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糖转移酶论文-马俊,刘思敏,唐文竹

寡糖转移酶论文-马俊,刘思敏,唐文竹

导读:本文包含了寡糖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菊糖,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分离纯化,性质研究

寡糖转移酶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刘思敏,唐文竹[1](2019)在《类芽孢杆菌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硫铵沉淀、疏水层析和DEAE离子交换层析对产自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Lfos16的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Cycloinulooligosaccharide Fructanotransferase,CFTase)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的CFTase,最终纯化倍数为13. 9,比活力为33. 3 U/mg。纯化的CFTase经SDSPAGE和Native-PAGE电泳分析得出其相对分子量大小约为120 000,且是双亚基蛋白。探究了CFTase的酶学性质,最适反应条件为:40℃~45℃,p H 7. 0;温度稳定范围为30℃~45℃,p H稳定范围为5. 0~9. 0。并对CFTase降解菊糖的催化机制进行了分析,初步确定为外切加环化作用形成环果寡糖。(本文来源于《工业微生物》期刊2019年01期)

孙晓萌[2](2016)在《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异源表达及催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果寡糖(Cyclofructans,CFs)是一种环型寡糖,在其分子中心处有一个特有的冠醚核心骨架。CFs通常由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Cycloinulooligosaccharide fructanotransferase,CFTase)催化菊糖分子内转糖基反应而产生。另外,CFTase还可以通过歧化或者偶合反应催化β-(2-1)-果寡糖分子间的转果糖基反应。本论文以菊糖降解菌Paenibacillus sp.Lfos16为研究对象,根据已知果糖苷酶基因序列的保守性设计多对引物,通过PCR方法从Paenibacillus sp.Lfos16基因组DNA中克隆到一个DNA片段,然后通过TAIL PCR和SEFA PCR获得CFTase基因(cft)侧翼序列。最终获得的cft ORF全长4017 bp,编码133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50 kDa,其中N端前31个氨基酸为分泌信号肽。将Lfos16的cft插入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FT150,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宿主菌进行诱导表达。异源表达CFTase粗酶酶活为73.80 U/L,比野生菌CFTase酶活提高了1.2倍。同时对Lfos16的cft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将其分为6个区段:N端的信号肽区,N端和C端的3个重复序列区(R1,R3和R4),以及内切酶同源区(ERH)和核心区(CR)。通过构建不同重组质粒比较原始酶蛋白(CFT150)与四种截短突变体蛋白(CFT140:去掉信号肽;CFT122:去掉R4;CFT106:去掉R1和R4;CFT87:去掉R1,R3和R4)的差异推测了每个区段的功能。其中CFT140,CFT106与CFT150活性类似,都具有菊糖环化活性以及CF的水解活性;而CFT122和CFT87则失去这两种活性。因此通过实验结果可以推测Lfos16 cft的C端R4区为环化功能和CF水解功能区。而ERH区和CR区则可能与歧化及菊糖水解有关。(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张杉[3](2016)在《一株类芽孢杆菌产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菊糖是存在于自然界许多植物中的储备多糖,是很好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已被广泛应用于功能性食品、医药、保健品等行业。根据生成的产物不同,降解菊糖的酶分为:菊粉酶,菊糖果糖转移酶,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CFTase)。其中,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可以降解菊糖产生环果寡糖(CF),主要为CF6,还有少量CF7和CF8。目前,关于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国内目前尚未有对CFTase的报道。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筛选分离获得一株降解菊糖产环果寡糖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Lfos16。本论文在此基础上对其所产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通过碳氮源二单因素实验,确定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Lfos16产CFTase的适宜发酵培养基条件(w/v):2%醇沉菊糖,0.05%蛋白胨,0.08%NaCl,0.05%K2HPO3,0.07%KNO3,0.005%MgSO4。其发酵液经薄层层析回收相关条带后得到产物粗品,然后采用液质联用对其结构进行测定,确定转化产物主要为CF6。Paenibacillus sp.Lfos16发酵所产CFTase经鉴定为胞外酶。粗酶液经终浓度70%硫铵沉淀、疏水层析、DEAE离子交换层析后纯化倍数为13.9,并得到CFTase电泳纯。其分子量大小经SDS-PAGE电泳估算为120 kDa,是双亚基的蛋白。CFTase纯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40-45°C,pH 7.0;温度稳定范围为30-45°C,pH稳定范围为pH 5.0-9.0。对CFTase降解菊糖的催化机制初步确定为外切加环化作用形成环果寡糖。(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6-05-01)

王维[4](2016)在《全细胞与唾液酸转移酶多酶联合催化合成唾液酸寡糖》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酸寡糖及其众多衍生物广泛分布于各种生物组织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何快速、大量获得唾液酸寡糖和它们的衍生物,是唾液酸生物学和药物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基础问题之一。现有的唾液酸寡糖制备技术普遍存在过程复杂、产率低、成本高等缺点,因此难以规模化放大并满足市场和科研的需求。本论文依托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构建的唾液酸高产菌(E.coli K-12)基础上,结合CMP-唾液酸合成酶(NmCSS)和唾液酸转移酶(Pm2,3ST或Pd2,6ST),建立了“全细胞联合双酶催化”唾液酸寡糖及其衍生物的高效合成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的内容:1、利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一系列N-乙酰葡萄糖胺(GlcNAc)的衍生物,因为GlcNAc糖环上含有活性基团(如-OH),需要用到保护基和脱保护的一些策略,选择性地修饰某些基团,该过程方法相对简单,能够高产率地得到目的化合物。2、利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构建的唾液酸高产菌(E.coli K-12)全细胞催化一步合成唾液酸及其衍生物,该工程菌能够高度表达酶催化反应的酶ATP合成酶、二位异构差向酶(GNE)、唾液酸醛缩酶(NanA),并且这些酶对底物具有很大的宽容性,能把各种单糖转化为特殊的唾液酸及其衍生物。3、利用双酶CMP-唾液酸合成酶(Nm CSS)、唾液酸转移酶(Pm2,3ST或Pd2,6ST)一步法高效地合成了唾液酸寡糖及其衍生物,这两种酶同样对供体和受体有很大的宽容性,能够将很多唾液酸衍生物和受体糖链分子组合在一起,酶催化法能够有效地控制唾液酸寡糖衍生物的立体构象,解决了化学合成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论文组合了化学合成、全细胞催化和双酶法,发展出一条唾液酸寡糖及其衍生物合成的新策略,从简单易得的GlcNAc或对其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的衍生物出发,通过一步反应即可获得结构复杂的天然唾液酸寡糖或其天然和非天然衍生物,该方法简单高效、成本低、能快速地得到一系列唾液酸寡糖及其衍生物。论文的顺利完成不仅可获得结构多样的唾液酸衍生物和唾液酸寡糖衍生物,为后续的唾液酸生物学和药物学研究提供充足的物质储备,还可为运用多学科交叉方法解决糖科学领域中的难点问题提供新的借鉴。(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1)

党利君[5](2012)在《酶法合成唾液酸化寡糖及细菌唾液酸转移酶WfaN的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唾液酸(sialic acid, Sia)作为一种常见的单糖,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近年来唾液酸在细菌尤其是人体病原菌的脂多糖或荚膜多糖中也逐渐被发现。细菌中的唾液酸化糖缀合物在细菌毒力侵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参与合成这些结构的酶已成为了治疗研究中极具吸引力的靶标。哺乳动物细胞中唾液酸化的寡糖或糖缀合物无处不在。这种唾液酸化糖链不仅参与稳定蛋白结构,延长糖蛋白的半衰期,是脑神经节苷脂(参与大脑的发育过程)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在许多生物学过程如细胞识别,细胞粘附和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还是某些抗原决定簇的关键结构组分,在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唾液酸化糖抗原已经成为肿瘤诊断和分期的重要分子标记,也有可能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研究中。所以合成这些唾液酸化的寡糖就显的尤为重要。唾液酸转移酶(sialyltransferase, ST)是唾液酸化寡糖合成所必须的酶类。相比哺乳动物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来自细菌中的唾液酸转移酶更容易在常见的原核生物表达系统如大肠杆菌中过量表达为可溶的高活性酶,而且某些细菌来源的ST还表现出广泛的底物特异性,能够以带有化学修饰基团的唾液酸衍生物作为底物,从而丰富了唾液酸化寡糖的种类。唾液酸化寡糖的酶法合成常常是采用一锅(one-pot)法,即由糖核苷酸供体CMP-Sia合成的相关酶类与唾液酸转移酶在一个反应体系中有序的完成多步反应,从而免去了CMP-Sia的纯化,有效避免了这种不稳定化合物的降解,提高了合成效率,缩短了合成时间。本论文第二章参考文献报道的美人鱼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damsela)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Pd2,6ST和多巴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PmST1与脑膜炎奈瑟氏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来源的NmCSS分别采用一锅法大量制备了唾液酸化寡糖Neu5Aca2,61actose和Neu5Aca2.3Gal,这两类寡糖可以用于许多方面的研究;同时这也为Escherichia coli024来源的唾液酸转移酶WfaN的功能研究奠定了方法基础。Pd2,6ST是第一个被克隆的细菌来源的α2,6唾液酸转移酶,它对活化供体CMP-Sia的结构要求比较宽松而且对受体底物的特异性要求也比较低。PmST1是目前为止所报道的细菌唾液酸转移酶中底物特异性最为宽泛的一个。论文第二章用常见的原核表达宿主E. coli BL21(DE3)表达了Pd2,6ST和PmST1以及NmCSS,并用一锅法策略大量合成并纯化了唾液酸化寡糖。在P. damsela、P. multocida和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s)等细菌以及脊椎动物中报道的唾液酸都是通过α2,3或α2,6键与半乳糖(galactose, Gal)或乙酰氨基半乳糖(N-acetylgalactosamine, GalNAc)相连,或是通过α2,8键与另外一个唾液酸相连,而在E. coli024和E. coli056的O-抗原中存在的唾液酸却是通过α2,3与葡萄糖(glucose, Glc)相连,通过对两种细菌O-抗原合成基因簇进行序列比对,推测参与唾液酸向Glc转移的酶分别是唾液酸转移酶WfaN (E. coliO24中)和WfaR (E. coli056中)。目前鉴定的ST都是以Gal或其氨基衍生糖或唾液酸为受体的,对于以Glc为受体的唾液酸转移酶没有研究报道。本论文第叁章从E. coli024的O-抗原合成基因簇中克隆了WfaN的编码基因,实现了它们的重组表达和纯化并通过体外反应进行酶功能验证。第四章通过体内基因敲除法进一步对该酶的生物功能进行鉴定。通过对该唾液酸转移酶的研究将丰富人们对糖基转移酶结构、催化反应机理和功能等方面的认识。而成功获得的唾液酸转移酶蛋白也可以用于合成特定的糖结构,用于特定糖链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并有可能具有潜在的药物或诊断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21)

葛常辉,王玉华,王晓琦,曾国庆,朱正美[6](2005)在《Lewis Y寡糖在小鼠胚泡表面的表达受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反馈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胚泡的LewisY寡糖合成关键酶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T1及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T4的表达和其表面LewisY寡糖抗原表达间的关系。方法以寡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封闭体外培养的胚泡表面LewisY抗原,应用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胚泡的LewisY寡糖合成关键酶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T1和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T4及其表面LewisY抗原的表达。结果在胚泡表面LewisY寡糖被抗体封闭后,其FUT1的表达迅速升高,FUT4的表达则未见明显变化,而胚泡表面的LewisY寡糖在除去抗体后一直到再培养约21h后才重新出现,在约30h几乎全部复现。结论着床前胚泡表面的LewisY寡糖的表达主要受胚泡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FUT1的反馈调节。(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寡糖转移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环果寡糖(Cyclofructans,CFs)是一种环型寡糖,在其分子中心处有一个特有的冠醚核心骨架。CFs通常由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Cycloinulooligosaccharide fructanotransferase,CFTase)催化菊糖分子内转糖基反应而产生。另外,CFTase还可以通过歧化或者偶合反应催化β-(2-1)-果寡糖分子间的转果糖基反应。本论文以菊糖降解菌Paenibacillus sp.Lfos16为研究对象,根据已知果糖苷酶基因序列的保守性设计多对引物,通过PCR方法从Paenibacillus sp.Lfos16基因组DNA中克隆到一个DNA片段,然后通过TAIL PCR和SEFA PCR获得CFTase基因(cft)侧翼序列。最终获得的cft ORF全长4017 bp,编码1339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150 kDa,其中N端前31个氨基酸为分泌信号肽。将Lfos16的cft插入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FT150,在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宿主菌进行诱导表达。异源表达CFTase粗酶酶活为73.80 U/L,比野生菌CFTase酶活提高了1.2倍。同时对Lfos16的cft序列进行分析和比对,将其分为6个区段:N端的信号肽区,N端和C端的3个重复序列区(R1,R3和R4),以及内切酶同源区(ERH)和核心区(CR)。通过构建不同重组质粒比较原始酶蛋白(CFT150)与四种截短突变体蛋白(CFT140:去掉信号肽;CFT122:去掉R4;CFT106:去掉R1和R4;CFT87:去掉R1,R3和R4)的差异推测了每个区段的功能。其中CFT140,CFT106与CFT150活性类似,都具有菊糖环化活性以及CF的水解活性;而CFT122和CFT87则失去这两种活性。因此通过实验结果可以推测Lfos16 cft的C端R4区为环化功能和CF水解功能区。而ERH区和CR区则可能与歧化及菊糖水解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寡糖转移酶论文参考文献

[1].马俊,刘思敏,唐文竹.类芽孢杆菌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的分离纯化和酶学性质[J].工业微生物.2019

[2].孙晓萌.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异源表达及催化机理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3].张杉.一株类芽孢杆菌产环果寡糖糖基转移酶的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6

[4].王维.全细胞与唾液酸转移酶多酶联合催化合成唾液酸寡糖[D].长春理工大学.2016

[5].党利君.酶法合成唾液酸化寡糖及细菌唾液酸转移酶WfaN的功能鉴定[D].山东大学.2012

[6].葛常辉,王玉华,王晓琦,曾国庆,朱正美.LewisY寡糖在小鼠胚泡表面的表达受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反馈调控[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5

标签:;  ;  ;  ;  

寡糖转移酶论文-马俊,刘思敏,唐文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