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对等网络论文-梁登玉

移动对等网络论文-梁登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对等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动对等网,社交关系,合作分析,粒子群算法

移动对等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梁登玉[1](2018)在《移动对等网络节点合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对等网络中的节点受自身资源的客观限制和主观意愿影响,常表现出一定的自私性,影响网络的整体性能。传统方法致力于通过信任模型和博弈论的相关知识降低节点的自私性,激励节点参与到网络活动,但很少考虑节点社交关系和自身环境对合作度的影响。本文另辟蹊径,允许节点存在一定的自私性,考虑节点之间的社交关系和节点的自身状态对合作度的影响,研究在一定的条件下,节点如何采取合作度参与网络活动。首先,建立社交关系模型。使用社交强度衡量社交关系的强弱。考虑了节点之间的相似性、交互关系和时间性等因素对社交强度的影响。通过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和速度的接近程度衡量节点之间的相似性,并使用欧氏距离计算节点之间位置的接近程度,余弦相似度计算节点之间速度的接近程度。通过转发行为和邻节点影响力衡量节点的交互关系,其中使用节点的转发率描述节点的转发行为,使用节点的邻节点个数描述邻节点的影响力。考虑历史社交强度等时间性因素把社交强度整理成时间观测序列,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计算节点之间的社交强度并应用到合作分析模型中。然后,建立节点合作分析模型。本文中节点的资源由能量、内存资源和CPU资源组成。首先对能量、内存和CPU量化划分出不同的等级,然后将这叁个维度的不同等级进行组合,从而划分出节点的状态。节点效用由中间节点效用和端节点效用组成。中间节点效用由中间节点合作度、节点状态和社交关系决定,端节点效用由中间节点合作度决定。最后将求解合作分析模型转化为多目标优化问题,运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对合作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在NS2环境下与AODV协议和TQR协议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节点的合作度受自身状态影响较大,考虑了社交关系的模型比未考虑社交关系的AODV和TQR协议获得更多的效用。(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胡文捷[2](2016)在《移动对等网络中信任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P2P对等网络被描述为网络参与节点可直接进行资源或服务交换的网络。P2P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分布式存储、计算来替代传统的集中式处理方式。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P2P技术也已经进入移动网络形成本课题中所述的移动P2P(Mobile P2P,简称MP2P)网。在许多文献中,MP2P网络被定义为:迭加在无线网络环境之中网络层之上的会话层覆盖网络,并且能够结合不同类型带宽和不同服务质量的无线网络底层接入技术。MP2P网络的目标是结合P2P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实现网络中移动终端设备之间随时随地的资源共享与服务协同。信任模型是实现MP2P网络安全管理,保证网络性能的重要安全技术。针对移动对等网络中终端稳定性差、动态性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角色属性的MP2P信任模型(Dynamic Role Property based Trust Model for MP2P networks,DRPTM)。该信任模型引入了交易稳定因子和时间经验值,根据不同时刻节点时间经验值以及贡献值,动态的赋予网络节点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角色的重要性决定计算信任值时的权重和资源下载量。仿真证实,该模型能抑制不稳定节点的影响,提高稳定节点的作用,并减少“搭便车”行为以及伪善节点的影响,提高交易成功率。针对移动对等网络中交易节点的双重信任需求,提出了基于双重信任需求的信任模型(Trust Model based on Dual Trust Requirement,DTRTM)。在该模型中,将节点在信任评估时的信任需求分为资源信任需求和服务信任需求两类,分别用资源信任值和服务信任值描述其可信度。仿真表明,本模型的轻量级计算可以减少节点信任评估开销,并且可以在解决信任值缺失问题的基础上有效的提高信任值合理度,同时抑制搭便车行为对网络的影响,保证网络的服务质量,提高交易成功率。针对移动网络中节点在交易时不同特性的不同角色,提出了基于动态双重角色属性的MP2P信任模型(Dynamic Dual Role properties based Trust Model for MP2P trust model,DDRTM),该模型不仅能够提高服务质量高的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还能增强资源活跃的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力,更有效的减少对普通节点的误判,同时降低资源匮乏且服务质量低的节点对网络交易成功率的影响,本模型还将信任评估的计算开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轻量级的完成节点信任评估。(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6-11-18)

樊旭[3](2016)在《移动对等网数据分发的网络编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硬件设计水平与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大大提升了移动终端设备的便携性和计算存储能力,加之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促使多种无线网络的出现并在各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随着无线网络应用的普及,数据分发需求的不断增加,P2P数据分发技术被应用到移动网络之中,移动对等网的概念应运而生。由于移动对等网的构成情况复杂,使其具有节点能量受限、网络拓扑容易变化、底层网络异构性明显叁个特点。移动对等网的这叁个特点使已有的P2P数据分发技术在移动对等网中无法发挥出性能优势,所以十分有必要针对移动对等网的特点对数据分发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应用组播技术进行数据分发,数据沿组播树进行传输并可以同时发送给多个节点,减少了网络中数据的转发次数。网络编码在组播网络中的应用再次提升了数据分发效率,使组播速率达到了网络的最大流。在移动对等网的数据分发中,网络编码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组播优势,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对等网中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进行数据传输。网络编码为移动对等网数据分发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编码节点计算量大、编码过程存在数据等待、网络资源总利用率低等方面。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编码节点计算量、编码等待时间、信道资源利用率这叁个影响数据分发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现有的编码过程优化方法中,主要是从局部编码向量、缓存数据量和系统运行时间叁个方面展开研究的,没有从数据构成本身出发考虑编码过程的优化,导致数据选择不够准确。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全局编码向量中非零分量构成信息的最小增量网络编码方法。结合全局编码向量中非零分量信息,在数据包中添加了非零分量指示集,节点在编码时根据非零分量指示集的信息选择编码数据块。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节点编码过程计算量,从而减少了节点的编码能量消耗,同时缩短了编码过程执行的时间。(2)移动对等网拓扑结构变化频繁,信道资源稀缺。在现有的网络编码方案中,编码模块所处的状态线性转化,用于移动对等网中有明显的编码等待问题,浪费了信道资源。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间数据接收量和需求量关系来调节编码模块状态的反馈调节的多次网络编码方法。在不同的拓扑结构中,节点需要传输不同次数的数据来满足邻居的数据请求,根据邻居节点数据需求信息确定编码次数可简化编码模块状态转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反馈调节的多次网络编码方法能够通过调节编码次数来避免编码等待,同时能够提高移动对等网数据分发速率。(3)移动对等网底层网络具有明显的异构性,使用网络编码进行单速率组播虽然能够提升网络传输效率,但仍然无法解决不同计算能力及通信能力的节点间资源使用公平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代间混合的多速率网络编码方法。多速率组播与代间混合编码有相同的数据向下层包含的特征,在适合移动对等网的速率分配方案下,可将两项技术结合起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代间混合的多速率网络编码方法能够以更高的最大流比率进行数据分发。论文针对网络编码用于移动对等网环境中的数据分发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进方案,所提方案在保证改善网络整体传输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节点编码过程的计算量,减少了数据转发次数,提高了信道资源的利用率。(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6-04-01)

李军[4](2015)在《移动对等网络覆盖网模拟器比较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定已有的通用网络模拟器和P2P网络模拟器能否很好的支持移动对等网络模拟,比较和分析了已有的二十余种网络模拟器的特性,得出了仅有极少数网络模拟器较适合移动对等网络覆盖网模拟的结论,并以其中一种模拟器为例,给出了移动对等网络覆盖网模拟的开发步骤,最后提出了移动对等网络覆盖网模拟器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秦娣[5](2015)在《移动对等网络关键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PZP网络有着分布式、自组织等诸多特征,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网络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移动对等网络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此外,移动设备快速的发展,其网络的计算以及待机能力也慢慢提高,数据格式已经得到了统一。主要针对移动对等网络关键技术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5年12期)

汤婧[6](2015)在《临近区域基于对等直连的移动社会网络应用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s,MSNs)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它能够让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随时共享信息或与朋友们保持联系。然而传统的MSN应用都需要中央服务器和持续的互联网连接,即使他们在一个临近区域内并可以通过各种无线技术直接交换数据。而临近区域内的基于对等直连的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in Proximity,MSNP)能够有效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它能够自发地、机会地连接附近的节点。然而,现有的MSNP方案大都只能支持点到点(单跳)交互,商用的智能终端普遍缺乏多跳支持。这极大地限制了MSNP的覆盖范围。因此,通过整合两种典型的端到端直连技术——Wi Fi直连和Bluetooth,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Android平台的多人连接框架,BWMesh,能够不通过网络基础设施与附近的用户建立多跳连接。为了说明BWMesh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基于BWMesh设计了一个多跳聊天应用Multi Chat。具体说来,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本文总结了现有的各种MSNP实现方案,发现它们的局限性在于:仅支持点到点单跳的连接,在商用智能终端上支持多跳方面的工作并不多。而且,现有的多跳方案也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例如ad hoc模式需要Root手机,Wi Fi AP模式跟Wi Fi上网不能同时使用等。因此本文提出融合了Wi Fi直连和Buetooth技术的架构BWMesh,从而在商用智能终端上方便地支持多跳联网。2.BWMesh架构利用Wi Fi直连和Bluetooth技术两种技术为上层应用提供了如下基础功能:发现周围的用户,建立连接,传输消息,并检测网络状态。特别是命名和寻址模块实现对节点进行命名和编寻址,结合用户自定义的名字以及Android设备码来在应用层面唯一表示用户,并在路由层面用于转发消息;设备发现模块对周围的Wi Fi Direct和Bluetooth设备进行搜索,并将搜索结果显示出来。设备监听模块可以监听Wi Fi直连的网络变化并进行相应的操作。设备连接和收发模块完成的是单跳的点对点连接和消息传输;消息转发模块能够将消息转发到其他无线网络中,扩展MSNP的通信范围。3.最后,我们在BWMesh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多人聊天应用——Multi Chat。它不仅能够实现两人的实时点到点聊天,还能够实现多人场景下的实时多跳聊天。如ABC叁台移动终端,AB通过Bluetooth连接,BC通过Wi Fi直连连接。它能够让ABC同时聊天,此时B在收到A(C)消息后用另一种连接方式转发给C(A)。并对Multi Chat进行了单跳和多跳场景下的测试。结果显示,Multi Chat在Android真机环境下能正常运行。(本文来源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03-01)

陈小娇[7](2015)在《基于Chord的移动对等网络资源路由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P2P云环境下节点由于移动太快导致路由算法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hord资源路由算法。该算法修改基本路由结构,并设置实时机制和检查机制,实时机制在每次查找过程中实时修改路由信息,检查机制是检查路径节点是否为有效节点,并修改路径节点路由信息,提供给下次查询使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有效提高查询成功率,同时减少查询延时。(本文来源于《信息技术》期刊2015年01期)

李致远,毕俊蕾,王汝传[8](2014)在《移动对等环境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隐私保护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对等应用的快速发展,用户对自身隐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由于在移动对等环境去中心化、拓扑变化性强的特点使得现有方案存在较多安全隐患.鉴于此,提出基于网络编码的节点隐私保护方案.主要工作包括:设计能够抵御万能敌手攻击的网络编码方案;将网络编码应用于移动对等资源共享,包括资源搜索、资源请求、应答及文件下载,实现了用户身份、用户位置及路由信息的隐私保护.方案的优势在于利用网络编码和多代理机制改善了网络的负载均衡、提高了信息传输成功率并增强了节点的隐私性.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结果均表明,方案在网络中恶意节点比例低于50%的情况下,不仅可以保障信息的高效传输,同时可以隐藏用户的身份及其他隐私信息.(本文来源于《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期刊2014年10期)

杨忠仪,左克[9](2014)在《一种适用于移动对等网络的分簇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簇算法减小网络振动效应,延长网络的寿命是移动对等网络的研究重点之一。在研究Kautz图及其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Kautz图的移动对等网络分簇算法。在算法中,定义地址空间树,使用Kautz串作为节点标识,并运用后根序和宽度优先算法遍历地址空间树等一系列技术生成簇。同时设计了相关机制管理和维护簇结构,保证结构一致性。理论证明和实验评估表明,该分簇算法能有效减小振动效应,延长网络寿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曲大鹏,王兴伟,黄敏[10](2013)在《移动对等网络中的感知蚁群路由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对等网络的实际需要,文中提出了一种感知蚁群路由算法.该算法通过感知节点能量、链路质量和链路生存性等网络状况,可以有效地均衡网络能量,提高分组投递率.该算法在路由发现阶段采用基于信息素的选播机制,既保证及时找到有效路径,又避免传统广播机制浪费能量的现象;在评价建立的路径时,既考虑了沿途节点的能量,又兼顾了链路质量和链路生存性;在数据路由时,结合了概率型路由的自动均衡和确定型路由的快速收敛.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了它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移动对等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P2P对等网络被描述为网络参与节点可直接进行资源或服务交换的网络。P2P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分布式存储、计算来替代传统的集中式处理方式。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P2P技术也已经进入移动网络形成本课题中所述的移动P2P(Mobile P2P,简称MP2P)网。在许多文献中,MP2P网络被定义为:迭加在无线网络环境之中网络层之上的会话层覆盖网络,并且能够结合不同类型带宽和不同服务质量的无线网络底层接入技术。MP2P网络的目标是结合P2P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实现网络中移动终端设备之间随时随地的资源共享与服务协同。信任模型是实现MP2P网络安全管理,保证网络性能的重要安全技术。针对移动对等网络中终端稳定性差、动态性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角色属性的MP2P信任模型(Dynamic Role Property based Trust Model for MP2P networks,DRPTM)。该信任模型引入了交易稳定因子和时间经验值,根据不同时刻节点时间经验值以及贡献值,动态的赋予网络节点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角色的重要性决定计算信任值时的权重和资源下载量。仿真证实,该模型能抑制不稳定节点的影响,提高稳定节点的作用,并减少“搭便车”行为以及伪善节点的影响,提高交易成功率。针对移动对等网络中交易节点的双重信任需求,提出了基于双重信任需求的信任模型(Trust Model based on Dual Trust Requirement,DTRTM)。在该模型中,将节点在信任评估时的信任需求分为资源信任需求和服务信任需求两类,分别用资源信任值和服务信任值描述其可信度。仿真表明,本模型的轻量级计算可以减少节点信任评估开销,并且可以在解决信任值缺失问题的基础上有效的提高信任值合理度,同时抑制搭便车行为对网络的影响,保证网络的服务质量,提高交易成功率。针对移动网络中节点在交易时不同特性的不同角色,提出了基于动态双重角色属性的MP2P信任模型(Dynamic Dual Role properties based Trust Model for MP2P trust model,DDRTM),该模型不仅能够提高服务质量高的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还能增强资源活跃的节点在网络中的影响力,更有效的减少对普通节点的误判,同时降低资源匮乏且服务质量低的节点对网络交易成功率的影响,本模型还将信任评估的计算开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轻量级的完成节点信任评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对等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梁登玉.移动对等网络节点合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8

[2].胡文捷.移动对等网络中信任模型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

[3].樊旭.移动对等网数据分发的网络编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

[4].李军.移动对等网络覆盖网模拟器比较与开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秦娣.移动对等网络关键技术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5

[6].汤婧.临近区域基于对等直连的移动社会网络应用设计与实现[D].南京邮电大学.2015

[7].陈小娇.基于Chord的移动对等网络资源路由算法[J].信息技术.2015

[8].李致远,毕俊蕾,王汝传.移动对等环境下基于网络编码的隐私保护方案[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4

[9].杨忠仪,左克.一种适用于移动对等网络的分簇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

[10].曲大鹏,王兴伟,黄敏.移动对等网络中的感知蚁群路由算法[J].计算机学报.2013

标签:;  ;  ;  ;  

移动对等网络论文-梁登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