生物学特性的新基因型的出现提供依据,其中病原体适应性的变化会使病原菌对某些杀真菌剂的抗性发生变化。鉴于四川省马铃薯生产和晚疫病发病的重要性,本研究旨在:(1)利用12个SSR标记研究四川地区稻瘟病菌群体结构的变化;(2)揭示P.infestans菌株的遗传多样性;(3)调查A1和A2交配型与自我分离株的比例;(4)关注近年来该病原菌有性繁殖的出现。此外,了解病原菌对杀真菌剂的敏感性,进化和抗性对于确保农业系统中的可持续疾病管理至关重要。因此,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还分析了从以前的研究中获得的体外致病疫霉菌的一些已知菌株。该菌株来源于荷兰和中国,根据其表型和基因型特征选择,以研究其对中国马铃薯田农民最常使用的杀真菌剂的敏感性。本实验的目的是确定(1)P.infestans菌株对杀真菌剂产生的抗性是否可遗传;(2)杀真菌剂胁迫20周后,观察其对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3)对经过杀菌剂处理和未处理的P.infetsnas菌株进行SSR分析。该研究的总体结果显示,四川致病疫霉群体以高毒力和抗性克隆谱系Blue-13(13-A2)为主,所选菌株对杀菌剂敏感,并且SSR等位基因的减少表明该菌株处于低水平演化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论文参考文献
[1].林敏,王荣波,陈庆河,刘裴清,李本金.亚磷酸钾对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的作用机理[J].植物保护学报.2018
[2].SADIA,HASSAN.中国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种群结构及杀菌剂选择下病原菌的敏感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3].李雅南,金光辉,王晓丹,姜丽丽,孙少慧.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鉴定技术研究[C].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论文集.2016
[4].朱佳莉,丁艳,徐宏章,辛翠花,蔡禄.接种晚疫病病原菌对马铃薯水杨酸、乙烯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
[5].范子耀,王文桥,孟润杰,韩秀英,张小风.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J].植物病理学报.2013
[6].范子耀,王文桥,张小风,马志强,韩秀英.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C].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2010
[7].范树国,林纳生.马铃薯晚疫病及其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C].2005植物分子育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
[8].李克来.马铃薯对晚疫病病原菌的特异性[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