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长华(莆田市涵江区中医院福建莆田351111)
【中图分类号】R25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1-0105-01
“三子养亲汤”出自明代《韩氏医通》,因创制此方的原意是治疗老人痰壅气滞,咳喘食少,故以“养亲”为名,是临床常用方剂,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选取的半夏、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而得名。为治疗湿痰之主方。
笔者自2010年1月以来根据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咳嗽、痰多、气喘的特点。以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发作4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0岁,病程5-30年。患者患者服本方前均使用过抗生素等西药或中成药,咳、痰、喘症状缓解不明显,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或黄,粘稠、气喘,动则气喘,纳呆、呕恶,舌质淡,苔腻、脉滑。
1.2诊断标准:1.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至少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以上,2.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心功能不全等。
1.3方药应用:基本处方:苏子、莱菔子、白芥子、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随证加减:痰涎壅盛者加苍术,咽喉肿痛才加牛蒡子、僵蚕,大便秘结者加枳壳、厚朴,喘息者加地龙、葶苈子。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温服,7天为一疗程。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及标准制定。显效:咳嗽、咳痰及临床症状消失,服药后2周未见发作,双肺呼吸音清,胸片提示病灶吸收,好转:咳嗽明显减轻,咳痰明显减少,兼有症状消失,双肺呼吸音清,胸片提示病灶吸收好转。无效:咳嗽症状无改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一样。
2.2治疗结果:经1-2个疗程后,临床控制24例,占60%,有效14例,占3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95%。
3病案举例
林某,男,70岁,农民,2010年3月20日初诊,患者反复咳嗽、咳痰、气喘10年,10天前受凉诱使咳、痰、喘发作,并出现畏寒、发热,摄片提示:慢支、肺气肿,已予抗菌素、氨茶碱等治疗1周,体温正常。但余症不除。刻诊:咳嗽、咳痰、痰出咳平,痰粘腻,食后咳甚痰多,食少,体倦,舌淡苔厚腻脉滑,查体:双肺呼吸音低,可闻及哮鸣音,证属痰壅气滞,治以化痰平喘止咳,予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加紫菀10g、款冬花10g,服用1疗程后,咳嗽大减,哮鸣音消失,续服1疗程,临床症状消失,病情稳定。
4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喘证范畴。由于患者长期咳嗽、咯痰,气喘反复发作,其病较深,难取速效,故谓:诸病易治,咳嗽难治,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机理,多因患者屡感外邪,久咳肺虚,日久损伤脾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导致痰浊潴留,每因感受外邪而发作,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壅塞,气机失常,痰气交阻,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闭,气不布津,病进则“子盗母气”脾失健运,津液不为下化而成痰。日久发展为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化津,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潴留,喘咳持续不已,可见痰浊阻塞,气机失常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故治予健脾化痰,止咳平喘,药选白芥子性味辛温,温肺祛痰,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三药合用具有化痰行气之功,可使痰消气顺,食化喘平,二陈汤既可行气健脾,又可燥湿化痰,为肺脾二经气分之药,治痰阻气滞要药,共奏化痰平喘,理气消食之功。总之,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