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数学课真正成为“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如何使数学课真正成为“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湖南省汉寿县朱家铺中学415900

摘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实现这一理念,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一线注重教改实验,潜心探究教学模式,力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数学课真正成为“让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本文介绍了基本做法与体会,期能与同志者切磋。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学习价值创新能力

一、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在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的生活化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学习价值。教师要做好实践的组织者,让数学教学的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实践,让学生的情感、思维回到已有的生活体验中,从而感悟数学、学会数学、健康成长。

例如,数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时,我就抓住了如下几个契机:

1.在2003年初,本镇全面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电压、电量、电价都有了调整。我安排学生调查电网改造前后家里的实际用电量和电费支出情况,收集学生调查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方程模型来得知某个未知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数学与现实需要的相互依存关系。

2.学习储蓄利息知识时,组织学生到镇信用社了解有关储蓄的专业术语和计算方法,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回到课堂和教材中寻找答案。这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扩展了学生的社会视野。动员学生开展节约储蓄活动,也能更好地掌握生活中的数学。

3.在学习难度应用题时,考虑到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难度大、建立方程模型不容易,就暂时放下了教学任务。没过几天学生郊游,借此机会有意识地安排数学学得好的几个学生按教材中应用题的内容编拟一个野外智力游戏,通过游戏进行有奖征解活动。学生们从活动中领悟了数学,每个人脸上挂满了学会数学的喜悦。

再如,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首先合理建议:生活中发现的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数学课堂上有趣的事等等,都可以写进数学日记。其次正确引路:由教师本人把教学得失、生活中的数学亮点、班级管理中的数学运用等等,随同学生写成跟踪日记,并利用时间宣读。再进行鼓励性评价:每周查阅一次,每次记上“☆”(智慧星)数颗,对获奖“☆”多的日记在班上推广、宣读。每个学期进行一次优秀日记评选并展示,写一篇记数学日记的收获或体会,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在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数学伴随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获得了必需的数学

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里更为需要。”合作学习,成了当今教育教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模式,教师要做好活动组织的倡议者,让学生合作交流,探求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技能,真正让学生领悟和掌握必需的数学。

1.“美化环境”活动。学生采用剪纸、折风筝等等活动制作出了自己想象中的各种图案。把学生作品布展,举办数学主题班会,渲染学生创新成果,总结学习数学对称知识的用处。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合作交流进步和谐,学习数学的良好素质得到了巩固和强化。

2.“充当优秀设计师”活动。花坛设计、地面砖铺设等图案设计,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对生活观察的感悟力、对数学图案的鉴赏力。评定出优秀设计师,以实现学生的自身价值。

3.“挑战小组”竞技活动。出示抢答题,开展数学基础知识竞答;出示数学挑战题,探究学年段数学极限知识问题。这样,学生在探究、帮助、讨论、合作和挑战等学习氛围中,较好地获得了必需的数学,自主地成长。

三、让每个学生都自觉地发展数学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改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不仅要使学生学好扎实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师,要做好教材的编著者,构建新型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从而自觉地发展数学能力。

例如在“字母表示数”、“整式乘法”、“等边三角形”等知识的教学中,本人就改变了教材的程序设计,大胆地引进了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设计方案,让每个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留下了深刻印象。相应地,学习这些知识的能力也有了高层次的发展,学生身心也得到了和谐发展。

总之,教师只要抓住新课程内容的教学特色,在课内适当延展,在课外恰当组织实践性、趣味性、创意性、挑战性的竞技、评奖活动,彰显学生个性和才能,开启评价的视野窗口,更能让学生充分展现一个个完整的、自信的、健康的自我。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大胆探索和实验,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总结和反思,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出有自信心、责任感、求实态度、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合作能力的新一代,让数学课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让人人终身受益于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海岩初一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认知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J].数学通报,2007,(05)。

标签:;  ;  ;  

如何使数学课真正成为“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