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成像论文-梁波

线成像论文-梁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成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层螺旋CT,数字X线成像,隐匿性骨折,诊断

线成像论文文献综述

梁波[1](2019)在《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成像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隐匿性骨折诊断中采用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成像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90例隐匿性骨折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4月~2019年4月,随机将患者分为45例对照组、45例观察组,将数字X线成像应用对照组诊断中,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成像,对两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检出率更高(P<0.05);且两组所采用的检查方式对骨折类型的比较,观察组的检查诊断符合度更高(P<0.05)。结论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成像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诊断检出率,提高诊断准确率,因此,该方法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7期)

郭凯[2](2019)在《乳腺数字断层合成X线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尽管乳房X线照相术取得了成功,但易受乳腺致密组织的影响,使得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令人满意。近几年出现的数字乳腺断层合成X线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作为一种新技术,代表了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又一重大进步,可以在任何传统的乳腺摄影视图中获得多个断层图像,从而创建"半3D"乳房X线照片,乳腺数字乳房断层合成(DBT)已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成像工具,可改善乳腺癌检测,降低致密纤维腺组织的掩蔽效应。本文将回顾DBT的主要特征,包括技术,筛查以及临床诊断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吴政光[3](2019)在《用Photoshop软件实现全景脊柱X线成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hotoshop在脊柱侧弯数字化X线摄影图像后处理中的应用,以获取脊柱全景X线图像,利于脊柱矫形手术。方法首先将60例同时进行颈椎、胸椎、腰骶椎摄影患者的数字化影像通信标准格式(DICOM)X线影像分别转换为JEPG标准格式影像,使用Adobe公司Photoshop cc2019软件对JEPG格式的图像进行无缝连接,然后打印在A4相纸上测量脊柱侧弯角(cobb角)。结果 60例患者中,先天畸形15例,脊椎结核18例,外伤压缩性骨折后遗症7例,脊椎退行性变侧弯20例;右侧弯畸形21例,左侧弯畸形18例,S形畸形21例;侧弯角最大75度,最小15度。结论 Photoshop软件获得优化的、无缝连接的脊柱全景图像,满足了诊断与骨科矫形手术的需要。(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期刊2019-08-22)

郑道明,罗艳,詹亚琨,徐昌民,马俊[4](2019)在《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摄影与普通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摄影(DBT)与普通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FFDM)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乳腺钼靶检查病例164例,分别行DBT与FFDM检查,两组检查报告均由一名主治医师及一名副主任以上级别医师分别阅片,对2组检查图像行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进行乳腺影像诊断,评价分析,对影像质量进行判断,对影像结果审核一致,并最后行影像诊断。结果 DBT显示乳腺病变131例,而FFDM显示乳腺病变55例,检出率分别为79.9%和33.5%,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χ~2=11.755,P<0.01);DBT发现良性病变78例,恶性病变53例,检出率分别为47.5%和32.3%;FFDM发现良性病变40例,恶性病变15例,检出率分别为24.4%和9.14%,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χ~2=17.053,P<0.01)。DBT良性病变正确诊断57例,恶性病变正确诊断53例,检出率分别为34.8%和32.3%。FFDM发现良性病变正确诊断为21例,恶性病变正确诊断为4例,检出率分别为32.3%和2.43%,两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χ~2=13.500,P<0.01)。结论 DBT能提高乳腺肿块的检出率,特别是致密型乳腺病变的检出,同时能更好地显示肿块边缘,病变周围结构扭曲,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医药》期刊2019年07期)

王冰,乔风雷,盛亚超,刘旭,史航[5](2019)在《载距突正位X线成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载距突正位X线成像技术,为分析跟骨骨折内固定置钉质量提供影像依据。方法选用45侧成人足踝标本,给予MSCT扫描及3D重建、X线摄片,然后解剖观察和测量,研究载距突与内踝、距骨、舟骨解剖关系,分析内踝、距骨、舟骨对载距突正位X线成像的影响。以足底平面为参照面,测量载距突长、宽、高和前倾角;分析前倾角与载距突正位X线成像的投照角关系。抽取组内10例标本做实验置钉,验证载距突正位X线成像的可行性,分析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解剖标本和MSCT 3D图像显示,载距突是跟骨的构成部分,向跟骨内侧延展,呈后上-前下倾斜,长轴与足底平面构成前倾角,与内踝、距骨、舟骨有邻近的解剖关系。在载距突短轴方向,距骨头、距骨颈与载距突重迭,降低成像清晰度,但可以显示载距突;内踝、舟骨偏离投照轴而不遮挡载距突。标本载距突平均长(24.36±2.25)mm、宽(14.91±1.58)mm和高(11.03±1.24)mm。载距突前倾角分别为:解剖测量(30.38±1.21)°和MSCT 3D测量(30.47±1.54)°和X线摄片测量(30.17±1.44)°,3种方法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68,P=0.173)。10例实验置钉标本,以与足底平面成60°投照角对载距突正位透视和摄片,均能满意地显示载距突和螺钉置入情况。结论载距突正位X线成像的投照角约为60°。与足底平面成60°角作正位投照,可以显示载距突全长和宽度,判断载距突螺钉置入质量。(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9年13期)

陈小清,张国淳,王钰雷,任重阳,廖宁[6](2019)在《基于术中X线成像系统建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nomogram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术中标本X线成像(BioVision成像)特征,并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成像特征在协助诊断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25例乳腺癌患者信息,包括淋巴结BioVision成像特征、临床特征和病理特征。把数据分为模型组及训练组进行因素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Nomogram图,计算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提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为:原发肿瘤大小、发病年龄、Ki-67值;淋巴结最大径、是否伴有钙化、是否存在淋巴结门,将以上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nomogram模型,由该模型计算出模型组及验证组数据的AUC值分别为0.836(95%CI=0.796~0.871)vs 0.767(95%CI=0.705~0.822)。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BioVision系统成像特征中淋巴结最大径>2 cm、淋巴结门消失、伴钙化均为淋巴结转移状态的独立预测因素;BioVision成像系统在快速确认淋巴结转移状态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周冰[7](2019)在《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成像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与数字X线成像(DR)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98例隐匿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DR检查,统计对比MSCT、DR阳性检出率。结果 DR最终诊断出胸骨骨折13例,肋骨骨折11例,胫骨平台骨折11例,腕舟骨骨折16例,颈椎骨折10例,腰椎骨折9例;MSCT最终诊断出胸骨骨折19例,肋骨骨折16例,胫骨平台骨折15例,腕舟骨骨折21例,颈椎骨折14例,腰椎骨折13例。MSCT隐匿性骨折阳性检出率为100%(98/98),高于DR阳性检出率71.43%(70/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R相比,MSCT可提高隐匿性骨折患者阳性检出率,有利于临床制定有针对性救治方案及预后判断。(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唐武杰,张月敬[8](2019)在《长骨拼接X线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R长骨拼接技术在脊柱全长、下肢全长摄影中的应用。方法:利用德国西门子Luminosd RF Max系统,配备动态平板探测器及软件拍摄并自动拼接图片。结果:经上述方法得到图像清晰度、对比度高,拼接伪影少。结论:长骨拼接技术完全满足临床脊柱、下肢病变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确定及术后评价的要求。(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8期)

D.Kontos,S.J.Winham,A.Oustimov,L.Pantalone,M.Hsieh[9](2019)在《乳腺X线成像实质复杂性的影像组学表型:乳腺癌风险评估中提高乳腺密度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影像组学特征确定乳腺X线成像实质复杂性的表型,并评估它们与乳腺密度和其他乳腺癌风险因素的关联。材料与方法选取从2012年9月1日—2013年2(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王义春,姜津津[10](2019)在《乳腺病变诊断中数字乳腺断层联合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乳腺病变诊断中数字乳腺断层与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8例乳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FFDM)、数字乳腺断层(DBT)检查,分析FFDM、DBT、FFDM+DBT检查的图像结果。结果:FFDM+DBT对乳腺病灶的分级诊断率明显高于FFDM、DBT(P<0.05)。FFDM+DBT的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其他两种检查方法(P<0.05)。结论:数字乳腺断层与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联合检查可提高乳腺病灶的诊断率,可为乳腺病变的良恶性的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9年05期)

线成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乳腺癌发病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是威胁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尽管乳房X线照相术取得了成功,但易受乳腺致密组织的影响,使得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令人满意。近几年出现的数字乳腺断层合成X线成像(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作为一种新技术,代表了乳腺X线摄影技术的又一重大进步,可以在任何传统的乳腺摄影视图中获得多个断层图像,从而创建"半3D"乳房X线照片,乳腺数字乳房断层合成(DBT)已迅速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成像工具,可改善乳腺癌检测,降低致密纤维腺组织的掩蔽效应。本文将回顾DBT的主要特征,包括技术,筛查以及临床诊断优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成像论文参考文献

[1].梁波.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成像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2].郭凯.乳腺数字断层合成X线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3].吴政光.用Photoshop软件实现全景脊柱X线成像[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暨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2019

[4].郑道明,罗艳,詹亚琨,徐昌民,马俊.数字化乳腺断层成像摄影与普通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江西医药.2019

[5].王冰,乔风雷,盛亚超,刘旭,史航.载距突正位X线成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重庆医学.2019

[6].陈小清,张国淳,王钰雷,任重阳,廖宁.基于术中X线成像系统建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nomogram预测模型研究[J].广东医学.2019

[7].周冰.多层螺旋CT与数字X线成像在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河南医学研究.2019

[8].唐武杰,张月敬.长骨拼接X线成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9].D.Kontos,S.J.Winham,A.Oustimov,L.Pantalone,M.Hsieh.乳腺X线成像实质复杂性的影像组学表型:乳腺癌风险评估中提高乳腺密度的探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10].王义春,姜津津.乳腺病变诊断中数字乳腺断层联合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的临床意义[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

标签:;  ;  ;  ;  

线成像论文-梁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