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阻生牙正畸种植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

前牙阻生牙正畸种植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

一、埋伏前牙移植正畸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何柳[1](2020)在《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三维测量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运用CBCT测量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相关的骨性与牙性指标,探讨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病因机制,为临床相关诊治提供一定参考。【材料和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6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具有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特征且术前常规拍摄CBCT影像的患者,根据纳入标准纳入了53例实验对象。其中单侧阻生组34例,双侧阻生组19例;男性16例,女性37例,年龄1223岁。同时选择53例下颌第二磨牙正常萌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36例,年龄1421岁。将原始影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19.0软件,采用多平面重建的方法确定17个常用标志点,测量标志点间所构成的线距和角度获得颅颌骨的三维形态,测量SNA、SNB、ANB和MP-FH等颌骨矢状向和垂直向指标,分析下颌体长度(Go-Gn)和磨牙后间隙(RMS)等下颌骨形态学指标;并测量下颌第二和三磨牙的牙冠近远中径,以计算牙弓后段拥挤度。同时测量下颌第一和二磨牙牙槽嵴顶下4、6、8和10 mm处的颊舌侧骨皮质厚度以及牙槽骨宽度。使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或配对t检验和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1.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组与下颌第二磨牙正常萌出组比较,颌骨指标如SNA、SNB、ANB和MP-FH等无显着差异;下颌体长度等下颌骨形态学指标无显着差异;阻生组的磨牙后间隙为(13.54±2.94)mm,显着小于正常组(14.93±3.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生组的下颌第二磨牙冠宽度为(11.74±0.89)mm,显着大于正常组(11.26±0.66)mm(p<0.01)。伴有下颌第三磨牙的牙弓后段拥挤度在阻生组为(9.93±3.85)mm,显着大于正常组(7.55±3.49)mm(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颌第二磨牙的阻生与磨牙后间隙、下颌第二磨牙牙冠宽度、牙弓后段拥挤度显着相关。牙槽骨测量结果显示,阻生组在下颌第一磨牙处的颊侧骨皮质厚度显着大于正常组(p<0.05),在下颌第二磨牙处的舌侧骨皮质厚度显着小于正常组(p<0.05),在下颌第二磨牙区颊侧牙槽嵴顶下6 mm、8 mm处的牙槽骨宽度显着大于正常组(p<0.05)。2.在34例单侧阻生组中,阻生侧与非阻生侧在下颌骨指标如下颌体长度等不存在显着差异。阻生侧的磨牙后间隙为(14.02±3.05)mm,小于非阻生侧(15.59±2.46)mm(p<0.01)。阻生侧的下颌第二磨牙牙冠宽度为(11.61±0.99)mm,与非阻生侧(11.63±0.74)mm无显着差异。阻生侧的牙弓后段拥挤度为(1.36±8.31)mm,大于非阻生侧(-0.47±7.38)mm(p<0.01)。牙槽骨测量结果显示,在下颌第一磨牙处,阻生侧在颊侧牙槽嵴顶下4、6和8 mm处的骨皮质厚度和牙槽骨宽度显着大于非阻生侧(p<0.05);在下颌第二磨牙处,阻生侧在牙槽嵴顶下6 mm的牙槽骨宽度显着大于非阻生侧(p<0.05)。3.当34例单侧阻生组与19例双侧阻生组比较时,颌骨指标如SNA、SNB、ANB和MP-FH等没有显着差异。而双侧阻生组的下颌体长度为(80.04±3.27)mm,显着小于单侧阻生组的阻生侧(83.63±5.65)mm(p<0.05)。单侧阻生组阻生侧的磨牙后间隙为(14.02±3.05)mm,与双侧阻生组(12.71±2.63)mm无显着差异。双侧阻生组的下颌第二磨牙牙冠宽度为(12.00±0.67)mm,与单侧阻生组阻生侧的牙冠宽度无显着差异。双侧阻生组的牙弓后段拥挤度为(-2.51±2.62)mm,显着大于单侧阻生组的阻生侧(-2.02±2.11)mm(p<0.01)。牙槽骨测量结果显示,单侧阻生组的阻生侧和双侧阻生组在下颌第一和二磨牙区的颊侧骨皮质厚度和牙槽骨宽度无显着差异。下颌第二磨牙区舌侧骨皮质厚度在单侧阻生组的阻生侧显着小于双侧阻生组(p<0.01)。【结论】1.下颌第二磨牙阻生与磨牙后间隙较小、下颌第二磨牙牙冠较宽以及牙弓后段拥挤度较大有关。提示早期通过减数拔牙或者前移下颌第一磨牙来减少牙弓后段拥挤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发生。2.下颌第二磨牙阻生时,下颌第二磨牙区的舌侧骨皮质厚度在阻生组显着小于正常组,在单侧阻生组的阻生侧显着小于非阻生侧,而牙槽骨的宽度足够。因而提示在竖直阻生下颌第二磨牙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下颌第二磨牙颊侧的骨阻力。

武孝芬[2](2020)在《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对各种原因导致的无法自行萌出的46颗埋伏牙进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开窗,运用正畸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埋伏牙的发生情况、治疗后牙根长度的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统计牵引成功率,分析影响开窗牵引治疗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探讨正畸治疗埋伏牙开窗牵引临床适应症的选择以及手术开窗的部位及时机。旨在为临床上埋伏牙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通过曲面断层片、CBCT等影像资料确诊的埋伏牙患者(第三磨牙除外)33例,初诊时年龄825周岁,平均13.6周岁,共计46颗埋伏牙。男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12.1周岁,共有埋伏牙22颗;女性18例,平均年龄14.9周岁,共有埋伏牙24颗。其中上颌尖牙21颗,上颌中切牙17颗,上颌侧切牙4颗,上颌第二前磨牙1颗,下颌第二前磨牙2颗,下颌第一前磨牙1颗。样本纳入标准:1、埋伏牙对侧同名恒牙已萌出超过六个月;2、牙齿完全埋伏于骨组织内,不能够自行萌出;3、X线片示根尖孔已闭合,或根尖孔未闭合但存在埋伏牙位置异常,不能正常萌出;4、无重度牙周疾病及外伤史;5、经患者签字同意后采用手术开窗正畸牵引治疗;6、排除拓展间隙后可自行萌出的埋伏牙。治疗开始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以及CBCT,运用mimics20.0软件建立三维数字模型。观察埋伏牙的牙位、发育情况、埋伏深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位置关系。运用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的方法治疗,治疗结束之后常规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判定治疗效果,记录埋伏牙牵引成功率。分析影响埋伏牙牵引成功的因素及其相关性。判定牵引成功标准为:埋伏牙齿完全牵出;牙根吸收小于根长的1/3;牙髓活力正常;松动度<2mm;牙龈退缩不超过牙根颈1/3;邻近组织无炎症反应;邻近牙齿无明显吸收。不符合以上标准记为失败。结果:1.本研究病例中,上颌尖牙的埋伏牙病例数最多,在埋伏牙总数中占45.7%,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占37%;上颌尖牙中,斜向阻生位最多见,在上颌尖牙埋伏牙总数中占66.7%;上颌中切牙中,水平阻生位最多见,在上颌中切牙埋伏牙总数中占47%;2.本研究中4颗前磨牙选择牙槽嵴顶切口(拔牙创)闭合牵引,42颗前牙中,19颗行唇侧开放牵引,4颗行唇侧闭合牵引,19颗行腭侧开放牵引。共计44颗埋伏牙牵引结果符合成功标准,其余2颗不符合成功标准,认定为失败;根尖孔闭合组10颗埋伏牙,2颗牵引失败,8颗牵引成功,其中1颗出现轻度牙根吸收(变化量<根长的1/3),根尖孔未闭合组36颗均牵引成功,未出现明显牙根吸收;3颗弯根埋伏牙,2颗牵引成功,1颗失败;观察牙龈外形恢复情况,牙槽嵴顶闭合牵引恢复效果最好,唇侧开放牵引牙龈外形恢复欠佳。3.运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开窗位置、牙根发育程度的牵引成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根尖孔未闭合组较闭合组牵引成功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对各个位置埋伏牙的治疗显着有效,对于水平低位合并多个埋伏牙阻生以及倒置阻生的埋伏牙患者需要谨慎牵引;2.根尖孔未闭合组较闭合组牵引成功率高,牙根尚未发育完全是埋伏牙牵引成功的有利因素,且对于合并牙根弯曲的埋伏牙,在牙根发育早期行牵引治疗有利于牙根在正常的位置继续发育完成。3.除第三磨牙和多生牙外,在正常牙位中,上颌尖牙的埋伏阻生最常见,其中以上颌尖牙的斜向阻生最为多见;其次是上颌中切牙的埋伏阻生,其中以上颌中切牙的水平阻生最为多见。

徐楠[3](2019)在《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分析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患病情况,丰富埋伏牙的临床资料;运用锥体束CT(CBCT),讨论埋伏上颌尖牙的常见位置及其邻切牙的吸收情况。方法: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正畸科就诊的患者,选择有错牙合畸形患者共3115例为研究对象,对埋伏牙的患病率、性别、年龄、埋伏牙位、埋伏牙数量等情况进行流行病学研究;选择经曲面断层片观察,存在上颌尖牙埋伏但是不能确定其在上颌骨中位置及邻近切牙吸收情况的患者,通过CBCT,确定上颌骨中埋伏牙的位置、埋伏尖牙与临近切牙的相对位置情况及临近切牙是否发生了根吸收和吸收严重程度。结果:正畸门诊埋伏牙发病率13.7%,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颌埋伏牙发生率远高于下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上颌尖牙最多发,其次是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以单颗埋伏最多占67.8%。替牙期埋伏牙的发生率最高。上颌中切牙倒置埋伏占比25%。40个尖牙埋伏患者平均年龄16.8岁。邻牙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8.5岁,邻牙未吸收组的平均年龄13.6岁。40个人共49个埋伏尖牙(单侧31人,双侧9人),女25人邻切牙吸收有11人,男共15人邻切牙吸收4人,唇侧34个占69.4%。造成临近切牙吸收的埋伏尖牙17个(34.7%)。49个埋伏尖牙位于2.3.4区34个占69.4%,0.1区15个(30.6%)。埋伏牙在上颌骨中位置不同,邻近切牙吸收的发生率也存在差异。结论:正畸门诊中患者埋伏牙的患病率为13.7%。男女之间无显着差异,在年龄上的差异明显,多集中在8-14岁。埋伏牙上颌尖牙患病率最高,其次是上颌中切牙。埋伏牙以单颗埋伏阻生为主。在发生位置上:埋伏牙以上颌多发,在左右侧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上颌尖牙,上颌中切牙埋伏都以单侧埋伏为主。上颌尖牙埋伏,多为单侧,常发生于唇侧,邻近切牙吸收发生率与埋伏尖牙的所处位置、性别、年龄有关,且侧切比中切牙更易发生吸收。正畸医生对埋伏牙的诊疗需要清晰的知道埋伏牙的位置和邻牙的情况,CBCT的临床应用给其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吴世超[4](2018)在《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牙列缺损修复治疗和自体牙移植技术的发展,对于保留上颌第三磨牙(Maxillary Third Molar,MTM)的意义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这就使得医生对MTM的根管系统、形态解剖的研究至为重要。因此,通过锥形束X线断层摄影(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技术充分地了解MTM牙根、根管形态的对称性及其增龄性变化,测量MTM周围的牙槽骨骨壁厚度,评估MTM上颌第三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的位置关系,并统计分析拔牙时颊腭侧骨壁的厚度、高度、长度,分析MTM拔除时的骨阻力情况,同时定量化研究MTM颊腭侧可提供的用于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的松质骨骨块大小问题,以便为临床上治疗第三磨牙提供相关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2015年至今就诊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口腔医院拍摄口腔CBCT的患者,具体纳入标准如下:(1)就诊患者的个人资料完整,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2)牙冠、牙根发育完整,根尖孔发育成熟;(3)CBCT图像清晰可辨,由同一部机器拍摄,由放射科专业医师拍摄,扫描参数统一。排除标准:(1)年龄<16岁的患者;(2)患者因先天缺失或拔牙史导致MTM缺失;(3)患者MTM未发育完成。将纳入对象根据年龄分为五组:第一组:16-23岁,第二组:24-35岁,第三组:36-45岁,第四组:46-55岁,第五组:56岁以上。按CBCT提供的出生日期每组随机选择60颗MTM,共300颗MTM,186例患者,其中男性75人,女性111人。利用KAWA卡瓦盛邦的CBCT扫描机,测量每颗MTM的牙根数,根管数,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及其颊腭侧骨板的高度和厚度,并统计上颌第二、第三磨牙龋齿、牙周炎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MTM具有较复杂的根管系统,发现其中有117颗(39%)牙齿为单根,183颗(61%)牙齿为多根牙,在多根牙中有双根牙42颗(13%)、三根牙139颗(46.33%)、四根牙2颗(0.66%)、五根牙1颗(0.33%)。在单根MTM中单根管84颗(28%),双根管25颗(8.33%),三根管8颗(2.67%)在多根MTM中双根管39颗(13%),三根管118颗(39.33%),只有33颗MTM检测出有MB2的根管(占比11%),五根管1颗(0.33%)。2、本研究利用CBCT测量MTM与上颌窦底的关系,结果显示,男性MTM中有60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8%;15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12%;另有50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男性患者的40%。女性MTM中有88颗MTM的A-C值≤1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50.5%;17名女性患者的23颗MTM的A-C值大于1mm且小于等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13.1%;64颗MTM的A-C值大于2mm,占所有女性患者的36.6%。A-C值≤1mm的区间的MTM共有男性60颗,女性88颗,共14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49.33%;1<A-C≤2mm的区间共有男性15颗,女性23颗,共38颗,占所有MTM总数的12.67%;A-C>2mm的区间共由男性50颗,女性64颗,共114颗,占所有MTM总数的38%。3.MT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在第一组有54颗(28.13%);在第二组有47颗(24.48%);在第三组有40颗(20.83%),第四组35颗(18.23%),第五组16颗(8.33%)。MT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8.1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8.33%。MT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在第一组有2颗(2.82%);在第二组有7颗(9.86%),在第三组有13颗(18.83%)在第四组有17颗(23.94%);在第五组有32颗(45.07%)。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MT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在第一组有4颗(10.81%);在第二组有6颗(16.22%);在第三组有7颗(18.92%);在第四组有8颗(21.62%);在第五组有12颗(32.43%)。MT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2.8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45.07%。当MSM的牙齿状况为良好时,第一组有49颗(29.52%);第二组有45颗(27.11%);第三组有35颗(21.08%);第四组有27颗(16.27%);第五组有10颗(6.02%)。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高29.52%,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6.02%,随着年龄的增加MSM牙齿状况为良好的牙齿数目构成比在逐渐减少。当MSM的牙齿状况为牙周炎时,第一组有10颗(9.43%);第二组有13颗(12.26%);第三组有19颗(17.92%);第四组有31颗(29.25%);第五组有33颗(31.14%)。MTM牙齿状况为牙周炎的构成比在低年龄组最低为9.43%,在高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为31.14%,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大。当MSM的牙齿状况为龋齿时,第一组有0颗;第二组有2颗(14.29%);第三组有4颗(27.57%);第四组有2颗(14.29%);第五组有6颗(44.86%)。MSM牙齿状况为龋齿的构成比在高年龄组最高44.86%,在低年龄组的构成比最低为0。MSM的牙齿状况为缺失时,第三组有2颗(16.67%);第五组有10颗(83.33%),其余三组无MSM缺失。4 MTM腭侧骨壁高度其次为近中阻生组(7.49±3.01mm)、正位组(6.49±2.00mm)、颊侧倾斜组(6.46±2.58mm);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度高于颊侧倾斜和正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颊侧倾斜组的腭侧骨壁高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TM颊侧骨壁高度依次为正位组(6.15±2.46mm)、颊侧倾斜(6.03±1.84mm)组、近中阻生(5.34±2.39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位组、颊侧倾斜组、和近中倾斜组每组内的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后结果为,正位颊、腭侧骨壁高度相当,P=0.509,二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腭侧骨壁明显高于颊侧骨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近中阻生组腭侧骨壁高于颊侧骨壁,P=0.0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颌第三磨牙根中1/2腭侧骨壁的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2.21±1.17mm),正位组(1.99±1.22mm)、颊侧倾斜组(1.88±1.25mm),三者之间P=1.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M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最厚的为颊侧倾斜组(2.48±0.94mm);其次为正位组(2.09±1.18mm)、近中阻生组(1.74±1.31mm);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正位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的厚度大于近中阻生组根中1/2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近中阻生组两者之间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颊侧倾斜组根中1/2颊侧骨壁的厚度大于腭侧根中1/2的骨壁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TM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依次为颊侧倾斜组(4.11±1.62mm)、正位(3.42±1.83mm)、近中阻生(2.81±2.39mm),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正位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颊侧倾斜组骨壁高度明显高于近中阻生组骨壁高度,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而正位组与近中阻生组的颊侧骨壁厚度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MTM根尖处腭侧骨壁厚度依次为:近中阻生组(3.86±2.55mm)、正位组(3.38±1.68mm)、颊侧倾斜组(2.93±1.67mm),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1。颊侧倾斜组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大于腭侧骨壁的厚度,P=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组和近中阻生组根尖处颊腭侧骨壁的厚度相近,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颊侧测量可以制取量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80±1.91mm),中间值为(2.18±1.13mm),高为(5.78±2.20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6.17 mm3-170.65mm3之间。在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时候,腭侧测量可以制取的骨块长为(6.16±1.38mm)的以底为(3.24±1.89mm),中间值为(1.98±1.24mm),高为(6.64±2.39mm)的长三角形不规则骨块。所测量骨块的体积区间在(13.71mm3-174.64 mm3)之间。结论1.MTM的牙根数与根管数的分布在统计学上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根牙中以单根管为主,双根牙则多为双根管,三根牙中主要为三根管,其他为辅。同时,该部分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MB2的检出率逐渐降低。2.对186位患者的300颗MTM按性别分组后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MTM距离上颌窦的距离与性别无关。在拔除MTM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观察分析MTM距离上颌窦底的距离,拔牙时避免使用向上的力量,减少牙齿拔除的时候导致上颌窦穿孔的发生。3.MTM状况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MSM为良好、牙周炎、龋齿、缺失的构成比在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加,MTM的龋坏率明显增高,患有牙周炎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MSM的研究结果与MTM结果基本一致。所以,应尽量利用CBCT定期地检查MTM和MSM的牙体、牙周情况,从而达到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的目的。4.MTM在正位时,颊腭侧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相当,没有明显的区别,因此,对于正位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没有明显的差距,所以要依据每个牙的情况决定拔除时的脱位方向。MTM在颊侧倾斜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即颊侧倾斜位MTM的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由于牙冠偏向颊侧,牙根就会偏向腭侧,在根中1/2、根尖处颊侧骨壁厚度明显大于腭侧骨壁厚度,因此在扩大牙槽窝,增隙的过程中应注意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可以考虑颊侧脱位,增隙的过程考虑颊侧根中1/2处颊侧阻力大于腭侧阻力。MTM在近中阻生时,颊侧的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统计学分析的结果明显小于腭侧根尖到牙槽嵴顶的高度,腭侧阻力大于颊侧阻力,在根中1/2及根尖处颊腭侧骨板厚度相当,没有统计学差异。因此,近中阻生的MTM在拔除时,由于它的颊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小于腭侧骨板的厚度和高度,颊侧阻力小于腭侧阻力,在去除局部阻生的骨阻力后,可以考虑颊侧脱位。5.利用CBCT可以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的宽度、高度、长度及与周围组织的解剖结构关系进行评估,以提供合适的松质骨骨块进行Onlay自体骨移植术,避免开辟第二术区进行供骨,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创伤,为前牙美学区种植植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植骨方式。

李然[5](2018)在《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关性的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比分析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裂侧与非裂侧的上下颌牙弓形态,及其在息止颌位时的口周力分布情况,并进行口周力的分布与牙弓形态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口周力与牙弓形态之间的关系,为替牙期UCLP患者正畸与手术治疗的时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选择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期非综合征型UCLP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8.52±0.72岁)。获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上下颌石膏模型,然后对石膏模型进行定点,测量上下颌裂侧与非裂侧的牙弓长度和牙弓前段、中段和后段的宽度。测量UCLP患者息止颌位时上下颌裂侧与非裂侧的第一恒磨牙区、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裂隙区/非裂侧尖牙区、中切牙区唇(颊)舌侧的口周力。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替牙期UCLP患者上下颌双侧牙弓长度和各测量区段的牙弓宽度,以及双侧各测量区域的口周力测量值;并对口周力测量值与牙弓长度及宽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牙弓的对比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前、中段牙弓宽度均小于非裂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双侧牙弓后段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裂侧牙弓长度小于非裂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双侧牙弓长度及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口周力的对比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各测量区域唇颊侧口周力均大于非裂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双侧各测量区域舌侧口周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双侧测量区域唇(颊)舌侧口周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的相关性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上颌裂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前段宽度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上颌裂侧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颊侧口周力与牙弓中段宽度之间具有中度负相关性;上颌非裂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具有低度负相关性;下颌双侧第一恒磨牙区舌侧口周力与牙弓后段宽度之间均具有低度正相关性;下颌双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均具有低度负相关性。结论:1、替牙期UCLP患者的上颌牙弓发育是不对称的,裂侧前段和中段牙弓发育明显不足。2、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双侧口周力不对称,裂侧口周力均大于非裂侧。3、替牙期UCLP患者上下颌双侧切牙区唇侧口周力均与牙弓长度呈负相关,上颌裂侧的相关程度最大;上颌裂隙区唇侧、前磨牙/乳磨牙区颊侧口周力与牙弓宽度呈负相关;下颌双侧恒磨牙区舌侧口周力与牙弓后段宽度呈正相关。

马志贵[6](2016)在《牙槽骨开裂/骨开窗及其修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临床水平,应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初步对牙槽骨开裂/骨开窗的病因学进行探讨,并评价牙周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术及3种术式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为骨缺损再生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犬骨开裂的动物模型上,探讨PLGA/ATT纳米纤维膜,Bio-Gide胶原膜和自体骨膜引导骨再生的效果。进一步研究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 poly(lactic acid-glycolic acid)),聚乳酸-羟基乙酸/锂皂石(laponite--doped PLGA,PLGA/LAP)及聚乳酸-羟基乙酸/凹凸棒石(attapulgite-doped PLGA,PLGA/ATT)静电纺复合纳米纤维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骨分化的能力。材料与方法:1.应用CBCT研究骨性Ⅰ,Ⅱ和Ⅲ类错合的下前牙骨开裂/骨开窗的发生率及分布,比较各类错合下前牙牙槽骨的厚度及高度。2.选择Ⅱ类非髁突自溶性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者为对照组,应用CBCT研究ICR的颅面及牙槽骨形态特征。3.选择传统正畸为对照,应用CBCT研究牙周加速成骨正畸(periodontal accelerated osteogenic orthodontics,PAOO)术在治疗前(T0)及术后即刻(T1),术后6月以上(T2)牙槽骨形态的变化。比较PAOO改良法,骨膜包裹法及传统法这3种术式对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效果。4.构建犬下颌骨开裂的动物模型,将PLGA/ATT纳米纤维膜,Bio-Gide胶原膜和自体骨膜作为GBR术中的屏障膜,术后12周取材,通过Micro-CT、序列荧光标记和组织学检测新骨形成情况。5.将鼠BMSC在PLGA,PLGA/LAP与PLGA/ATT及静电纺纳米纤维上培养,使用CCK-8法及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纳米纤维的细胞相容性。通过茜素红染色,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和Real-time PCR来评价这三种材料对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结果:1.各类错合的骨缺损情况,Ⅱ类错合最易发生骨开裂(Ⅰ类32.96%;Ⅱ类64.47%;ⅡI类58.43%);三组骨开窗的发生率相似(I类,13.41%;Ⅱ,14.72%;Ⅲ类13.86%)。牙位上看,Ⅱ类的下颌中切牙最易发生骨开裂(74.24%),Ⅱ类的下颌尖牙易发生骨开窗(27.27%)。2.ICR者SNB,ANB,FMA及FMIA这些指标均较Ⅱ类非ICR有显着性差异。ICR者下颌侧切牙的骨开裂发生率为67.74%,高于Ⅱ类非ICR组(49.23%),且具有统计学差异。ICR舌侧骨板薄,牙槽骨高度有降低。3.与对照组相比,PAOO组经治疗后牙槽骨垂直高度及牙槽骨整体宽度也均有明显增加。术后即刻骨高度及宽度明显增加,后又明显减少,但术后6月与术后12月趋于稳定,且与治疗前相比,牙槽骨垂直高度与水平宽度仍有明显改善。根上1/3的宽度,改良法增加最显着;根中1/3段,改良式与骨膜包裹式相似,均优于传统法;根下1/3段三者无显着性差异。牙槽嵴顶垂直向高度方面,改良式恢复效果最好,其次是骨膜包裹式,最后是传统式。4.三种材料均有促进牙根表面骨缺损区再生的能力。骨膜组新骨形成的量最高,Bio-Gide及PLGA/ATT组新骨形成量相似,两者无统计学差异。5.PLGA/ATT纳米纤维对BMSCs的增殖有促进作用,PLGA/ATT可促进BMSCs的成骨基因表达,比如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ALP,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I),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及骨钙素(osteocalcin,OCN)及ALP活性。结论:1.Ⅱ类错合骨开窗和骨开裂发生率高,是牙槽骨缺损的易感因素之一2.ICR者伴发下颌后缩,下颌平面角高陡,下前牙唇倾,牙槽骨菲薄;ICR是牙槽骨缺损的易感因素之一。3.与传统正畸相比,PAOO法对骨开裂和骨开窗有治疗作用。传统法对根下1/3骨缺损适用;骨膜包裹法对骨开窗及牙槽骨菲薄者适用;改良法对根上1/3骨缺损,尤其骨开裂者更适用。4.Bio-Gide胶原膜,PLGA/ATT纳米纤维膜及骨膜均有引导骨开裂区组织再生的能力,其中骨膜促进骨修复能力最显着。5.PLGA/ATT纳米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促进BMSCs成骨分化的能力强。

危练峰[7](2010)在《OSSTEM种植系统在正畸埋伏牙移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OSSTEM牙种植系统运用于正畸埋伏牙的移植术中,总结手术操作技巧,追踪观察术后临床疗效,确定手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探寻一种能够提高牙移植手术成功率,简化复杂牙正畸治疗的有效的移植牙受植床制备手段。方法随机选取24位正畸转诊患者的26例埋伏牙病例,年龄11-18岁,平均年龄13.5岁;男性17例,女性9例。26例病例为上颌尖牙19颗,上颌第一双尖牙1颗,下颌第一双尖牙6颗。所有患牙均无法正常萌出,经临床检查、X线与模型测量分析,采用开窗导萌术无法牵引埋伏牙到正常位置。使用OSSTEM种植系统进行正畸埋伏牙的移植操作。观察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开始正畸加力,术后追踪观察两年。结果本组病例术后均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口服抗炎治疗3天后缓解;术后一周拆线时牙龈基本愈合;术后1个月拆除固定装置后移植牙松动度均<I°;术后3个月患者无特殊不适,移植牙无松动,牙龈改建情况良好,X-ray检查牙周重建情况良好;术后3个月开始行正畸加力微调,术后9个月追踪观察显示移植牙对正畸力敏感。追踪观察两年,移植牙无松动,色泽,冠倾及轴倾正常。结论将OSSTEM种植系统的运用于正畸埋伏牙移植术中的移植牙受植床制备,能有效提高牙移植的成功率,进而简化了复杂牙的正畸治疗,同时拓宽了正畸治疗的适应症。

陈威,张薇,陈志方[8](2020)在《上颌埋伏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会对患者咀嚼、发音功能及美观产生严重影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本文对上颌埋伏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拔除术、自体牙移植及外科手术助萌法联合正畸治疗等。只有掌握了各类方法的优缺点和适应证,才能抓住最佳治疗时机,制订最合适的治疗计划,从而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徐士涵[9](2020)在《整合素α9在慢性牙周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慢性牙周炎是造成全球慢性疾病负担的两种最重要的口腔疾病之一,也是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慢性牙周炎的治疗以手工清创、修整牙周组织外形以减少菌斑滞留为主,常见的辅助药物也集中在抗菌作用上,如盐酸米诺环素等药物。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机体自身炎性反应对牙周组织破坏的影响越来越受重视,相应的免疫调节药物也逐渐被应用于控制牙周炎性反应,有可能成为未来牙周治疗的研究方向之一。整合素α9(ITGA9)是细胞膜上受体整合素家族的成员之一,仅出现在脊椎动物中,于1991年被发现,1993年正式命名。在近30年的研究中,各类研究报道了整合素α9在生长发育、伤口愈合、癌症、免疫疾病中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向患有关节炎小鼠的关节腔中注射整合素α9的抗体可有效降低炎症反应,抑制关节肿胀和骨吸收的发生;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慢性牙周炎均可破坏周围骨结构及软组织,一些研究报道两者在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上拥有一些共同特点,但目前还缺乏整合素α9在牙周炎中的研究。因此,我们尝试探索整合素α9是否参与了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为未来牙周炎的治疗提供更多可能的靶点。本研究拟探讨整合素α9及其配体是否在慢性牙周炎的内稳态中发挥了作用,并探索相应的分子信号作用机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实验一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中整合素α9的表达分析目的:探索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中整合素α9的表达变化。方法:收集牙周翻瓣术手术(已经过基础治疗)中切除的炎症性牙龈组织,和牙冠延长术及种植体二期手术中切除的健康牙龈,进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软件扫描分析阳性比率。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炎性浸润明显,并且在上皮和固有层组织的细胞膜上ITGA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组。结论:在慢性牙周炎的微环境下,牙龈组织内的整合素α9表达升高。实验二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整合素α9的配体及炎症因子分析目的:检测在慢性牙周炎组与健康组的龈沟液中整合素α9配体肌腱蛋白C、骨桥蛋白及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含量的差异。方法:从初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未经牙周治疗,牙周袋≥5mm)及健康人群(牙周袋<2mm,无附着丧失)的第一磨牙收集龈沟液,用ELISA测定肌腱蛋白C的含量,用BCA技术检测骨桥蛋白、TNF-α、IL-6、IL-1β的含量。结果:慢性牙周炎患者第一磨牙的龈沟液中肌腱蛋白C与健康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而骨桥蛋白则无统计学差异(P=0.829)。慢性牙周炎组和对照组之间的TNF-α(P<0.05)和IL-1β(P<0.01)有统计学差异。如不对称t检验的结果所示,在慢性牙周炎组中,IL-6的平均表达水平较高,但不认为有显着差异(P=0.2028)。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沟液分泌肌腱蛋白C及炎症因子增多,但骨桥蛋白没有明显变化。实验三整合素α9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目的:分析整合素α9及其配体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发挥的作用,探讨相关的信号通路转导途径。方法:(1)体外培养原代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是否表达整合素α9。(2)加入TNF-α(20ng/m L)刺激细胞,观察细胞表达整合素α9及其配体的m RNA水平的变化。(3)应用小干扰RNA敲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整合素α9的表达,检测敲低效率并分析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检测p-Erk1/2、Erk1/2、p-JNK、JNK、p-p38、p38的表达变化。结果:(1)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表达整合素α9。(2)在TNF-α刺激下,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会表达整合素α9、肌腱蛋白C及骨桥蛋白增多。(3)ITGA9基因敲低至40%就可以显着抑制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分泌IL-1β、IL-6和IL-8。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敲低ITGA9抑制了Erk1/2、JNK、p38的磷酸化比率,提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家族可能参与了这一反应。结论:人牙周膜细胞在炎症环境下表达整合素α9及其配体肌腱蛋白C增多,敲低α9可以减少炎症刺激下白介素因子的分泌,MAPK家族参与了这一信号调控。

杨晓晓[10](2019)在《四种桩道冲洗方案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四种临床常用的桩道冲洗方案冲洗桩道,比较不同冲洗液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桩道冲洗液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收集因牙周病、正畸治疗等原因拔除的60颗单根管恒牙作为实验样本。刮净根面的软组织并采用超声器械去除根面牙结石,室温下放入生理盐水中保存、备用。于釉牙骨质界处截除牙冠,摘除牙髓,按照随机原则将60个样本分为4组,每组样本数为15。采用Waveone机用镍钛器械将离体牙的根管预备至25#08锥度。热牙胶配合A-H plus根充糊剂垂直加压充填。采用桩道预备钻进行桩道预备,预备至2#(尖端直径为1.4mm)。分别用以下桩道冲洗剂或冲洗剂组合对各组样本的桩道冲洗1分钟:A组:3%过氧化氢溶液;B组:5.25%次氯酸钠溶液、17%EDTA溶液交替冲洗;C组:0.2%氯己定溶液;D组:17%EDTA溶液,每组冲洗结束后分别用蒸馏水超声荡洗30秒。再次按照随机原则从每组15个样本中抽取10个样本,采用双固化树脂将与桩道预备钻匹配的玻璃纤维桩粘入桩道。采用硬组织切割机制备牙齿薄片,将薄片放在万能材料试验机的推出装置下推出纤维桩,并记录粘接断裂时的粘接强度。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组的粘接强度进行统计学分析。推出实验结束后,将试件放在根管显微镜下放大10倍,观察并记录每个薄片的断裂模式。将每组中未行纤维桩粘接的5个样本,沿着颊舌向劈开,经过干燥、喷金等处理后,在距离桩道末端3mm处的劈开断面上用铅笔做标记,扫描电镜(SEM)下观察标记水平桩道牙本质表面的微观状态。结果:1.纤维桩粘接强度四组样本的纤维桩粘接强度分别为:A,11.93±2.59(MPa);B,15.87±1.79(MPa);C,15.03±2.85(MPa);D,19.24±2.87(MPa)(AvsB,P<0.01;AvsC,P<0.01;AvsD,P<0.01,Bvs C,P>0.05,B vs D,P<0.01,C vs D,P<0.01)。从粘接强度值可见,四组冲洗液中,17%EDTA溶液冲洗桩道后能够使纤维桩获得最大的粘接强度,与其它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粘接强度次之,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氧化氢冲洗组粘接强度最小。2.断裂模式结果A组多数薄片断裂于粘接树脂-牙本质之间以及混合断裂;B和C组多数断裂在粘接树脂-纤维桩之间以及混合断裂。D组均为粘接树脂-纤维桩之间的断裂和混合断裂。对四组样本的断裂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知:除了B组和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它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扫描电镜观察SEM下可见:A组标记处桩道牙本质小管绝大多数被部分或全部堵塞,牙本质表面大量碎屑;B组牙本质小管均开放,管周呈白垩色,未见牙本质碎屑;C组多数牙本质小管被部分堵塞,牙本质表面无碎屑;D组牙本质小管均开放,表面呈云雾状,未见牙本质碎屑。结论:1.17%EDTA溶液冲洗1分钟能够有效的清理桩道,并且桩道牙本质未发生白垩色的脱矿改变。2.通过分析牙齿薄片断裂时的粘接强度及断裂模式可以看出,相对于其余三组,17%EDTA溶液冲洗桩道,纤维桩能够得到较大的粘接强度。

二、埋伏前牙移植正畸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埋伏前牙移植正畸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三维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发生率及影响
    1.2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病因研究现状
    1.3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常用治疗方法
    1.4 总结
第二章 下颌骨形态与下颌第二磨牙阻生关系的系统评价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颌骨与牙性指标的三维测量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颊舌侧骨皮质厚度与牙槽骨宽度的三维测量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2)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设备和材料
    3.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治疗过程
        3.2.1 制定治疗计划
        3.2.2 拓展间隙
        3.2.3 手术开窗
        3.2.4 正畸牵引
        3.2.5 调整咬合与保持
        3.3 统计分析
        3.3.1 埋伏牙的发生情况
        3.3.2 评价治疗效果
        3.3.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埋伏牙的发生情况
    2.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的治疗效果
        2.1 牵引治疗结果
        2.2 治疗前后埋伏牙的牙根长度变化情况
        2.3 弯根埋伏牙的牵引情况
        2.4 牙龈外形的恢复情况
    3.口外开窗辅助正畸牵引治疗埋伏牙成功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3.1 根尖孔闭合组与未闭合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3.2 青少年组与成人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3.3 男性组与女性组埋伏牙牵引结果
        3.4 唇侧开窗与腭侧开窗埋伏牙牵引结果
讨论
    1.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现状
    2.埋伏牙的病因
    3.埋伏牙的诊断
    4.埋伏牙的治疗
    5.埋伏牙牵引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年龄因素对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5.2 牙根发育情况对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5.3 埋伏牙位置对牵引结果的影响
        5.4 唇腭侧开窗对于埋伏牙牵引的影响
参考文献
结论
典型病例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正畸患者埋伏牙患病情况的流行病学研究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近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上颌埋伏尖牙治疗方法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4)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上颌第三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
    1.1 资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2 设备及扫描方法
        1.1.3 图像的重建
        1.1.4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二、上颌第三磨根尖与上颌窦底壁位置关系的CBCT研究
    2.1 资料和方法
        2.1.1 测量方法
        2.1.2 一致性检测
        2.1.3 统计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三、上颌第三磨牙与上颌第二磨牙的牙齿健康程度增龄性变化的CBCT研究
    3.1 资料与方法
        3.1.1 评价MTM的牙齿状况
        3.1.2 评价MSM的牙齿状况
        3.1.3 统计方法
    3.2 结果
        3.2.1 MTM的牙齿状况
        3.2.2 MSM的牙齿状况
    3.3 讨论
    3.4 小结
四、关于MTM周围牙槽骨的CBCT研究
    4.1 资料和方法
        4.1.1 分组定义
        4.1.2 测量MTM颊腭侧牙槽骨骨壁的厚度及高度值
        4.1.3 统计处理
    4.2 结果
        4.2.1 分组结果
        4.2.2 MTM周围牙槽骨厚度及高度与MTM位置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五、MTM颊、腭侧骨壁可用移植骨块大小的CBCT研究
    5.1 资料和方法
        5.1.1 研究方法
        5.1.2 统计处理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关性的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设备
    3 牙弓长度及宽度的测量
    4 口周力的测量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牙弓长度及宽度的测量结果
    2 口周力的测量结果
    3 口周力与牙弓之间的相关性
讨论
    1 研究的意义
    2 替牙期UCLP患者牙弓形态的特点
    3 替牙期UCLP患者口周力的分布
    4 替牙期UCLP患者口周力的分布与牙弓形态的相关性
    5 实验的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20例临床病例汇报
    病例 1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2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3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4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5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6 正畸
        参考文献
    病例 7 儿牙
        参考文献
    病例 8 牙体牙髓
    病例 9 牙体牙髓
    病例 10 牙体牙髓
        参考文献
    病例 11 牙周
    病例 12 牙周
        参考文献
    病例 13 黏膜
    病例 14 黏膜
        参考文献
    病例 15 修复
        参考文献
    病例 16 修复
    病例 17 修复
        参考文献
    病例 18 口外种植
    病例 19 口外种植
        参考文献
    病例 20 口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牙槽骨开裂/骨开窗及其修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绪论
第一部分 Ⅰ,Ⅱ和Ⅲ类错合畸形的下前牙区骨开裂/骨开窗发生率及病因学探讨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测量方法
        1.2.3 测量指标
        1.2.4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各类错合的牙槽骨开裂/骨开窗的发生率
        1.3.2 各类错合畸形的牙槽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分布
        1.3.3 各类错合畸形下前牙牙槽骨的高度及厚度
    1.4 讨论
第二部分 ICR下前牙区骨开裂/骨开窗发生率及病因学探讨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测量方法
        2.2.3 统计学
    2.3 结果
        2.3.1 ICR与 II类非ICR的头影测量
        2.3.2 两组骨缺损的发生率
        2.3.3 两组下前牙区骨形态测量指标比较
    2.4 讨论
第三部分 牙槽骨再生正畸治疗骨开裂/骨开窗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样本纳入
        3.2.2 治疗程序
        3.2.3 CBCT数据获取及三维重建
        3.2.4 测量项目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术后并发症
        3.3.2 PAOO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的系列CBCT评价
        3.3.3 传统正畸组不同时间点的系列CBCT评价
        3.3.4 PAOO组不同时间点的系列CBCT评价
        3.3.5 三种PAOO术式的牙槽骨形态测量指标比较
    3.4 讨论
        3.4.1 常规正畸治疗与PAOO总体牙槽骨形态指标变化
        3.4.2 三种术式比较
第四部分 Bio-Gide,PLGA/ATT及骨膜应用于牙槽骨开裂修复的效果评价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4.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2.4 动物外科手术器械
        4.2.5 骨开窗模型的建立
        4.2.6 骨开裂区GBR手术
        4.2.7 序列荧光标记
        4.2.8 Micro-CT检测
        4.2.9 组织学检测
        4.2.10 苦味酸品红染色
        4.2.11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大体观察
        4.3.2 Micro-CT成骨检测
        4.3.3 序列荧光标记
        4.3.4 组织学检测
    4.4 讨论
第五部分 PLGA、PLGA/LAP和 PLGA/ATT作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研究
    5.1 研究背景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试剂及药品
        5.2.4 主要实验用液体的配制
        5.2.5 实验动物
        5.2.6 原代大鼠bMSCs的获取及培养
        5.2.7 大鼠bMSCs的传代培养
        5.2.8 CCK8法检测BMSCs的增殖速率
        5.2.9 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后扫描电镜观察
        5.2.10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
        5.2.11 ALP活性定量检测
        5.2.12 茜素红染色
        5.2.13 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定量PCR
    5.3 结果
        5.3.1 细胞体外生长外形与规律
        5.3.2 CCK-8法检测三种材料对BMSCs增值活性的结果
        5.3.3 材料表面培养细胞的扫描电镜观察
        5.3.4 APL染色及活性定量测定
        5.3.5 茜素红染色
        5.3.6 RT-PCR检测细胞中Runx-2,ALP、Col-I、OCN和OPN mRNA表达差异
    5.4 讨论
全文总结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7)OSSTEM种植系统在正畸埋伏牙移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2 中文摘要
3 英文摘要
4 前言
5 正文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
8 致谢

(8)上颌埋伏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治疗方法
    2.1 外科拔除
    2.2 自体牙移植
    2.3 外科手术助萌法联合正畸治疗
        2.3.1 外科手术方式
        2.3.2 正畸牵引方式
3 治疗效果

(9)整合素α9在慢性牙周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主要略缩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整合素α9的研究进展
引言
实验一 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中整合素α9的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讨论
实验二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整合素α9的配体及炎症因子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讨论
实验三 整合素α9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实验讨论
中外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1 广泛型重度慢性牙周炎(III期C级)治疗一例
        讨论
        参考文献
    Case 1
        Discussion
    病例照片 1
    病例2 广泛型重度慢性牙周炎(III期B级)治疗一例
        讨论
        参考文献
    Case 2
        Discussion
    病例照片 2
    病例3 局限型重度慢性牙周炎伴釉质发育不全治疗一例
        讨论
        参考文献
    Case 3
        Discussion
    病例照片 3
    病例4 前牙位点保存及种植修复一例
        讨论
        参考文献
    Case 4
        Discussion
    病例照片 4
    病例5 Miller II类及III类牙龈退缩游离龈移植术一例
        讨论
        参考文献
    Case 5
        Discussion
    病例照片 5
    病例6 PAOO及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一例
        讨论
        参考文献
    Case 6
        Discussion
    病例照片 6
临床工作总结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10)四种桩道冲洗方案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离体牙的纳入及准备
    2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
    3 实验分组
    4 实验方法
        4.1 离体牙的根管治疗、桩道制备和冲洗
        4.2 纤维桩的粘接及牙齿薄片的制备
        4.3 推出实验
        4.4 桩道表面的电镜观察
        4.5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 剪切粘接强度结果
    2 各组粘接断裂模式结果
    3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讨论
    1 冲洗液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
        1.1 EDTA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1.2 次氯酸钠+EDTA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1.3 氯己定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1.4 双氧水对粘接强度的影响
    2 纤维桩预处理
    3 推出实验
    4 超声荡洗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报告20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四、埋伏前牙移植正畸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下颌第二磨牙阻生的三维测量研究[D]. 何柳. 南京大学, 2020
  • [2]正畸治疗埋伏牙的临床研究[D]. 武孝芬.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3]正畸患者埋伏牙的流行病学研究及上颌尖牙埋伏引起邻切牙牙根吸收的情况分析[D]. 徐楠. 郑州大学, 2019(07)
  • [4]关于上颌第三磨牙的CBCT研究[D]. 吴世超.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
  • [5]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关性的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D]. 李然. 青岛大学, 2018(12)
  • [6]牙槽骨开裂/骨开窗及其修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D]. 马志贵.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7]OSSTEM种植系统在正畸埋伏牙移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危练峰. 遵义医学院, 2010(04)
  • [8]上颌埋伏中切牙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陈威,张薇,陈志方.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0(05)
  • [9]整合素α9在慢性牙周炎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临床病例报告[D]. 徐士涵. 武汉大学, 2020
  • [10]四种桩道冲洗方案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D]. 杨晓晓. 青岛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前牙阻生牙正畸种植临床分析(附6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