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坡养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深松,秸秆覆盖,粉碎秸秆,水分养分流失
土坡养分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涛,姚莉,朱永群,王宏,许文志[1](2018)在《深松和秸秆覆盖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水分养分流失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明确深松和秸秆覆盖2种措施在紫色土坡耕地中的水分养分流失特征规律,利用径流小区,结合平作、垄作、深松、完整秸秆覆盖和粉碎秸秆覆盖措施共设置9个试验处理,开展了2年的田间试验,对产量、地表径流、壤中流以及径流中的养分流失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与平作相比,深松可显着增加壤中流量和壤中流中的总氮浓度,增加39.6%的总径流,以及85%的总氮量流失,同时还会降低玉米产量。(2)秸秆覆盖降低地表径流,增加壤中流量和壤中流中的总氮浓度,总径流增加6.4%,总氮量流失增加9.4%,秸秆覆盖对产量无显着影响。(3)粉碎秸秆覆盖的地表径流总氮浓度比完整秸秆覆盖处理低43.2%,2种覆盖方式在地表径流、壤中流及壤中流总氮损失上无显着差异。(4)深松+垄作处理养分流失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产量最低,不适合在紫色土坡耕地应用。本研究阐明了深松和秸秆覆盖在紫色土坡耕地上相对新型的2种耕作措施在紫色土坡耕地上的产量效应和水土养分流失特征,为该措施在紫色土坡耕地利用的可行性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刘波[2](2018)在《耕作措施对黑土坡耕地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黑土地区坡耕地分布广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黑土坡耕地土壤养分失衡,并引发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研究不同耕作管理措施下,坡耕地氮磷养分流失量,分析氮磷养分平衡对保护黑土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土区玉米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14种耕作措施,研究了玉米苗期大规模降雨后地表径流、泥沙中氮磷含量和总流失量以及苗期植株吸氮、吸磷量,分析了降雨前后土壤氮磷养分含量的变化以及氮磷养分平衡,明确了黑土玉米坡耕地土壤氮磷养分迁移和流失的主要途径。研究结论如下:(1)地表径流中,NH_4-N浓度较高,NO_3-N和PO_4~-P浓度相对较低。14种耕作措施对叁者的影响规律基本相同。横垄耕作措施和秸秆覆盖增加了径流中NO_3~-N、NH_4-N和PO_4-P的浓度,但由于横垄条件和秸秆覆盖降低了径流流速和流量,土壤氮磷养分的总流失量有所下降。其中,横垄苗期玉米+秸秆覆盖措施下,NO_3-N、NH_4-N和PO_4-P的流失量分别为2.95mg/m~2、19.89 mg/m~2和0.11 mg/m~2,分别是对照组(休闲地)流失量的7.69%、7.45%和6.67%。(2)泥沙中,NO_3-N和PO_4-P浓度较高,NH_4-N浓度相对较低,与径流结果相反。横垄休闲地时,泥沙中NO_3-N、NH_4-N和PO_4-P的浓度均最高。考虑泥沙流失量时,横垄苗期玉米+秸秆覆盖处理下,泥沙中NO_3-N、NH_4-N和PO_4-P的总流失量分别为0.01 mg/m~2、0.00 mg/m~2和0.01 mg/m~2,是降低泥沙中氮磷流失的最佳措施。(3)关于氮磷养分平衡,休闲地时,土壤氮磷养分主要随地表径流流失,泥沙携带的贡献率较低。种植玉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氮磷养分主要被植株吸收,泥沙和径流的贡献率较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12-01)
罗照霞,雷建明,马忠明,杨虎德,杨志奇[3](2018)在《不同农作措施对黄绵土坡耕地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典型的黄土高原黄绵土坡耕地上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观测和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及施肥量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以筛选出适合本区域的最佳种植模式及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条件下,玉米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趋势为优化施肥>常规施肥>不施肥料。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玉米籽粒产量最高(6 907.78kg/hm~2),较不施肥料和常规施肥分别显着提高19.53%和13.06%;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大,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玉米籽粒和秸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大(182.89、17.83和99.38kg/hm~2)。就提高产量和减少地表径流而言,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处理显着提高了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8.78%、10.95%和24.09%。综合考虑,在黄绵土坡耕地种植玉米的最佳模式为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既能保证玉米稳产高产,又能显着减少土壤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林华[4](2017)在《黄土坡耕地地表粗糙度对入渗、产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是我国坡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之一。由于降雨集中、坡度大、土壤抗侵蚀性弱及人们耕作管理活动等因素,该区也是水土流失主要的策源地。坡耕地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土壤及养分流失,降低土壤肥力和土地生产力,流失养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坡耕地经耕作管理后形成的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微地形,称之为地表粗糙度,其特征与坡面土壤侵蚀密切相关。研究坡耕地地表粗糙度对入渗、产汇流过程及养分流失的特征,有助于探明地表粗糙度对土壤侵蚀机理的影响以及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技支撑。因此,本研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基础上,以点种、锄耕、等高耕作和犁耕等4种耕作措施形成的地表粗糙度为研究对象,并以平整直线坡为对照组,采用室内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方法,观测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粗糙坡面微地形特征,以及对入渗、产流产沙与养分流失及泥沙颗粒机械组成特征等。获取了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叁维激光扫描仪获取耕作后粗糙坡面高程模型(DEM),利用Arc GIS分别提取了微地形坡度与坡向因子。分析表明相对于平整坡面,粗糙坡面微地形坡度分在范围为0°-80°之间。其中,点种坡面微地形坡度主要集中在10°-15°、20°-40°范围内,其临界坡度分别为20°;同样地,锄耕坡面微地形坡度主要集中在10°-15°、20°-40°范围内,其临界坡度分别为20°;犁耕坡面微地形坡度主要集中在5°-30°,其临界坡度为15°。等高耕作坡面微地形坡度主要集中在5°-30°,其临界坡度为30°。随着坡面坡度的增加,小于临界坡度的栅格数随坡面坡度的增大而减少,而大于临界坡度的栅格数增加。另外,点种、锄耕、等高耕作和犁耕坡面微地形坡向栅格数主要以南、西南或东南为主,即与试验径流小区出流口方向一致。同时随坡面坡度增加,粗糙坡面微地形南、西南或东南坡向的栅格数逐渐增加,而其他坡向的栅格数逐渐减小。(2)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利用土壤水分实时监测技术获取微地形特征点(凸处、凹处、平整处)、微坡面(cm~2)与平整坡面(m~2)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粗糙坡面上凸处、洼处、平整处等在降雨过程中洼处稳定土壤含水量高于凸处与平整处。可见,低洼处具有蓄积、促进降水入渗的能力。另外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表明降雨过程中粗糙坡面土壤水分活动层为0-15cm,而平整坡面为0-10cm,进一步说明粗糙度促进坡面降水入渗深度。同时粗糙坡面上微坡面(cm~2)与平整坡面(m~2)的土壤水分变化过程相类似,这表明了微坡面与平整坡面产流方式一致。与平整坡面不同的是,粗糙坡面上微坡面产生的薄层径流汇集在低洼处,从而延迟了坡面初始产流时间。(3)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粗糙坡面与平整坡面产流点位沿径流方向的分布范围分别为12-181 cm、42-180cm之间。同时两处理坡面产流点位沿径流方向上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4%-52.1%、15.5%-31.1%。研究表明粗糙坡面产流点位较平整坡面在坡面空间分布更为分散。通过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可以看出相比于平整坡面,地表粗糙度具有推迟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效应。但是推迟产流效应随着坡度、雨强的增大而逐渐减弱。预测初始产流时间与实测初始产流时间比值为2.2%-36.2%,表明地表粗糙度影响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主导过程为通过增加入渗的间接作用,从而确定了地表粗糙度延迟坡面初始产流主导作用。(4)通过叁维激光扫描仪获取降雨后各粗糙坡面高程模型(DEM),利用Arc GIS提取坡面汇流流向、汇流密度等特征。结果表明在平整坡面汇流方向均为连续沿坡面向下流动,汇流密度值为13.08-17.06 m/m~2之间。且随着降雨强度、坡度的增大而增大。粗糙坡面汇流流向多变,增加了汇流的蜿蜒度,汇流密度较小,其值为6.85-11.44 m/m~2之间。相比于平整坡面,粗糙坡面汇流密度降低了31.7-51.5%。另外,由坡面径流系数变化过程可知,粗糙坡面的径流系数均少于平整坡面。将坡面汇流流向、汇流密度结合坡面径流系数变化过程可知地表粗糙度通过蓄积水分,促进降水入渗和增加坡面汇流流向多样,降低汇流密度,从而造成坡面径流连通性降低,径流系数减少。但是随着降雨强度、坡度增加,地表粗糙度聚集坡面径流,有利于坡面径流连通的作用,导致粗糙坡面与平整坡面的径流系数差异逐渐减少。因此,该结果为解释地表粗糙度对坡面径流连通的影响提供依据。(5)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研究3种粗糙坡面处理分别为凸地、凹地和平整坡面上产流产沙、泥沙颗粒机械组成及其随径流和泥沙流失的可溶态和吸附态养分流失过程。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粗糙坡面可溶态养分流失量为凸地>洼地>平整坡;吸附态养分流失量为凸地>平整坡>洼地。径流中养分流失主要以吸附态为主,可溶态养分流失总量与坡面总产流量呈幂函数关系,吸附态氮流失总量与总产沙量呈幂函数关系,吸附态磷流失总量与总产沙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同时泥沙颗粒中粘粒含量为洼地>凸地>平整坡,相对于试验原土,具有明显的富集特征。粉粒、沙粒含量大小为凸地>平整坡>洼地。产沙过程中粘粒部分逐渐减少,粉粒和沙粒部分含量逐渐增加,随着降雨历时进行,泥沙颗粒组成趋近于原土壤,进一步阐明了粗糙度对坡面泥沙颗粒的侵蚀、搬运与沉积过程的影响。另外,吸附态氮、磷与泥沙颗粒中粘粒富集率(Er)、中值粒径(d50)、比表面积(SSA)成相关性,因此,粗糙坡面中吸附态养分流失差异主要受泥沙颗粒分布特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徐英鹏[5](2017)在《深松筑挡对黑土坡耕地氮、磷养分流失阻控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农业生产日益规模化,坡耕地面积仍占总耕地面积较大比例,而由降雨或灌溉等导致的农田水土流失现象也日益严峻。地表径流不仅将农田中的氮、磷等养分搬运出农田,导致农田养分流失引发水体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本文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深松和筑挡技术相结合,应用于阻控黑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和氮、磷养分流失,研究结果表明:(1)分别进行深松和筑挡处理均能够促进玉米生长,而应用深松筑挡处理可以更好的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增加玉米产量。深松筑挡处理玉米的产量与常规处理玉米产量相比高8.02%。(2)本研究结果表明,深松筑挡技术能够拦蓄降雨,限制地表径流流动,降低地表径流流失量,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地表径流向周围水体迁移,径流流失量和径流泥沙流失量与降雨量大小有关。并且修筑的土挡间距越小,拦蓄径流和径流泥沙的量越大,最高可拦蓄径流流失量的74.44%、径流泥沙流失量的94.22%。对黑土坡耕地地表径流起到较好的拦蓄作用。(3)深松筑挡最高可降低黑土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总磷、可溶性磷和颗粒态磷浓度的58.19%、64.19%和55.02%。深松筑挡可以降低农田地表径流中总氮的浓度,主要是通过拦截水流失来实现。截留下来的水溶性氮通过表层土壤颗粒吸附和随水分入渗两个途径保留在土壤中,主要增加了土壤表层0~20 cm土壤全氮和速效氮的含量。可溶性氮占总氮流失量的89.11%~91.83%,是黑土坡耕地氮流失的主要形态。(4)土挡限制了地表径流流动路径,深松措施增加了土壤孔隙度,使可溶性磷更容易随水分入渗到土壤中,增加了0~40 cm土层中磷的含量。深松筑挡最高可降低黑土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总磷、可溶性磷和颗粒态磷浓度的58.19%、64.19%和55.02%。本研究中各处理颗粒态磷累积流失量均占总磷累积流失量的60%以上,可以得出颗粒态磷是黑土坡耕地磷素流失主要形态的结论。拦储磷素主要积累在0~20 cm土层中。(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杜祥运,梁永哲,夏振尧,夏栋,许文年[6](2017)在《碎石土坡地不同植被配置下的养分流失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对碎石土壤坡地养分流失途径的影响,采用模拟径流小区降雨,研究了6种植被配置模式下地表径流、壤中流及侵蚀泥沙氮、磷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坡地氮流失量比裸地减少了0.91~4.60倍,磷流失量减少了6.25~63.9倍,养分控制效果排序为草灌>草本>灌木>裸地。6种植被配置下的地表径流、壤中流及侵蚀泥沙养分流失量存在显着差异,裸地氮、磷的主要损失途径是侵蚀泥沙,灌木是地表径流,草本与草灌结合处理则是地表径流和壤中流;而草本、灌木以及草灌结合土壤磷的主要损失途径是侵蚀泥沙与地表径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植物覆盖措施对含碎石土裸地氮、磷的流失起到显着的截留作用,主要通过由侵蚀泥沙向非侵蚀泥沙途径转化而实现对氮磷的截留。灌木覆盖度与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量、径流总量的氮磷流失量之间呈现显着的正相关性,与壤中流的氮磷流失量呈现显着的负相关性。(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刘月娇[7](2016)在《不同降雨强度和纱网覆盖下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养分输出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色土分布于我国西南和南方丘陵山区,以川渝丘陵区和低山区分布最广。它是由沉积岩发育而成的一种岩性土,母质为紫色砂泥岩。由于紫色岩物理风化强烈,容易形成大量胶结能力极弱的松散碎屑物,加上紫色土分布区雨量丰富,暴雨频繁,地面植被覆盖率低,致使紫色土区水土流失严重。同时,紫色土占叁峡库区耕地面积的70%以上,其中以坡耕地占多数,又因库区雨量充沛且时空分布不均,库区水土流失和养分十分严重。然而,自然状态下的坡面土壤侵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降雨、地形、植被覆盖和土壤特性等诸多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表径流与壤中流两种侵蚀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土壤侵蚀过程相关研究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以重庆典型的坡耕地紫色土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人工模拟降雨、室内理化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雨强下,降雨前后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地表径流与壤中流共同作用这两种侵蚀动力下的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过程;进一步分析了径流中各形态氮磷流失规律,进而揭示了坡面土壤养分流失规律,为减少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减轻叁峡库区的农业面源污染,维持叁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特征: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以大粒径团聚体为主,其中>0.25 mm团聚体含量在90%以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以微团聚体为主,雨强击打过的表层土壤微团聚体水稳性与紫色土表面覆盖度相关性不大。纱网覆盖的大团聚体含量>裸地休闲的大团聚体含量。(2)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指标分析可知,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变差,其中在雨强140 mm/h处,表面较大的径流层减弱了雨滴的击溅分散作用,保持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由矩法分析可知,紫色土团聚体稳定程度、团聚作用和抗分散作用对中低雨强的响应较小;(3)产流特征:裸地休闲在大雨强处最先产生地表径流,但在此雨强处的壤中流产流时间晚于纱网覆盖的产流时间;径流量和累积径流量随产流时间的延续呈增加趋势,纱网覆盖有助于延长产流时间和减少地表径流。(4)产沙特征:随降雨强度的增大,径流含沙量最大值所对应的产流时间越早,且最大值所对应的时间均在产流时间前20min内;随降雨强度的增大,土壤颗粒下滑距离越长,其中,120mm/h是区别递增幅度变化的临界雨强;纱网覆盖有效减小了径流携带的泥沙量,从而降低了土壤侵蚀力度。(5)径流养分特征:降雨初期,氮磷流失存在优势流现象;地表径流中各形态氮磷更易在大中雨强下流失;纱网覆盖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中的养分含量;裸地休闲易产生壤中流总氮、硝态氮、总磷、可溶性总磷和正磷酸盐流失,而纱网覆盖更易产生铵态氮流失;各种形态氮含量基本表现为:壤中流>地表径流,而各种形态磷总体上表现为:地表径流>壤中流。(6)雨后土壤养分特征:土壤中全氮、全磷和可溶性总磷最大流失量所对应的雨强分别为雨强60、140和22 mm/h。铵态氮和正磷酸盐在纱网覆盖下22 mm/h雨强下最易产生流失,而在裸地休闲下雨强140 mm/h时才显示流失严重。综合可知,径流量、含沙量和养分含量呈水大沙大养分流失多的总体特点,且纱网覆盖可适当消除雨滴打击,保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效减少水土和氮磷流失。(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5)
郭天雷[8](2016)在《紫色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了无改良措施(CK)、单施生物炭(BC)、表施聚丙烯酰胺(PAM)和秸秆覆盖(SM)4种措施,利用室内外理化分析方法,从土壤结构特征、入渗特征和养分特征方面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从坡面产流量和产沙量分析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控制坡耕地土壤侵蚀方面的差异特征,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降雨因子对产流产沙的影响;通过研究径流养分浓度以及养分流失量分析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坡耕地养分控制的影响,并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养分流失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比较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生物产量,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生物产量与土壤结构及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措施的选择提供有效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特别在0—10cm土层,不同措施土壤容重表现为CK(1.24g/cm3)>BC(1.18g/cm3)>PAM(1.13g/cm3)>SM(1.11g/cm3),孔隙度规律则相反。不同措施下土壤团聚体以﹥5mm和5—2mm粒级为主,土壤大团聚体(>0.25mm)的含量表现为SM>PAM>BC>CK。不同措施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依次为SM>PAM>BC>CK,并且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分形维数规律与之相反。不同措施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随粒级表现出较大差异,均在0.5—0.25mm处达到峰值。(2)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入渗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各措施土壤的入渗基本经历了强—弱—稳叁个阶段,土壤入渗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后趋于一个稳定值。在0—30cm土层范围内,不同措施土壤入渗能力表现为SM>PAM>BC>CK,并且各措施土壤入渗能力随土层增加而降低,在0-10cm土层,土壤的入渗能力最强,SM、PAM、BC和CK初始入渗率分别为53.77mm/min、33.97mm/min、18.77mm/min和8.92mm/min,稳定入渗率分别为32.31mm/min、20.08mm/min、9.48mm/min和5.76mm/min之间。随着土层的增加,土壤的结构性变差,入渗性能降低。(3)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次降雨产流产沙的影响有较大差异。当降雨量在8.9—39.7mm之间且降雨类型为中、大雨时,各措施之间差异显着,但是当降雨量大于47.6mm且降雨类型达到暴雨以上级别时,不同措施在次降雨下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差异不明显,这说明只有当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在一定范围内不同措施才发挥较好的减流减沙作用,当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达到一定值后,不同措施减流减沙作用明显降低。累计产流量表现为CK(7.20L/m2)>BC(6.00L/m2)>PAM(5.22L/m2)>SM(4.75L/m2),累计产沙量表现为CK(0.108kg/m2)>BC(0.091kg/m2)>PAM(0.084kg/m2)>SM(0.075kg/m2)。灰色关联分析得到影响CK、BC产流量的主要降雨因子为降雨量,影响PAM和SM产流量的主要降雨因子为最大降雨强度,而影响各措施产沙量的主要降雨因子为降雨强度。回归分析表明产流量(y)与降雨量(x)具有极显着的线性函数关系(y=ax+b,a、b为系数);产沙量(y)与径流量(x)与具有极显着的幂函数关系(y=axb,a、b为系数),通过模型可以预测产流产沙的变化,为该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4)整个实验期间,各措施次降雨径流全氮、水解氮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686—10.829mg/L、0.698—3.838mg/L;径流磷素浓度明显小于氮素,全磷、可溶性磷浓度分别为0.340—4.837mg/L、0.217—4.768mg/L。不同措施累计全氮流失量为CK(4018.61mg/100m2)>BC(3338.49mg/100m2)>PAM(2285.32mg/100m2)>SM(2708.85mg/100m2),水解氮累计流失量为CK(2029.36mg/100m2)>(BC1441.28mg/100m2)>(PAM1169.27mg/100m2)>(SM964.44mg/100m2),且各措施差异显着;不同措施全磷累计流失量分别为BC(961.73mg/100m2)>PAM(1058.6mg/100m2)>CK(1045.51mg/100m2)>SM(662.39mg/100m2),可溶性磷累计流失量分别为PAM(871.88mg/100m2)>BC(864.77mg/100m2)>CK(797.26mg/100m2)>SM(496.05mg/100m2),SM较其他措施显着减少。回归分析表明养分流失量与径流量呈明显的函数关系,其中CK措施养分流失量与径流量之间具有极显着的指数函数关系;BC、SM措施全氮、水解氮流失量与径流量具有极显着的二次曲线关系;BC、SM措施全磷、可溶性磷流失量以及PAM措施所有养分流失量与径流量均具有极显着的幂函数关系。该模型可以通过径流量变化来预测养分流失量,对于该区域养分流失及面源污染风险评估具有科学意义。(5)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回归分析表明不同措施作物产量与MWD、分形维数、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有显着或极显着的线性关系,与全磷和可溶性磷线性关系不显着,此回归方程反映了实验区作物产量与土壤结构和养分的关系,可以通过土壤结构与养分含量变化来预测作物产量。(6)从土壤理化性质改良、减流减沙、养分控制及作物增产四个方面来看,SM措施具有更为明显的作用。说明秸秆覆盖在紫色土坡耕地具有较好的适宜性,可以作为紫色土坡耕地重要的农业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6-04-15)
赵广,龙天渝,刘佳[9](2015)在《上方汇水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模拟坡面上方汇水与人工降雨相结合的装置,研究了不同上方汇水量(400、600、800和1 000mL/min)下紫色土坡地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的特性。结果表明,上方汇水量增大,径流量显着增加,而壤中流产流变化与坡面水流均匀度有关;上方汇水量较小时,坡面均匀度较高,产流量增加显着,而上方汇水量较大时易形成股沟流,壤中流产流反而减少;随着上方汇水量的增加,坡面土壤侵蚀方式演变加快,土壤侵蚀加剧;上方汇水对坡面养分流失有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汇水量较小时,减弱了雨滴滴溅效应,抑制了养分的流失,在降雨前中期表现明显,但汇水量增大后,养分流失因坡面冲刷加剧而显着增加。此外,坡面氮、磷养分流失因其迁移特性不同有所差别,径流中氮素流失量占流失总量的23.7%~92.1%,壤中流占7.3%~43.3%。而磷主要通过径流流失(占流失总量的91.7%~98.7%)。(本文来源于《灌溉排水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罗照霞,杨志奇,马忠明,杨虎德[10](2015)在《不同农作措施对黄绵土坡耕地地表径流养分流失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典型黄绵土种植区域,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小区田间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及施肥量下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特征及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横坡平作的产流量和产流系数高于垄作,平作不利于遏制坡耕地地表径流;施肥增加了地表径流中氮、磷的质量浓度,优化施肥的4个处理地表径流中流失的总氮和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421和0.253 5 mg/L,较对照分别增加38.52%和102.80%;优化施肥的4个处理中优化施肥+全膜双垄沟+免耕(OPT+TR+FM+NT)处理总氮、总磷流失量最小,分别为2.756 3和0.051 3 kg/hm2,氮、磷流失系数也最小,分别为0.229 4%和0.028 1%;OPT+TR+FM+NT处理玉米产量最高,达到6 907.78 kg/hm2,较对照增产19.53%。综合考虑,陡坡地种植稀播作物的最佳模式为OPT+TR+FM+NT。(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期刊2015年07期)
土坡养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黑土地区坡耕地分布广泛,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黑土坡耕地土壤养分失衡,并引发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研究不同耕作管理措施下,坡耕地氮磷养分流失量,分析氮磷养分平衡对保护黑土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黑土区玉米坡耕地为研究对象,设置14种耕作措施,研究了玉米苗期大规模降雨后地表径流、泥沙中氮磷含量和总流失量以及苗期植株吸氮、吸磷量,分析了降雨前后土壤氮磷养分含量的变化以及氮磷养分平衡,明确了黑土玉米坡耕地土壤氮磷养分迁移和流失的主要途径。研究结论如下:(1)地表径流中,NH_4-N浓度较高,NO_3-N和PO_4~-P浓度相对较低。14种耕作措施对叁者的影响规律基本相同。横垄耕作措施和秸秆覆盖增加了径流中NO_3~-N、NH_4-N和PO_4-P的浓度,但由于横垄条件和秸秆覆盖降低了径流流速和流量,土壤氮磷养分的总流失量有所下降。其中,横垄苗期玉米+秸秆覆盖措施下,NO_3-N、NH_4-N和PO_4-P的流失量分别为2.95mg/m~2、19.89 mg/m~2和0.11 mg/m~2,分别是对照组(休闲地)流失量的7.69%、7.45%和6.67%。(2)泥沙中,NO_3-N和PO_4-P浓度较高,NH_4-N浓度相对较低,与径流结果相反。横垄休闲地时,泥沙中NO_3-N、NH_4-N和PO_4-P的浓度均最高。考虑泥沙流失量时,横垄苗期玉米+秸秆覆盖处理下,泥沙中NO_3-N、NH_4-N和PO_4-P的总流失量分别为0.01 mg/m~2、0.00 mg/m~2和0.01 mg/m~2,是降低泥沙中氮磷流失的最佳措施。(3)关于氮磷养分平衡,休闲地时,土壤氮磷养分主要随地表径流流失,泥沙携带的贡献率较低。种植玉米的条件下,土壤中的氮磷养分主要被植株吸收,泥沙和径流的贡献率较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坡养分论文参考文献
[1].刘海涛,姚莉,朱永群,王宏,许文志.深松和秸秆覆盖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水分养分流失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8
[2].刘波.耕作措施对黑土坡耕地氮磷养分平衡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8
[3].罗照霞,雷建明,马忠明,杨虎德,杨志奇.不同农作措施对黄绵土坡耕地玉米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8
[4].王林华.黄土坡耕地地表粗糙度对入渗、产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5].徐英鹏.深松筑挡对黑土坡耕地氮、磷养分流失阻控效果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6].杜祥运,梁永哲,夏振尧,夏栋,许文年.碎石土坡地不同植被配置下的养分流失途径[J].水土保持学报.2017
[7].刘月娇.不同降雨强度和纱网覆盖下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与养分输出特征[D].西南大学.2016
[8].郭天雷.紫色土坡耕地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流失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
[9].赵广,龙天渝,刘佳.上方汇水对紫色土坡耕地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
[10].罗照霞,杨志奇,马忠明,杨虎德.不同农作措施对黄绵土坡耕地地表径流养分流失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