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吉泰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吉泰盆地,梅岗富锂卤水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
吉泰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罗辉平,朱俊,李波[1](2018)在《江西吉泰盆地梅岗富锂卤水矿地质特征及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梅岗富锂卤水矿位于吉泰盆北东部,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钾盐找矿时,经钻孔揭露在梅岗发现了高盐富锂卤水矿产,产于华夏板块吉泰盆地东部的晚白垩世红层中。卤水中富含氯化钠和氯化锂,氯化钠是工业品位的2.6倍;氯化锂是工业品位的3.8倍。由于锂矿资源的急需并紧缺,卤水锂矿也备受关注,通过近几年在吉泰盆地卤水锂矿的地质调查工作,本文对卤水锂矿床成因进行初步探讨。(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8年20期)
钟永达,田晓娟,李彦强,刘立盘,杨爱红[2](2018)在《吉泰盆地古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来自吉泰盆地9个县市的148株古樟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进行观测,研究各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程度和相关性,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古樟群体间种子大小、千粒质量、苗高和地径均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各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为3.34;各表型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种源间,表明种源是香樟各性状的决定因素;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主要决定了幼苗的高度;第1主成分反映了4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贡献率达到76.88%,且种子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期植株苗期的生长量;9个群体可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间性状差异明显,吉安市群体明显好于其他群体,并且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性状与群体在吉泰盆地中的地理位置具有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郭耀强[3](2017)在《吉泰盆地1403-1911年旱涝序列重建及其社会影响与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查明旱涝灾害的发生机理,对灾害预防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吉泰盆地为研究区域,基于1403-1911年的旱涝资料,建立了该地区旱涝灾害等级序列。并综合采用数理统计、小波分析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对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强度、周期和突变点等进行分析,阐明旱涝灾害发生后对当地的影响及灾后应对措施。主要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文数据来源于吉泰盆地8县1市逐年旱涝灾害史料。结合吉泰盆地的实际情况,将旱涝灾害分为5个等级,再把文字描述进行参数化,重建了吉泰盆地1403-1911年旱涝灾害等级序列。二、吉泰盆地旱涝灾害次数和频率分析表明:1403-1911年间,吉泰盆地发生各类旱涝灾害共315次,其中涝灾发生频率多于旱灾。各级旱涝灾害出现频率高低排序为:5级涝(29)2级偏旱(29)4级偏涝(29)1级旱。按世纪统计,15世纪、18世纪和19世纪涝灾出现频率高于旱灾,16世纪、17世纪和20世纪旱灾出现频率高于涝灾。从朝代看,清朝旱涝灾害出现频率高于明朝,各个朝代涝灾出现频率均高于旱灾。叁、吉泰盆地旱涝灾害强度分析表明:通过计算旱涝灾害平均指数,发现该地区1403-1911年旱涝灾害强度总体表现为涝灾大于旱灾,仅在个别时间段旱灾强度大于涝灾。从各朝代看,明朝旱涝交替,清朝涝灾严重,整个时期涝灾强度大于旱灾。四、吉泰盆地旱涝灾害周期分析表明:将该地区509年旱涝灾害等级序列进行小波分析,在500年和100年分辨尺度下共得到8个周期,分别是54-58a、5-8a、13a、31-33a、23a、115a、180a、275a。其中54-58a周期出现次数最多,为主要振荡周期。五、吉泰盆地旱涝灾害突变分析表明:对该地区旱涝演变分别做500年和100年尺度下的滑动t检验,得到旱涝灾害演变可信的突变点,依次为:1452年由涝转旱,1468年由旱转涝,1485年由涝转旱,1574年由旱转涝,1662年由涝转旱,1683年由旱转涝,1801年由涝转旱,1826年由旱转涝,1866年由涝转旱。六、吉泰盆地旱涝灾害影响及其社会应对表明:旱涝灾害频发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农业生产,造成人口减少,影响社会稳定。为缓解旱涝灾害的影响,政府和民间采取了大量防治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利设施,建设仓储和施行社会救济。(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郭耀强[4](2016)在《吉泰盆地近500年旱涝序列重建及区域人地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最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我们熟知的各种自然灾害中干旱和洪水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也是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对我国古代大量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来研究旱涝灾害是当前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系统整理历史时期的旱涝灾害记录,了解其在时空上的变化,进而得出旱涝灾害形成发展的规律,以此推断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预警和防御1。(本文来源于《城市地理》期刊2016年22期)
胡泽生,刘康成,欧阳美友[5](2015)在《吉泰盆地夏黑葡萄优质丰产避雨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夏黑葡萄,江西省吉泰盆地2009年从浙江引进,表现为成熟期早、品质优、口感佳、丰产性好、抗病性中等特性。就吉泰盆地夏黑葡萄优质丰产避雨栽培技术做重要探讨,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5年18期)
吴丁丁,白桦,段茂庆,张力薇,李小丽[6](2015)在《基于DEM和SCS模型的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径流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降雨-径流关系变化,建立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坡地径流资源潜力公式,探究坡地径流资源化可行性。采用泰和水保站12个不同覆被下径流小区的观测数据,通过以该流域部分实测次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型参数率定,用算术平均值法求出研究区CN值,并用部分降雨—径流资料进行模拟验证,得出符合该流域的SCS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对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合格率为65%~85%,且不同覆被下径流小区模拟结果存在明显差异,植被覆盖度高的产流量小,反之产流量相对偏高。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降雨量越大,模拟效果越好,准确性越高。(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5期)
刘康成,傅志飞,刘文彬,曾水根,胡泽生[7](2015)在《江西吉泰盆地巨峰葡萄病虫害防治规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调查研究巨峰葡萄在江西吉泰盆地区域的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发生规律,以及近年各种江西种植户的防治经验,结合当地生态条件,总结出每个物候期中葡萄易发生的病虫害情况及使用的有效药剂,形成了本地巨峰葡萄各生长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6期)
张永建[8](2015)在《考古学视角下的吉泰盆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泰盆地有适宜的环境和气候,人类的繁衍活动过程产生了大量文化遗迹,随着汉代白口城的发现及汉代墓葬的发现,对吉泰盆地内的庐陵郡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相关研究与认识将为这一地区考古活动提供一定借鉴。本文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从庐陵郡的相关历史文化着手探讨汉晋时期庐陵郡(县)的设置原因及其影响。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对论文时空范围与研究对象的界定,并针对相关学者对于庐陵郡(县)的研究进行了学术回顾,同时对选题目的和意义及研究步骤与方法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介绍庐陵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军事战略地位以及庐陵郡的行政格局划分情况。第二章主要通过考古学对庐陵郡的文化向心力进行考证,包括对庐陵郡的汉晋墓葬及葬俗方面的研究,并将其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进行了类型学对比分析。第叁章主要是对庐陵郡内手工业生产进行分析,包括对出土手工业产品及随葬陶瓷器的研究,同时也对庐陵郡内的制陶业历史及优势进行了概述。第四章主要是对庐陵郡这一地区形成的区域文化进行研究,包括古城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古城文化是对汉代庐陵县古城白口城与西汉十八县的对比分析,农耕文化主要通过土地、劳动力、畜力、田器、种粮五要素对庐陵郡地区的农业传统与农业状况进行分析,宗教文化主要是对商代以来的原始信仰及汉代道教文化在本地区的形成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第五章为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在汉晋时期庐陵郡地区的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并对其后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繁盛的庐陵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江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1)
张海华,李冯蕊,彭小松,贺晓鹏,赵欢[9](2015)在《吉泰盆地五丰优T025大面积抛秧种植高效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五丰优T025系江西农业大学选育的叁系杂交早熟晚稻组合,2013-1014年连续两年在吉泰盆地进行抛秧百亩示范种植,产量达到9 384~9 771 kg/hm2。介绍了其抛秧种植的高效栽培技术要点。(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5年05期)
马逸麟,谢长瑜,胡晨琳,刘铁山[10](2015)在《江西省吉泰盆地土地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影响土地质量的营养有益元素、有毒有害元素、化合物及有机污染物、土壤理化性质等地球化学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建立相应的隶属度函数,通过函数值划分江西省吉泰盆地的土地等级。评价区土地质量总体良好,良好以上土壤面积为9 640.94 km2,占评价区总面积的85.98%;中等土壤占评价区总面积的13.75%,差等级土壤占0.27%。该研究成果为调整吉泰盆地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促进科学合理施肥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同时,对污染土地的治理提出了施用石灰(Ca CO3)降低土壤酸性,增施有机肥、补施磷酸盐等相应的对策。(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5年02期)
吉泰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来自吉泰盆地9个县市的148株古樟种子性状和苗期性状进行观测,研究各性状间的遗传变异程度和相关性,并进行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古樟群体间种子大小、千粒质量、苗高和地径均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各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较高,为3.34;各表型性状的差异主要来自于种源间,表明种源是香樟各性状的决定因素;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主要决定了幼苗的高度;第1主成分反映了4个数量性状的全部信息,贡献率达到76.88%,且种子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期植株苗期的生长量;9个群体可分为5个类群,各类群间性状差异明显,吉安市群体明显好于其他群体,并且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性状与群体在吉泰盆地中的地理位置具有显着相关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吉泰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罗辉平,朱俊,李波.江西吉泰盆地梅岗富锂卤水矿地质特征及成因[J].世界有色金属.2018
[2].钟永达,田晓娟,李彦强,刘立盘,杨爱红.吉泰盆地古樟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
[3].郭耀强.吉泰盆地1403-1911年旱涝序列重建及其社会影响与应对[D].江西师范大学.2017
[4].郭耀强.吉泰盆地近500年旱涝序列重建及区域人地关系研究[J].城市地理.2016
[5].胡泽生,刘康成,欧阳美友.吉泰盆地夏黑葡萄优质丰产避雨栽培技术[J].现代园艺.2015
[6].吴丁丁,白桦,段茂庆,张力薇,李小丽.基于DEM和SCS模型的吉泰盆地红壤丘陵区径流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15
[7].刘康成,傅志飞,刘文彬,曾水根,胡泽生.江西吉泰盆地巨峰葡萄病虫害防治规范[J].农业科技通讯.2015
[8].张永建.考古学视角下的吉泰盆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9].张海华,李冯蕊,彭小松,贺晓鹏,赵欢.吉泰盆地五丰优T025大面积抛秧种植高效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5
[10].马逸麟,谢长瑜,胡晨琳,刘铁山.江西省吉泰盆地土地质量评价[J].物探与化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