苊并吡嗪论文-刘荀颖

苊并吡嗪论文-刘荀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苊并吡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苊并吡嗪,荧光探针,溶剂极性,水含量

苊并吡嗪论文文献综述

刘荀颖[1](2016)在《基于苊并吡嗪母体的高灵敏微水检测荧光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针对对有机溶剂中痕量水的检测,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苊并吡嗪为母体的荧光探针,并探究其应用性能。同时还开展了新型抗瘤药物泊马度胺的分析方法研究。以苊并吡嗪作为母体,选用正丁胺、二甘醇胺、二甲胺、二丁胺和苯胺作为3位取代基,合成了一系列极性荧光探针3-正丁胺基-苊并吡嗪-8,9-二腈(探针A)、3-二甘醇胺基-苊并吡嗪-8,9-二腈(探针B)、3-二甲胺基-苊并吡嗪-8,9-二腈(探针C)、3-二丁胺基-苊并吡嗪-8,9-二腈(探针D)和3-苯胺基-苊并吡嗪-8,9-二腈(探针E)。探针A-E在不同溶剂中的光谱性能显示,随溶剂的极性增加,探针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发生红移,且荧光量子产率显着降低;其中紫外吸收光谱从非极性的四氯化碳到极性的N,N-二甲基甲酰胺(DMF)分别红移15、18、24、30和51 nm,荧光发射光谱则分别红移65、30、83、78和59 nm。基于这类荧光探针对极性环境敏感的特性,将其应用于有机溶剂中痕量水的检测。实验发现,向无水1,4-二氧六环和四氢呋喃(THF)中逐渐滴加水,探针A-E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探针A-E对二氧六环中水的检测限分别为31、36、26、19和32 ppm;对四氢呋喃中水的检测限分别为15、73、8、7、15 ppm。可用于这两种溶剂中痕量水的检测。其中探针D在THF和1,4-二氧六环中对水的检测限是至今为止所报道的ICT机理荧光探针利用3SPK法得到的最低检测限。此外,本文还进行了新型抗瘤药物泊马度胺的分析方法学验证和质量控制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泊马度胺,得到色谱条件:Zorbax SB-CN色谱柱(4.6×150 mm, 5μm),240nm,1.0 mL/min,25℃,10μL。以0.1 mol/L冰乙酸(pH=2.8):甲醇=90:10(v/v)为流动相A,0.1 mol/L冰乙酸(pH=2.8):甲醇=30:70(v/v)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在0.5-2μg/mL的范围内,泊马度胺及其杂质的浓度与峰面积成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9。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所确定的色谱条件精密度好,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配制的泊马度胺溶液在18h内稳定且含量>99%。(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高灵芝,崔京南,徐兆超,邹春燕,杨翠翠[2](2012)在《新型苊并吡嗪类高灵敏度极性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苊醌为原料,经溴化、环构化和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以苊并吡嗪为母体的极性荧光探针3-正丁胺基-苊并吡嗪-8,9二腈(A)。探针A的荧光强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显着降低,从四氯化碳(Φf=0.364 2)到乙腈(Φf=0.000 6)荧光量子产率减弱超过600倍,从四氯化碳(533nm)到N,N-二甲基甲酰胺(651nm)最大发射波长红移了118nm。利用探针A对极性敏感来检测有机溶剂中的水含量,建立了一种新的四氢呋喃和1,4-二氧六环中水含量荧光分析方法,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19%和0.0076%。(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2年09期)

高灵芝[3](2012)在《苊并吡嗪极性探针和萘酰亚胺铜探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荧光探针的作用机理以及常见荧光团的性质,在本课题组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合成了叁个系列的荧光分子探针。以苊醌为原料,经溴化、环构化以及芳香亲核取代合成了一类基于ICT机理的苊并吡嗪类极性荧光探针3-正丁胺基-苊并吡嗪-8,9二腈(探针A)和3-二甘醇氨基-苊并吡嗪-8,9-二氰(探针B)。该类探针的荧光强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显着降低,探针A从四氯化碳(Φf=0.3642)到乙腈(哆=0.0006)荧光量子产率减弱超过600倍,从四氯化碳(533nm)到N,N-二甲基甲酰胺(651nm)最大发射波长红移了118nm。探针B是比率型的荧光探针,它的发射光谱有两个发射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在500nm处的发射峰荧光强度基本不变,另一发射峰荧光强度显着降低并红移,从四氯化碳(539nm)到四氢呋喃(608nm)最大发射波长红移了69nm。利用这类探针对极性敏感来检测有机溶剂中的水含量,本文建立了一种新的四氢呋喃和1,4-二氧六坏中水含量荧光分析方法。设计合成了基于PET机理的酰胺-DPA变形受体的荧光探针C,固态的苊并吡嗪类探针C发黄色荧光。将探针C对金属离子进行了光谱测试,发现探针C与铅离子以1:1形式结合,结合铅离子后荧光增强22倍而且溶液颜色变浅,对铅离子有较好的识别作用,所以探针C是基于PET机理的off-on型的铅离子探针。以邻溴硝基苯为原料,经芳香亲核取代、硝基还原和Buchwald-Harting反应合成了萘酰亚胺类荧光探针E。将探针E对金属离子进行了光谱测试,发现探针E能专一性地识别Cu2+离子,是性能优良的比率Cu2+离子荧光探针,能实现双通道检测。探针E对Cu2+离子的识别,存在两种情况:Cu2+离子浓度小或作用时间短时,探针E与Cu2+离子络合,消弱了与萘酰亚胺4位共轭氨基的供电能力,同时阻止了不共轭氨基的PET效应,导致荧光恢复且发射波长蓝移至433nm。Cu2+离子浓度大或作用时间长时,Cu2+离子使共轭氨基去质子化,供电能力增加,导致发射波长红移至520nm。(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2-09-01)

杨翠翠,孔志霞,崔京南[4](2011)在《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苊并吡嗪类染料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吡嗪环作为吸电子基团,单羧基为连接基团,选用不同的芳环供电基团设计合成了3个苊并吡嗪类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染料。其中,以二苯胺为供电基的染料Va性能最好,主要吸光范围是400~500 nm,ELUMO为-1.10 eV,远负于TiO2的导带能级-0.5 eV,说明染料的激发态电子注入到纳米TiO2的导带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EHOMO为1.31 eV,远正于I-/I3-的氧化还原电位0.4 eV,说明处于氧化态的染料分子从氧化还原电对得到电子再生。光电转换效率最高为3.06%,达到经典染料N719效率的43%。(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1年07期)

邢俊岭[5](2010)在《苊并吡嗪类化合物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以DNA为靶点的有机小分子,它们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对研究、开发新的毒性小、选择性好的抗肿瘤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文献报道的DNA靶向分子的设计理论,本文设计了一系列以DNA为靶向的苊并吡嗪化合物1,其特点是,一端以柔性侧链的氨基直链或环状基团为供电子基团,另一端以两个氰基为吸电子基团,具有四个平面刚性环的平面共轭体系。化合物1是以苊醌为原料,经溴化、环构化、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制得。用四氮唑盐(microculture tetrozolium, MTT)还原法对MCF-7(人乳腺癌细胞)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化合物la (3-(2-Dimethylamino-ethylamino)-acenaphtho[1,2-b] pyrazine-8,9-dicarbonitrile)和1g (3-Morpholin-4-yl-acenaphtho[1,2-b] pyrazine-8,9-dicarbonitrile)对MCF-7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60和6.46μM,具有优良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及粘度测试方法研究了化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示这些化合物主要是通过嵌入结合的方式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均达到105数量级以上,属中等强度DNA嵌入剂。紫外荧光光谱实验表明此类化合物具有较长的发射波长(λflo>560 nm),较高的量子效率(Φf=0.59,1g在甲苯中)和大斯托克位移(ΔS>130 nm),表明此类化合物在荧光探针设计、光电材料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以萘酰亚胺为荧光团,用邻溴硝基苯为原料经芳香亲核取代反应,硝基还原反应,Buchwald-Hartwig反应得到荧光探针分子S-1 (6-[2-(Bis-pyridin-2-ylmethyl-amino)-phenylamino]-2-butyl-benzo[de]isoquinoline-1,3-dione)、S-2 (6-[2-(2-Dimethylamino-ethylamino)-phenylamino]-2-propyl-benzo[de]isoquinoline-1,3-dione)。将探针S-1,S-2对H+,金属离子,氨基酸等进行光谱测试,检测发现铜离子使探针S-1的荧光波长蓝移,汞离子使其红移,但这两种金属离子均使化合物S-1荧光淬灭。探针S-2对酚羟基有一定的识别能力。随着酪氨酸的加入,517 nm处的荧光强度逐渐增强,且在599 nm处出现一荧光发射峰并逐渐增强,探针S-2通过邻苯二胺的氮与酪氨酸上的酚羟基以氢键的形式络合形成稳定化合物而达到对酪氨酸的识别作用。(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0-05-01)

张建伟[6](2009)在《近红外苊并吡嗪荧光染料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部分生物荧光探针的主要应用障碍是荧光发射波长较短,易受到生物质荧光背景的干扰。开发红外长波长生物荧光染料,对于提高检测灵敏性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以苊醌为原料通过硝化、缩合、取代合成了染料Ap-1c和AP-2c,其中染料AP-2c保持了1,8-萘酰亚胺的荧光性能;而以苊并吡嗪为母体的染料Ap-1c,则达到了610 nm的长波长荧光发射、127nm的大范围stokes位移的近红外荧光染料的要求。由于利用苊醌双硝化中间体,难以得到其它衍生的苊并吡嗪化合物,本文以苊为原料,通过溴代、硝化、氧化,及合成条件优化,合成一个新的荧光染料中间体4-溴-5-硝基苊醌(P1)。基于该染料中间体合成出苊并吡嗪Ap-1系列的6个新化合物Ap-1a,Ap-1b,Ap-1c,Ap-1d,Ap-1e和Ap-1f。通过系列的性能测试,发现这些苊并吡嗪类荧光染料Ap-1普遍具有荧光发射波长较长,stokes位移大的优点。具有4-(N-苯基乙二胺)基团的染料Ap-1d,在乙腈:水=80:20的体系中,荧光发射波长达632 nm,stokes位移达172 nm,加入Cu~(2+)离子能使荧光强度增大。通过模型化合物Ap-1d的性能可以预测,具有4,5-二(N-苯基乙二胺基团)染料Ap-1f可作为Cu~(2+)荧光增强型近红外荧光探针。染料Ap-1f的合成、分离纯化及其特性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第叁节以萘酰亚胺为母体,设计合成了Co~(2+)离子荧光探针CoProbe,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发现该探针在生物环境的pH=6-8范围内,对Co~(2+)具有荧光淬灭和吸收波长红移的双通道模式高度专一的识别。由于探针CoProbe结构不稳定,荧光发射波长较短,结合Co~(2+)离子后荧光淬灭严重等因素,限制了其实用性。但是,探针CoProbe中对Co~(2+)的高选择性受体,对设计功能优异的钴离子荧光探针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6-27)

孔志霞[7](2009)在《苊并吡嗪类染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由于制备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成为近年来太阳能光电转换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体系中,光敏染料起到吸收太阳光并将激发态电子转移到纳米半导体导带中的作用,同时产生的染料氧化态又能快速的从电解质(I_3~-/I~-)中得到电子而被还原再生。目前普遍使用的光敏染料为金属钌吡啶配合物,但由于引入贵金属钌,增加了电池的成本,同时也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隐患。有机染料由于具有种类多,便于进行结构设计,易于制备和提纯等优点,其使用有望代替金属配合物染料,解决电池高效率、低成本的问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论文采用较大的共轭体系苊环作为桥基,将吡嗪引入苊环作为吸电子基团,以邻二羧基或单羧基为吸附基团,通过改变供电子基团给电子能力和吡嗪与吸附基团之间的共轭体系大小,共设计合成了12个以苊并吡嗪为母体的纯有机光敏染料,通过质谱、核磁共振氢谱进行结构表征,并对其光物理、电化学性进行研究,及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性能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以甲氧基为供电子基团的3个苊并吡嗪类染料,证实了该类染料在光物理、电化学方面符合光敏染料的要求,由于染料在可见光区的吸收范围较窄,其敏化的电池光电转化效率最高只有0.43%,但这些已足以说明引入苊并吡嗪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光敏染料母体这一设计思想是可行的。为了进一步提高该类染料敏化的电池的光电性能,通过加强供电子基团的给电子能力,以二苯胺、N-丁基苯胺和N-甲基苯胺为供电子基团,又合成了9个苊并吡嗪类染料。给电子能力增强后的苊并吡嗪类光敏染料,吸收范围扩宽,在400~550 nm范围内有强吸收,而且吸附到TiO_2膜上的吸收范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且也满足电化学方面的能级匹配要求。更重要的是在光电性能方面,该类染料敏化的太阳能电池效率都明显提高。其中以二苯胺为供电子、吸附基团为邻二羧基直接连接在苊并吡嗪环上的染料9b光电转化效率最高,效率达到4.04%,相同测试条件下,经典染料N719的效率达到7.05%。同时,我们还通过红外光谱证实了苊并吡嗪类染料是以双齿桥联的形式与TiO_2结合的,这对于电子的注入和染料在TiO_2表面的稳定性是非常有利的。对染料的结构进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明染料分子受激发后能够实现很好的分子内电荷分离。本论文为有机光敏染料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母体,对于设计合成高效的有机光敏染料奠定了基础,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6-01)

苊并吡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苊醌为原料,经溴化、环构化和芳香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以苊并吡嗪为母体的极性荧光探针3-正丁胺基-苊并吡嗪-8,9二腈(A)。探针A的荧光强度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显着降低,从四氯化碳(Φf=0.364 2)到乙腈(Φf=0.000 6)荧光量子产率减弱超过600倍,从四氯化碳(533nm)到N,N-二甲基甲酰胺(651nm)最大发射波长红移了118nm。利用探针A对极性敏感来检测有机溶剂中的水含量,建立了一种新的四氢呋喃和1,4-二氧六环中水含量荧光分析方法,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19%和0.0076%。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苊并吡嗪论文参考文献

[1].刘荀颖.基于苊并吡嗪母体的高灵敏微水检测荧光探针[D].大连理工大学.2016

[2].高灵芝,崔京南,徐兆超,邹春燕,杨翠翠.新型苊并吡嗪类高灵敏度极性探针[J].中国科技论文.2012

[3].高灵芝.苊并吡嗪极性探针和萘酰亚胺铜探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

[4].杨翠翠,孔志霞,崔京南.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苊并吡嗪类染料的合成[J].精细化工.2011

[5].邢俊岭.苊并吡嗪类化合物合成及生理活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6].张建伟.近红外苊并吡嗪荧光染料的合成[D].大连理工大学.2009

[7].孔志霞.苊并吡嗪类染料用于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苊并吡嗪论文-刘荀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