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化论文-李世刚,包丁裕睿

分割化论文-李世刚,包丁裕睿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割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单一劳动合同,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劳动合同法,解雇权

分割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世刚,包丁裕睿[1](2017)在《“单一劳动合同”: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化的新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劳动力市场分割化、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不足、失业率高等问题,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学者近年提出了"单一劳动合同"理论。"单一劳动合同"理论具有叁个显着特点:统一适用于所有劳动关系、劳资双方权利义务随时间变化、强调解雇经济补偿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单一劳动合同"初期,用人单位享有极大的灵活性;随着劳动者在职时间的增长,劳动者所享有的法律保障和解雇经济补偿都呈指数递增趋势;最终,劳资双方的权利义务达到稳定,"单一劳动合同"转变为一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根据该理论,法国等欧洲国家对单一劳动合同展开了劳动合同改革的实践。中国与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相似的背景和问题。虽然"单一劳动合同"在欧洲的实践仍在起步阶段,但"单一劳动合同"理论可以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进一步完善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南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霍伟东,刘飞宇,王笛[2](2013)在《国际分割化生产、技术进步与生产性服务贸易:中国VS新加坡》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日益参与国际分割化生产,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中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转型方面遇到了较大的障碍。本文选择曾经与中国发展轨迹相似,且已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东盟国家——新加坡为比较对象,根据生产段与生产性服务链理论,通过建立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总量层面的时间序列,寻找中国在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的制约因素。基于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国际分割化生产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促进效果较小;技术水平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不显着,但对新加坡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拉动效应则更大;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基本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带动,而新加坡的新兴生产性服务出口比重较高。作者指出要注意研究不同生产区段的服务贸易需求;要立足国际市场开展服务贸易;要全力打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环境等平台。(本文来源于《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7辑)》期刊2013-05-29)

王笛[3](2013)在《我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生产与协作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国际分工从产业间、产业内深化到产品内部。原先集中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生产的产品被分割到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即产生了全球的分割化生产,每一个国家可以专业生产某一零部件或产品的某阶段。分割化生产的出现体现着国际分工从产品层面向产品工序、零部件层面的进一步细化,改变了世界原先的贸易流向。许多发达国家将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及销售等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保留在国内进行,将其他劳动密集度高、附加值低的生产环节转移至其他国家或地区,各个国家通过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参与不同生产区段或零部件的生产供应活动以获取利润。以Feenstra(1998)提到的芭比娃娃的生产过程为例,由美国完成芭比娃娃的设计以及模具和染料的生产,制造设备来自于日本和欧洲,头发和塑料等材料来自于日本和台湾,棉质衣服来自于中国,最后在中国大陆的工厂内进行组装。另外在这种分割化生产方式下,美国的棉花被运输到中国,作为中国生产棉布的原材料,马来西亚和日本从中国进口塑料,进一步生产成纽扣和拉链等等。根据Hummels等人2001年的研究,国际分割化生产的比例从1970年到1995年增长了40%左右。随着生产区段的分割程度不断增大,对联结和协调各个生产区段的生产性服务的需求种类和数量也逐渐增多。分割化生产促使诸如金融、保险、通讯服务、数据处理、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广告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政府也纷纷出台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客观上为全球生产性服务贸易进一步增长创造了条件。目前,生产性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一半,由1999年的28.2%上升到2007年的51.8%。根据Jones and Kierzkowski的生产段与生产性服务链理论,国际分割化生产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之间存在确定的因果关系,参与国际分割化生产的程度越高,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需求拉动效应越明显。以美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为例,从2000年到2011年美国中间产品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0441.3257亿美元上升到19243.0597亿美元,同期带动的运输、金融、信息咨询、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贸易增长近1.5倍。从中国的情况来看,因其自身拥有劳动力与资源优势,多以加工贸易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的加工贸易额由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万亿美元,占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8.55%。同期,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17.5亿美元增长到3624.2亿美元,增幅达89%,其中服务出口由914亿美元增长到1702亿美元,增幅达86.21%,年均增长21.55%。与此同时,服务贸易出口世界排名上升到第四位。然而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运输、旅游等传统型服务贸易的出口在服务贸易总出口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服务等高附加值的出口贸易额仅仅占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7.6%。另外结合货物贸易发展情况,2011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只占货物贸易的12.5%,比全球平均水平低10%。这些都说明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提高,服务贸易结构有待于优化。学者们一方面关心国际分工对一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关心服务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经济系统间各个现象的联系日益紧密,生产与服务相互融合的趋势加强,需要更加关注国际分割化生产与生产性服务贸易之间的关系。中国参与国际分割化生产的程度对本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有何种影响,对不同种类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作用大小有何差异,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研究旨在立足于中国的发展现状,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分别阐明中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作用。并且通过与美国的比较总结自身发展中的不足,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国际分工地位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构建“中国制造”与生产性服务贸易良好互动发展关系,提出相应建议。因此,本文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方法;其次,对文章中涉及到的国际分割化生产以及生产性服务贸易等相关概念进行说明;再次为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提出Jones and Kierzkowski的生产段与生产性服务理论作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并基于JK模型阐述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机制。第叁章为中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与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情况,并将其与美国的情况做比较,为下文的进一步比较分析做铺垫。第四章是中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量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在前文理论和概括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中国与美国1998-2011年中间产品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回归方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中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总量的影响。第五章是中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采用中国与美国2002-2011年的中间产品贸易以及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面板数据,以及中美20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将运用回归方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中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的影响。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本章根据实证结果的对比,从提升国际分工地位和生产性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两个角度总结了中国的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拉动效应不明显的原因;接着在借鉴美国成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加快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作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先,以往针对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作用的研究大多只基于宏观的视角,很少有学者对行业细分的层面深层阐述,本文分别从总量和行业两个层面进行了研究;其次,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选取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并以此为参照对象,也是作者的一次大胆尝试和探索。本文的最终结论是:第一,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有确定的拉动作用。在不同的国家,这种拉动效应会因参与分割化生产的程度不同、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生产中所处的分工地位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同而有所差别。第二,在同一国家内部,这种拉动效应的大小与国内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自身的要素密集度属性有关。但无论是总体规模层面还是行业层面,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生产的低端,导致能拉动的生产性服务贸易数量与种类极其有限。中国远远落后于美国。第叁,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总体增长较快,但是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尤其是知识、资本、技术密集型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导致服务成本过高,能承接的生产性服务数量有限。当然,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有理论深度不够、实证模型不够完善等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扩展与修正。(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3-04-01)

肖章良[4](2011)在《巧用分割 化难为易》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割是解决图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化难为易,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对比最后还能直接求出答案。(本文来源于《数学小灵通(5-6年级版)》期刊2011年Z1期)

张江[5](2008)在《从分割化到无缝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城市,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街道)是城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担负着统筹辖区发展、监督专业管理、组织公共服务、指导社区建设等职能。作为城市政府最基层的组织实体,它与辖区居民直接接触和互动,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具有具体性、直接性等特点,其质量和水平与辖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密切相关,与政府在居民心目中的形象直接相关。本文将街道公共服务的供给界定为一个行动系统,由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提供过程、提供方式叁个维度构成,街道公共服务的改革亦即围绕这叁个维度展开,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本文主要从无缝隙政府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复合视角,以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提供过程、提供方式这叁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分析框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来具体探讨和分析街道公共服务改革问题,力求形成具有一定的经验借鉴价值和理论启发作用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参与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在获取大量一手资料和翔实数据的基础上,对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公共服务的改革走向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释,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是:(1)德胜街道改变以往的以部门职能为中心的流程设计方法,侧重以服务过程为中心来重新设计流程,使服务过程中原本分割化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得以有效衔接,从而实现了服务过程的无缝隙;(2)调整原本分工过细的科室设置,改变了部门分而治之的工作格局,使原本分割型的组织结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了组织结构的无缝隙;(3)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了传统“坐班式”办公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街道公共服务原本分割化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展,从而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无缝隙。通过上述改革,德胜街道不再以传统的部门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而是在使居民与街道公共服务大厅直接接触的前提下提供完整的、连贯的、灵活的公共服务,基本上实现了公共服务供给由分割化向无缝隙的转变,并较好地体现了参与、回应、责任、人本等公共行政的基本价值。德胜街道的公共服务改革代表了今后我国基层公共服务改革的一种趋势或走向,为基层公共管理领域实施流程再造、改革组织体制和引进信息化技术提供了经验上的借鉴,可以为其他地区基层公共服务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启发。德胜街道的改革符合我国城市基层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能够经得起实践和学理上的检验。这是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所得出的基本判断。在全国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只要街道公共服务改革坚持上述方向,加强信息化技术的引进和政务流程的改造,并充分利用现代公共组织管理技术来加强内部管理,我国城市基层的公共服务体系将会实现由分割化向无缝隙的良好转型并有效运转起来。(本文来源于《中国政法大学》期刊2008-03-01)

徐光迎[6](2001)在《高等数学解题中的两种分割化归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等数学解题中,并列分和递归分割是实现分割化归的两种常用方法,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论丛》期刊2001年03期)

色文[7](1986)在《日本国有铁路的民营化和分割化》一文中研究指出1949年日本政府根据《日本国有铁路法》,成立了国有铁路公社(即国营铁路公司,以下简称“国铁”),它是国家投资举办的公共企业,是由政府监督管辖的特殊法人。自七十年代以来,国铁出现了严重的财政赤字,陷入了经营危机,遂成为日本政府行政和财政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1983年6月日本政府成立了国有铁路再建监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铁再建监委”),负责研究和提出国铁改革的意(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期刊1986年03期)

分割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日益参与国际分割化生产,生产性服务贸易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目前中国在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转型方面遇到了较大的障碍。本文选择曾经与中国发展轨迹相似,且已与中国建立自由贸易区的东盟国家——新加坡为比较对象,根据生产段与生产性服务链理论,通过建立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总量层面的时间序列,寻找中国在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方面的制约因素。基于相关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国际分割化生产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促进效果较小;技术水平对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不显着,但对新加坡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拉动效应则更大;中国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基本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带动,而新加坡的新兴生产性服务出口比重较高。作者指出要注意研究不同生产区段的服务贸易需求;要立足国际市场开展服务贸易;要全力打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环境等平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割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世刚,包丁裕睿.“单一劳动合同”: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化的新理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2].霍伟东,刘飞宇,王笛.国际分割化生产、技术进步与生产性服务贸易:中国VS新加坡[C].国际服务贸易评论(总第7辑).2013

[3].王笛.我国的国际分割化生产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4].肖章良.巧用分割化难为易[J].数学小灵通(5-6年级版).2011

[5].张江.从分割化到无缝隙[D].中国政法大学.2008

[6].徐光迎.高等数学解题中的两种分割化归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1

[7].色文.日本国有铁路的民营化和分割化[J].日本问题.1986

标签:;  ;  ;  ;  

分割化论文-李世刚,包丁裕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