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湘江中下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河流健康,湘江干流中下游,综合评价
湘江中下游论文文献综述
高万超,胡可,顾庆福,凌向韶,阮敏[1](2019)在《湘江干流中下游河流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江干流中下游河流是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带,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给湘江流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本研究采用资料调查与现场监测手段,整理分析2017年前后该流域水文水资源、物理结构、水质状况、水生生物以及社会功能等相关资料,从水环境、水生态及社会服务方面综合诊断河流健康存在的问题,提出河流的健康评估体系。利用层次分析原理和方法,对比河流生态完整性状况和社会服务功能评价因子类型,确定评价指标及指数。研究表明,湘江干流中下游河流生态完整性赋分为68.14分,为健康状态,但已接近亚健康。水生生物健康状况较差,水文水资源状况不理想,原因可能是梯级电站的陆续建设,湘江干流河道天然水文过程受到影响,同时底栖动物种类较为贫瘠,生物多样性偏低;社会服务功能赋分为75.4分,基本处于较理想状态,河流综合健康赋分为70.32分,总体处于健康状态。(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6期)
刘晶[2](2018)在《长江及湘江中下游江心洲演变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汉河道的江心洲演变过程受到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随着河流上游修建梯级水库及水利枢纽,拦截大量泥沙,使得枢纽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中下游的河床及江心洲长期受到不饱和的挟沙水流冲刷,其自然演变状态也发生了改变,不可避免地由向上游淤积延伸转变为冲刷蚀退状态。因此,研究枢纽下游江心洲发生新的演变过程,对堤防安全,航道整治、洲滩湿地保护具有参考价值,进而有利于加深对分汉河型的演变规律认识。对中国大型冲积分汉河型的分布特征和河道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形成原因与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选取长江中下游和湘江中下游的分汉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几十年水沙变化、江心洲形态变化及冲淤过程和数值模拟江心洲河段的水动力条件调整,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中国分汉河型主要分布于23°-34°N之间,少量存在于45°-54°N之间,34°-45°N之间的广大区域不存在分汊河型。初步分析分汊河型的成因,认为当水流的挟沙能力与来沙量大小近似的时候,汛期会对河床及河岸有一定冲刷作用,非汛期时易发生淤积。同时受如节点等河谷地形的控制产生不同水沙输运强度,此时易形成分汉河型。(2)叁峡等上游水库修建以来,年径流量变化不大,但1985年开始长江中下游年输沙量开始呈减小趋势,2003年后迅速减小。长江中下游白沙洲萎缩超过了 44.37%,下游玉带洲萎缩超过了 5%,铁板洲萎缩超过了 36.14%,冲刷主要发生于汛期高流量、高水位的时候。其中下游江心洲的萎缩相对中游较滞后,但受到的冲刷速率都越来越快。(3)1970年代以来,湘江中下游的年径流量变化不大,但年输沙量逐年减小。1995年以前,湘江中游的江心洲仍处于发育状态,但1995年以后开始发生大幅度的蚀退与萎缩。湘江下游江心洲由于受到支流的水沙补给,2008年以后才开始发生萎缩。(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隆院男,刘晶,李志威,蒋昌波[3](2017)在《近30年湘江中下游典型江心洲演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江中下游为典型的分汊河道,现有15个江心洲,江心洲发育与稳定性对河道演变与航道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衡阳水文站1953-2014年和湘潭水文站1952-2014年实测逐日水沙数据,1987、1995、2002和2015年6个典型江心洲的遥感影像,以及香炉洲和冯家洲分别于1983、1988和2008年的水上水下地形数据,分析了近30年湘江中下游的年际与年内水沙变化,江心洲的面积变化,以及洲头和洲尾的泥沙淤积。湘江下游年径流量变化幅度较小,但1970年代以来输沙量不断减小。湘江来沙集中于汛期,且汛、枯期输沙量有较大差异。1983-1995年江心洲处于发育阶段,洲体的面积与体积持续增加。1995年之后由于上游水库群修建,江心洲出现大幅度的面积萎缩。近20年湘江中下游的江心洲处于不断地冲刷萎缩中,需要采取人工护岸以保护江心洲湿地和维持航道稳定。(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岳婷[4](2017)在《文化地理学视野下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建筑综合认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书院存续千年,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其发展与演变均与其文化地理背景密不可分。因此,本文以建筑学研究作为基础,通过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进行交叉分析,以深入探索书院的文化景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本文对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相关的文化地理要素进行分析,得出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的发展是生态环境和多种文化综合作用所得的共同结果。该文化区较湖南其他文化区更靠近政治中心,地形、交通条件更便利,奠定了该地区书院发展的优势先决地位,而地理优势也使得该文化区在行政建置、社会经济、文化扩散等方面均领先全省。在这种文化和地理的双重优势下,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发展十分迅猛。其次,通过对湘江中下游地区现存且具有文化遗存价值的书院进行田野调查和详细的质性、量化研究后,本文对该地区书院的文化景观进行了多维度的归纳与梳理。同时,通过与湖南省内其他文化区以及江西赣江流域书院的横向对比,得到了关于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文化景观的全面认知。该文化区书院的文化景观特征主要表现在其选址环境、功能布局、建筑单体形制、装饰艺术以及空间营造这几个方面。其选址多选择山脚、缓坡或沙洲上;功能布局方面格局较为规整,且呈现出重祭祀轻藏书的功能倾向。建筑单体形制方面有一定的官学化趋势。装饰艺术和空间营造方面,主要由文人崇尚节俭实用的思想所主导,显得简朴淡雅。不同文化区之间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其选址和布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别;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使得建筑布局和形制上呈现出官学化程度的明显分化。最后,继续对其文化景观特征的形成因素进行探索。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书院的选址环境是自然和人文之间彼此适应的结果,文人对环境提出要求,而环境反过来通过地形等方面的限制使其妥协变通,从而形成多样的选址环境。从文化综合作用的角度来看,书院在建造过程中受到佛教讲学的启发,私学、民俗文化对布局结构、装饰的感染,官学文化对功能、建筑形制的影响,礼乐文化对书院空间序列的制约与平衡,以及士文化对书院装饰空间的主导等。从文化扩散的角度来看,湘江中下游地区历来皆受到先进外来移民的青睐,移民所带来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对该地区的书院建设起到了奠基和推动作用。由此,湘江中下游地区的书院区别于其他文化区,在其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本文通过对该文化区书院文化景观的综合认知,为当地书院研究、保护过程中的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蒋巧巧,谢维,李利兰,贺升华,谢海虹[5](2016)在《湘江中下游地区秋葵高效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城市位于湘江中下游地区,依湘江而建。土壤以红壤为主,年均气温为15.5~25.0℃,年均降水量为1 250~1 500 mm,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和蔬菜[1]。秋葵又名洋辣椒、补肾草,属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非洲,是适于湘江中下游地区栽种的天然特种保健蔬菜。其食用部分为嫩荚,有绿色和红色2种。黄秋葵具有助消化、降血脂、保护肝脏、防肠癌、补钙、减肥、补肾、抗疲劳作用[2],嫩黄(本文来源于《长江蔬菜》期刊2016年05期)
李林华[6](2016)在《湘江中下游近十年枯水期水资源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10年来,湘江中下游来水量减少,枯水期延长,造成河道变窄,滩地峡口暗礁突出,河床变得不规则。同时,因资、沅、澧来水量也相应减少,使洞庭湖水位逐年降低。特别是2009年随着叁峡水库的建成蓄水,洞庭湖与湘、资、沅、澧4水上游来水量之间,与长江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枯水期湖泊水面面积减少近50.0%。另一方面,枯水期水质下降。从整体上看,成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枯水期水质超标比较严重,主要指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对湘江中下游近10年来枯水位下的水位、降水量、流量、水质等水文要素的现状与成因及影响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6年02期)
吴华武,章新平,李小雁,李静,张剑明[7](2014)在《湘江流域中下游长沙地区不同水体中δ~(18)O、δD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2010年在长沙地区所收集的降水、河水、泉水和井水水样资料,分析了取样期间不同水样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湘江长沙段水位和相关气象资料,揭示了降水中δ18O、δD因水汽来源不同而其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特点;由于降水降落于地表后,地表对降水滞留作用而使得河水、泉水和井水中δ18O、δD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降水中δ18O的波动幅度;在汛期,河水中δ18O算术平均值大于降水,在枯水期河水中δ18O比泉水和井水中δ18O要大;河水线(RWL)的斜率和截距与全球大气水线(GMWL)比较接近,说明该地区位于季风区河流的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井水线(WWL)的斜率和截距比泉水线(SWL)要小,这表明降水入渗形成井水过程中经历的蒸发作用要比形成泉水要强,井水补给比泉水补给要复杂。这为今后研究该地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水之间转换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掌握"叁水"间转换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孙豪文[8](2013)在《基于WASP模型的湘江中下游水质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江是洞庭湖水系中最大的河流,是沿江区域主要的水源地,同时也是主要的纳污水体,是湖南省社会民生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被称为湖南省的“母亲河”。近年来,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及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致使湘江流域水质污染严重,尤其是产业结构导致的流域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影响着流域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通过收集湘江中下游流域水文数据和水质监测断面数据,使用WASP水质模型不同模块对2007年湘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污染物氨氮和镉离子进行模拟计算,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应用WASP模型EUTRO模块,以污染物氨氮和BOD5为模拟对象,对湘江中下游衡阳水文站断面至长沙水文站断面间干流河道进行了水质模拟计算。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确定了WASP模型在湘江中下游较长河段的适用性。模拟结果较好的反应了污染物氨氮和BOD5浓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达到了预期目的。应用TOXI模块,以重金属污染物镉离子为研究对象,对湘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镉离子污染进行了相对模拟计算。结果很好的反应了湘江中下游干流河道重金属污染物镉离子的迁移扩散情况,揭示了镉离子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针对湘江水环境的具体情况,本研究探讨了WASP模型在湘江中下游流域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湘江长沙枢纽修建后,水体中氨氮和BOD5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长沙枢纽修建后,湘江长沙段水文站上游河段氨氮和BOD5浓度明显增大,水文情势的改变,导致有可能在库尾及库湾局部河段出现局部富营养化情况。针对湘江重金属污染问题,进行了突发性重金属污染事件的模拟,研究了平水期、汛期和枯水期五种不同时间、不同水文条件下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为湘江水环境问题应急处理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3-04-01)
胡富君[9](2013)在《湘江清污 刻不容缓》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10月10日,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工程蓄水通航,实现“一蓄二通”(蓄水、通航、通桥)。日前笔者从长沙市有关部门了解到,综合枢纽工程将设计安装“清污机”清污,确保库区水质安全。专家和两岸广大市民建议,在安装“清污机”前,组织船舶和人员及时清理漂浮物,(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报》期刊2013-02-22)
肖洪,林晓玲,高立冬,代翔宇,贺新光[10](2013)在《湘江中下游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风险预测和环境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2005-2010年湘江中下游地区HFRS病例数据和相关环境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最大熵值法生态位模型探索湘江中下游地区HFRS传播风险和主要危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望城县和长沙县北部,衡东县、株洲县和湘潭县交界处以及衡东县南部等区域为潜在风险区。5和7月的NDVI值在0.3-0.4之间的区域HFRS传播风险高,城镇和建筑用地是主要风险用地类型。生态位模型结合地理景观、气象条件及人类活动数据对湘江中下游地区HFRS传播进行分析,较其他模型获得的结果准确率更高。(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湘江中下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分汉河道的江心洲演变过程受到上游来水来沙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随着河流上游修建梯级水库及水利枢纽,拦截大量泥沙,使得枢纽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剧烈变化,中下游的河床及江心洲长期受到不饱和的挟沙水流冲刷,其自然演变状态也发生了改变,不可避免地由向上游淤积延伸转变为冲刷蚀退状态。因此,研究枢纽下游江心洲发生新的演变过程,对堤防安全,航道整治、洲滩湿地保护具有参考价值,进而有利于加深对分汉河型的演变规律认识。对中国大型冲积分汉河型的分布特征和河道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形成原因与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选取长江中下游和湘江中下游的分汉河段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近几十年水沙变化、江心洲形态变化及冲淤过程和数值模拟江心洲河段的水动力条件调整,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中国分汉河型主要分布于23°-34°N之间,少量存在于45°-54°N之间,34°-45°N之间的广大区域不存在分汊河型。初步分析分汊河型的成因,认为当水流的挟沙能力与来沙量大小近似的时候,汛期会对河床及河岸有一定冲刷作用,非汛期时易发生淤积。同时受如节点等河谷地形的控制产生不同水沙输运强度,此时易形成分汉河型。(2)叁峡等上游水库修建以来,年径流量变化不大,但1985年开始长江中下游年输沙量开始呈减小趋势,2003年后迅速减小。长江中下游白沙洲萎缩超过了 44.37%,下游玉带洲萎缩超过了 5%,铁板洲萎缩超过了 36.14%,冲刷主要发生于汛期高流量、高水位的时候。其中下游江心洲的萎缩相对中游较滞后,但受到的冲刷速率都越来越快。(3)1970年代以来,湘江中下游的年径流量变化不大,但年输沙量逐年减小。1995年以前,湘江中游的江心洲仍处于发育状态,但1995年以后开始发生大幅度的蚀退与萎缩。湘江下游江心洲由于受到支流的水沙补给,2008年以后才开始发生萎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湘江中下游论文参考文献
[1].高万超,胡可,顾庆福,凌向韶,阮敏.湘江干流中下游河流健康评价研究[J].低碳世界.2019
[2].刘晶.长江及湘江中下游江心洲演变规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
[3].隆院男,刘晶,李志威,蒋昌波.近30年湘江中下游典型江心洲演变规律[J].泥沙研究.2017
[4].岳婷.文化地理学视野下湘江中下游地区书院建筑综合认知[D].华中科技大学.2017
[5].蒋巧巧,谢维,李利兰,贺升华,谢海虹.湘江中下游地区秋葵高效栽培技术[J].长江蔬菜.2016
[6].李林华.湘江中下游近十年枯水期水资源影响分析[J].人民珠江.2016
[7].吴华武,章新平,李小雁,李静,张剑明.湘江流域中下游长沙地区不同水体中δ~(18)O、δD的变化[J].地理科学.2014
[8].孙豪文.基于WASP模型的湘江中下游水质模拟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9].胡富君.湘江清污刻不容缓[N].中国水运报.2013
[10].肖洪,林晓玲,高立冬,代翔宇,贺新光.湘江中下游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播风险预测和环境危险因素分析[J].地理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