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生态健康,适宜度,PCA分析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钒,张君宇,邓明亮[1](2019)在《基于改进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16期)
周文嘉[2](2017)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珠叁角地区各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构建模型,选取经济生态位、社会生态位、环境生态位叁大类独立的评价指标共20个单项指标,对珠叁角地区9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珠叁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深圳市最高,广东省江门市最低,总体上符合从区域中心到外围递减的趋势。经济、社会、环境叁大生态位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基本平衡。(本文来源于《四川建材》期刊2017年12期)
祝培甜,赵中秋[3](2016)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以江西省崇义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对于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江西省崇义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生态位的理论与方法,对崇义县各个乡镇的生态位适宜度进行评价并划分生态位适宜度等级,同时测算了规划潜力大小并分级,在此基础上将生态位适宜度与整理潜力进行迭加分析,将整理区划分为3类,即高度适宜区、中度适宜区和低度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崇义县中部和东部,包括横水镇、龙勾乡、铅厂镇、扬眉镇、金坑乡和关田镇;中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崇义县西部,包括思顺乡、上堡乡、文英乡和聂都乡;低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由东北至西南的一个条带上,包括丰州乡、长龙镇、麟潭乡、杰坝乡、过埠镇和乐洞乡。该研究结果可为崇义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3期)
方瑞欣[4](2015)在《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初步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是土地集约利用,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本文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从土地利用的需求生态位和现实生态位的耦合关系出发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为进一步建立土地利用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生态位适宜度综合得分确定土地利用功能区划方案打下基础,并对我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15-06-18)
朱伟亚,王晓,许志伟[5](2015)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及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特性开展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是统筹土地利用,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化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为了协调土地功能差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结合土地生态位概念,运用GIS中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方法,从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等3个方面,构建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生态位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栅格单元为评价单位,对冀东山地丘陵区卢龙县进行生态位适宜性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发展适宜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区域差别明显。在生态位适宜性框架下,划分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4个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分区结果显示,卢龙县北部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中部以农业发展为主,南部依托现有城镇发展体系,注重内部挖潜,合理扩张产业园区。通过土地利用功能评价与调控研究为卢龙县土地资源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2期)
李红波,张慧,赵俊叁,袁磊[6](2014)在《基于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评价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研究方法:以GIS为系统环境,通过元胞自动机模拟地理空间过程,"生态位"确定元胞邻域之间的转换规则,构建元胞自动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研究结果:模型运行得出了安宁市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的等级图谱,适宜建设区域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区域的东北部,模型运行有效。研究结论: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运行结果生态意义明确,适用于生态保护为目的的同质性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评价、优化和编制低丘缓坡专项规划方案奠定了很好基础,也为类似的山地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方法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4年06期)
程龙[7](2014)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快速城镇化进程对建设用地的需求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失衡导致城镇盲目扩张的现象层出不穷,大量耕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化,这直接影响到地区粮食产量甚至威胁国家粮食安全。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过大等土地利用粗放的现象。正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2004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节约集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在天津、重庆、四川、山东等地区展开试点工作。由于我国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地在开展挂钩工作中仍存在为过分追求建设用地指标而盲目上马挂钩项目等不合理现象。因此,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开展的前提与保障,挂钩规划的科学制定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总结现有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开展意义、运作模式、潜力测算、分区布局和开展阻力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现有关于挂钩分区布局和挂钩规划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方法相对单一,多采用如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等受主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的方法。同时,在实践层面挂钩规划也缺乏相应的技术规程加以科学指导。因此,本研究将生态学中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研究当中,从生态、生产和生活叁方面出发综合考虑构建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生态位适宜度,并据此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与此同时,通过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潜力,利用MapGIS中迭加分析功能,修正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划分结果,最终确定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并制定联动规划方案。本研究利用此规划方法,对武汉市新洲区做实证分析。通过测算新洲区各街镇挂钩供给和需求的生态位适宜度及挂钩潜力,利用空间分析手段确定挂钩供给和需求综合分区结果,制定出相应规划方案。结果表明,在规划期内,应优先将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双柳街)与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阳逻街)进行联动,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涂建军,华娟[8](2013)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GIS技术的山区耕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基于单一属性的耕地适宜性评价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将耕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结合起来开展耕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以地处武陵山区的重庆市秀山县为研究对象,从耕地质量、耕地环境和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等3个层面建立山区耕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通过模糊数学分析法和GIS技术手段,对研究区耕地的生态经济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秀山县耕地生态经济适宜性整体较高,生境条件基本满足该县耕地利用方式,适宜性等级属于高度适宜及一般适宜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高达86.62%,耕地生态经济适宜性与实际生产情况较符合;耕地生态经济适宜性等级的空间分布呈现平坝河谷高、低山丘陵区次之,中高山区最低的特点,说明海拔、坡度等地形条件是影响山区耕地生态经济适宜性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高技术通讯》期刊2013年04期)
程龙,董捷[9](2012)在《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为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集约节约用地,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挂钩规划的科学编制是挂钩工作开展的前提与保障。本文引入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生态位适宜度,并据此划分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制定联动规划方案。同时,以武汉市新洲区为实证,通过测算研究区域挂钩供给和需求潜力,利用MapGIS中迭加分析功能,修正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的划分结果,最终确定挂钩供给和需求区域,并制定联动规划方案。研究表明,规划期内应优先将挂钩供给高度适宜区(双柳)与挂钩需求高度适宜区(阳逻和旧街)联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10期)
聂艳,喻婧,崔灿[10](2012)在《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位适宜度是对经典生态位理论和方法的深化与发展,在合理优化和发挥作物、环境最大共生效应,及农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宜昌市夷陵区园地为研究对象,将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引入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构建了5个因素12个因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语言型、阈值型和空间型指标的量化方法,采用加权求和与限制因子模型对各评价单元柑橘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位适宜度值整体较高,最大值达0.893,生境条件基本能满足柑橘的生长发育需求;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以2级为主,所占面积达41.34%,1级地也达到21.58%;限制该地区园地生产潜力的生态因子主要为:土壤质地、冷月平均气温和道路通达度。同时,丰富了土宜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园地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08期)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生态适宜度理论,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构建模型,选取经济生态位、社会生态位、环境生态位叁大类独立的评价指标共20个单项指标,对珠叁角地区9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显示,2005年珠叁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深圳市最高,广东省江门市最低,总体上符合从区域中心到外围递减的趋势。经济、社会、环境叁大生态位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影响基本平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钒,张君宇,邓明亮.基于改进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
[2].周文嘉.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珠叁角地区各市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J].四川建材.2017
[3].祝培甜,赵中秋.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研究——以江西省崇义县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6
[4].方瑞欣.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中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初步建立[C].“决策论坛——科学决策的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15
[5].朱伟亚,王晓,许志伟.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及调控[J].天津农业科学.2015
[6].李红波,张慧,赵俊叁,袁磊.基于元胞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建设适宜性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14
[7].程龙.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
[8].涂建军,华娟.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GIS技术的山区耕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J].高技术通讯.2013
[9].程龙,董捷.基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10].聂艳,喻婧,崔灿.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