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腾冲胆扎村傈僳族为例
朱相宜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境内的语言约有129种,分属多种不同的语言文字系统,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共存构成了语言生态环境,呈现出语言多样性的特征。我国境内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边陲,本文对中缅交界地区云南腾冲猴桥镇胆扎村的傈僳族兼用傈僳语和汉语的语言生态和谐现象及其对母语使用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该地区傈僳族均能稳定使用自己的母语及兼用汉语,并尝试用言语适应理论分析该地区民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心理认知,最终得出继承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路径的启示。
关键词:双语和谐言语适应理论少数民族语言保护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2017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结项论文。
一.背景简介
云南省保山地区的腾冲与缅甸交界的胆扎村,位于腾冲西部海拔较高地理位置较偏僻的山区,古老的傈僳族和汉族人民共同在此地延续生活了近几百年。蔡家寨是胆扎村其中一个以傈僳族为主的,隶属于腾冲县猴桥镇胆扎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距中国腾冲猴桥口岸约23公里路程,猴桥口岸是中国与缅甸人民贸易交互往来的古老通商口岸,是位于云南的一个大型国际性门户之一。傈僳族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母语为傈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傈僳族有三个方言,方言内部差异不大,可以互相通话(高慧宜,2006)。通过本民族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和族内互相认同的符号,当地傈僳族与境外缅甸的傈僳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与怒江地区的傈僳族血脉相连。该调查研究旨在描写蔡家寨双语和谐使用的现状,以及探索分析现代化进程中双语关系的发展和母语保护的积极策略。
二.腾冲蔡家寨傈僳族双语和谐使用现状
语言和谐是指不同的语言(包括不同的方言)在一个社会里能够和谐共处、互利互补,既不互相排斥或歧视,也不发生冲突。不同语言在使用中各就各位,协调有序,在和谐中各尽其责,共同发展(戴庆厦,2013)。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各国家各地区人民为了自身的发展以适应国际化社会交际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必须走上双语之路。双语现象是语言发展的趋势,双语和多语是支撑语言和谐的保障。语言和谐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解决我国语言关系的最佳途径,促进各民族之间友好共处,社会和谐发展。位于村委会正前方的一具雕塑体现了胆扎村人民和谐相处的风貌,展现了傈僳族与汉族人民团结互助的精神。由此可见,两族人民友好的关系为和谐的语言生态奠定了坚实基础。该调查研究对全寨269人(除6岁以下语言能力尚不成熟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汉族9人,其余均为傈僳族(其中37人原居住在缅甸,后因嫁娶进入蔡家寨)。
1.不同年龄段傈僳族母语使用情况
通过实地调查他们的母语情况,统计了蔡家寨不同年龄段人的母语使用水平。具体情况如下:
在调查傈僳族对语言的情感态度时,接近一半的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普及,走出村子和外族人交流需要会说普通话,普通话最为重要。谈及到最能代表本民族和最喜爱的语言时,几乎所有人都选择自己的母语,结果显示出傈僳族对于自己的母语有着深刻的认同感,能够象征民族的身份。最后,傈僳族人还认为自己的小孩必须会说母语,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通话是必要的。此外,还有接近五分之一的人认为还应该学会缅甸语,这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与缅甸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学习缅甸语可以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基础,更可以去到缅甸寻求生路。
三.言语适应理论与傈僳族语言使用的选择趋向
言语适应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HowardGiles等学者提出,改称为交际适应理论,该理论中采取的交际策略有言语趋同、言语趋异(言语保持)。个体在交际中使自己的语言风格倾向于对方的语言,采用言语趋同的交际策略,以获得身份的认同和言语的赞同,是一种社会融合的表现;而采用言语趋异的策略,则是个体想要与对方保持距离甚至区别自己的言语和身份。这一理论可以解释交际过程中的心理动机,说话人有意采用不同的策略,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或语言风格,以拉近或者保持与对方的距离,为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
傈僳族在不同场合使用语言的情况
上表数据是胆扎村傈僳族人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语言的情况,母语和其他几种语言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交际的工具,傈僳族根据不同交际场景、不同交际对象,为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而选择不同的交际策略,进行不同语言语码的转换,这几种语言在不同语境下功能互补和谐共存。
在一些场合与汉族人共同工作时,傈僳族倾向于选择使用汉语,以拉近双方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上使汉族人能更认同对方的身份,更容易达成共识与交际目的。生活在胆扎村的汉族人民也因常年与傈僳族一起生活工作,虽然不能说也能听懂部分傈僳语。另外,胆扎村傈僳语不仅在胆扎村地区的村寨里通用,而且还广泛使用于和胆扎村一山之隔的缅甸傈僳族人村寨。当地人说,缅甸傈僳族人与胆扎村傈僳族人还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每当傈僳族节日到来之际,境内外傈僳族还相互往来共同庆祝节日,这个时候与本族人交际时,傈僳族人几乎全部都用母语进行交流,一方面以区别与汉族的身份,另一方面,维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特色。两地傈僳族虽分处两地,但血脉相连,两地傈僳族互相嫁娶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所以,胆扎村傈僳族人大部分都是掌握两种或以上语言的人。
四.蔡家寨傈僳族母语活态保护启示
地处中缅边境的胆扎村傈僳族和汉族人民语言生活是丰富多样,具有内部与外部的双重性,与缅甸同胞隔山而居,语言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但是蔡家寨傈僳族人能稳定使用母语,原因主要有四个:1.蔡家寨内形成了语言传承所需的良好和谐氛围。当地语言生态环境较为纯粹,没有因语言接触所造成的民族语言边缘化的现象,两族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维持住了当地语言生态的平衡;2.傈僳族人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刀杆节”、“新米节”等传统节日的代代相传为母语的保护传承提供有利的土壤;3.胆扎村傈僳族人对母语的情感态度是肯定的。有高度民族认同感是稳固母语地位的保障,为这个民族语言文化的活态保护注入了每一代族人的活力;4.地理位置较偏僻的特点,隐居于山林深处,外与缅甸相连,边民往来频繁,与境外同族联系紧密,是母语保持活力的另一原因。这些因素都保证了傈僳族在这个民族融合、语言共通、时代快速发展变化的今天,既可以在族际间交流时灵活切换语言,又能够在族内保持本族语的稳定使用功能。
五.结语
随着现代化建设,国与国之间友谊的桥梁需要靠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构建起来,和谐的民族间关系也就成为了关键。营造一个民族间和谐的语言生态氛围,构建一个和谐团结的生态文明村落,才能维系多种语言共生的活力与社会和谐生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戴庆厦,2013.开展我国语言和谐研究的构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2.高慧宜,《傈僳族竹书文字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罗骥,余金枝,《语言和谐论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4.徐琳,木玉璋,盖兴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傈僳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5.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五十九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