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贸委将151项强制性机械行业标准转为推荐性机械行业标准目录(完)

国家经贸委将151项强制性机械行业标准转为推荐性机械行业标准目录(完)

一、国家经贸委将151项强制性机械行业标准转为推荐性机械行业标准目录(续完)(论文文献综述)

赵小平[1](2012)在《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文中指出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剧宇宏[2](2009)在《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经济是遵循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以实现经济的生态化为目标的经济。绿色经济的本质特征决定绿色经济应有自己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绿色经济运行应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为主导,计划机制为辅助,生态机制与道德机制为有益补充的多元配置机制。制度是机制发挥作用的保证,而制度建设是系统工程,牵涉到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文章对涉及绿色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几项制度进行研究,包括绿色企业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政府采购制度和绿色消费制度。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进一步发展,文章对上海绿色经济发展进行了分析。绿色经济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要想较快地发展,就必须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围绕上述有关问题分六个部分展开论述:(1)绿色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在环境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后,很多经济学人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研究问题的思路、出发点等的不同,在处理环境与经济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观点。本文分别对马克思主义绿色思想、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从中既可以看到人们在认识环境与经济上的共性,也可以了解其不同之处。最后,对绿色经济的基本理论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归纳。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只有明确的理论体系,才能服务于绿色经济的实践。(2)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借鉴。绿色经济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国外发达国家较早地步入了工业化时期,也因此较早地注意到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并设定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借鉴国外绿色经济发展在机制与制度上的经验,对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不仅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入手,而且,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墨西哥、新加坡等的经验予以关注。因为,在环境与经济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所追求的利益也有些区别,所以,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对我们更有价值。(3)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机制与制度缺陷。90年代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生产、生活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地破坏,层出不穷的生态事件给人们敲响了警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生态灾难?是利益即政府、企业、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牺牲了生态环境。在这利益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矛盾,就是我们的经济机制和制度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机制与制度失灵了。(4)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机制构建。绿色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根本的区别,绿色经济发展既要符合传统经济的效率性,又包括传统经济所不具有的生态性。因此,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就有着自己的特点。从机制建设上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道德机制、生态机制四种形式,但四种机制发挥作用的层次不同。其中,市场机制是主导,政府机制是辅助,生态机制与道德机制是重要的补充。企业是社会的生产者,传统经济与绿色经济都不能改变企业的营利性。政府机制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不可或缺的调控手段,道德机制与生态机制是绿色经济发展的特有机制,但囿于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可将其作为补充机制。(5)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构建。制度是机制的保障,所以,绿色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的创新不是对外国制度的照抄照搬,我们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上。文章从绿色企业制度、绿色金融制度、绿色政府采购制度、绿色消费制度四个方面展开制度建设。当然,绿色制度创新是系统工程,但制度建设有主有次,因此,选择了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相对作用较大的四个方面,详细展开论证。(6)上海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我国绿色经济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论文选择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上海作为实例,希望从实践的角度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完善。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城市管理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也符合库兹涅兹的“U”理论中开展环境治理的节点,文章以御桥生活垃圾处理发电厂的运营为例进一步分析。上海在绿色经济方面的发展无疑为我国其他地区树立了典范,对其他地区起到巨大的促动作用。

二、国家经贸委将151项强制性机械行业标准转为推荐性机械行业标准目录(续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家经贸委将151项强制性机械行业标准转为推荐性机械行业标准目录(续完)(论文提纲范文)

(1)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科技法制
        (二) 科技文化
        (三) 法治科技观
    三 研究现状与问题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内容
    五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研究创新之处
        (三) 研究不足之处
第一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观与法治观
        1.1.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1.1.2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1.2 根据地科技法制建设
        1.2.1 宪法性文件对科技的规定
        1.2.2 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法令
        1.2.3 奖励发明与技术改进的规章
        1.2.4 发展农林牧业的规章
    1.3 根据地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
        1.3.1 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1.3.2 组建科研机构和科学社团
        1.3.3 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
    2.1 法治科技观的初步确立
        2.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2.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2.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2.1.4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2.2 科技法制的初创
        2.2.1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科技的规定
        2.2.2 科研机构与社团的规章
        2.2.3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
        2.2.4 科技奖励的法规规章
        2.2.5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2.2.6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2.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2.3.1 科技建制规章的彰显: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2.3.2 科技强国的召唤:留学生归国潮
        2.3.3 科技奖励规章的凸显:技术革新运动
        2.3.4 国际科技合作的先河:“156项工程”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
    3.1 重人治、轻法治的科技观
        3.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3.1.2 未经法律程序的“科技宪法”
    3.2 科技法制的曲折发展
        3.2.1 科研开发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2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3.2.3 科技成果的法规规章
        3.2.4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3.2.5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3.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3.3.1 阶级性科技观的初显:科技界的“反右”运动
        3.3.2 科学精神的缺失:科技大跃进
        3.3.3 科学精神的回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
    4.1 “人治+群治”的科技观
        4.1.1 《五·七指示》:开门办科研
        4.1.2 《七·二一指示》:从工农中选拔科技人才
    4.2 几近空白的科技法制建设
        4.2.1 《七五宪法》取消了公民的科研自由权
        4.2.2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4.2.3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4.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4.3.1 批判资产阶级学说:对相对论的批判
        4.3.2 批判洋奴哲学:蜗牛事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
    5.1 科技观的法治化
        5.1.1 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5.1.2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5.1.3 科技体制改革走上了法治化路径
    5.2 科技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5.2.1 科技基本法
        5.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5.2.3 科技成果法
        5.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5.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5.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5.3.1 人治科技观的余毒:陈梦猇事件
        5.3.2 法治化科技观的初步觉醒:韩琨事件
        5.3.3 法治化科技观的再次觉醒:曹时中事件
        5.3.4 南极事务决策权的取得:南极科学考察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
    6.1 法治科技观的确立
        6.1.1 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6.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6.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6.2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
        6.2.1 科技基本法
        6.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6.2.3 科技成果法
        6.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6.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6.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6.3.1 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文章官司
        6.3.2 科研诚信的缺失:“汉芯”事件
        6.3.3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色经济的国外研究现状
        1.2.2 绿色经济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绿色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马克思的绿色思想观
        2.1.1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理论思想
        2.1.2 自然是人类劳动的物质基础与先决条件
        2.1.3 物质循环的生态利用思想
        2.1.4 科技进步是解决物质循环和物质转化的主要途径
    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1 生态经济学的含义
        2.2.2 生态经济学的兴起及其理论发展
        2.2.3 中国生态经济学主要理论
    2.3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1 环境经济学的含义
        2.3.2 环境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4.2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5 循环经济理论
        2.5.1 循环经济的涵义
        2.5.2 循环经济的主要观点
    2.6 绿色经济理论
        2.6.1 绿色生产力
        2.6.2 环境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
        2.6.3 绿色经济是效率性与生态性的统一
    2.7 绿色经济理论是对环境与经济关系认识的逻辑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借鉴
    3.1 美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3.1.1 以节约能源为重点
        3.1.2 推广循环经济
    3.2 德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3.2.1 废物回收管理
        3.2.2 再生能源利用和开发新能源
        3.2.3 多渠道投资环保技术
        3.2.4 制定环保法规,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平台
    3.3 日本绿色经济的发展
        3.3.1 日本实施绿色经济的历史背景
        3.3.2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取向
    3.4 其它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
        3.4.1 墨西哥绿色经济发展
        3.4.2 加拿大绿色经济战略及其主要举措
        3.4.3 新加坡绿色经济发展情况
        3.4.4 波兰发展绿色经济的举措
    3.5 相关国家在经济绿色化方面的比较
        3.5.1 相关国家在经济绿色化方面的比较
        3.5.2 各国绿色经济在认识上的差别
        3.5.3 各国发展绿色经济实践上的差别
    3.6 各国绿色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3.6.1 制定法律规范,使绿色经济制度化
        3.6.2 利用经济杠杆,推动市场主体自觉发展绿经济
        3.6.3 加强社会团体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机制与制度问题
    4.1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机制与制度缺陷
        4.1.1 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失灵
        4.1.2 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缺陷
    4.2 机制失灵与制度缺陷产生的环境问题
        4.2.1 空气污染
        4.2.2 荒漠化
        4.2.3 废弃物污染
        4.2.4 有毒废弃物污染与转移
        4.2.5 严重的经济损失
    4.3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机制与制度缺陷产生的原因
        4.3.1 传统观念是直接原因
        4.3.2 利益冲突是绿色经济发展中机制与制度缺陷的根本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机制构建
    5.1 机制的含义
    5.2 政府机制
        5.2.1 政府机制的一般理解
        5.2.2 绿色经济发展中的政府机制构建
    5.3 市场机制
        5.3.1 市场机制的涵义
        5.3.2 绿色经济发展中市场机制的构建
    5.4 道德机制
        5.4.1 建立道德机制的必要性
        5.4.2 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道德机制构建
    5.5 生态机制
        5.5.1 生态及生态系统
        5.5.2 绿色经济发展中生态机制的构建
    5.6 政府机制、市场机制、道德机制和生态机制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
        5.6.1 政府机制、市场机制、道德机制和生态机制之间的关系
        5.6.2 生态机制、道德机制作为有益补充观点的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构建
    6.1 制度创新
        6.1.1 制度的含义
        6.1.2 政府制度创新的动力和路径
    6.2 绿色企业制度
        6.2.1 绿色企业的含义
        6.2.2 我国建立绿色企业制度的必要性
        6.2.3 绿色企业建立过程中的的政府作用
        6.2.4 建立绿色企业组织制度—企业集团制度
        6.2.5 绿色企业技术制度
        6.2.6 绿色企业文化制度
    6.3 绿色金融制度
        6.3.1 绿色金融的涵义
        6.3.2 国外绿色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6.3.3 我国绿色金融制度的建设与实践
        6.3.4 完善我国绿色金融制度的措施
    6.4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6.4.1 政府绿色采购的含义
        6.4.2 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6.4.3 完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6.5 绿色消费制度
        6.5.1 绿色消费的涵义
        6.5.2 影响我国建立绿色消费制度的因素
        6.5.3 建立我国绿色消费制度的设想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发展绿色经济的实践
    7.1 上海环境与经济基本情况
        7.1.1 上海的自然资源环境状况
        7.1.2 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
    7.2 上海绿色经济发展的实践
        7.2.1 规划制定早,内容全面
        7.2.2 依托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形成推进绿色经济的平台
        7.2.3 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产生
        7.2.4 发展生态农业
        7.2.5 上海绿色经济与国外的比较
    7.3 上海绿色经济发展的案例实证
        7.3.1 浦东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的基本情况
        7.3.2 浦东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的运营
        7.3.3 对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运营机制的思考
        7.3.4 浦东御桥生活垃圾发电厂的未来
    7.4 上海绿色经济发展展望
        7.4.1 以筹备世博会为契机,依托三年环保计划,推进绿色经济建设
        7.4.2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为上海绿色经济运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体系
        7.4.3 加快发展生态工业园区,优化绿色产业空间布局
        7.4.4 加大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
    7.5 上海发展绿色经济的经验
        7.5.1 市场机制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
        7.5.2 政府机制是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7.5.3 完善的制度建设是绿色经济发展规范有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1.1 全文总结
        8.1.2 本文创新点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过的相关课题研究

四、国家经贸委将151项强制性机械行业标准转为推荐性机械行业标准目录(续完)(论文参考文献)

  • [1]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D]. 赵小平. 山西大学, 2012(01)
  • [2]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研究[D]. 剧宇宏.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国家经贸委将151项强制性机械行业标准转为推荐性机械行业标准目录(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