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复习 与时俱进(论文文献综述)
高舟洋[1](2021)在《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中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教育理念和方法进入教育界的视野,教育的基础性、综合性以及育人功能受到广泛关注。高中历史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历史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承担着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作用,集夯实基础、巩固技能、提高能力等功能于一体。框架式教学法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形成的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分为骨架教学、专题教学、拓展应用三个阶段,根据教学任务科学重组教材知识,对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将框架式教学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研究尚少,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如何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复习阶段教学的新思路,如何通过框架式教学法更大程度地发挥高中历史复习阶段教学的价值,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首先对框架式教学法的概念内涵及特征进行阐释,分析框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探讨其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为研究框架式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可操作性,对高中在校生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一线历史教师进行访谈,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和访谈材料,发现学生难以在复习阶段发挥较大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均呈现出一定的消极被动倾向,导致历史教师的教学规划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不能高效统一。针对以上等问题,论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可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为证实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价值,论文设计具体的教学案例,完整展示同一知识内容在骨架教学、专题教学、拓展应用三个阶段不同的教学组织以及可达成的教学目标。最后,论文针对教学设计进行效果分析及反思。教学案例的实践证明,框架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扎实基础,形成系统性的历史思维与能力,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念,但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框架式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足之处,论文对此提出一些建议,以期框架式教学法能够更加高效地应用于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教学中。
姜帆[2](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能够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精彩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会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各项作用的发挥。笔者以自身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为基础,总结出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优化导入的策略,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本文由绪论和四个部分组成:在绪论中主要阐述了问题提出的缘由、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之处;在第一章中,笔者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涵义,理论依据,作用,方法和原则;在第二章中,笔者从导入内容,导入方法,导入效果三个方面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第三章中,笔者结合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导入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出课前导入准备阶段,课堂导入实施阶段,课后导入评价阶段影响课堂导入效果的原因;第四章中,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笔者从从课前准备阶段丰富方法精选内容、导入实施阶段提升教学导入效果、课后建立科学的导入评价机制三个层面提出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策略。本篇论文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课堂观察法四种方法,在查阅大量资料,收集667份师生调查问卷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笔者希望本文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优化对策的提出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明确教学目标、衔接新旧知识、沟通师生情感等重要作用的发挥从而为提升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思政学科核心素养贡献力量。也希望笔者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的梳理和展现能为相关问题的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李娜[3](2020)在《分课型授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价值决定价格》为例》文中提出为构建高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并具体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迎接高中教育“全人培养时代”的到来,本选题根据对思政课不同课型、不同学情以及教材内容的分析,探索研究在四种主要的思政课型中,分别对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课堂信息技术应用、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具体研究。本选题以高中政治教材经济常识中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一节《影响价格的因素》第一目《价值决定价格》为例。新授课,施行“四学”教学法;复习课,采用“五字”教学法;习题课,配合“翻转课堂”教学法;讲评课,学生自制“双向细目表”等多种方法混合教学,形式多样且针对性强,内容丰富且趣味性强。本文共六部分,绪论部分概述了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以及对国内外文献作出综述,其它各部分分别阐述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分课型授课的研究意义、相关方法探究、理论基础、应用探究以及应用分析。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实验法和总结分析法等,着重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分课型授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应用在不同课型中,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混合式分课型授课。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月[5](2021)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到核心素养阶段,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来抓。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此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会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综合成效。为了满足初中生的发展诉求,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汇总道德、心理、法治、国情等有关专题,主要目的就是推动初中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法治观念和国家主人翁意识的逐渐增强,从而树立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导入环节是整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独立于整个教学过程而存在,它与其他教学环节是紧密相关的,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果教学导入环节设计得当,取得好的导入效果,那么接下来,其他环节就可以顺利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积极效果,可以为后续教学指引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来,教学导入扮演着关键作用。所以,本篇文章就从教学过程的开端环节入手来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本人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等调研形式获取了大量的关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资料,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结合新课改的理念背景,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教学导入方面进行探究。第一章,在论文的绪论章节简要论述了本人选择教学导入这个课题的现实背景以及在理论层面和实践方面的价值所在,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关于教学导入的理论分析,简单概括了本人是如何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全部过程,列举了我实际应用到的几种研究的途径,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总结归纳本人与前人的不同之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自身存在的有待完善的方面。第二章,具体论述了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有关的相关概念;教学导入对不同主体的积极作用;教学导入本身具有的各种规律性原则以及研究本身基于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在分析本人所在学校的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和教师访谈记录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概括教学导入实际出现的问题,并且从教学导入的主要实施者即教师角度分析论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情况,增强理论研究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第四章,首先,从导入目标、导入评价和导入内容三个方面明确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发展的方向;接着,联系现实教学实践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出现的不足之处从教学导入时间安排、教学导入素材资源整合、教学导入师生互动三个角度提升教师教学导入实施能力;最后,结合具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导入的典型案例,介绍几类实用性比较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有效方法,为一线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提高教学导入的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策略指导。
耿娣[6](2020)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并以极快和极广的辐射范围影响并改变着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方方面面。作为一切行业源头的教育,尤其是与社会接触更为密切的中职学校,有可能也有必要将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引入到英语课堂教育中,既可以借由互联网优势促进英语教学,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青少年对互联网及手机的使用。本文基于移动互联网接入移动化、终端多样化、用户大众化、时间碎片化、网络泛在化和永远在线等特点,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模式创新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以便探索学习和借鉴,丰富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就如何改革学前专业英语教学,提升课堂内外学前英语的学习效率,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和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实验法和观察法。笔者从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入手,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分析,认为移动互联网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多样化的智能互动方式,以及无时空限制的承接课堂等优势,能够有效填充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移动互联网进入中职学前英语教育已经具备了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而通过探究移动互联网在中职学前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形式,其中包括微课、翻转课堂、微信平台、英语学习APP,以及线上英语课程等,从这些教学方法的特点和课堂应用综合阐述移动互联网为英语课堂带来的改变和创新。在充分肯定移动互联网促进中职英语教学的基础上,根据应用移动互联网的实际教学情况,移动互联网引入英语课堂需要做的准备以及潜在的问题入手,平衡且综合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以开放包容、优势互补的态度来看待新生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不能一味否定也不能一味放任,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来平衡考量移动互联网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中所占比例。通过笔者对微课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和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教学案例分析,进一步论述移动互联网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优势,以及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的必要性。综合整个研究,本文最后肯定了移动互联网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并对课堂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给出了建议,即互联网技术应用需谨慎,学习软件选择要少而精,应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完善综合评价机制,结合实际把握好应用尺度等。本文观点在于以更开放包容的态度看待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变堵为疏,充分发挥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在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热情拥抱时代带给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在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优势的前提下,优化中职学校现有的英语教育,从而达到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的双重提高。
肖清清[7](2020)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数学教科书是数学课程与教学实施的重要资源,是教师与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小学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既是深化拓展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提升学生思考探究的重要途径,又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小学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研究成为了教科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研究选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本分析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法进行现状分析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进行探究。分析得出,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具有习题数量分布不均、习题类型衔接不强、习题情境设置不够、习题编排方式欠佳、习题呈现方式单调的局限。本研究认为,针对以上的不足主要从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目标、设计策略以及具体案例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的基本构想。要突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的现有不足,提出了以下五个策略:加大“统计与概率”比例,加强学生数据分析能力;适当增加实践题型,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合理增设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科学安排编排方式,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适当丰富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不仅需要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还需发展学生的能力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进一步优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课后习题选材需要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课后习题编排需要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特点,课后习题呈现需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数学素养提供平台。这样,才能逐步完善小学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真正发挥小学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
江珊珊[8](2020)在《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是民族延续的标志性内容之一,是衡量国民素质的重要杠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离不开经济、政治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外良莠不齐的文化的不断涌入,导致不少国民跟风模仿和盲目崇拜,部分青少年尤为如此。有些人因此对中华文化持怀疑否定态度,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遭到严峻挑战。部分青少年对各种文化的鉴别力不足,很容易盲目跟风,因而对青少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文化生活》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发挥其培育人、塑造人的特殊作用。《文化生活》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重视课堂导入。新课改也对教学的完整性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对导课设计要求越来越重视。课堂导入作为《文化生活》课教学的开端,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主要起着引导作用,具有明确教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文化教学氛围和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文化生活》课堂教学是传授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课堂导入。论文在他人对课堂导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强视角创新,即加强对《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的研究。论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部分主要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论文首先对课堂导入的概念作了界定,简要阐述了《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的必要性,并论述了课堂导入环节在《文化生活》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第二章,论文介绍了《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的现状调查情况,并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及教师的访谈结果做了整理与分析;第三章,论文根据实践调查的结果,找出了当前《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主要存在一系列问题,如部分教师导课内容偏离主题、导课方式单一、导课的案例时代感不强及部分教师唱“独角戏”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可能的原因有教师导课意识薄弱、导课技能有限、文化知识储备不够及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欠缺等;第四章,论文对当前《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存在的原因,尝试性的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首先,高中政治教师在《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导入环节应遵循时代性、指向性、创新性和和谐性的导课原则;其次,论文提出了改善问题的优化策略,即政治教师可从强化自身的导课意识、提高自身的导课技能、加强文化知识储备及增强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做起;最后,论文对高中《文化生活》教学课堂导入探索性的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导课方法,并进行了案例呈现与分析。
杨雯晴[9](2020)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时政资源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选题所界定的时政资源是指时政教学资源,是新闻媒体新近所报道的,能够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并开发应用,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战略目标,彰显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新闻素材。时政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其本身具有价值导向的鲜明性、时政内容的广泛性、报道传播的时效性、获取方式的多样性等特征。高中思政课教学应用时政资源,可以创新课程教学方式,延伸拓展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资源类型,体现课程学科特色。有效应用时政资源体现着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是新课改对高中思政课教师提出的现实要求。时政资源作为高中思政课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有效应用可以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政治思辨能力、锤炼学生优秀思维品格、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时政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充分发挥,需要遵循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这些规范要求主要有政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关联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引领性原则。时政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育人价值的实现,亦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即把握好应用策略。这些策略主要体现在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应用的方法和技巧不尽相同。其中,在新授课环节,可应用时政资源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用时政资源创设教学情境,锤炼学生政治品格;应用时政资源精选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应用时政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在复习课环节,可通过编制时政练习题进行单元复习,通过列举若干组时政素材进行总复习,通过教师推荐时政素材并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在实践课环节,可通过举办时政手抄报展评活动、开设时政专题讲座、举办时政知识竞赛、观看时政专题纪录片等方式开展校园实践教学,也可以开展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教学。
高建[10](2020)在《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写与使用研究》文中提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逐步推行的时代背景下,教学方式也必然发生变革。我国的专家学者们也基于国情厘定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即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这一定义中强调了人适应变化情境的能力,而人用来适应变化情境的最为基础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学习。在教学层面来看,我们的教学方式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要保证教学高收益、高效率地进行。这也就是教学方式变革中首要考虑的两个因素。本文在前人实践总结的基础上,查阅大量文献,基于自主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理论,重新对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过程进行理论层面的建构,即在理论层面对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编写、使用、评价的原则与方法进行讨论。力求教学模式本身能够符合有效教学的一般规律,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理论的建构则需要实践的检验与完善,故而笔者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的课堂,对教师与学生的上课情况及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观察,进行了课例研究。并发放问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心理、师生对于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而后根据调查结果的分析,找出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之下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产生哪些变化,实施过程中有着怎样的问题。最后,笔者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课堂观察的自身体会与思考,分别从内容与结构、预设与生成、共性与个性三对关系处理的角度给出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编写的改进策略;按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学习过程分别给出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使用的改进策略;从评教与评学两个层面对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评价工作给出建议。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方便教师的工作。
二、指导复习 与时俱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指导复习 与时俱进(论文提纲范文)
(1)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一、框架式教学法的概念阐释与应用依据 |
(一)概念阐释 |
(二)应用依据 |
二、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应用现状的调查与问题分析 |
(一)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
1.设计调查问卷 |
2.分析调查数据 |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1.存在问题 |
2.原因分析 |
三、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策略 |
(一)转变教育理念 |
1.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2.树立新型的学生观 |
3.树立科学的历史教学观 |
4.树立正确的历史知识观 |
(二)巩固基础搭建骨架 |
1.巩固基础知识 |
2.根据历史知识的时空线索搭建框架 |
(三)综合知识整合专题 |
1.分析知识逻辑 |
2.根据历史知识的性质内容搭建框架 |
(四)查缺补漏深化概念 |
1.完善思维体系 |
2.根据习题训练的发散思维搭建框架 |
四、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案例 |
(一)基础阶段构建知识框架 |
1.确立教学目标 |
2.设计教学内容 |
(二)整合阶段规划内容专题 |
1.确立教学目标 |
2.设计教学内容 |
(三)拓展阶段强化内涵应用 |
1.确立教学目标 |
2.设计教学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2)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的目的 |
(三)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成果 |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涵义 |
(一)课堂教学导入的涵义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涵义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理论依据 |
(一)学习兴趣理论 |
(二)首因效应理论 |
(三)加涅“九段教学法”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导入的作用 |
(一)激发学习兴趣 |
(二)启发学生思维 |
(三)明确教学目标 |
(四)衔接新知与旧知 |
(五)沟通师生情感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与原则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方式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简介 |
(二)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内容不恰当 |
(一)导入内容失当缺少启发性 |
(二)导入内容花哨缺少针对性 |
(三)导入内容宽泛缺少时政性 |
(四)导入内容陈旧违背新颖性 |
(五)导入内容冗杂违背简洁性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不得当 |
(一)导入方法单一缺少趣味性 |
(二)导入方法运用缺少灵活性 |
(三)滥用多媒体技术缺少适度性 |
(四)导入方法偏离学生认知水平 |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效果不理想 |
(一)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
(二)没有启发学生思维 |
(三)未能明确教学目标 |
(四)没有新旧知识衔接 |
(五)师生情感沟通欠佳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从课前教学导入准备阶段分析原因 |
(一)对导入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
(二)忽视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渗透 |
(三)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宏观把握 |
(四)缺乏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研究 |
(五)忽视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 |
二、从课堂教学导入实施阶段分析原因 |
(一)缺乏亲和力大搞一言堂 |
(二)时政素材与理论知识脱节 |
(三)语言欠精练问题表述欠准确 |
(四)导入方法脱离教学情境 |
(五)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德育功能 |
三、从课后教学导入评价阶段分析原因 |
(一)导入评价缺少学生参与 |
(二)导入评价过度关注趣味性 |
(三)导入环节评价标准单一 |
第四章 优化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策略 |
一、课前准备阶段丰富方法精选内容 |
(一)增加对导入环节的重视程度 |
(二)加强学习交流提升专业素养 |
(三)导入方法多样化灵活化 |
(四)导入素材选用合理恰当 |
二、导入实施阶段提升教学导入效果 |
(一)语言精练问题表述准确 |
(二)导入设问更具承接性启示性 |
(三)提升教师亲和力促进情感沟通 |
(四)贯彻课改理念发挥德育功能 |
三、课后建立科学的导入评价机制 |
(一)导入环节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导入环节评价标准多样化 |
(三)导入环节评价内容细致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分课型授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价值决定价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1.体现新时代对高中思政课的重视 |
2.推进课改持续发展的需要 |
3.增强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 |
4.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的需要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思政教学课题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实验法 |
4.总结归纳法 |
(四)论文特色与不足 |
1.论文特色 |
2.论文不足 |
一、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应用研究的意义 |
(一)强化对不同课程类型教学的针对性 |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 |
(三)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 |
(四)增强师生互动性和情感交流 |
(五)提高高中德育培养的水平 |
二、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理论基础 |
(一)以人为本的相关理论 |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 |
2.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学说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4.习近平新时代思政教学“八个相统一”理论 |
(二)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理论基础 |
1.课程类型 |
2.分课型授课 |
3.建构主义理论 |
4.结构学习论 |
三、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相关方法探究 |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 |
1.自主学习 |
2.探究学习 |
3.合作学习 |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 |
1.任务驱动法 |
2.启发探索法 |
3.趣味练习法 |
四、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应用探究 |
(一)高中思政新授课施行“四学”教学法 |
1.新授课“四学”教学法理论探究 |
2.新授课“四学”教学法应用探究 |
(二)高中思政复习课贯穿“五字”教学法 |
1.复习课“五字”教学法理论探究 |
2.复习课“五字”教学法应用探究 |
(三)高中思政习题课以“翻转课堂”为借鉴 |
1.习题课“翻转课堂”理论探究 |
2.习题课“翻转课堂”应用探究 |
(四)高中思政讲评课以学生自制“双向细目表”为载体 |
1.讲评课“双向细目表”理论探究 |
2.讲评课“双向细目表”应用探究 |
五、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实践教学反思 |
(一)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1.应用效果分析 |
2.分课型授课相关问题 |
3.分课型授课相关对策 |
(二)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应用研究反思 |
1.教师自我反思 |
2.学科教学反思 |
3.分课型授课教学模式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思政课分课型授课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 |
(一)研究特色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概述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概念界定 |
(一)教学导入的内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内涵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作用 |
(一)有利于明确教学目标 |
(二)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
(三)有利于引发情感共鸣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原则 |
(一)针对性原则 |
(二)多样性原则 |
(三)情感性原则 |
(四)时代性原则 |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理论基础 |
(一)先行组织者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首因效应理论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问题调查概况 |
(一)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二)访谈调查及结果分析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 |
(一)导入时间控制缺少合理性 |
(二)导入形式运用缺少多样性 |
(三)导入素材选取缺少实效性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忽视教学导入的重要价值 |
(二)缺乏教学导入的理论研究 |
(三)缺少教学导入的反思改进 |
(四)缺乏学情分析的准确定位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优化策略 |
一、明确教学导入的具体要求 |
(一)加强导入目标的针对性 |
(二)转变导入评价的功利性 |
(三)挖掘导入内容的深刻性 |
二、提升教学导入的实施能力 |
(一)增强导入时间的把控力 |
(二)强化导入素材的整合力 |
(三)调动导入主体的互动力 |
三、优化教学导入的实际方法 |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
(二)情境表演导入法 |
(三)故事讲述导入法 |
(四)设疑启思导入法 |
(五)时事热点导入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移动互联网 |
(二)中等职业学校 |
(三)学前教育专业 |
(四)教学模式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对互联网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 |
(二)国外对移动设备应用于教育的研究 |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六、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实验法 |
(三)观察法 |
第一章 移动互联网为中职英语教学带来新机遇 |
一、中职英语教学引入移动互联网的可行性 |
(一)互联网走进中职英语教学的条件形成 |
(二)移动互联网能够为中职英语课堂所用 |
二、中职英语教学引入移动互联网的必要性 |
(一)传统英语教学弊端日益凸显,移动互联网能做有益填充 |
(二)社会需求更加迫切,移动互联网的引入势在必行 |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下中职英语教学方式的选择 |
一、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一)微课教学的特点和优势 |
(二)微课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一)翻转课堂的显着特点 |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尝试 |
三、微信平台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一)微信的特点及优势 |
(二)微信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使用 |
四、英语学习APP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一)教学APP的选用 |
(二)教学APP在中职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方式 |
五、线上英语课程为中职英语教学提供更多选择 |
(一)线上英语课程的选择 |
(二)线上英语课程在中职课堂中的尝试 |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共生与互补 |
一、基于移动互联网的英语教学情况 |
(一)教学方式的改变 |
(二)互动方式的改变 |
(三)教学资源的改变 |
(四)评价机制的改变 |
二、移动互联网引入中职英语教学需要的准备 |
(一)自我革命并迎接挑战 |
(二)接受并做好角色转换 |
三、移动互联网引入中职英语课堂潜在的问题 |
(一)看到学生沉迷于移动互联网的可能性 |
(二)杜绝教师作用“弱化”的认知和想法 |
四、明确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及比例平衡 |
(一)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 |
(二)应用移动互联网的原则 |
(三)平衡考量移动互联网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 |
第四章 移动互联网下中职英语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 |
一、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
(一)学情分析 |
(二)实施步骤 |
(三)实施效果 |
二、基于超星学习通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学设计 |
(三)实践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小结和建议 |
一、小结 |
二、建议 |
(一)互联网技术应用需谨慎 |
(二)应密切关注学生心理 |
(三)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
(四)完善综合评价机制 |
(五)把握好应用尺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数学学科素养及其相关研究的兴起 |
1.1.3 新时代国家对教材建设的重视 |
1.1.4 我国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现状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的学理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科书 |
2.1.2 教科书习题设计 |
2.1.3 小学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 |
2.2 理论依据 |
2.2.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
2.2.2 数学学科素养 |
2.2.3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思想 |
2.2.4 多元智能理论 |
2.3 小学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对学生的价值意蕴 |
2.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
2.3.2 巩固拓展知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
第3章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的现状分析 |
3.1 设计现状 |
3.1.1 课后习题设计的表层分析 |
3.1.2 课后习题设计的深层分析 |
3.2 设计特点 |
3.2.1 重视“数与代数”知识领域,强调基础性 |
3.2.2 注重实践训练,体现应用性 |
3.2.3 紧密联系实际,凸显生活性 |
3.2.4 循序渐进编排,注重发展性 |
3.2.5 体现图文结合,发挥可读性 |
3.3 设计局限 |
3.3.1 习题数量分布不均,不利于学生素养发展 |
3.3.2 习题类型衔接不强,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 |
3.3.3 习题情境设置不够,不利于科学精神培养 |
3.3.4 习题编排方式欠佳,不利于学生思维开拓 |
3.3.5 习题呈现方式单调,不利于学习兴趣激发 |
3.4 问题归因 |
3.4.1 编写理念落后,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
3.4.2 应试观念固化,忽视习题设计长远价值 |
3.4.3 偏离课程标准,影响习题设置有效落实 |
第4章 优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的基本构想 |
4.1 基本理念 |
4.1.1 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
4.1.2 坚持数学素养理念 |
4.1.3 体现生活发展需求 |
4.2 基本原则 |
4.2.1 基础性与拓展性原则 |
4.2.2 综合性与开放性原则 |
4.2.3 情境性与实践性原则 |
4.2.4 灵活性与多样性原则 |
4.2.5 科学性与趣味性原则 |
4.3 基本目标 |
4.3.1 聚焦三维目标,引导学生素养发展 |
4.3.2 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兴趣氛围 |
4.3.3 强化探究实践,引领学生自主建构 |
4.4 基本策略 |
4.4.1 适度加大统计比例,加强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
4.4.2 适宜增加实践题型,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
4.4.3 合理增设科学素材,培养学生科学理性思维 |
4.4.4 科学安排编排方式,促进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
4.4.5 适当丰富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附录 B |
致谢 |
(8)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相关概述 |
一、课堂导入的内涵 |
二、高中《文化生活》教学课堂导入的必要性 |
(一)课堂导入作为教学开端的重要地位 |
(二)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 |
(三)提高文化教学实效性的切实保障 |
(四)青少年学生实际发展的现实需要 |
三、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 |
(一)有利于明确《文化生活》的教学目标 |
(二)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 |
(三)有利于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教学氛围 |
(四)有利于文化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
第二章 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范围 |
(二)调查的目的 |
(三)调查的方法 |
二、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
(一)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
(二)对教师访谈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第三章 当前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当前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
(一)导课内容偏离主题 |
(二)导课形式单一 |
(三)导课案例时代感不强 |
(四)教师导课唱“独角戏” |
二、当前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存在问题之原因 |
(一)部分教师导课意识薄弱 |
(二)部分教师导课技能有限 |
(三)部分教师文化知识不足 |
(四)部分教师组织能力欠缺 |
第四章 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的运用原则与优化策略 |
一、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
(一)时代性原则 |
(二)指向性原则 |
(三)创新性原则 |
(四)和谐性原则 |
二、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的优化策略 |
(一)完善导入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导课意识 |
(二)深化相关理论研究,提高教师导课水平 |
(三)丰富文化知识储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
(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师组织能力 |
三、高中《文化生活》教学实践中课堂导入的具体方法 |
(一)激情导入-以“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例 |
(二)设疑导入-以“感受文化的影响”为例 |
(三)复习导入-以“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为例 |
(四)直观导入-以“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例 |
(五)情境导入-以“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为例 |
(六)热点导入-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关于高中《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学生问卷 |
附录B 关于高中《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导入环节的教师访谈 |
致谢 |
(9)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时政资源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 |
1.研究缘起 |
2.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时政资源相关理论基础 |
(一)时政资源内涵界定 |
1.时政资源 |
2.时政课程资源 |
(二)时政资源的特点 |
1.价值导向的鲜明性 |
2.时政内容的广泛性 |
3.报道传播的时效性 |
4.获取方式的多样性 |
(三)时政资源的类型 |
1.按范围划分 |
2.按属性划分 |
3.按呈现方式划分 |
(四)时政资源与高中思政课的逻辑关系 |
1.时政资源与高中思政课的联系 |
2.时政资源与高中思政课的区别 |
二、时政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一)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 |
(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
(三)提高学生政治思辨能力 |
(四)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
(五)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
(六)锤炼学生思维品格 |
三、时政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
(一)政治性原则 |
(二)教育性原则 |
(三)实效性原则 |
(四)启发性原则 |
(五)关联性原则 |
(六)实践性原则 |
(七)引导性原则 |
四、时政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时政资源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
1.应用时政资源进行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应用时政资源创设教学情境,锤炼学生政治品格 |
3.应用时政资源精选随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
4.应用时政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
(二)时政资源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
1.时政资源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
2.时政资源在总复习课中的应用 |
3.时政资源在自主复习课中的应用 |
(三)时政资源在实践课中的应用 |
1.时政资源在校园实践中的应用 |
2.时政资源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写与使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国内外关于“教学案一体化”的相关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目的 |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
(三)加强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学案 |
(二)教学案一体化 |
(三)教学模式 |
(四)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 |
二、理论基础 |
(一)自主学习理论 |
(二)有效教学理论 |
第三章 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概论 |
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写 |
(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写原则 |
(二)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写方法 |
二、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使用 |
(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使用原则 |
(二)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使用方法 |
三、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评价 |
(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评价原则 |
(二)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评价方法 |
第四章 研究案例和调查结果分析 |
一、研究方法与过程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设计 |
二、案例分析 |
(一)概念课案例分析 |
(二)原理课案例分析 |
(三)习题课案例分析 |
(四)质性研究结果总结 |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基本情况分析 |
(二)学习过程分析 |
(三)学生学习心理分析 |
(四)量化研究结果总结 |
第五章 改进策略与研究结论 |
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编写的改进 |
(一)内容与结构 |
(二)预设与生成 |
(三)共性与个性 |
二、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使用的改进 |
(一)课前使用策略 |
(二)课堂教学使用策略 |
(三)课后使用策略 |
三、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评价的改进 |
(一)评价教师的教 |
(二)评价学生的学 |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实施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复数(1)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
附录3 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1)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
附录4 对称问题教学案一体化设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指导复习 与时俱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框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的应用研究[D]. 高舟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导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 姜帆. 西南大学, 2020(05)
- [3]分课型授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 ——以《价值决定价格》为例[D]. 李娜.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导入的研究[D]. 李月.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6]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 耿娣.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课后习题设计研究[D]. 肖清清.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8]高中《文化生活》课堂导入研究[D]. 江珊珊. 河南大学, 2020(02)
- [9]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时政资源的应用研究[D]. 杨雯晴.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10]高中数学“教学案一体化”的编写与使用研究[D]. 高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