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之外的“课堂”

课堂之外的“课堂”

一、超越课堂的“课堂”(论文文献综述)

黄甫全,朱琦,曾文婕[1](2021)在《文化胜任力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新兴教育目标取向》文中研究表明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席卷教育领域,催生了文化胜任力发展的新兴教育目标取向。文化哲学的方法论视角观照下,教育目标取向在历时形态上从人主他客工具情境的主体胜任力取向、我你共在交往情境的文化间胜任力取向、人物互联关系情境的跨文化胜任力取向演化而来,呈现出由工具理性经交往理性向关系理性发展的认识论特征。人工智能时代愈加显现出跨文化胜任力教育目标取向的多元文化局限、人机境多元教学交互的技术功用论和技术中心论、技术理性与数据疏漏的教育风险和生命失语等诸多教育教学困境,呼唤着教育目标以超越性的本体变革、关系性的认识创新、生命化的价值实践等为特征的时代新追求。文化胜任力发展教育目标取向,指向共在、和融、共通的整体生成性教育,具有共在之共生共建、为他之差异和融、为所有生命之共享共通等内在属性,是人工智能时代多元文化的超越性发展、教育目标的关系性凸显、教学价值的生命化主张,对于理解当代教育目标的本体存在、革新教育目标的认识方式、敞亮教育目标的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杜小双[2](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理解并促进有效教师学习,外语教师学习研究的理论视角不断演变,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理解教师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基于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三名高中英语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进行了历时18个月的研究,收集了访谈、观察、反思日志、实物资料等多种数据资料,追踪描摹教师学习和认知变化的过程,分析、阐释了这一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三位案例教师通过专业学习不同程度地改进了英语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她们的认知系统呈现不同的变化轨迹。三位教师的认知系统受到多次“扰动”,并发生自组织变化;其中两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历了调整和重组的过程,最后呈现质变的趋势;另一位教师的认知系统经过调整后趋于稳固,未见质变的趋势。(2)教师认知系统受到“扰动”,并因此产生认知冲突或失衡,是教师学习和发生改变的主要动因。她们经历的典型“扰动”事件包括撰写和修改研究报告、与指导教师交流、接受专家点评与反馈等。(3)教师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取决于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互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持续进行,教师认知系统内外要素及其关系不断发生变化,系统内、系统间各要素的互动和组合对教师学习构成支持或限制。比如,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消极影响、知识基础的匮乏、机构文化的限制可能阻滞学习的发生;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与教师反思的交互或将促进学习的发生;“扰动”的力度和密度则极大地影响教师学习发生的可能性。(4)教师主观能动性(包括专业发展动机、身份、反思性等)参与系统互动,直接影响认知系统的变化。本研究对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本研究通过分析系统间的交互关系解释复杂动态的教师学习现象,加深了对教师学习本质的理解;第二,推动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比如扰动、涌现等)的具体化,增强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在实证研究中的适用度和操作性;第三,本研究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用于研究国内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有利于推动国内外语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研究的理论创新。本研究也将对中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为了创造有效教师学习发生的条件,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应把握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的交互性。教师培训项目应确保多元主体参与,利用系统间、多主体间的交互创造学习机会。第二,尽可能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教师学习活动应具备高阶性、挑战性和转化性的特点,教育教育者(或培训者)应充当促进者、批判者或“扰动者”,帮助教师打破认知与实践惯性。第三,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确保教师在“学习(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逐渐实现非线性的认知和实践转变;第四,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教师成长成为自觉、自主、批判的学习者。

曾巍,冯永华,赵慧臣,岳亚平[3](2021)在《超越“实质等效”的在线教学质量审视与优化路径》文中研究指明提升在线教学质量,有助于推动在线教育发展与高校线上线下双线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文章自编"高校在线教学质量现状"问卷,针对在线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和影响因素对全国多地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得到2924份有效问卷。通过对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文章发现:教学目标、内容、资源与学习需求之间匹配度不高,在线教学方式适应性与教学活动互动性不高,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反馈与引导不足,教学评价的引导与激励不足,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整体满意度未仍需提升。随后,文章分析了在线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指出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性因素、在线教学环境因素、教师在线教学工具使用因素及传统教学思维因素是导致在线教学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文章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树立个性化教学观、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重视在线教学活动、提供精准学习支持服务、以数据驱动评价方面,提出超越"实质等效"的在线教育质量优化路径,以期促进在线教学与混合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增进高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

曾海,陈艳,邱崇光[4](2021)在《基于学习环境理论的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疫情使在线教育成为唯一可行方式,与传统面授教育的教学效果对比,这种以传递教学内容为主的在线教学也留下很多不可否认的困惑。基于有关学习环境理论,在对两者进行多因素对比研究后,对现代教育生态有两点新认识:一是教育生态已经扩张为二层次三元耦合的丰富结构,二是超媒介联合体对最近发展区有高效的扩张升级作用。远程教育已走过三代,对传统在线教育进行智能化改造势在必行。在人工智能技术群支持下,打造四个智慧学习主场景,可实现对传统教育的"四个类似"和"四个超越",构建出下一代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文章在提出实现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路线图后进一步指出,其具有促进在线教育超越目前困境的强大优势,拥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朱永新[5](2021)在《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新教育实验坚持以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为价值准则,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以营造书香校园等"十大行动"和相关课程为路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进行了二十年的田野实践探索。新教育实验提出的教师专业成长"三专模式"使数以千计的普通教师成长为卓越教师,在国内率先开展的"营造书香校园""家校合作共育"等教育理念与行动实践,为建设书香社会、推动家校社政共育提供了强大助力。在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抗教育异化,回归教育本质以及大面积改善区域教育生态等方面,新教育实验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展望未来,我们将通过持续完善课程体系、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力争把新教育实验建设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使新教育共同体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王金[6](2021)在《审美期待:语文学习中的文学想象及能力培养》文中指出文学想象是基于对文本知识的符号加工、图像表征和意义建立的认知过程,是语文学习特有的意象思维过程。语文学习需要想象的参与,通过文学想象促进学生文本理解、形成形象思维、丰富语文学习的情感体验。从文本理解到文学想象的发生,促生了学生的文学审美活动,实现了文本所蕴涵的对学习者的审美期待。文学想象以感知文本意象为基础,主要包括人物想象、情感想象、道德想象、审美想象。其基本过程包括文本的"游移视点"、表象的"塑性形变"、阅读中"唤情"参与三个环节。文学想象也是语文课程中的一种学习方式,实施想象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想象力,要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注重学生意象思维能力培养、增强课堂画面感、建构想象课堂生成生动而丰富的文学意象图景,实现语文学习中文学想象的真正发生。

郭元祥,李新[7](2021)在《遇见与预见:学科想象的生成及想象教学》文中指出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科想象是一种"意象性的认知",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基于感知理解、思维过程、已有经验和学科知识的加工而建构意象的学习活动,是学科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是基于形象思维建立新的图像表征并建构意象的一种综合学习能力。学科想象具有形象性、意义性、超越性和学科差异性等特征。充分表达学科知识的多维属性和价值,充实学科知识与个体认知之间的"间隙",是学科想象建构的前提;统觉感知、理性思维和情感体验是学科想象生成的过程;而意义建构与经验超越则是学科想象的归属。想象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科想象力的教学活动。实施想象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克服机械训练,通过深度教学把知识带回来,促成学生与知识的生动相遇,让学生真正获得"强有力的知识";引导学生的学习投入,培养学生学科观察能力,发展高阶思维,让深度学习可见;通过增强知识学习的关联性,激发学生情感体验,让课堂充满画面感。

李铁安[8](2021)在《文化意义下的课堂教学及其实践品质》文中指出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文以化之"的过程与"化之为文"的成果的辩证统一;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内在统一;文化是人类主体意识与超越精神的意义表达。课堂教学是师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人化"和"化人"的动态创生文化,育人是课堂教学的文化基因。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育人文化的缺失。彰显育人文化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诉求,也是课堂教学的实践品质。塑造课堂教学的实践品质需着力追求教师育人境界与课程文化精神的高尚性、教学基本规律与学习活动机制的本真性、课程育人目标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丰厚性、教学结构设计与教学策略选择的灵动性。

汪蓉[9](2021)在《高职“金课”教师形象描摹及其内涵解析——基于17位高职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课"建设是高职教育"提质培优"的重要主题。通过对17位高职学生撰写的回溯式叙事文章进行文本分析,归纳出高职"金课"的三种教师类型及其进阶的高职"金课"生成模式,体现出在教师关注、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生获得、情绪感知等方面的显着差异。客观教学型教师关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技艺实现;共情型教师关注学生当前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之间的联结,融注教学情感实现;超越型教师关注学生"工匠精神"的涵养,铸造教学情怀实现。深入开展高职"金课"建设需要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超越教学技艺,实现由夯实教学技艺向铸造教学情怀的发展,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发展。

吕林海[10](2021)在《中国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文中研究表明"新文科"的提出其实是嵌入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整体框架之中的,由此,"新文科"的"教育构建"不仅是其深层之意,亦是其未来应当着墨的关键方面。"新文科教育"建设的价值蕴意体现为对"外部时代"和"内部知识"所具有的"快速变动"和"激烈交往"之双重特质的深刻回应。"新文科教育"建设的核心内涵指向于"回归文科教育的育人本质",并具体体现为:培育"有价值引领的人",创生"突破边界"的文科课堂,打造多样而灵动的"育人共同体",构建"超越绩效"的成长性评价。"新文科教育"建设的实践路径是"观念和行动的协同展开",并具体表现为:要在观念上树立"价值引领、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文科理念,要在行动上落实"关联实践、创新活动、资源投入"的实施策略。

二、超越课堂的“课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越课堂的“课堂”(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胜任力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新兴教育目标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目标取向的历时形态
    (一)人主他客工具情境的主体胜任力取向
    (二)我你共在交往情境的文化间胜任力取向
    (三)人物互联关系情境的跨文化胜任力取向
二、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目标困境及其追求
    (一)超越性变革与共在:突破跨文化胜任力局限
    (二)关系性认识与和融:调适人机境多元交互问题
    (三)生命化价值与共通:弥合技术理性与数据疏漏
三、走向文化胜任力发展的新兴教育目标取向
    (一)当代文化胜任力发展教育目标取向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文化胜任力发展教育目标取向的超越品质
    (三)文化胜任力发展教育目标取向的当代价值
四、结语

(2)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教学现状
        1.1.2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在职专业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语教师学习理论与实践
        2.1.1 教师学习的定义
        2.1.2 外语教师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沿革
        2.1.3 外语教师学习实证研究综述
        2.1.4 批判与反思
    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教师学习
        2.2.1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转向
        2.2.2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的关键概念及其含义
        2.2.3 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师学习相关研究
        2.2.4 本节小结
    2.3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发展及相关研究
        2.3.1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渊源
        2.3.2 高校与中小学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研究
        2.3.3 本节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3.1.1 研究问题
        3.1.2 分析框架
    3.2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1 教师教育研究的质性研究范式
        3.2.2 本研究选择案例研究的合理性
    3.3 研究场域
        3.3.1 H项目和F大学培养基地
        3.3.2 H项目概述
        3.3.3 学员视角的H项目
        3.3.4 依托H项目开展的研究活动
    3.4 研究对象
        3.4.1 进入现场和初步接触研究对象
        3.4.2 研究对象背景信息
    3.5 数据收集过程
        3.5.1 访谈
        3.5.2 观察
        3.5.3 反思日志
        3.5.4 实物资料
        3.5.5 研究日志
    3.6 数据分析
        3.6.1 数据存储、转写与整理
        3.6.2 数据分析
    3.7 研究的可靠性与伦理
第四章 枫叶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4.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4.1.1 开展研究之前:小说教学理念与实践
        4.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
    4.2 调整期:检视并发现实践问题
        4.2.1 扰动事件1:授课专家传递不同观点
        4.2.2 扰动事件2:导师反馈冲击固有思维
        4.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3 稳固期:理念与实践保持不变
        4.3.1 扰动事件3:行动方案“搁浅”
        4.3.2 扰动事件4:专家意见“冷处理”
        4.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4 调整期:根据情境变化调整教学实践
        4.4.1 扰动事件5:“文学圈”学生不配合
        4.4.2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4.3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5 重组期:破除旧观念践行新身份
        4.5.1 扰动事件6:报告遭到导师团队批驳
        4.5.2 扰动事件7:学术导师深度介入指导
        4.5.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4.5.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4.6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4.6.1 教师认知系统建立新的平衡态
        4.6.2 与认知系统关联的其他系统及其要素的变化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梧桐的学习和认知系统变化
    5.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5.1.1 开展研究之前:读写教学理念与实践
        5.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失衡态
    5.2 调整期:辨析并确认实践问题
        5.2.1 扰动事件1:导师反馈推动理性思考
        5.2.2 扰动事件2:专家点评促进个人理解
        5.2.3 扰动事件3:导师面谈指向学习原理
        5.2.4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5.2.5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3 调整期:在行动中重构实践
        5.3.1 扰动事件4:导师现场观课指导
        5.3.2 扰动事件5:多方角色参与磨课
        5.3.3 教师认知系变化的涌现
        5.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4 重组期:持续深化理念和优化实践
        5.4.1 扰动事件6:中期汇报加强抽象思维
        5.4.2 扰动事件7:研究课继续优化教学操作
        5.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5.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5.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恢复平衡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银杏的学习与认知系统变化
    6.1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态
        6.1.1 开展研究之前:文化教学理念与实践
        6.1.2 教师认知系统的初始状态:平衡态
    6.2 调整期:问题的形成与论证
        6.2.1 扰动事件1: 课标带动教师反思和行动
        6.2.2 扰动事件2: 选题受到导师团队质疑
        6.2.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2.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3 调整期: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转化
        6.3.1 扰动事件3:语篇教学实践初体验
        6.3.2 扰动事件4:中期汇报获专家指导
        6.3.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3.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4 稳固期:实践转化未见成效
        6.4.1 扰动事件5:研究课未关注行动目标
        6.4.2 扰动事件6:撰写报告再获专家点评
        6.4.3 教师认知变化的涌现
        6.4.4 系统互动与教师学习的发生
    6.5 完成研究之时:教师认知系统未发生质变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教师认知变化的复杂动态系统特征
        7.1.1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轨迹
        7.1.2 三位教师的认知变化特点
    7.2 教师学习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分析
        7.2.1 枫叶的学习过程
        7.2.2 梧桐的学习过程
        7.2.3 银杏的学习过程
        7.2.4 系统内、系统间互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影响
    7.3 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机制
        7.3.1 教师认知系统的“扰动”
        7.3.2 系统各要素在多个层级之间发生联动
        7.3.3 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重要作用
        7.3.4 教师认知的渐进式或突变式发展
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8.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
    8.3 本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启示
        8.3.1 保持教师学习系统的多元差异性
        8.3.2 制造“扰动”以创造教师认知失衡的机会
        8.3.3 设计和实施持续的、循环迭代的学习活动
        8.3.4 重视和培育教师的主体力量
    8.4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背景访谈提纲
附录二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以枫叶为例)
附录三 课堂观察笔记样例
附录四 教师反思日志样例
附录五 教师学习活动现场观察笔记(以银杏的开题答辩为例)

(3)超越“实质等效”的在线教学质量审视与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设计
    1问卷维度设计
    2调查对象
    3在线教学质量满意度量表信效度分析
二高校在线教学质量的实践审视
    1教学目标、内容、资源与学习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不高
    2在线教学方式适应性与教学活动互动性不高
    3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反馈与引导不足
    4教学评价的引导与激励不足
    5学生对在线教学的整体满意度仍需提升
三高校在线教学质量实践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1学生在线学习适应性因素
    2在线教学环境因素
    3教师在线教学工具使用因素
    4传统教学思维因素
四超越“实质等效”的质量优化路径
    1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增强智慧支持
    2尊重学习差异,树立个性化教学观
    3融合互联网要素,建构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4重视在线教学活动,在意义探寻中提升学生学习适应性
    5提供精准学习支持服务,助推个性化学习
    6以数据驱动评价,构筑教学质量保障
五结语

(4)基于学习环境理论的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线教育的现状与困境分析
    1.一次大规模在线教育实验
    2.教育技术界的两种观点
    3.理性的深层次分析
        (1)在线教育与面授教育存在体验差别。
        (2)信息交互差别。
        (3)情感体验差别。
        (4)学习场景差别。
二、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效果差异的因素分析
    1.各自优势分析
    2.关于互动交流差异的专项研究
三、基于学习环境教学理论构建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
    1.学习环境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人工智能技术群在构建学习环境上的优势
        (1)自适应机制促进教育系统个性化,实现因材施教
        (2)自组织机制促进教学系统自动化,实现系统运转高效率
        (3)具备不断提升的模拟各种场景的逼真性的能力,直至产生超越现实的体验感
    3.“智能场景在线教育”是在线教育升级发展的新阶段
四、对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性质的认识
    1.现代在线教育的“双层三元耦合结构”教学空间
        (1)基础层:
        (2)投影层:
    2.超媒介联合体对最近发展区的扩张升级作用
五、智慧场景在线教育四个主场景的构建
    1.实现对于面授的“四个类似”和“四个超越”
        (1)环境上“四个类似”: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交互环境、信息环境
        (2)机制上“四个超越”:个性化、人性化、自组织、自激励
    2.智慧赋能四个主场景
        (1)类面授课堂场景。
        (2)学习共同体互动场景。
        (3)技能实习场景。
    3.人工智能技术群构建智慧场景在线教学新生态的路线图
六、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的优势和远景展望
    1.智慧场景在线教育的优势
        (1)有不断升级的有利于教学的场景体验。
        (2)有广泛的对新技术的包容性和亲和性。
        (3)有自适应和自组织的高系统效率。
    2.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的远景窥探

(5)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教育实验的发展历程
    (一)实验酝酿期(1986年—1999年)
    (二)实验初创期(1999年—2002年)
    (三)实验建构期(2002年—2013年)
    (四)实验深化期(2013年至今)
三、新教育实验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
    (一)新教育实验的使命
    (二)新教育实验的愿景
        1. 愿景一: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
        2. 愿景二: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的新教育学派
    (三)新教育实验的价值观
        1. 执着坚守的理想主义
        2. 深入现场的田野意识
        3. 共同生活的合作态度
        4. 悲天悯人的公益情怀
四、新教育实验的哲学、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
    (一)新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
    (二)新教育实验的伦理学基础
    (三)新教育实验的心理学基础
五、新教育实验的十大行动
    (一)营造书香校园
    (二)师生共写随笔
    (三)聆听窗外声音
    (四)培养卓越口才
    (五)构筑理想课堂
    (六)建设数码社区
    (七)推进每月一事
    (八)缔造完美教室
    (九)研发卓越课程
        1. 新生命教育课程
        2. 新智识教育课程
        3. 新德育课程
        4. 新艺术教育课程
        5. 特色教育课程
    (十)家校合作共育
六、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问题反思与未来发展
    (一)新教育实验的主要贡献
        1. 通过教师“三专”培养模式,使大批普通教师得以成长提升
        2. 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使大批乡村学校、普通孩子获得优质发展
        3. 通过家校社政共育,形成多元协同教育效应,使许多实验区教育生态得以改变
        4. 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形成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新教育实验的问题反思
        1. 关于大规模教育实验与质量控制的问题
        2. 关于新教育实验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的问题
        3. 关于新教育实验话语体系与学派建设的问题
        4. 关于如何提高新教育实验年会水平与成效的问题
    (三)新教育实验的未来发展
        1. 继续加强新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完善新教育课程体系
        2. 继续加强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新教育实验区建设,发挥新教育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的作用
        3. 继续深化新教育教师成长模式,开展教师培养体系再造探索
        4. 继续研究未来学校的转型,开展未来学习中心试点

(6)审美期待:语文学习中的文学想象及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学想象及其意义
    (一)文学想象的内涵
    (二)文学想象对语文学习的价值
二、语文学习中文学想象的内容与过程
    (一)文学想象的内容
    (二)文学想象的基本过程
三、激活文学想象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文本
    (二)重视语文学习中的意象思维能力
    (三)增强课堂画面感
    (四)构建想象课堂

(7)遇见与预见:学科想象的生成及想象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想象与学科想象的意蕴
    (一)想象的内涵及意义
    (二)学科想象的本质及意义
二、学科想象生成的前提、过程与归属
    (一)知识理解与意义期待:学科想象的前提
    (二)从统觉感知到意象思维:学科想象的过程
    (三)意义生成是学科想象的归属
三、想象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立体多维内化学科知识
    (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三)提高学科学习的充分关联度,增强课堂的画面感

(8)文化意义下的课堂教学及其实践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概念的内涵意义
    (一)文化是“文以化之”与“化之为文”的辩证统一
    (二)文化是“人化”与“化人”的内在统一
    (三)文化是人类主体意识与超越精神的意义表达
二、课堂教学的文化意蕴
    (一)课堂教学是“人化”和“化人”的动态创生文化
    (二)彰显育人文化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时代诉求
三、课堂教学的实践品质
    (一)教师育人境界与课程文化精神的高尚性
    (二)教学基本规律与学习活动机制的本真性
    (三)课程育人目标与学生学习过程的丰厚性
    (四)教学结构设计与教学策略选择的灵动性

(9)高职“金课”教师形象描摹及其内涵解析——基于17位高职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信息
    (三)数据收集与整理
四、研究发现
    (一)三类高职“金课”教师的形象描摹
        1. 客观教学型: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2. 共情型:客观教学的主观转化
        3. 超越型:“工匠精神”的涵养
    (二)高职“金课”打造方式及其内涵解析
        1. 进阶的高职“金课”打造方式及其解析
        2. 三种高职“金课”教师的内涵解析

(10)中国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价值蕴意:对“时代”与“知识”所具有的双重“激流”特质之回应
二、核心内涵:回归文科教育的“育人 本质”
    (一)目标定位:培育“有价值引领的人”
    (二)教育活动:创生“突破边界”的文科课堂
    (三)组织机制:打造多样而灵动的“育人共 同体”
    (四)评价导向:构建“超越绩效”的成长性评价
三、实践路径:观念与行动的协同展开
    第一,要在观念上树立“价值引领、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文科理念。
    第二,要在行动上强调“关联实践、创新活动、资源投入”的实施策略。

四、超越课堂的“课堂”(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胜任力发展:人工智能时代新兴教育目标取向[J]. 黄甫全,朱琦,曾文婕. 中国电化教育, 2021(12)
  • [2]高中英语教师学习的复杂动态系统研究[D]. 杜小双.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3]超越“实质等效”的在线教学质量审视与优化路径[J]. 曾巍,冯永华,赵慧臣,岳亚平. 现代教育技术, 2021(11)
  • [4]基于学习环境理论的智慧场景在线教育新生态的研究[J]. 曾海,陈艳,邱崇光.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2021(11)
  • [5]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 朱永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11)
  • [6]审美期待:语文学习中的文学想象及能力培养[J]. 王金.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1(05)
  • [7]遇见与预见:学科想象的生成及想象教学[J]. 郭元祥,李新. 教育研究, 2021(09)
  • [8]文化意义下的课堂教学及其实践品质[J]. 李铁安.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9]高职“金课”教师形象描摹及其内涵解析——基于17位高职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J]. 汪蓉. 职业技术教育, 2021(27)
  • [10]中国大学“新文科教育”建设: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实践路径[J]. 吕林海. 大学教育科学, 2021(05)

标签:;  ;  ;  ;  ;  

课堂之外的“课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